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丨家具的陳設與布局

2021-12-24 中式居住美學

在中國家具設計史上,五代時期桌椅的進一步推廣,並形成了成套家具的雛形,至宋代垂足而坐完全取代席地而坐,桌椅等高型家具的廣泛應用及世俗化,使宋代的家具體系日趨完善,家具的室內陳設逐漸形成完整的格局,並最終促成了明式家具發展的頂峰。

晚明作家文震亨在其《長物志》中寫到,家具「古雅」而「可愛」,能夠令人「高雅絕俗」,「坐臥依憑,無所不適」。它不僅乃文明生活的附加必需品,還是綿延不斷的道德和美學表述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人和宇宙相互關係的最根本認識。《周易·乾卦文言》雲「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其中就包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

 

黃花梨羅鍋棖四面平杌凳

中國人認為宇宙和人類社會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中國哲學的整體性特點,集中表現在「天人合一」、「天人相與」或者說「天人感應」,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其中「天人合一」是中國道儒兩家都強調的觀點。

道家主張「以人合天」,老子說「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儒家還有通過天來比擬人的說法,認為天與人在性德和形貌上都有相似之處。如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這些關於「天人合一」的觀點滲透入中國人的思維觀念中,逐步積澱為中國人的集體意識或者說集體無意識,而造物過程和行為則有意無意間接受這些觀念的支配和指引。我們審視中國傳統家具設計,可以說「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點既是中國最基本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家具設計的一個基本發韌點。

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最突出體現在建築空間的內部布局上,即家具的陳設設計領域。在中國家具設計史上,五代時期桌椅的進一步推廣,並形成了成套家具的雛形,至宋代垂足而坐完全取代席地而坐,桌椅等高型家具的廣泛應用及世俗化,使宋代的家具體系日趨完善,家具的室內陳設逐漸形成完整的格局,並最終促成了明式家具發展的頂峰。

明式家具的布置追求完全的對稱與均衡,其布局陳設的背後其實是封建等級制度所形成的極度完善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這種等級分明的家具陳設與布局起到了社會教化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合理秩序。

 

桌、椅、屏風等物在明代家具的陳設布局中佔有主體的地位,在桌椅的陳設上明代繼承了宋元時期的一桌兩椅或一桌四凳為一單元的基本組合方式,或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度擴充與調整。

桌椅一般放在廳堂、書齋等處,作起居、會客、讀寫之用。屏風在明代更加多樣,其製作更加精美,功能用途也更為廣泛,或分隔、或虛掩、或封閉、或圍合,靈活多變,姿態萬千、意趣無窮。

 

桌、椅、屏風等家具的陳設尤以宮廷、廳堂家具為代表,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中就對廳堂的陳設做過描述:宮廷中皇帝寶座一定置於大殿正中,後放屏風,左右布置宮扇、宮燈、香爐。廳堂一般在明間置大條案,左右兩把燈掛椅,或大條案前放方桌,左右加兩把圈椅等等。

 

可以說明代家具的布置以對稱的形式者居多,除了講究對稱布局以外,明代家具也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充分的利用家具的個體姿態,造成大小有序、疏密有度,使室內空間隔而不斷、圍而不死,統一中不乏變化的形式之美。

這種以對稱平衡為主體,其它形式為點綴的布局方式,是設計思維整體觀在家具陳設設計中的合理展現,也體現了中國人注重整體和諧的審美觀念和設計智慧。

 

封建等級制度事實上是中國思維方式的體現,維護封建統治的條條框框形成了這種思維的方方面面,統治階級是封建倫理制度實際受益者,更是這種制度的忠實擁護者。

因此,統治階級需要利用一切的可能,在不同的時空中強化這種等級觀念,而與他們的日常起居息息相關的宮廷家具則是最為恰當與便利的載體,特別是宮廷家具的陳設,則是這種等級制度最鮮明的、最具代表意義的體現。

 

事實上,宮廷家具的實用意義已經完全讓位於等級森嚴的宮廷禮儀,宮廷家具的布局陳設嚴格的遵循等級高低的倫理規範,完全體現了「上下有序」的封建等級制度。

 

