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對農業的影響!

2021-01-09 昕農人

現今冬至了,

在季節的劃分上,把冬至日作為冬天的開始,天文學上認為是從12月至3月。在我國冬季是從立冬開始到過年打春結束;從氣候學來說是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就為冬天,冬季意味著沉寂和冷清,植物會落葉,動物會休眠。可是作為我們農民來說,這樣的季節比以前已經推遲了將近十幾天了,冬至日是一年中的白天最短的一天。

我們農村有句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去年的冬至也是晴空萬裡,後來的整個冬天我們蘇北就下了一場小雨和一場薄皮雪,如果冬至日下點小雨或者小雪,也就預示著整個冬季裡雨水會很頻繁,對農作物來說就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這個時候的雨雪對作物是非常有利的!記得以前種麥子的時候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那個時候早上起來種麥子,天氣已經很冷了,柴油機都無法啟動,水缸裡都結了一層薄冰,如今的三九四九了也沒有出現冰上走,如今的氣候的轉暖對農作物的影響很值得深思。冬至有雨雪,可以緩解冬小麥的旱情,為來年的小麥分櫱做好充分的準備,也為小麥的穩產做好鋪墊,如今冬至無雨一冬晴,倒為害蟲的安然越冬提供了溫床,它們可以把生命維持到來年的春天,如今我們家裡的冬小麥已經打了兩次的治蟲農藥了,如果這個冬天不出現麥蓋三層被,年前還要給冬小麥的一次治蟲。冬至有雨雪,冬季雨雪勤。雨雪勤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雨、雪中有所含的氮元素,最容易被農作物吸收,雨雪的溫度低能凍死潛藏在地表的多種越冬的害蟲,為農作物的穩產做好了鋪墊。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雪的導熱性能極差,可以有效的保住地溫,地表的雪層又可以阻擋寒氣侵入地表,雨雪可以很好的鎖住土壤的水分,農民都知道的,春節前的麥苗就是悶在水裡兩個月,立春後麥苗生長的反而更旺。

