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農村老話說「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鞭春是啥?有道理嗎?
以往的時候,不管是出門在外,還是在家庭之間,規矩都是很多的,這都是封建社會中老祖宗留下來的,其中對男的、女的的要求約束都比較多,比如對於女的來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女當要三從四德」以及「不能出入公共場所」之類的規矩就是家常便飯,做到這些的,才能算是個淑女。當然這些規矩有好有壞,如今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而今天我們說的這句農村老話,「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也是當初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指的就是作為好男女一定要避免鞭春和觀燈這兩件事,那為什麼這麼說呢?鞭春又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就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1.「好女不觀燈」的理解
好女子的代表,普遍都是以賢惠溫柔為象徵,如今大家這樣認為,更何況在以前那樣的封建時代,更是要強調這樣的做法,在家孝順父母,伺候丈夫孩子,平時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樣才是以前人眼中的好女子的象徵。而類似於商朝代的妲己、漢朝的呂后以及清朝的慈禧等,都並不屬於這類好女子的範圍。
觀燈會本是以往比較喜慶的大型活動之一,人們都會上街去遊玩,看燈猜謎,這一點不少古代電視劇上就有體現,而就這樣的公共場所,自然不是好女子該去的地方,畢竟遇到一些壞男子調戲或女子本身出醜的話,那基本上都會冠上一輩子的罵名。這就像是如今尋花問柳的酒吧一樣,所以,才會有「好女不觀燈」這樣的說法。
2.「好男不鞭春」的理解
好男子一般都是在家能負起責任,在外能處理好關係,這倒是和如今沒什麼區別,但畢竟好男人還是少數,大部分男人還是很難管得住自己。正如這句「好男不鞭春」,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鞭春是以前春季之前的一個活動,意思就是要耕作了,先要鞭打春牛,來爭奪這一年的運氣,圖個喜慶。以前都是皇上進行,後來分散到各地,成了當地風俗,因為大家對這個活動比較重視,得到這個權利的自然也會有不少好處,所以會有不少男的不擇手段的來爭奪,以至於這個活動變了味,鬧出不少笑話。所以後來也就有了「好男不鞭春」的說法。
綜上所述,這兩句話的意思其實說的是,好女人賢淑穩重不要到公眾場合招蜂引蝶,好男人謙虛謹慎不要和人爭雄鬥狠。意思很明顯,這也是如今我們應該要遵守的準則之一,儘管不必再像之前的那樣「三從四德」,但這樣的說法大家也要當以參考。
對此,你們有什麼其它不同的看法或意見?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