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月初,
我們縱覽近一個月內全球文學期刊聚焦的話題,
遴選其中有趣、新穎、觀點介紹給大家。
2020年4月,疫情下許多知名書店尋求眾籌支援,同時一些作家如希拉蕊·曼特爾、史蒂芬·金依然推出了新作與專訪。最新的重要資訊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小說遺作法文版將於秋季初版,而且還有更多遺作在整理中。
28日,《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即將面世:西蒙娜·德·波伏瓦小說遺作》的報導,講述了這部176頁的小說被隱藏與重新發現的經過。《The Inseparables》是波伏瓦創作於1954年的小說,講述了她童年時期一段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友誼。小說的主人翁原型之一紮扎(Zaza)與波伏瓦相識於9歲,以反叛的姿態幫助波伏娃在女性意識上覺醒。她對波伏瓦的鞭策,使後者在回憶錄《端方淑女》中寫道:「只有當在我與扎扎對比時,我才嘗到了陳腐的苦澀。」而不幸的是,扎扎本人在很年輕的時候便死於病毒性腦炎。這部小說因被薩特評價為「沒有內在必要性,也不能引起讀者興趣」,而被波伏瓦一度擱置在案,甚至都沒有取名。現在,波伏瓦的養女西爾維·勒邦·德·波伏瓦決定從其繼承的遺產中發行母親的小說作品,她計劃在未來發行更多波伏瓦未出版的小說。今年秋天,法文原版會率先出版,同時17個國家的出版商已購買了版權,英文版將於明年在北美發行。
四月,史蒂芬·金帶來中篇小說集《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新作包括四篇全新的中篇小說,分別為《哈裡根先生的電話》(Mr. Harrigan’s Phone)、《切克的一生》(The Life of Chuck)、《老鼠》(Rat)和《如果它流血》(If It Bleeds)。史蒂芬·金一直以出色的中篇撰寫能力聞名,他的中篇小說《屍體》(The Body)和《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也被改編為電影《伴我同行》和《肖申克的救贖》。評論將史蒂芬·金的這部新作和其1982年出版的、包含四部小說的《四季奇譚》做對比,並認為新作「證明了史蒂芬·金對中篇的掌控能力」。
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加入了GoFundMe眾籌活動。過去幾周,大量書店都拓展了網上業務,但依然無法彌補暫停營業帶來的影響。Bookends and Beginnings書店店主Nina Barrett在募捐頁面寫道:「人們無法走進書店買書後,我們也沒錢來支付帳單了。我們的租金、庫存、軟體開銷都還在那裡,而且也要支付員工工資。我們的員工正在家裡工作,讓讀者們能在網上買到我們的書。」目前,發起眾籌的書店包括舊金山的城市之光書店、紐約的波士曼書店、2019年《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書店得主Literati Books等。位於密西根的Literati Books一直是舉辦文學活動的熱門書店,但如今店主Mike Gustafson表示,即使他已經把家裡的積蓄全都拿了出來,書店還是不堪重負。
在「克倫威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鏡與光》(The Mirror and the Light)出版不久後,作者希拉蕊·曼特爾接受了《Vulture》雜誌的專訪。《鏡與光》是今年的現象級新作,僅發售三天就售出約十萬份,登上各大媒體的暢銷榜首位。受疫情影響,《鏡與光》的宣傳計劃被暫停,希拉蕊·曼特爾正在僅有五千人的、基本都是老年人的小鎮裡居家隔離。在她看來,比起之前居住的、全是人造光線和高樓的沙烏地阿拉伯,現在這樣可以看到大海和天空的居住環境更為真實。在《鏡與光》裡,希拉蕊·曼特爾描繪了克倫威爾的死亡,她在採訪中也提到,自己很早就開始準備故事的結局:「開始寫《狼廳》前四周,我就在為最後幾幕打草稿了。我想知道故事會走向哪裡,這樣當我最終去寫結局時,我就不會有什麼情緒波動,不會被震驚的情緒所傷害了。」
3月13日,詩人楊牧逝世,享年八十。個體的生命,乃至人類的生命,都體現在楊牧的作品裡。本期《印刻文學生活志》以《一生詩的完成》為題,分《亦師亦友》《亦詩亦哲》《亦詩亦情》《亦詩亦志》和《他們心中都有一首楊牧的詩》五個欄目,邀請諸多作者以悲而不傷、歌而不泣的方式紀念楊牧。其中,西西、何福仁、陳芳明、賴芳伶等作家記錄和楊牧的私交,楊小濱撰文講述無法磨滅的文學前世,蔡明諺、曾淑美、郝譽翔等後輩摹繪「文學先行者」楊牧的風採,應鳳凰從楊牧早期詩歌出發,分析詩人從以葉珊為筆名到以楊牧為筆名的過程。另外,二十三位年輕作者也參與本期雜誌,分享他們珍覽至今的一首楊牧的詩。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長按左邊二維碼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