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瞬間:廣慈老和尚現場講解如何唱誦「叩鐘偈」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廣慈老和尚1918年出生,12歲在南京棲霞山出家。16歲就讀焦山定慧寺佛學院,與星雲大師、煮雲大師、蓮航法師等一代高僧同窗修學。是中國近代十大高僧之一。2015年12月18日,鳳凰佛教《大師紀》專欄在臺灣桃園龍潭佛照淨寺獨家專訪了廣慈老和尚,在2個多小時的交流訪談中,廣慈老和尚回顧了他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在老和尚幽默風趣睿智的講述中,我們真正領會到一代高僧的人格魅力。以下是鳳凰佛教《大師紀》專訪廣慈老和尚系列之一。視頻實錄文字如下:

廣慈老和尚:佛教裡唱誦的有四大主音八大讚,有四個主音八個大讚,小贊很多啦,調很多啦。那八大讚呢我在臺灣教的差不多教了五個,其餘的三個呢,都沒有教。為什麼呢?一般說用不到。不是用不到,一般人都不用。所以這個,你們要看到詞才知道啦。

記者:您先教我們一個中等難的

廣慈老和尚:八大讚,三皈依。。。普賢十大願。。。摩訶波若波羅密多。。。扣鍾偈,就是打那個大鐘的時候要唱的。

現在氣短了,這個要氣長,要一口氣把他唱完。這個在之前,可是現在不行了,現在丹田沒有力,唱了幾個字就要換氣,一換氣就不值錢。所以佛教這個唱誦不是一個獨唱的,是大眾唱的,你換氣沒關係,在大殿上音不斷的,唱一個贊,從前唱到後,不斷音,這就是說,這是一個大眾的音樂,不是一個個人的音樂。

像「叩鐘偈」就是個人唱的了,「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唱兩句,敲次鍾。這個在我的CD裡面,將來喜歡的人會為我誦的,凡是要的人都給他。我出的書,通通不賣錢,我做的錄音帶、CD等,通通都給人家捐了,所以說布施出去,如果講手斷了就斷了一樣,就不要了,也不要提了。所以說有的人說他廟裡面給個一千塊、兩千塊還要個收據,連收據都不要,要了收據他就報銷,你給他錢他給你收據,你交換掉了,連收據都不要,就是一點印象都不要有啦,施捨了就不要再有念了,這種才叫真正的施,施不望報,所以佛的這個量大,這個心大,我們做不到,就是說我們是眾生,他是佛、他是菩薩。確實是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他那樣的那種心境,那樣量那麼大,悲心那麼大,這是不容易。所以世間也有大菩薩的,也有人真的肯施啊、肯舍,人家做不到的他做的到,這個就不容易啦,我們要學。

版權聲明:《大師紀》系鳳凰佛教原創專欄,所有稿件均為獨家原創。若轉載必須註明來源「鳳凰佛教」,否則視為侵權,追究法律責任。請關注【鳳凰網華人佛教】微信公眾號、【鳳凰網華人佛教】新浪微博!

