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登陸紐交所,為什麼阿里、京東都搞不定的房產市場,它能做到上市?

2020-12-26 36氪

作者 | 陳淑雅

編輯 | 苑伶

昨晚,貝殼找房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了。

鋪天蓋地打出「找房大平臺」的廣告、號稱重塑「居住產業網際網路」的貝殼,想必網際網路人都知道。不過你真的了解它是做什麼的嗎?它是中介還是找房平臺?它和鏈家到底啥關係?為什麼大家一提起它就一副很厲害、但又感覺有什麼問題的樣子?

貝殼找房其實脫胎於房產經紀公司鏈家,可以說是從自營轉為平臺模式最典型的案例之一。這樣的轉型在網際網路中並不少見,但在房產行業卻尤為特殊——

由於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貝殼自一推出就成為眾矢之的,在遭遇行業抱團抵制的情況下,卻依然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貝殼於2018年4月推出,2019年就實現了2.12萬億GTV,僅次於阿里成為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

對於一家成立了十餘年且已經成為行業第一的公司,當發展遇到瓶頸,是固步自封還是壯士斷腕?在行業都保持質疑的情況下,如何用行動獲取信任?為什麼連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都搞不定的房產市場,最後是它跑了出來?這背後採取的策略、克服的挑戰令人好奇,也值得所有網際網路公司參考。

今天這篇文章想要拋棄那些「居住產業網際網路」、「新居住服務平臺」等令人費解的概念,儘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你,貝殼找房到底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它厲害和不厲害的點在哪,以及中國房產經紀行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貝殼找房和鏈家是什麼關係?

貝殼找房的前身就是鏈家。鏈家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採取了自營模式的房產中介公司,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於2018年4月轉型推出了貝殼找房。

從此貝殼的定位就變成了一個平臺:一方面仍保留鏈家仍作為它的自營業務,另一方面向中小門店推出「德佑」作為加盟品牌,同時其他獨立品牌也可入駐貝殼,而貝殼會向它們開放自己的所有能力。

所以說,現在我們口中的鏈家是一個中介品牌,而貝殼是一個平臺,其關係就好比京東自營和京東平臺。

圖片來自網絡

問題來了 —— 貝殼厲害在哪兒?它用什麼能力吸引其它中介加入平臺?

先來看看2018年之前鏈家的發展,大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1、在2001年-2008年,鏈家在北京地區做直營中介,因為注重經紀人服務的標準化和穩定性,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這時期主要靠門店的擴張實現業務增長;

2、從2008年開始,鏈家開始向網際網路靠攏,當年上線「鏈家在線」;2009年找來現任CEO彭永東,重點打造房源數據系統,強調房源的信息化和真實性;

3、2014年是一個重要節點,鏈家決定從北京走向全國,之後接連在上海、深圳、杭州、大連等地收購了當地最大的經紀公司,完成了全國化的擴張。到2017年,鏈家在28個城市擁有8000多家門店,經紀人數量約為12萬人。可以說,在二手房領域鏈家已經是行業老大,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市佔率大約為17%,而作為其大本營的北京,市佔率更是超過50%。

而在發展的過程中,鏈家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同行的三個特色優勢:

1、真房源樓盤字典。鏈家從2008年開始建立樓盤字典,前後投入了11個億,目前在全國已經覆蓋了2.26億套房源。至於真實房源的資料庫為什麼這麼重要,我們會在下文詳細分析。

2、ACN合作網絡體系。這是一套內部經紀人的協作機制,它把一次房產交易分成10個角色,包括房源錄入、房源維護、客源推薦、客源成交等,完成交易後,不同角色都能獲得一定比例的收益,能夠避免經紀人之間的無序競爭,促進資源共享。

某家房產領域公司CEO向36氪解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套合作機制避免讓一個經紀人掌握交易的完整鏈條,也是為了防止經紀人跳單 —— 經紀人對於交易信息的保護,不只是針對同行,也有可能是對自己的公司。所以這套機制也有效保護了公司的利益。

3、服務標準。二手房交易中,經紀人作為服務者是很重要的因素,鏈家一直重視對經紀人的培養和教育,近年來招募也以本科畢業的大學生為主。穩定和標準化的服務,是鏈家擁有較高交易效率的原因之一。