早在商周時期,家具的使用就被賦予嚴格的等級觀念。《禮記》裡曾經嚴格的規範了對青銅俎和青銅鼎的使用:天子可以擁有九鼎九俎,卿或上大夫可以用七鼎七俎,下大夫五鼎五俎,士三鼎三俎。同時,幾與席是當時主要的家具,對它們的使用也往往超出單純的使用功能,更多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具有內在的形式寓意。

 

家具陳設完全遵循以中軸對稱為主體的設計思維,這種思維是「上下有序」的視覺外化。「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家具陳設無不上下左右對稱平衡、端方規整,形成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概念。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和頻繁的朝代更替中,明清以前的宮廷家具實體陳設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其所遵循的「上下有序」的布局原則則被完整的傳承下來。一直到明清時期,宮廷內部家具陳設的規範制度更趨完善,且異常嚴格。

在皇宮正殿裡,皇帝寶座一定置於大殿的正中間,居中而設,且高高在上,金鑾寶座只能皇帝專用,寶座莊重和威嚴成為了皇權的象徵。

 

皇帝正襟危坐,在寶座上居高臨下,俯視蒼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形成「上下有序」的整體形態。

這種專用的寶座,造型寬大,扶手和靠背都呈九十度的直角,外型設計並不以滿足人體的身體舒適為出發點,事實上,皇帝坐上去絲毫不會感到舒適,這種造型超越了簡單功能上的需求,更多是文化價值上的作用。

 

寶座後置屏風,起到突出主體,渲染氣氛的作用,兩端分別置兩宮燈、宮扇、香薰燈等,呈左右對稱分布,形成了極度平衡的整體狀態,等級分明,上下有序。這種規範的宮廷陳設,顯示了君權神授的倫理等級觀。

 

清 剔紅嵌玉寶座及周邊陳設 故宮博物院藏

除宮廷建築面南的大殿和主殿外,東西兩側的建築以及其它一些偏殿,按照等級地位的高低,供皇帝、殯妃、官員、太監居住,並使用不同級別,不同品質的家具,體現出上下有別的等級觀念。

 

在家具陳設方面,都不一而足地採用組合成套,對稱均衡的整體設計手法,以迎窗迎門的桌案和前後簷炕為陳設布局的中心,在中心的左右兩邊配以成組的幾、椅,或一幾二椅,或三幾四椅,並且櫃、櫥、書架等也多是成對的對稱擺設。

室內的其它陳設裝飾品,如書畫、掛屏、古董、文玩、花幾、盆景等等,其擺設則講求變化,並作為整體中的裝飾出現。

總體而言,宮廷家具陳設嚴謹大方、莊重肅穆,與禮儀森嚴的宮廷室內整體環境相契合。中間穿插和點綴眾多的陳設裝飾品,形成了適度變化、排列有序的整體形態。

《禮記·中庸》雲「中也者,天下至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儒家的「中、和、位、育」的思想體現了一種社會禮制,也可以叫做「天人合一」。

 

儒家在政治制度、倫理思想上,主張「和」,反映到美學觀上,便是追求中正、中和、不偏不倚,文質相諧稱為「和」,被推崇為美的標準,既和諧、協調的中庸之美,體現了很強的整體感,究其本質則是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整體觀的體現。

 

李漁故居 芥子園

中國建築講究中庸、對稱、兼兩、聯繫,遵循儒家的「中庸之道」,講求門當戶對,中庸思想同樣生動的體現在室內空間的家具布局陳設上,講究「不偏不倚」、「中規中矩」、「中正和諧」,嚴格有序地以廳堂中軸線為基準,在此基礎上採用成組成套的對稱方式擺放,體現出莊重、高雅的氣度。

 

傳統家具陳設也恰恰體現了儒家注重人倫教化,上下尊卑的等級倫理秩序,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文明中庸和諧的「序」和「禮」,是一種介乎「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觀念。

 

廳堂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特殊「禮儀」和「等級」的意義,廳堂是家族形象的物質體現,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對具有會客功能的廳堂尤為重視,除了會客之外,傳統的廳堂還承擔著多種功能,如日常起居、婚喪儀式、祭祖祈福等等。因此,廳堂又被稱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神聖空間」。