相關焦點

  • 布袋和尚所作的開示偈
    這首偈是布袋和尚所做。布袋和尚(生年不詳,卒於916年),五代時期的梁的僧人,明州奉化(現在的浙江)人,自稱為契此,又號稱長汀子。雪竇寺常常用杖擔著一個布袋,凡是隨身的用具,都貯藏在袋中,故人稱「布袋和尚」。無寺廟無住所,隨處堰臥。布袋和尚曾作偈描述自己的一生:「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 《六祖壇經》「神秀」寫千古名偈—「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讀《六祖壇經》禪機|神秀偈—時時勤拂拭《六祖壇經》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 汴梁藝術|田青教授講說梵唄—朝暮課誦
    一、梵唄與課誦(一)朝暮課誦,亦稱「早晚課」「二課」,是佛教徒每日必修的功課,也是漢傳佛教儀規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活動。早晨僧徒上殿所唱誦的是早課,傍晚上殿所唱誦的內容叫晚課。課誦俗稱「唱念」,說明其中包括「唱」和「念」兩部分。
  • 【佛光新聞】佛光佑香江 心定和尚梵音廣流布
    由香港佛光道場、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佛香講堂合辦的「佛光護佑香江•三陽和諧系列活動」,自10月9日至11日在香港灣仔伊利沙白體育館舉行,活動包含人間佛教梵唄唱頌講座、三皈五戒獻燈祈福等。圖說:信眾熱烈歡迎心定和尚及嘉賓們進場。
  • 大願法師開示:誦修淨行品偈頌效果不大的原因
    在家居士菩薩在聚會,好像說慶祝生日,或者其它喜慶的事情,聚會上面很高興地唱歌娛樂的時候,要誦修這個偈頌:願一切眾生轉世間樂為「以法自娛」的出世間快樂,能夠了知世間的快樂不真實。  要把心轉過來,心不轉變過來,你這麼念效果不大。
  •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詮釋了「退後原來是向前」
    高峰禪師《插秧偈》                                     ——唐.布袋和尚      《插秧歌》相傳為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契此所作。契此俗姓張,又稱"布袋和尚",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生於後梁亂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遊四方,性豪放喜結善緣。
  • 做一天和尚就得撞一天鐘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常把混日子消磨時光的人說成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字裡行間都說明和尚的鐘是非常好撞的。
  • 三不叟【六祖壇經講解1-5】行由品第一
    【行由品第一】(續前1-4)一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
  • 【唱誦課】頂輪曼陀羅《Gayatri Mantra》
    頂輪教導我們如何活在當下,並借著寬恕他人和自己來釋放過去。藉由自己的創傷經驗而發現個中意義,我們可以放下傷害與未解決的情緒。我們從頂輪學習到如何改變與了解能量,如何臣服與信任,如何受到啟示與激勵,並且致力於自己的人生使命。借著清醒的評斷與思考,我們不再對惡性循環的模式付出能量,而能超越自我設定的限制。
  • 【推薦】誦持《金剛經》得生死自在,地獄不收」等感應故事
    她遂說偈:「佛說金剛妙出群,一言了悟絕聲聞, 有人解得金剛意,四八何須逐段分。」一位和尚問道:「何以稱為金剛?」她答道:「金剛是人人都有的,何須如此問?」她活到七十多歲,往生之前且預先指示坐化的日期,鼻端有火,並說偈:「荼毗一去永歸空,著處尋空便不空, 我去我來仍是我,電光泡影一般同。」說完偈,遂端坐瞑然而逝。這是河南一位祥光和尚親眼所見,親口告訴餘居士的。
  • 寺院晚上止靜敲鐘時唱的偈頌
    傳喜法師:暮叩鐘偈!來自:顯密共修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暮叩鐘偈》願此鐘聲超法界 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 一切眾生成正覺唵伽囉帝耶莎婆訶(三遍)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叩鐘)上祝諸佛菩薩光照乾坤.下資法界眾生同入一乘.
  • 唱誦、銅鑼、音缽、咖啡、閱讀…來思南書局體驗「解壓神器」
    唱誦、銅鑼、音缽、咖啡、閱讀…來思南書局體驗「解壓神器」 2020-09-02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1位高僧圓寂前的珍貴開示
    六祖的最後遺偈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你們此後如有把茅蓋頭,或應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說畢合掌道珍重。諸人含淚而退。  上人生時,既不要名,也不要利,臨終遺言亦復如是:「我走後你們可以誦《華嚴經》、念佛,你們要多少天就多少天,或者一個七,或者七個七。火化之後,把我的骨灰灑到虛空去;旁的事情我什麼也不要,不要給我造什麼塔,什麼紀念館。  我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走的時候,還是什麼也不要,在世上我不要留什麼痕跡。」老和尚說:「我從虛空來,回到虛空去。」
  • 日本和尚玩DJ,唱搖滾,迷妹一大片,大師,你可以出道了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當中,和尚一般都是要守清規戒律的,他們吃齋念佛,日復一日的修行,一生追求的就是一個「悟」字。更別提有些苦行僧,生活的清苦讓很多人都難以接受。但是自從一部日劇《朝五晚九·帥氣和尚愛上我》,不少人對和尚這一職業又有了新的認識。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伽陀」是孤起偈之意,即偈前沒有相關的長行經文,而直接以韻文教說,稱為「孤起偈」,如《金剛經》內的偈頌便是孤起偈;「只夜」則譯作重頌,即是在偈前有長行經文,然後再以偈頌重複其意義,故稱為重頌,在《法華經》內便有什多的重頌。其次,在狹義來說,偈只是指伽陀,即孤起頌而已。不過,有時在經論中亦會出現同時混用此二者之情形。
  • [街談]老子我做過和尚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 得過且過」!  不知道報名參加天台山慈恩寺「短期出家」體驗班的近200位善男信女,如何體會這句諺語?這鐘,正式和尚撞得,臨時和尚當然也撞得!  晨鐘暮鼓,早晚課誦,遠離紅塵,親近大德,而且不收費不牟利,更有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和兩年四個班次,不同時長任君選擇!更為貼心的是,知道諸位看不破萬丈紅塵,寺廟允許自帶電腦。於是這事火了,成了新聞熱點。  阿彌陀佛,昔日玄奘西行吃遍諸般苦厄,才能親近三寶;如今凡夫俗子來個悠長假期,就可踏入方便法門,善哉善哉!
  • 【德林老和尚講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唱滅有益 不滅有損 676
    你像智者大師修法華三昧,在大蘇山誦《法華經》。誦到這個「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誦這個《藥王菩薩本事品》。一個頭磕下去就入定了,進入法華三昧,得一旋陀羅尼,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呢!這個叫做呢,『尋便來歸。鹹使見之。』如果我們也能夠有智者大師那麼個本事,我們也能夠見到。明天我回去磕頭,一磕頭靈山就現在面前了,就見佛了。是吧?所以說即於道場感見諸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