華興資本旗下的華興新經濟基金是貝殼的投資方之一,在2015年年底的時候領投了鏈家的B輪融資,而那時正是鏈家全國化擴張的關鍵時期。其投資人袁凌韻告訴36氪,鏈家司齡超過10年的中高級幹部有1000多個 —— 鏈家對於管理團隊和經紀人團隊的價值觀樹立非常成功,這樣的組織人才體系是鏈家走出北京的重要支撐。

不過既然鏈家發展得這麼好,為什麼還要轉型做貝殼?

這是因為直營擴張是有邊界的。自營的模式重資產又重運營,如果要下沉到三四線城市,這些區域房產交易金額相對小、佣金收益有限,但是為此付出的成本卻很高。因此以直營的方式再往後走,規模效應逐漸變弱。

這種情況下,鏈家選擇轉型做開放平臺,讓更多同行加入一起編一張更大的網絡 —— 從數據來看效果還算不錯,兩年來貝殼吸引了265個經紀品牌,門店數量增長5倍至4.2萬家,平臺經紀人增加了3.8倍至45.6萬。

這些門店幫助貝殼在2019年實現了2.12萬億GTV,僅次於阿里的5.73萬億,成為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畢竟,房子是中國客單價最高的商品之一。

總結來說,貝殼的轉型算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迭代,公司順利上市,雖然也面臨挑戰,但至少未來的發展留下了想像空間。

中國房產中介是什麼樣的存在?

了解了貝殼的思路,接著了解一下需要幫扶的中小經紀公司們。他們的痛點是什麼?

不得不說,房產中介真的是一個身心都飽經風霜的行業,因為房子實在是太難賣了。

有的人一輩子可能就買一套房,價格又這麼高,自然要慎之又慎地挑選。問題是這個挑選的過程極其低效,因為信息非常不透明。設想一下,如果買房的人擁有上 帝之眼,能掌握這個市場上所有待售房源的全貌,比如戶型、裝修、學區、價位、升值空間,選擇豐富、細節全面、信息真實,那麼買房的速度是比較快的。

問題就在於,這些房子沒辦法被這樣呈現出來,因為中國的幾億套房每一套都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二手房,很難變成一個標準化的商品。不僅房子信息不確定,買賣雙方的想法也在時刻變化,這就使得一套房的成交周期至少幾個月,長的在一年以上。

這麼長的成交周期,又導致另外一個問題:中國房源都不是獨家的,業主為了快速賣房,一般會委託給多家中介公司,而經紀人為了自己能拿下佣金,自然會設法捂住房源,自己不成交也不讓別人成交 —— 加劇了信息不對稱。

所以本質上,傳統中介願意犧牲效率來換取利益,也因此,對於促進信息透明這件事,他們在動力上就是不足的。

這幾十年來,中國房產經紀就是一個不健康的生態。同業惡性競爭嚴重,經紀人為了客流,在網上發布低價假消息釣魚,日常服務中也常常給人「有貓膩」的感覺。不僅客戶體驗差,經紀人也不好受。由於行業門檻較低,從業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經紀人既不賺錢,也不太受到尊重,所以這個行業的流動率非常高。

效率如此低下的市場,如果讓你來改善這個現狀,你會採取什麼辦法?

這時候有人大膽發言:不如用網際網路改造中介,做一個完全透明、高效的網際網路房產平臺。

2014年愛屋吉屋橫空出世,從租房切入想要變革二手房交易行業,並在一年零3個月時間裡完成了5輪融資。鏈家反應速度非常快,緊接著也推出了丁丁租房狙擊。

兩者的做法大致相同,不設門店降低成本,利用半價或零中介費和大量廣告吸引客戶,經紀人不按佣金提成從而提高服務質量,提供真房源來提高匹配效率。

但這個模式很快被證偽:從獲客角度,房產交易屬於低頻消費,燒錢買越來越貴的流量不可持續,且用戶實際忠誠度並不高;在獲取房源上,沒有門店更加困難,傳統中介在小區裡外滲透,網際網路公司帶人去看房,客也很容易被傳統中介截獲;從撮合效率來看,仍是線下帶看的方式,付出的時間精力一點不少。

