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攜手易居,與騰訊鬥法。
9月16日,2020房地產數位化峰會、天貓好房成立暨阿里易居聯合戰略發布會舉行。阿里和易居攜手推出「不動產交易協作機制」(ETC);同時,天貓宣布正式成立房產部門,這意味著阿里與易居要對標的是市值超過600億美元的貝殼及背後的大股東——騰訊。
前有58圍剿、貝殼突圍,明爭暗鬥,房產經紀平臺中場戰事如火如荼,後有網際網路巨頭爭相布局搶食萬億房產交易「蛋糕」,這場網際網路與房地產的「相愛相殺」與「水乳交融」似乎正在重塑兩個行業的格局。
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阿里具有流量優勢,旗下的淘寶業務可以通過大數據準確地了解客戶的喜好及支付能力,而騰訊更多扮演的是社交的角色,這是阿里相比於騰訊的優勢。
「易居從新房體系起家;貝殼找房所依託的是二手房起家的鏈家。從短期來看新房市場還有繁榮發展期,但是就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未來二手房業務將佔據中國房地產重要的市場。所以,貝殼找房可能在整體評估中更具有潛力。」胡景暉分析了兩大組合之間的優劣。
巨頭間的較量
此次阿里與易居的戰略合作,超過百位房地產界知名董事長、CEO等高管為阿里站臺,陣勢浩大。
拋開表象,這是一場焦慮與危機感驅動的合作。
7月底,阿里與易居兩者宣布戰略聯姻,8月貝殼找房成功登陸美股上市之後不到十天,其憑藉47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65億元)的市值超出萬科市值100億元。
如今,貝殼市值更達到685億美元(截至美國時間9月16日收盤),貝殼找房在縱覽諸多光環之後,成為房企們眼紅的對象。
此前開發商抱怨被渠道商過高的佣金費所綁架,貝殼一度成為眾矢之的。
貝殼找房董事長左暉曾稱,2019年新房GMV15萬億+,真正通過渠道銷售大約20%,未來會漲到50%。
在外界看來,開發商希望能有其他選擇可以試試,所以一邊跟貝殼合作去化樓盤,一邊又集中來到阿里和易居一方:阿里負責流量,易居負責服務,天貓好房上線的意圖本就是藉此打破貝殼找房一家獨大的局面。
對於易居與阿里的聯合,時代周報記者向貝殼找房CEO彭永東提問:「面對勁敵強勢湧入,貝殼找房是否感到壓力?」
彭永東並沒有正面回答該問題,而是截圖了一張貝殼員工的看法側面回應:「其實,多想想如何才能『對消費者好』,比如,一起能推動更多新房房企承諾『七天無理由退房』才是真正推動行業正循環進步的舉措。」
顯然,對於阿里及易居的「叫板」,貝殼找房的意圖是專注自己的事兒。
「就目前來看,阿里與易居的很多內容還處在概念化的探索階段,貝殼在前期技術開發過程中已經投入大量的金錢,體系相對完善。」胡景暉分析稱。
9月18日,時代周報打開「天貓好房」相關APP發現,目前頁面主要分列「司法處置」「破產清算」「特惠好房」「我要賣方」四大欄目,眾多下拉樓盤列表在付款人數還是顯示為「0」,誠意金付款額度從9.9元到998元不等,內有碧桂園、中南置地等相關品牌開發商相關項目介紹。
近日,一位常年從事二手房交易的業內資深人士分析稱:「貝殼的ACN合作網絡源頭上像美國的MLS,但其複雜度、對效率的提升、以及線上線下互動都更強,已經形成了閉關的系統化邏輯,只是平臺的使用只局限在貝殼旗下合作的200多個中介品牌中。易居目前也在進行區塊鏈的開發,相比於ACN網絡封閉式的管理會更開放一些,但是目前仍處在探索及驗證的階段,在一定程度上,貝殼與阿里、易居的平臺探索關係更像蘋果與安卓系統一般。」
「補貼戰」能打勝仗嗎?