相關焦點

  • 冬至到,「一年雨水看冬至」,冬至是宜晴不宜雨嗎?雨水如何
    導讀:冬至到,「一年雨水看冬至」,冬至是宜晴不宜雨嗎?雨水如何?而在農村有「一年雨水看冬至」的說法,這句話又給我們引入到關於冬至節氣的關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一年雨水看冬至」,我們就要找搞清楚冬至的那些事兒,關於冬至我們有話說。
  • 今日冬至,農諺:冬至西北風,老牛瘦一春,啥意思?為啥老牛瘦?
    意思簡單:冬至當天,白居易想到思念多年的心上人無法相見,冰冷棉被給不到半點溫暖,身體接觸到都會瑟瑟發抖。冬至的夜是一年中最長的,這一夜註定無法睡眠,想必心上人是同樣狀態。在白居易詩中表現出冬至兩個特點:一是冬至是合家團圓,親朋相聚的日子,獨在外地的人會感到孤獨;二是冬至當天,太陽正好是照射到地球南回歸線上,北半球的夜晚最長,白晝最短。
  •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冬至來臨,今冬天氣冷嗎?
    從這句俗語的表面意思上分析,表達了冬至當天的天氣變化,對整個冬季的溫暖都有很大影響。如果冬至這天下雨那麼烏雲就會遮擋天空,人們就無法看到天上的星星了;也就是說冬至交節的時候天降大雪,那麼地面就會溼滑、泥濘不堪,會給人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麻煩。
  • 農村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啥意思?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啥意思?在理嗎?隨著寒冬的到來,冬至的腳步也越來越近,在農曆的十一月初七,將會迎來全年最為日短的一天:冬至。關於冬至的俗語和老話也有很多,尤其是冬至這一天的天氣變化,俗語認為是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勢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有句俗語叫做:「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冬至將至,農村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是晴天好不好?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進入到冬季後的第4個節氣,從冬至節氣後天氣會越來越冷,進入到一年之中最冷的數九寒冬,在我們北方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今日冬至,陽光普照,冬至晴天好不好?
    冬至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正在加緊他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就在今天午後的6時2分12秒的那一刻冬至將會同我們碰面,並朝朝暮暮地相伴15天。別的地方不知道,反正我們當地今天是陽光普照,看上去沒有一絲雲彩,是一個享足的大晴天。那麼,冬至日晴天是好還是不好呢?
  • 農村俗語「冬至大如年,唔返無祖宗」是啥意思?為何冬至大過年?
    為何冬至比過春節還要大呢?冬至大如年,唔返無祖宗的意思是,冬至節氣和春節一樣,是特別重要的節日,在冬至到來前,遠在外地的人都要返回家鄉祭祖,否則便會視為眼中沒有祖宗、長輩的人。冬至又叫做日短節、冬節、亞歲等,是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在冬至節氣這一天,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則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
  • 農村俗語「冬至陰天,來年春旱」,有道理嗎?2021年春季會幹旱嗎
    冬至作為對農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節氣之一,人們對冬至節氣也是相當重視的。智慧的古代農民就通過觀察總結出不同的特定時間點,不同的氣候特徵對以後的某個時間的天氣影響,以及對來年的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關於冬至,我們也聽過類似的俗語:冬至陰天,來年春旱。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那麼2021年的春季會不會出現乾旱呢?
  • 冬至到,「冬至三日雪,柴米堆得滿地剩」啥意思?明年是豐年嗎?
    導讀:今日冬至,「冬至三日雪,柴米堆得滿地剩」,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已經到冬至節氣了,窗外的寒氣是感覺比昨天要強一些,如今外出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哪怕一點風都能讓自己凍得哆嗦。
  • 冬至諺語!
    據清道夫環保網小編了解到現在已經有幾個省已經實施了「限電令」,這也引起了眾多網民的激烈探討。不得不承認這幾天確實有點冷。也有網民表示,是不是確實會出現60年一遇的「寒冬」。但村內的老人說不大可能。由於30年前冬天的雪有半個人高,河面覆蓋著很厚冰,連屋簷的冰都有一米多長。即便是08年的雪災,那時候也沒那麼冷,只是稍微長了一點。
  • 農村俗語「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啥意思?今冬冷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已經到了冬至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冬季的第4個節氣,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已經進入到數九寒冬,今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氣,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年」,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冬天會不會冷呢?
  • 冬至將至,俗語:冬至三日晴,甕裡米生蟲,啥意思?為啥米生蟲?
    杜甫有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意思很簡單:瑣碎事充斥在生活,沒什麼感覺,冬至到,冬至到了春天就不會太遠。刺繡女工因冬至到來,白晝時間變長,能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飛動葭灰。
  • 冬至到,老話「冬至晴爛大年,乾淨冬至有髒年」啥意思?老農來說
    今日冬至,在農村冬至也被稱為冬節、亞歲,其實就是和過年差不多,但因為節氣的原因冬至一直只是一種人文和氣候的象徵,很多地方都講究「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冬至的時候會和春節一樣,吃餃子、祭拜先人、給孩子準備禮物,因為各個地方的區域不同,所以習俗也就不同。
  • 冬至到了,泉州人過冬至要吃冬至圓!
    冬至到了,泉州人過冬至要吃冬至圓 泉州人吃丸子,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為什麼泉州人要吃冬至圓?《泉州府志·風俗》記載:「冬至:州人不相賀,祭祠堂,舂米為圓餔之,謂之添歲,仍粘於門。」寓意冬至吃冬至圓為添歲,家家戶戶在吃完冬至圓之後,留下幾粒圓仔,分別粘於門上、眠床上等,稱敬門神或敬床神。據介紹,這樣的說法可能源自周代到漢初以冬至為歲首的記載。冬至不僅僅只是搓圓仔,也衍生出其他文化內容。
  • 冬至晴天不好嗎?農村俗語:「冬至晴三日,牛瘦羊肥」,是咋回事
    昨天是冬至,全國大部分地區為晴朗天。在山東煙臺,接下來,晴朗的天氣還將延續到月底。冬至陽生春,在如此特殊的節氣,可能有不少人希望有一場降雪到來,畢竟瑞雪兆豐年,關係著來年的收成呢。在農村,有經驗的農民看著豔陽高照的冬至,連聲感嘆:冬至晴三日,牛瘦羊肥。朋友們,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關於冬至晴天,許多農村俗語認為「幹冬溼年」,冬至晴,過年的時候可能會雨雪連綿。當然,畢竟是寒冬入九的節氣,溫度會越來越低,降雪會越來越多。
  • 今日冬至,農村老話「冬至在月尾,寒冷在正月」有道理嗎?
    今天是2020年12月21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冬至節氣日。冬至是太陽運行到南回歸線,也就是運行到黃經270度處,時時令交接的時刻。冬至的到來預示著進入了寒冷的冬季,從這一天開始進入數九嚴寒天氣。這句農村俗語就是說的冬至在農曆的11月上旬,那麼整個冬天就會出現暖陽陽,也就是一個暖冬的現象。如果說冬至在是農曆的11月下旬,天氣就非常的寒冷,甚至能把鬼凍死。這是一個比喻的說明了冬至如果在農曆11月下旬,天氣是異常的寒冷。其實道理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冬至如果是來的比較早一些,冷空氣南下的比較晚,這也使得冬天顯得非常暖和,冬至也非常暖和。
  • 俗語「冬至頭,凍死牛」,21號冬至的天氣,對春節天氣有啥影響?
    但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他們則更關注這一天的天氣,因為冬至這天的天氣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到農民來年的莊稼收成。關於冬至天氣,農村有很多俗語,這也是我向很多農村老人請教才知道的,畢竟這些俗語經過幾千年的驗證,還是相當準的。本文給大家分享3條農村俗語,細細品讀,能幫大家長見識。
  • 2020年到2021年的冬至、三九與立春,農曆公曆對照簡潔明了!
    2020年到2021年的冬至、三九、立春與春分時間農曆公曆簡明對照。一目了然!本文是全網全冊獨家首發,全面系統講述2020年到2021年的冬至與三九天的公曆與農曆時間的轉換關係的小文,轉發引用請註明地名帝所著。否則,侵權必究!一、冬至
  • 冬至將至,俗語:雪打冬至頭,穀米不愁賣,為啥?暖冬能豐收嗎?
    隨著時代發展,冬至節氣相關習俗基本被遺忘殆盡,真正被流傳下的只剩下吃餃子和湯圓。冬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極重要的作用,人們認為白天是陽,夜晚是陰。冬至正好就是晝變長,夜變短的時間點,因此人們覺得冬至後溫度在回升。而實際,冬至才是真正低溫開啟的時刻。在冬至節氣以後,人們就會開始數九,數完九個九就說明春天到了。
  • 立冬和冬至什麼區別含義 先立冬還是先冬至
    立冬與冬至  冬季有兩個節氣是很重要的,一是立冬,二是冬至。許多朋友會將冬至和立冬兩個節氣搞混,一般立冬是在11月,冬至是在12月。冬至  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