最後,愛屋吉屋在 2019 年正式倒閉了;丁丁租房也在燒了3個億之後停止了運營,不過這只是鏈家的防禦性措施,對鏈家來說損失不算太大。

然而改造中介的思路一打開,大家一時間靈感如泉湧,中介在這段時間簡直被玩出花來。

2015年前後,房多多跟隨愛屋吉屋的步伐主攻網際網路中介;平安好房發動集團旗下85萬壽險經紀人跨界賣房;好屋中國推全民經紀人,讓個人也可以撮合交易;Q房網推獨立經紀人,用超高佣金攛掇經紀人飛單,但遭到中介抵制。

結果大家都慘烈地失敗了。這些失敗證明了房產中介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房產交易還是很難離開經紀人的服務。於是各平臺紛紛改變主意,從「去中介」轉而服務中介,爭相幫助他們提高效率 —— 熬了許多年,中介們終於有些揚眉吐氣。

到現在,中介的地位已經得到確認,是房產交易裡不可或缺的角色。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他們的效率?

行業對貝殼買單嗎?

作為平臺,貝殼的本質也是向中介開放自己的能力。貝殼張開懷抱了,不過其他中介願意接受嗎?

其實行業對於貝殼一直都有質疑:做自營又做平臺,兼為裁判及運動員,如何保證公平性?大家對這個質疑可能會有些困惑 ——京東作為一個平臺,也不妨礙它發展自營業務,怎麼到了房產經紀領域,這件事就變得這麼敏感?

這是因為房產中介競爭太激烈了,低頻、高客單,對於信息的保護就格外重要。而且加入貝殼後,由於每個環節都被標準化,店老闆的話語權漸漸變小,會不會到最後才發現,貝殼的真正目的是對行業做一次收割?

這個問題暫時無解。貝殼想要證明自己,就算磨破嘴皮也難以讓其它中介完全信服。中介們仍然抱著懷疑的態度,對於是否要加入貝殼,變成了一個 Yes or No 的問題。最後只能直接看數字 —— 目前全國約有200多萬經紀人,其中45.6萬加入了貝殼。

看來,大家雖然指責聲音不止,但身體卻很誠實。因為中介買不買單,其實取決於貝殼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價值。

上文已經介紹,貝殼的武器是樓盤字典(以及VR看房等技術支持)、ACN經紀人協作機制、服務標準,另外還有依託於貝殼找房平臺的流量。其中,貝殼官方宣稱ACN跨門店協作在存量房交易中佔比超過70% ,其它暫時沒有值得參考的效率指標。不過,經紀人在跨品牌合作時也不可能毫無摩擦,完全資源共享是理想狀態,內部「分贓不均」的矛盾也難以避免。

房產領域從業者郭銘給36氪算了一筆帳,根據招股書,2019年貝殼全平臺成交220萬套,共45.6萬名經紀人,平均下來一個經紀人一年可交易約4.8套,在行業中是屬於較高水平,但也並不是特別顯著的提升。原因在於一個區域內房產交易的市場規模是確定的,在非A即B的激烈競爭下,就算通過貝殼的幫助提高了效率,短期在成交上也很難立竿見影。

而郭銘認為,貝殼其實更大的價值在於建立了標準 —— 這裡的標準是指佣金比例。過去行業中介佣金比例參差不齊,有1%、1.2%、2%等,而貝殼把佣金標準定為了2.5-2.7%。在房價水平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其實是提高了行業的淨收入。

不過為什麼設置了更高佣金比例的貝殼仍有競爭力?因為客戶願意為了穩定和高效的服務買單。在貝殼的背書下,經紀人更容易得到客戶的信任,用貝殼的話說,就是「讓服務者更有尊嚴」,這也是中介們願意加入貝殼的一大原因。

在加入貝殼平臺中的中介公司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不動產。

21世紀是一個主打加盟模式的房產中介品牌,在與貝殼合作之前擁有6000多家門店,僅看門店數量,是鏈家之下的行業第二名,但從覆蓋城市來看,卻遠遠比鏈家要多,2018年年底就進入了全國110個城市。