在兩者的戰略發布會上,易居對外宣布了一個戰略級目標:實現2021年度企業集團GTV(總交易額)20000億;交易事業群GTV15000億,這一目標直接對標貝殼,而貝殼找房在2019年的GTV為2.1萬億,全中國僅次於阿里。
所以,在對天貓好房的構想中,雙方合作將成立由阿里控股的合資公司,第一期計劃投入50億元,雙方以現金方式同比例入股,阿里股權佔比85%,為控股股東,易居股權佔比15%。該合資公司將是唯一代表阿里在中國內地從事房地產的業務主體,由合資公司為主構建淘寶/天貓為核心的線上房產營銷平臺公司。
為了打贏此次房產電商之戰,「天貓好房」平臺表示:「至少在未來的3年內不賺錢,所有收入100%補貼開發商和購房者。」
易居則表示拒絕收差價,只收3%的服務費,把利潤全部讓給渠道商和中介商,這與2018年貝殼找房成立之後2019年盈利一美元的目標十分相似。
有相關業內人士稱,雖然依舊是傳統的網際網路「補貼戰」打法,但依舊能夠看出天貓的進攻態度。只是對於超大宗交易的房地產而言,截至目前,純粹的補貼政策尚無成功案例。如若想要做成,需要很長的探索周期。
事實上,隨著房地產行業逐漸從剛需市場進入了改善的市場,有真實需求的購房人存在於每個社區中,用戶購房時都需要多方對比(平均對比20套以上),線下真實看房,然後家庭多人討論決策,這是一個需要深度服務的領域——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曾經只停留在概念上的「一二手聯動」真正開始發揮價值,貝殼才能吃下這麼大一塊蛋糕。
有不具名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貝殼找房的優勢體現在門店的數量、經紀人的素質,易居的優勢在於開發商的「人緣」,及周昕對資本套路的諳熟。易居迅速切入二手房業務也是一種自保。
於貝殼而言,從建立鏈家到貝殼上市,左暉用了19年的時間搭建樓盤字典、發展培訓房產經紀人擴大規模,其核心便是ACN合作網絡,其邏輯是解決「房」、「客」和「人」(經紀人)之間聯動的難題。而ACN網絡達到一定規模,門店和經紀人的粘性發揮出來,就形成了直接觸達最精準買方客戶的「私域」流量。
在外界看來,貝殼的這個核心優勢,自然也被阿里和易居看到,在易居新提出的「天地人」網絡,天網是流量,靠天貓;地網是對接開發商售樓處的案場代理,是其本行;人網則是需要靠其房友網絡去連接更多的門店、經紀人。易居還喊出了只收3%平臺服務費的口號,繼續加強對門店的吸引。
「截至2019年底,易居旗下的易居房友擁有一萬家房友門店三萬合作門店;而貝殼找房旗下的鏈家及德祐共擁有經紀門店4.2萬家,從數字看雙方在線下門店及經紀人覆蓋上近乎持平。但是,易居房友採用的是輕管控模式,略顯鬆散,而貝殼找房採用的是ACN強連接的方式,從服務鏈條的重構和背後一系列規則、文化、培養體系的重連接,在門店經紀人黏性上無法對比,調動起來也更顯整齊劃一。」相關中介人士表示。
網際網路「地產化」與地產「網際網路化」
網際網路巨頭「圈地」風馳電掣,除了阿里力挺易居,騰訊站臺貝殼之外,京東、今日頭條等電商巨頭也在早年間進軍房地產,此次阿里與易居「聯誼」的大陣仗是否會進一步引發連鎖反應?
對此,優淘城總裁、地產資深人士薛建雄表示:「京東頭條,都是從房地產的外圍拍賣房切入,對行業並沒太大的影響。此次阿里跟易居的合作也只是流量跟代理公司的合作。不過,如果有一天網際網路公司定製樓盤,在網上預拍,收購二手房改善升級後再網上拍,那可能會改變行業現狀。就像瓜子二手車這種把汽車網站和二手車商的活兒融合一起搶了,這樣的話,開發商和中介就危險了。」
房產電商指向了萬億市場。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再創新高逼近16萬億,即便是佔據行業新房及二手房業務重要地位的貝殼在2019年房產及租賃交易加起來的總額不過2.1萬億,這意味著房地產行業擁有巨大的潛力,這也吸引著諸多資本力量湧入房地產領域。
胡景暉分析稱:「自貝殼上市之後,網際網路資本,開發商、銀行成為進軍房地產行業的三股資本力量。」
單就京東來說,其背後的第一大股東是騰訊。
京東房地產曾在3年前宣稱,房產業務未來5年內成為流量、線上交易量雙料冠軍,如今反觀這一目標實現不盡如人意;今日頭條開始扶持的交易平臺是「懂房帝」,而後節跳動全資控股了房地產交易平臺「幸福裡」的運營公司,「幸福裡」依靠的還是流量生意,基於銷售線索,並沒有進入實質性的交易過程。
此外,在阿里、易居戰略發布的現場並沒有出現的恆大在今年2月份也率先啟動「網上賣房」,把「恆房通」從一個線上賣房平臺轉變成全民參與的「賺錢遊戲平臺」。
按照行業內判斷,恆大正在打造自己的電商平臺,實現自我獨立。阻斷渠道公司截流,解決客戶無法到訪售樓部的問題。讓很多客戶直接通過『恆房通』與恆大建立銷售聯繫,完成鎖定房源和成交一系列手續。
「過往大半年中,恆大正頻繁接觸區域平臺公司,把很多線下中介收歸己有,因為恆大擁有大量房源系統,通過線下公司的資源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促進自我銷售。」有知情人士對時代周報透露稱,房地產開發業務正面臨轉型,存量市場肯定是未來的主旋律。諸如碧桂園、萬科也將二手房交易銷售業務放在物業公司中,通過物業線上平臺實現客戶信息、資料等諸多方面的獲取及對接。
除了開發商自下而上進行突圍變革之外,銀行體系也開始深入到大居住體系之中。
今年初,因拖欠房東租金及租客押金暴雷的「長租公寓第一股」的青客公寓將旗下各主要城市的部分房源轉交給建融家園,而「CCB建融家園」是建設銀行針對住房租賃業務傾力打造的特色品牌,包含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CCB建融家園」品牌社區等服務渠道和平臺。
「因為銀行在按揭、貸款、房產抵押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天然的優勢,人們對銀行也有強大的依賴感。建設銀行主要經營領域包括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和資金業務,在中國銀行業居於市場領先地位,按照此種趨勢,建行將成為長租領域的典型運營商。」胡景暉稱。
險資、網際網路資本、開發商、中介等都在搭建線上平臺,網際網路渠道成為了爭奪的焦點,到底誰能夠一枝獨秀?還需要時間給與驗證,另一種猜測的可能是,這將是一場百花爭豔的競技PK。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