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瓊 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
經結腸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術 (endoscopic retrograde appendicitis therapy,ERAT)是鄭大一附院劉冰熔教授首創的治療闌尾炎的新方法。適應證為:闌尾糞石梗阻導致的幾乎全部慢性闌尾炎及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腔內高壓,闌尾腔局部狹窄,闌尾膿腫局部包裹,闌尾殘株炎等。這是一種簡便、無創、無疤的內鏡下微創手術。該方法不開腹,不切闌尾,通過解除闌尾炎的病因來達到治療目的,可以完整地保留闌尾及其功能。
具體步驟如下:
特殊病例可以行鏡下球囊或網籃取石,必要時可以置管引流。
患者男性,26歲,因「發熱、腹痛1天」於2020年9月23日急診收住我科,查體:體溫37.7℃,心率112次/分,全腹壓痛,右下腹麥氏點壓痛,伴有明顯反跳痛,當時血常規示:白細胞8.6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為93%,中性粒細胞計數8.06×109/L,闌尾彩超檢查示:右下腹探及一盲管樣結構,顯示部分長約2.9cm,管徑最寬處約0.9cm,管壁連續性好,管腔內可見液性區,透聲差。周圍未見液性暗區。入院診斷「急性闌尾炎」,給予環丙沙星及替硝唑抗炎保守治療14小時,複查血常規示:白細胞14.4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為92.8%,中性粒細胞計數13.44×109/L,超敏C反應蛋白157mg/L,病情有加重趨勢,經充分溝通後患者同意嘗試ERAT。充分腸道準備後,在內鏡室與超聲科的密切配合下,在我科魏茂周主任的精心指導下,由王瓊主治醫師、邵明遠醫師及李菲菲護士共同奮戰1個多小時,順利給患者用替硝唑與生理鹽水清洗了闌尾腔內膿液、絮狀物、滲血及糞渣,術後患者腹痛症狀即刻緩解,但仍有反跳痛,術後36小時複查血常規示:白細胞6.84×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為71.6%,中性粒細胞計數4.89×109/L,超敏C反應蛋白109mg/L。術後72小時複查闌尾彩超示周圍可見明顯液性暗區,繼續抗感染4天後複查超敏C反應蛋白11.7mg/L,右下腹麥氏點壓痛及反跳痛均消失,闌尾彩超:右下腹探及一盲管樣結構,長約2.6cm,管徑最寬處約0.5cm,管壁連續性好。周圍未見液性暗區。患者順利出院。
這是我院首例針對急性闌尾炎進行的ERAT,以前曾做過近10例的慢性闌尾炎,效果明顯。這種治療方法既解除了患者痛苦,保住了患者器官,避免了外科手術可能引起的出血、切口感染、粘連性腸梗阻、闌尾殘株炎及糞瘻等併發症,縮短了患者住院天數,降低了住院費用,還可以滿足患者無疤痕的美感要求及哺乳期婦女的不打針不手術的需要,也給特殊職業人員(比如模特、飛行員)帶來了福音。
下面探討一下此病例的具體情況:
1.患者腹痛明顯,因疼痛導致心率最高達112次/分,體溫略有升高(37.7℃),插管時發現闌尾口狹窄到幾乎閉塞,藉助透明帽邊鈍性分離邊衝水得以插管成功。此次手術藉助天津北辰醫院趙魁教授發明的錐形透明帽(前端細長),縮短了插管時間,也第一次看到了部分活體闌尾黏膜。
2.患者術前闌尾彩超檢查示:右下腹探及一盲管樣結構,顯示部分長約2.9cm,管徑最寬處約0.9cm,管壁連續性好,管腔內可見液性區,透聲差。術後72小時複查闌尾彩超周圍可見明顯液性暗區。出院前複查闌尾彩超:右下腹探及一盲管樣結構,長約2.6cm,管徑最寬處約0.5cm,管壁連續性好。周圍未見液性暗區。
3.以下圖片可以更直觀地說明ERAT開放闌尾引流通道的效果。(術後36小時查血常規已完全正常)
4.患者查體反跳痛一直較壓痛更明顯,治療期間闌尾周圍有滲出,腹膜炎偏重,超敏C反應蛋白最高達157mg/L,因治療及時,闌尾腔內膿液不多,但闌尾黏膜充血、糜爛明顯,保險起見適當延長了抗炎時間,直至周圍滲出及反跳痛均消失才準予出院。
作者簡介
王瓊,主治醫師
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
2006年畢業於濰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2012年獲濰坊醫學院消化內科碩士學位,目前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消化內科博士在讀。2015年在山東省立醫院進修消化內鏡,2016年在北京佑安醫院進修肝病與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