有趣的是,在貝殼上線之初,線上房產流量第一大平臺58同城在第一時間拉響警報,聯合21世紀不動產、我愛我家、中原地產等其他幾大頭部中介,抱團抵制貝殼。

然而這個聯盟十分鬆散 —— 僅僅過去十個月,21世紀就轉而加入了貝殼。對於21世紀來說,58能給的是流量支持,而貝殼是更有價值的交易機會。在利益面前,21世紀做出了選擇。21世紀的加入對貝殼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城市版圖變大了好幾倍,更加證明了貝殼在平臺化進程中與大型中介合作的可能性。

長期來看,貝殼平臺化是否成功,還有一個指標值得關注,那就是加入貝殼而又離開的中介比例。

入駐貝殼後,因為跨品牌協作,門店老闆可能會發現交易流水變多了,但到手的收益卻不一定。此外,還要因為貝殼嚴格的管控標準而束手束腳,除交易本身,其它類型的收入也很難操作了。如果利益沒有得到明顯增長,加入的門店也有可能再次脫離體系。不過從現有的公開信息中,這個數據暫時難以獲取。

貝殼以後靠什麼賺錢?

從招股書來看,貝殼近三年都是虧損的,但如果剔除股權激勵部分的成本,貝殼過往三年均已實現盈利,分別為6200萬元、4600萬元、7.8億元。

二手房佣金收入一直是貝殼最大的收入來源,而其中又分為鏈家自營部分和平臺其它公司的分成部分。對於後者,利潤肯定不如鏈家自營的部分,但是長期來看以規模取勝。

二手房之外,貝殼的新房業務也很亮眼。201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新房部分的服務收入佔比從24%擴大了56.4%。

在新房領域,貝殼擁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因為新房的邏輯就是看渠道網絡,渠道強則去化能力就強。隨著政策的收緊,開發商在運營策略上更強調現金流的高周轉。而貝殼能撬動的資金量大,聯動的經紀團隊人數多,因此在開發商端具有很強的話語權。

至於裝修等其它新業務,從利潤上來說對貝殼只是毛毛雨,不過好處是能延長客戶的生命周期,增加粘性。此外,地產金融也是貝殼很有想像力的方向之一。

但貝殼不是沒有挑戰。雖然已經發展到2萬多億的體量,之後的增長空間還有多大?經紀行業區域屬性明顯,在很多城市,貝殼受到了當地中介的聯合抵制,到底還能在全國範圍內拿下多少市場,仍需要打一個問號。

關鍵就看接下來,在40多萬經紀人之外,貝殼還能把網織得多大了。

最後來聊一聊房產電商。很多人會把貝殼當成一個房產電商平臺,但事實上,中國現在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房產電商。

就算是貝殼,所做的事情也只是讓房產交易中的部分流程在線完成,努力的方向是讓線上比例逐漸變高,比如用VR看房減少前期篩選工作,推出線上貸籤項目,以減少客戶貸款時在線下的資料準備工作等。

原因就在於房產交易太不標準化了,很難離開線下的服務。如果只是單純信息的問題,那麼最有可能成功打造房產電商平臺的應該是阿里。實際上,阿里、京東、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巨頭也對房產這塊肥肉虎視眈眈,但至今沒有太大水花。顯然,房產領域更適合從線下往線上走的打法。

而新房市場可以有些期待。新房相比二手房標準化程度更高,而且交易一方是開發商,相對來說線上化的難度更低。

兔博士創始人劉煜認為,過去新房市場「上不了網」,根本原因是開發商不願意。第三方平臺發展越大,開發商的話語權就越小,所以過去幾年,網際網路對於開發商來說,最大就是一個精準廣告的價值。

但有趣的是,今年年初因為疫情,恆大在恆房通APP線上賣房引起了一波廣泛的討論。劉煜認為,對於頭部開發商來說,要做個房產領域的京東自營平臺並不難,作為補充渠道,能省下一些渠道費用。

不過想要真正做出房產領域的淘寶,就算是貝殼,也還有好長的路要走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郭銘為化名)

