4月全球文藝外刊關鍵詞:波伏瓦、史蒂芬·金、希拉蕊·曼特爾、楊牧

2021-02-18 文學報

月末月初,

我們縱覽近一個月內全球文學期刊聚焦的話題,

遴選其中有趣、新穎、觀點介紹給大家。

2020年4月,疫情下許多知名書店尋求眾籌支援,同時一些作家如希拉蕊·曼特爾、史蒂芬·金依然推出了新作與專訪。最新的重要資訊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小說遺作法文版將於秋季初版,而且還有更多遺作在整理中。

28日,《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即將面世:西蒙娜·德·波伏瓦小說遺作》的報導,講述了這部176頁的小說被隱藏與重新發現的經過。《The Inseparables》是波伏瓦創作於1954年的小說,講述了她童年時期一段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友誼。小說的主人翁原型之一紮扎(Zaza)與波伏瓦相識於9歲,以反叛的姿態幫助波伏娃在女性意識上覺醒。她對波伏瓦的鞭策,使後者在回憶錄《端方淑女》中寫道:「只有當在我與扎扎對比時,我才嘗到了陳腐的苦澀。」而不幸的是,扎扎本人在很年輕的時候便死於病毒性腦炎。這部小說因被薩特評價為「沒有內在必要性,也不能引起讀者興趣」,而被波伏瓦一度擱置在案,甚至都沒有取名。現在,波伏瓦的養女西爾維·勒邦·德·波伏瓦決定從其繼承的遺產中發行母親的小說作品,她計劃在未來發行更多波伏瓦未出版的小說。今年秋天,法文原版會率先出版,同時17個國家的出版商已購買了版權,英文版將於明年在北美發行。

四月,史蒂芬·金帶來中篇小說集《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新作包括四篇全新的中篇小說,分別為《哈裡根先生的電話》(Mr. Harrigan’s Phone)、《切克的一生》(The Life of Chuck)、《老鼠》(Rat)和《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史蒂芬·金一直以出色的中篇撰寫能力聞名,他的中篇小說《屍體》(The Body)和《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也被改編為電影《伴我同行》和《肖申克的救贖》。評論將史蒂芬·金的這部新作和其1982年出版的、包含四部小說的《四季奇譚》做對比,並認為新作「證明了史蒂芬·金對中篇的掌控能力」。

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加入了GoFundMe眾籌活動。過去幾周,大量書店都拓展了網上業務,但依然無法彌補暫停營業帶來的影響。Bookends and Beginnings書店店主Nina Barrett在募捐頁面寫道:「人們無法走進書店買書後,我們也沒錢來支付帳單了。我們的租金、庫存、軟體開銷都還在那裡,而且也要支付員工工資。我們的員工正在家裡工作,讓讀者們能在網上買到我們的書。」目前,發起眾籌的書店包括舊金山的城市之光書店、紐約的波士曼書店、2019年《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書店得主Literati Books等。位於密西根的Literati Books一直是舉辦文學活動的熱門書店,但如今店主Mike Gustafson表示,即使他已經把家裡的積蓄全都拿了出來,書店還是不堪重負。

在「克倫威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鏡與光》(The Mirror and the Light)出版不久後,作者希拉蕊·曼特爾接受了《Vulture》雜誌的專訪。《鏡與光》是今年的現象級新作,僅發售三天就售出約十萬份,登上各大媒體的暢銷榜首位。受疫情影響,《鏡與光》的宣傳計劃被暫停,希拉蕊·曼特爾正在僅有五千人的、基本都是老年人的小鎮裡居家隔離。在她看來,比起之前居住的、全是人造光線和高樓的沙烏地阿拉伯,現在這樣可以看到大海和天空的居住環境更為真實。在《鏡與光》裡,希拉蕊·曼特爾描繪了克倫威爾的死亡,她在採訪中也提到,自己很早就開始準備故事的結局:「開始寫《狼廳》前四周,我就在為最後幾幕打草稿了。我想知道故事會走向哪裡,這樣當我最終去寫結局時,我就不會有什麼情緒波動,不會被震驚的情緒所傷害了。」

3月13日,詩人楊牧逝世,享年八十。個體的生命,乃至人類的生命,都體現在楊牧的作品裡。本期《印刻文學生活志》以《一生詩的完成》為題,分《亦師亦友》《亦詩亦哲》《亦詩亦情》《亦詩亦志》和《他們心中都有一首楊牧的詩》五個欄目,邀請諸多作者以悲而不傷、歌而不泣的方式紀念楊牧。其中,西西、何福仁、陳芳明、賴芳伶等作家記錄和楊牧的私交,楊小濱撰文講述無法磨滅的文學前世,蔡明諺、曾淑美、郝譽翔等後輩摹繪「文學先行者」楊牧的風採,應鳳凰從楊牧早期詩歌出發,分析詩人從以葉珊為筆名到以楊牧為筆名的過程。另外,二十三位年輕作者也參與本期雜誌,分享他們珍覽至今的一首楊牧的詩。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長按左邊二維碼進微店