 

廳堂家具,是傳統家具體系中最為重要的門類之一,最早形成於宋代,到明代其功能與形式趨於完善。在具體的家具陳設上,廳堂家具大多以坐北朝南、臨窗迎門的家具為主體,廳堂正中設置屏風,屏風前面擺放桌子或者長條案,這部分成為整個廳堂的整體中心,體現了不偏不倚的整體穩定感。

長條案一般靠牆或屏風放置,其上一般對稱性地放置祖宗的牌位,或者宗教神靈雕像和各種禮儀裝飾用品。在長條案的上方,經常懸掛一幅巨大的裝飾性繪畫作品,左右兩旁對稱的懸掛對聯,居中置入匾額。

 

案前向南區域放置一八仙桌,桌與長條案居中對齊,中正中和,穩定統一,兩側根據實際的空間和主人的喜好,各放一把相同的椅子,以此為中心迎門向南布置其它家具,兩邊依次配以成組的幾、案、椅、凳,成對出現。

 

家具、楹聯、匾額、掛屏、書畫屏條都以中軸線為基準形成嚴格對稱的布局狀態,且形成成組成套的組合規範,規整劃一,營造出莊重、肅穆的整體氣氛,很好地適應了高大寬敞的傳統建築廳堂空間的環境要求。

廳堂家具陳設上講究規範化、成套化、穩定化,體現了家具與建築空間「和諧一體」的整體思想,更是「中庸之道」哲學思想的生動寫照。

 

不論空間大小還是功能區分,中國傳統室內家具陳設以中軸對稱為常態,形成中正有序的空間形態,其中少量的小型家具,如花幾、香幾等進行不對稱的點綴,進而打破靜止的空間氛圍,活躍空間布局。