相關焦點

  • 「產業網際網路周報」貝殼找房登陸紐交所;恆大物業引入14家戰投,為...
    本周(8月10日-8月16日),地產、物流產業有大動作,貝殼找房成功登陸紐交所,左暉強調「先豎再橫是我們相信的產業網際網路路徑」;恆大物業宣布引入14位戰投,為上市做準備;京東物流發生重大併購,宣布30億元收購跨越速運集團。
  • 疾步出圈與騰訊PK阿里攜易居「學貝殼」?
    從短期來看新房市場還有繁榮發展期,但是就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未來二手房業務將佔據中國房地產重要的市場。所以,貝殼找房可能在整體評估中更具有潛力。」胡景暉分析了兩大組合之間的優劣。巨頭間的較量此次阿里與易居的戰略合作,超過百位房地產界知名董事長、CEO等高管為阿里站臺,陣勢浩大。
  • ​為什麼貝殼、百度、蔚來值得放在一起研究?
    之後貝殼順利上市,上市首日收漲87%,市值突破400億,今天貝殼的市值超過了700億。還有一則小故事:據章澤天回憶,李斌在說服劉強東投資蔚來時,用15分鐘闡述了蔚來的理念,而劉強東只思考了十秒,就說了「Yes」。2018年,蔚來登陸紐交所,發行價6.26美元,當時高瓴是蔚來的第三大股東。之後蔚來一路暴跌至一塊多,2019年四季度,高瓴清倉蔚來。
  • 資本永不眠 阿里在港上市圖什麼?
    低調的「故地重遊」此次公開發售是阿里第三次與香港結緣。2007年阿里旗下B2B業務在港IPO,募集116億港元,5年後私有化退市;2013年香港是阿里整體上市的首選地點,經廣泛討論,香港資本市場還是不肯接受「同股不同權」。於是,阿里遠赴紐約,但馬雲放話「I will be back」。
  • 貝殼赴美上市,騰訊、有贊、前程無憂交了上半年成績單
    資本市場裡迎來貝殼赴美敲鐘上市。 「奇安信」公司網絡安全運營軟體可以做到100%國產化 8月13日消息,奇安信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網絡安全軟體可以做到100%國產化,可以替代國外同類軟體。
  • 貝殼上市:行業逆鱗的終極勝利
    有人說貝殼或許是未來地產界的阿里巴巴。 或許,已經不是未來。 1 為什麼是貝殼? 為什麼是貝殼?
  • 四川房產經紀品牌富房與貝殼找房合作收穫頗多
    被傳許久的「貝殼上市」終於坐實。7月24日晚,貝殼找房正式向美國紐交所遞交IPO申請,股票代碼為BEKE。據透露,這將是截至目前,中國企業年度最大規模的赴美IPO項目,高盛、摩根史坦利、華興資本為貝殼此次IPO的聯席主承銷商。
  • 阿里再「攪」房產界 聯手易居成立「天貓好房」背後
    有網友表示,希望阿里入局能像支付寶改變銀行一樣,來推動房地產業的變革;還有網友表示「房產太亂,需要人打破常規」;不過,也有聲音不看好天貓好房的發展,「不可能做起來」、「免費的是最貴的」……有分析認為,易居聯合阿里,意在阻擊貝殼及其背後的騰訊,目的是為了對抗貝殼對新房分銷業務的影響。
  • 產業網際網路破行業痛點,千億房產市場,貝殼如何重塑「人貨場」?
    阿里、京東、美團、餓了麼、攜程、滴滴……一眾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的翹楚,率先在 「衣食住行」中分別實現了對於「人貨場」要素的重新定義,在涉及民生的幾大領域築建起區分傳統商業模式與網際網路產業模式的 「分水嶺」。
  • 易居牽手阿里,共建航母級房產數位化平臺
    通過深度合作,阿里將在品牌、業務、數位化等方面向易居賦能;易居則將發揮自身在房地產代理領域的專業優勢,組建獨立技術運營團隊,配合合資公司開展工作及提供專業支持。戰略合作基礎上,阿里還通過參與易居股份配售及認購可換股票據,進一步增持易居股份至8.32%;若可換股票據轉股後,阿里持股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13.26%,躍升成為易居第二大股東之位。
  • 累計融資380億元,貝殼找房赴美上市只差「臨門一腳」
