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玉文明的技術秘訣在於解玉砂的發現和運用,而在古玉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除了用砣具帶動解玉砂的主流的砣制技術方法外,還有一個附加的雖然不起眼但卻是中華古玉文明不可或缺的加工方法——徒手工刻玉。
徒手刻玉主要有兩種典型的刻制形態——獨樹一幟的良渚線刻和自文化期至漢代的徒手刻制。
良渚制玉的線刻秘訣雖然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進展有所發現,但究其刻製法至今仍然是一個還沒有被完全解讀清楚的未解之謎(圖1)。
良渚線刻是成品工藝,此工藝如何刻製成型有待進一步研究發現,本文則側重介紹自文化期至漢代的徒手刻制玉工藝之一斑。
圖1
徒手刻制玉工藝,其功能分為刻划起樣和刻製成形兩類,其作工結果則出現半成品和成品兩種情形:
(一)徒手刻起樣稿——半成品制玉
古玉製作起初必須要預先打樣稿,由於時代工具的局限,樣稿只能在玉料上直接刻制。
古玉製作的起樣大致又可分為兩種情形:輪廓打樣和紋飾打稿。
(1)輪廓打樣是指在已經開好的玉料上(切磋工藝),先打制擬琢玉器的輪廓,以便進一步制玉(琢磨工藝)。由於樣稿都是制玉的前期工序,經過後期打磨拋光後,此類前期工藝痕跡都將被磋磨去盡,加之歷史上沒有古玉工藝的詳細記載,所以古工究竟如何輪廓打稿基本不得而知。
隨著考古發掘,一些古玉的半成品為我們提供了用砣具進行輪廓打稿——「釘線打稿法」的工藝實證:如戰國曾侯乙墓出土一對龍形玉佩,邊緣留有的釘線打稿痕跡(圖2)。
圖2
那麼,輪廓打稿會採取徒手刻劃的方法嗎?想應該不會絕對排除(此僅筆者一己之猜測而已),只是由於徒手刻的力道不及,更難留存,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考古發現證明了。
〔圖一〕獅子山楚王墓出土豎形龍佩W4:30的微痕SEM分析圖
1.獅子山楚王墓出土豎形龍佩W4:30;2.觀察點Ⅰ處SEM圖;3.觀察點Ⅱ處SEM圖;4.觀察點Ⅲ處SEM圖;5.觀察點Ⅳ處SEM圖;6.觀察點Ⅴ處SEM圖;7.觀察點Ⅵ處SEM圖
(2)紋飾打稿是指在開片成形的玉料上,先期打制紋飾圖樣,以便進一步開展琢玉(琢磨工藝)。打制紋飾圖樣的方法也有兩種——徒手刻劃法和砣琢法,這在考古發掘的半成品中都已經出現了相應的印證。
徒手刻劃打樣是徒手持硬核類工具或者金屬類工具在玉料上反覆刻劃出樣稿,後以寬砣在樣稿的基礎上琢制——徒手刻起稿、寬砣琢磨。
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一件玉戈,完美地詮釋了古工刻劃打稿的工藝流程。
此戈本為商代之物,戈的柄部在西周時期添加了紋飾,由於此紋飾尚未完工,所以為我們了解古工制玉的工序打開了一扇歷史的窗口(圖3)。
圖3-1
圖3-2
玉戈的紋飾為龍鳳合體,上部分為龍,以纖細的刻劃陰線打稿,顯示了紋飾的前道工序;下部分為鳳,工序已經進入到下進一步,有些部位已在刻劃草稿線的基礎上製作出標準的大斜刀——西周「一面坡」(圖4)了。
圖4-1
圖4-2
圖4-3
想了解工的形成.必不可少的要了解古代工具.什麼是勾砣.什麼是撒砣.什麼是碾.不同的痕跡所用的工具也是不同的.
砣琢打樣是通過細砣淺琢的方法,關注古玉蟲。先琢出輕而淺的紋飾輪廓線,後以寬砣在樣稿基礎上琢制——細砣起稿、寬砣琢磨。
南越王墓出土的半成品玉璧就是砣琢打樣法的體現(圖5-1)。
圖5-1
特別說明:曾經有以為這件半成品是徒手刻的作品,其實不然,這是細砣淺琢的痕跡,由於琢痕太細而被誤讀。何以見得?從鳳鳥眼紋琢工的砣琢狀態可以斷定(圖5-2)。
圖5-2
另外,山西博物館藏未完工的一件玉璧(圖6)也是這種打稿法最好的詮釋。
這件玉器大部分還是玉坯料,少部分已經打稿和雕琢,而在已經雕琢的部分裡,有些剛處於打稿的單勾陰線狀態,有些則已經雕琢成紋了。
圖6-1
圖6-2
當然,徒手刻劃法和砣琢法並不截然分開,有些時候甚至是兩種方法同時並用,在一件半成品上出現徒手刻劃法和砣琢法可以同時並存的情況(圖7)。
圖7-1
圖7-2
(二)徒手刻製成形——成品制玉
徒手刻製成形,也就是直接通過徒手刻制玉成品的制玉方法,這種制玉法主要體現在戰漢時期厚葬盛行而且又大量用玉情況下的藏玉上。急用草就,徒手刻成(圖8)。
圖8-1
圖8-2
也古有少數直接通過徒手刻完成制玉的情況,如,1989年林西縣雙井店鄉白音長玉汗興隆窪文化遺址出土的「玉人面」(圖9),在玉人面眼睛的製法上,用砣切蟲形成眼窩後,再用徒手刻劃線條的方法,使人面變得更加接近真實、栩栩如生。當然,這樣的徒手制玉方法並不多見。
圖9-1
圖9-2
〔圖二〕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蟬W1:95的微痕SEM分析圖
1.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蟬W1:95;2.觀察區域Ⅰ處SEM圖;3.觀察點Ⅱ處SEM圖;4.觀察區域Ⅲ處SEM圖;5.觀察點Ⅳ處SEM圖;6.觀察區域Ⅴ處SEM圖;7.觀察區域Ⅵ處SEM圖
〔圖三〕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勾連紋玉管獅:883的微痕SEM分析圖
1.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勾連紋玉管獅:883;2.觀察區域Ⅰ處SEM圖;3.觀察點Ⅱ處SEM圖;4.觀察點Ⅲ處SEM圖;5.觀察點Ⅳ處SEM圖
徒手刻制玉工藝是古玉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雖然其痕跡大多隱藏消失但也或見些許殘留,了解這一特殊工藝軌跡,或許在藏玩實踐中對辨真識仿不無裨益。
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紅沙、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8-9度。搗沙、研漿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精細自然分層。
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像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發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號也更多。
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柱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杆上掛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古玉蟲
致力於古玉收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