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俗語大全》
「俗語」二字出自《史記·滑稽列傳》,其中《西門豹治鄴》一文有語:「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句中的「俗語」二字指的是民間傳說,後來「俗語」逐漸被被定義為「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其特點是簡練和形象化!
對滿腹經綸的才子佳人來說,他們可以通過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來直抒胸臆、表明理想、暢談未來,但對眾多不通文墨的勞苦大眾來說,詩詞歌賦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但這豈能難道我們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了俗語這種簡單而形象化,兼具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用來反映其生活經驗與願望!
開頭提到的「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就是在農村中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句俗語有何深意!
一、先來看「好男有毛不鞭春」
所謂「好男有毛不鞭春」,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優質的男人毛髮濃密且「不鞭春」。漢族人民有很濃厚的「毛髮情節」,《孝經·開宗明義》有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在封建社會中,毛髮濃密的男人更容易受到女性的青睞。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毛髮濃密的男人一般給人以孔武有力的印象,這倒不是「封建迷信」,即使在現代社會中,毛髮濃密的男子也大都身強體壯,力大無比,不信你就看外國那些渾身長毛的大力士,這可能與體內的雄性激素有關。
而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中,男子的身體素質可謂是最大的資本,只有身強體壯、力大如牛的男子才能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才能稱得上「優質男人」!
「鞭春」又叫「迎春牛」,是廣泛流行於封建社會農村中的一種習俗,所謂「迎春牛」就是在立春前數天,扎一隻紙春牛,在春牛的肚中裝滿糧食,然後在立春日早上經過一系列儀式後,再將春牛用鞭子打爛,使肚中的糧食掉出,以此來圖個好兆頭!
舊時「鞭春牛」可是一個「美差」,因為鞭春牛的人距離春牛最近,在糧食掉下的一瞬間,他能以最快的速度搶到糧食!但在古人眼中,優質的男人是不會去「鞭春」的,因為他家中堆滿了糧食,不用再去搶牛肚中那點微不足道的糧食。
總而言之,「好男有毛不鞭春」實際上是古人的一種「觀人術」,用于衡量一個男子是否「優質」,是否值得將自己的女兒託付於他,如果一個男子體毛濃密,就證明他身強體壯,如果這個男人還不去「鞭春」,就證明他家境優渥,看不上春牛肚中的那點糧食,一個身強體壯又家境優渥的男人,可不就是優質男人嘛,可不就是女子託付終身的絕佳對象嘛!
當然,婚姻是相互的,不能只評價男人,也要對女人有評價的標準
二、這就是俗語下半句所說的「好女有膘不看燈」
所謂「好女有膘不看燈」,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優質的女人身體肥胖且不看花燈,現代社會中的女性「以瘦為美」,很多女性的口頭禪就是「我要減肥」。
但在封建社會中,身體纖弱的女子是不受人待見的,在婚姻市場中也受到偏見,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中,「男耕女織」是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婦女也得承擔一定的體力勞動,如果身體孱弱,怎能承擔得起呢?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封建社會醫療水平落後,女人產子無異於在鬼門關走一遭,死亡率極高,而影響死亡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孕婦的身體素質,如果孕婦身體瘦小,很難度過產子那一關,即使勉強生下,也沒有精力照料孩子,更不用說以後再生,而封建社會講究多子多福,後代越多越好,這樣一來,膘肥體壯,能生養的女性自然更受歡迎!
「花燈」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所懸掛的燈籠,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
在封建社會中,每當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大街小巷就會掛滿各色各樣的燈籠,燈籠之上還有燈謎,剛剛過完春節的男男女女結伴而來,或賞花燈,或猜燈謎,好不熱鬧,而由於賞燈的人數眾多,難免就會有男女一見鍾情,私定終身,所以久而久之,賞花燈甚至成了一場大型「相親專場」,很多未婚男女都卯足了勁,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古人思想封建,對女性尤為苛刻,這種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再正常不過的事,在他們眼中就是女子「放蕩」,不守婦道的表現,所以優質女人是不會去「看花燈」的。
總而言之,所謂「好女有膘不看燈」是古人衡量一個女人是否優質的標準,有膘的女人身體健壯,既能幫助家裡幹些體力活,還好生養,而不看花燈的女性老實本分,不會幹出紅杏出牆,傷風敗德的事,一個既能生養又老實本分的女人,在封建社會中可不就是最優質的女人嘛!
小結:
綜上所述,所謂「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放到現代社會中已經有些過時了,別的不說,現代女性的審美標準更偏向於白白淨淨的男性,毛髮濃密很容易被她們視為「野蠻」、「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象徵,而男性選擇另一半時,也要求對方身段窈窕,婀娜多姿,不會再像封建社會那樣,喜歡膘肥體壯的女人。
究其原因,是因為相較於封建社會,我們的經濟基礎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社會更講究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老祖宗留下的有些俗語難免會過時,甚至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就像本文所提的這句,但這並不意味著老祖宗留下的俗語全都過時了,事實上,有很多俗語放到現代社會同樣適用,這就要求我們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資料:《俗語大全》《史記·滑稽列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