相關焦點

  • 【民生WE劇場】10/4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
    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未有燭而後至︱陳傳興攝影展(公教項目)片名:《朝向一首詩的完成》類型:紀錄片導演:溫知儀文學大師:楊牧-文學大師簡介楊牧(1940-)臺灣花蓮縣人,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3月13日午後,曾吟著「我從海上來,浪聲滿袖」的詩人楊牧,在臺北國泰醫院走完了自己80歲生命的最後旅程。如今,詩人真的要去遠航了…… 「多年來,他一直被認為可能是臺灣第一個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臺媒在報導楊牧去世消息時如許評價。 「我感到很哀傷,楊牧不像有那麼急促。
  • 波伏瓦:在告別中確立薩特的意義
    「波伏瓦向薩特的告別」 翻開扉頁,一句「寫給愛過、愛著和將要愛上薩特的人」,讓人猜測書中可能會有對薩特偉岸形象和薩特與波伏瓦親密關係的渲染,但事實並非如此。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寺廟更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楊牧《我從海上來》據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別於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
  • 10本全球極高影響力的外刊,讀完這些你的英語將提高N個level!
    刊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小編精心挑選了一些主流報刊雜誌,你們可以在裡面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外刊進行閱讀。,內容覆蓋新聞報導、文藝評論、散文、漫畫、詩歌、小說,以及紐約文化生活動向等。
  • 楊牧詩選|據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為王靖獻,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據臺灣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 紀念|成為楊牧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向陽是60後,楊宗翰是70後,而楊書軒則是80後,三代人的肯定,可見楊牧在臺灣詩人心目中的地位。「在臺灣詩壇,流傳有現在的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基本上是不錯的。」詩人白靈曾這樣對澎湃新聞表示。
  • 這是沒有終點的詩 | 楊牧逝世
    ■鳳 凰 網 文 化■時 代 文 化 觀 察 者 據臺灣當地媒體報導,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原創 梁燕麗 復旦青年2020年3月13日,楊牧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楊牧留下了十四本詩集;而學者、翻譯家、詩人三重身份合於一身,更讓楊牧的詩歌融匯世界文學的深厚傳統。因此,每一本詩集的出版,都拓展了漢語詩歌的潛能,甚至革新了詩風。
  • 專訪|楊牧:「文學沒辦法讓你為所欲為」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代表作包括《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楊牧:那個我都不知道。最近一年(編註:2013年左右)我才將詩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授權給大陸正式出版。希望以後我的詩歌在這裡出版合理化,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印了多少本。新京報:2013年3月,你領取紐曼華語文學獎,你覺得獲獎是否有利於臺灣詩歌推廣?楊牧:我不太清楚別人的感受,自己是沒覺得很特別。
  • 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丨單讀
    昨天,3 月 13 日,楊牧先生不幸逝世,享年 80 歲。
  • 「故事販賣機」史蒂芬·金:那些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
    史蒂芬·金1947年9月21日美國家喻戶曉的暢銷作家,高產而屢獲獎項,寫作類型相當廣泛,以恐怖小說著稱,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也寫科幻小說、奇幻小說、短篇小說、非小說、影視及舞臺劇劇本、專欄評論。他的作品累計銷售超過3億5千萬冊,好萊塢自1976年以來根據史蒂芬·金作品改編的電影超過百部。
  • 楊牧作品在大陸:遲來的授權出版
    3月13日,臺灣詩人楊牧逝世,享年80歲。相對於余光中,楊牧在大陸的知名度並沒有那麼高,有人說這是因為前者的詩作被編進了課本,也有人說楊牧的高度難以企及,「詩神」一般。對於楊牧,了解他的人更為熟知的是他的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而伴隨他的逝世,最顯著的標籤卻是「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臺灣地區作家,而不是某一詩句。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翟月琴供圖 本省人 不同於余光中、洛夫、鄭愁予等「外省人」,楊牧是地地道道的臺灣本省人。 1940年,楊牧出生在臺灣花蓮,父母給他的名字是王靖獻。
  • 冬日讀詩楊牧:我的孤獨是木,在冬日熊熊燃燒
    他自十六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2011年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影響後進無數。照片攝影王叔坤。對不少內地讀者來說,楊牧這名字,可能是完全陌生的。
  • 文藝周刊薦讀|細數2019江蘇文藝關鍵詞
    【視點】  印象2019,細數江蘇文藝關鍵詞  文藝,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同行。    關鍵詞:名師帶徒  「名師帶徒」計劃啟動,推進江蘇文藝薪火相傳  有青年人才,文藝才有未來。2019年,一支陣容齊整的「文藝蘇軍」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4月12日,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啟動儀式在江蘇大劇院舉行。現場,畢飛宇等近百名文藝名家與新秀、英才結對。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詩人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彼時臺灣尚處於日本管制下,童年時代的楊牧也只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
  • 讀外刊學英語|「股神」巴菲特如何看待疫情下的全球經濟
    跟著NANA主播一起「讀外刊學英語」,如果前幾期還沒看,點擊上方專輯回顧哦!今日主題:「股神」巴菲特如何看待疫情下的全球經濟。No, Realistic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全球股市跌停不休,美股更是歷史罕見的連續熔斷5次,世界經濟遭受了巨大衝擊。疫情不可控的情況下,經濟形勢的走向也變得難以預測。最近沃倫·巴菲特專門為新冠疫情召開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分享了他對於當今經濟形勢的看法。巴菲特在會上的警句「沒有什麼能阻止美國」迅速登上眾多媒體頭條。
  •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時間:2020-03-14 14:47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