    不過,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由瑞幸引發的中概股信任危機,以及在阿里、京東、網易等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回歸港股二次上市的大背景下,讓美股市場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風險因素倍增。這是否會影響貝殼找房的上市進程?「公司的目標肯定是希望在今年三季度完成IPO,但在內部並沒有明確一個最晚的時間點。」接近上市事宜的相關人士對《中國企業家》稱。
  • 產品分析報告 | 貝殼找房App以及網際網路房產服務行業
    自2018年創立以來,勢如破竹,發展迅速;2019年成交額達到21277億元,並已於2020年8月IPO上市。本文以貝殼找房APP為切入點,深入剖析貝殼以及網際網路房產服務行業的運轉邏輯。目前,衣食住行這四個生活必須的大市場在中國都有巨大的線上平臺,除了阿里淘寶、美團外賣、滴滴打車等,許多公司都在房地產市場建立一個類似的平臺。由於房地產中介行業的諸多陋習,中介往往很難獲取用戶的信任,因此提供高品質服務的房產行業平臺是廣大用戶的一大期望。此外,受疫情的影響,房產行業在受挫後逐漸回暖,同時線上看房等服務需求大幅上升。
  • 螞蟻集團準備登陸A股,貝殼找房赴美IPO,雪球上市公司峰會成功舉辦
    寒武紀上市市值破千億、支付寶母公司要來A股上市、貝殼找房向美國SEC遞交招股書……下面來看詳細周報內容。上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隨著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與規模增加,指數會納入更多代表性佳、市場影響力強的科創板上市公司,進一步提升指數的投資價值。 A股頻道 【寒武紀科創板上市,市值破千億】 7月20日,寒武紀在科創板上市。
  • 上市首日大漲87%,市值超420億美元:貝殼,僅次於阿里巴巴的中國第二...
    」美國時間8月13日,貝殼(BEKE.N)登陸紐交所,截至收盤漲幅達到87.2%,市值達422億美元,首日表現驚豔。按照IPO最終定價20美元來算,貝殼共募資21.2億美元,這也是今年以來中國公司在美國規模最大的一次IPO。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國人出海跨境電商了?因為有阿里和騰訊
    一、跨境電商市場現狀跨境電商的高速發展,催生了很多超級市場,也催生了很多超級大賣。雖然跨境電商也逐漸趨於飽和,但是畢竟這是個全球性的市場。跨境電商眾所周知的市場首指的是歐美市場,時至今日還有很多賣家只盯住歐美市場。
  • 紐交所颳起「直接上市風」 A股且聽「風繼續吹」
    紐交所在上市制度上作出大膽嘗試。近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官宣,允許企業在紐交所直接上市,這意味著企業可以不聘請承銷商,大幅減少發行成本。有業內人士解讀,這是大道至簡的做法,回歸資本市場本源,真正實現直接融資。
  • 21世紀不動產CEO盧航談貝殼58空戰與加盟之爭
    2上市詛咒與加盟解法「資本市場不想看到今年賺十億明年賠十億的公司」網易房產:21世紀不動產一年半前all in重加盟,為什麼到2018年突然有鏈家、中原等這麼多競爭對手和你們走到了同一個賽道?當時我們直營做得不錯,在上海直營市佔率、店均業績都是第一,所以作為中國第一家房產經紀企業到紐交所上市。但實際上,這時就看到了作為純粹的直營模式上市在資本市場上會碰到什麼。國內頻繁的宏觀調控對直營體系的業績影響太大了。投資人是希望看到一個業績穩定的公司,而業務模式的波動造成了資本上非常大的壓力。
  • 豪投140億 它能否趕超阿里?
    豪投140億 它能否趕超阿里?當年趙本山的小品總能讓人眼前一亮,除了搞笑功底強外,其小品中往往會曝出很多「妙句」,久而久之,那些妙句就成了經典的話,還記得那句:「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管事的女的來管他……」,其實這句話後來也被人說成:每個成功男人身後都有一個女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