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要說誰口才最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諸葛孔明。前有王司徒被罵至幾乎氣絕身亡,後有周瑜被氣到一命嗚呼,可以說諸葛亮在嘴皮子功夫上無人出其右。
但是在小喬看來,要論抬槓,有一人比諸葛亮還剛!他就是——孔融。
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4歲的孔融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從小就懂得尊重長輩,後來也成為有名的文學家。
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最後落到一個悲慘的下場。原因竟然是跟曹操抬槓?其實從後面孔融的事跡中,就能窺探到孔融的真正性格。
從孔融讓梨來看,不熟悉歷史的人會說:這就是個老實巴交,忠實敦厚的孩子。但其實孔融是三國時代的有名憤青,成型之後的文風也鋒芒畢露,猶如一把鋒利的刀刺向對社會的不公和憤怒。
這也為他後來被曹操所殺埋下了伏筆。
當年曹操率領大軍大敗袁紹,袁紹兵敗如山倒,連妻兒也顧不上了,最後鬱鬱而終。這正好給了曹操這種喜歡別人老婆的人機會,直接把袁紹的兒媳許配給自己的兒子曹丕。
這件事被孔融看在了眼裡,作為一名忠臣,孔融剛正不阿,這種事他雖然不能指著曹操鼻子罵他,但是他用了更形象的例子提醒曹操——武王伐紂,將妲己許配給了周公。
曹操聽了之後渾身難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不過考慮到孔融有過不少功勞,忍了。後面,孔融又連續猛攻曹操的「要害」。
比如: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裡以內,不得封建諸侯。
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寫信故意挑撥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對,孔融的言辭愈發激烈。同時曹操身邊也沒有能夠穩住局勢,辨明是非的人物,二人的矛盾越來越大。
無論什麼事,可以有再一再二,但是再三再四就不好說了。曹操一次次被孔融破功,講道理又講不過,惱羞成怒直接將孔融處死。
有意思的是,孔融在被士兵抓走的時候問了一句:能否保我家人周全?最後收到的回覆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在小喬看來,孔融作為一代忠臣,有文採有謀略,本來可以讓自己的成績單更漂亮,但最後全毀在了自己的一張嘴上。
他把自己的唇槍舌劍當成自己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但他的武器用錯了目標,最終成為了迫使自己走向末路的致命因素。
所謂伴君如伴虎,孔融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雖然過去已經成為歷史,但後人哀之而不鑑之,難免後人復哀後人也。
抬槓不是不可以,但什麼時候抬槓,跟誰抬槓就很講究。如果抬槓的對象是一個冷靜又細心沉穩的人,可能收穫的結果是好的;如果對面是一個脾氣暴躁,喜怒無常的人,那就需要適可而止。
各位主公大大,看完了孔融的故事,相信你們感慨良多。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不少鍵盤俠,甚至扛精。
有時候我們自己也跟別人抬槓,沒事兒多想想孔融,或許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情就會變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