但整體而言,傳統家具的陳設都是建立在「中軸對稱」的整體設計觀的基礎上,其充分體現了「家具陳設—空間布局—建築形制—內在禮制」合而為一的設計思維整體觀。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 AND 天人相分:中西方家具的本質差異
    這種家具文化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家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自然觀。 家長制度下的陳設必然會將室內的中心位置讓位給家長、祖先,甚至次於家長的位置安排仍存在等級劃分。主位在中,次之為右側首位,再次之為左側首位,依次排列。西方古典家具陳設藝術反映出西方個體獨立性和個體尊重,人人平等。
  • 走火入魔的「天人合一」
    先假設一下,「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那麼,這裡「天」就必須只能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否則,我們可以從根本推翻這個假設。下面,我把古代有「天人合一」這個意思的言論引證出來,從這些言論裡,我們注意看看「天」指的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一般說來,「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可以認為是董仲舒發明出來的。
  • 逍遙山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的相契相生——評顧平逍遙山水文/竇修林(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翠苑·民族美術》執行主編)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國畫對自然的觀照,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方式,上升到哲學美學的範疇謂「道法自然」,其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 古代家居陳設中的文人意境
    家居第宅的布局及室內陳設,體現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我們在重視物質需要的同時,應講究精神需求,以提高我們的生活品味和文化情趣。古代文人的審美標準古人對家居第宅的布局陳設是十分考究的,在諸多著述中,詳細描述了對廳堂、山齋、丈室、佛堂、茶寮、琴室及庭除、樓閣等建築形式的設計和布置,體現了很高的文化和美學修養。
  • 涓涓雋語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天人合一,並淺談對天人合一的理解
    藏頭哲理詩春秋虛度 天人合一春風萬載天未老,秋雨幾度人白頭。涓涓雋語在這裡簡單談一談自己對天人合一的淺顯理解。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們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儒釋道經典中都有論述。最早是由道家莊子提出的,所以天人合一應屬於道家思想。
  • 天人合一之路,就在腳下
    【就在腳下的天人合一之路】文/朱東(傳統文化研究學者,《原易》作者)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轉載請標註作者署名及出處在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中,因此這個「道」,即為溝通天人,使人生於自然,活於自然,而擺脫世俗之困擾的途徑。所以,這條道就是溝通天與人,促成天人合一的那條道。只不過,這條道聯通的是客觀的天,與本然的性。這就是說,只要我們沿著自己的本然之性去思考,去行動,那麼就會與天合一,或者更準確的說,人與天本來就是合一的。這既是對人性的禮讚,同時又是對人性之偉大的信仰。
  • 軟體家具陳設,椅凳類家具陳設
    1、單人椅陳設單人椅因其圈背造型的不同,在空間的運用上也有不同的功能用途:高背式單人椅適合居家使用,能傳遞出休閒輕鬆的居家氛圍;流線造型、色彩對比強烈,具有強烈視覺美感的單人椅十分適合單身貴族或工作室;個人風格強烈的休閒椅、躺椅、搖椅,適合置放在空間一角或陽臺,作為心情的轉換站。
  • 天人合一 山水間
    歌名:天人合一山水間作詞:曲波作曲:楊青山編曲:楊一傅演唱:姚貝娜 師鵬首唱時間:2012
  • 傳統易學的天人合一論
    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中指出,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天人合一是指天(即大自然)與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相應相合的統一整體。天是一個超巨系統,人是一個子巨系統;人具足天的全部信息,天的信息亦可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研究人的生命現象不能從自然界剝離出去,只能在天人一體的整體關係中去把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宇宙亦是一個大人身。這是觀察人體生命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
  • 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抱元守一,天人合一!
    身心合一了,才能健康。身在這裡,心在那裡,手上做著這件事,心中想著那件事,生理上在執行這個任務,心理上在思考另外一個任務,潛意識和意識是分開的,如此三心二意,不但什麼事都做不好,更是對健康大大不利。 一心二用,一心多用,同一時間想好幾件事,做好幾件事,看起來效率很高,可以節約不少時間,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但是,這樣做出來的事,沒有力度。
  •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
    天人合一、使命與腦波--鴻鈞老祖文化暨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化高峰論壇成功舉辦2017年3月29日中國國際西瓦超意識學院院長薛葵陽女士應邀出席在中國國學院舉辦的
  • 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丨專訪紀連彬
    在天地人神的大空間裡,傳達出「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中國文化精神。他以獨特的視覺造型,筆墨新語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指向。在水墨和色彩兩類效果上的大膽突破,豐富了中國畫的色彩語言,是對人物畫表現領域的拓展。他力圖從當代文化的角度來闡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通過對東西方美術的比較和借鑑,對民間藝術的挖掘和使用無疑是走向當下學術前沿探索的道路。
  • 天人合一——天問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之說,西方文化的「神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合一」,與「天人合一」思想亦大同小異。大致認為,觀天象可測大人物的生死或世事的吉兇變遷。
  • 四合院與古人的天人合一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中國古建築中提現出的文化,陰陽.五行.八卦是古人對天地人的認識,並在衣食住行中追求符合天象運行的變化規律與大地的變化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結果。
  • 朱啟臻|千年風水的秘密:鄉村風水和「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
    天人合一」理念和風水。村落「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首先體現在農民房屋庭院的建設和布局上。在村落庭院格局上,天人合一理念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村落的房屋多建在較為開闊的地方,充分採光,房屋大多坐北朝南。農民自家的農家院是露天的,夏天可以乘涼,冬天可以曬暖,一年四季的季節變化在農戶庭院充分體現。農家院的露天格局也是為了滿足農家院裡所種植或養殖的生物的光照、水分、通風等自然條件的需求,作物或牲畜的生長都遵循著自然氣候的變化,與此對應的農業勞動也必須根據四季變化做調整和安排。
  • 《易經》:什麼叫「天人合一」?讀完漲知識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天人合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到底什麼才是「天人合一」?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 怎樣理解《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釋「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範圍內,它已經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於易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地球的心跳,天人合一的頻率 —— 舒曼共振波音樂分享
    所以舒曼共振頻率也被稱為是天人合一的頻率。近年來,由於地球的內核震動頻率的提升,也是為進入更高密度做準備,西方有人測得的舒曼共振頻率接近每秒12赫茲。所以,很多人在冥想和靜坐時發現自己的心跳加快,這是正常現象,是地球調整頻率的內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