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ong Joon Ho & Martin Scorsese & Tony Raynes
譯者:csh & dreamingkids
來源:Sight & Sound
譯文首發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公眾號
一、 「金綺泳是真正的大師」(奉俊昊)
《寄生蟲》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金綺泳的《下女》,這部1960年的作品,令人震驚地探索了階級與欲望的議題。在這篇訪談中,奉俊昊談及了他發現這部作品的源起,它如今被廣泛認為是韓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
金綺泳1960年的電影《下女》是對《寄生蟲》影響至深的一部作品。這部電影聚焦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其成員們渴望成為上流階級。當一名女僕(下女)來到這個家庭時,我們看到了他們面臨的恐懼。
我在1990年代發現了金綺泳的這部影片。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韓國軍統時期結束後,正式的電影資料館才建立起來(譯者註:韓國電影資料館於1974年建立於首爾,奉俊昊的意思也許是,在他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軍統時期前還沒有正規的電影資料館),才有可能再去重看一些老電影。這一時期,韓國的影迷文化也開始興起,金綺泳再次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並且被認為是韓國電影界十分重要的人物。1997年,釜山電影節舉辦了他的電影回顧展,這不僅招攬了國際上的批評家,也吸引了許多韓國本土影迷的關注。我成為了金綺泳的忠實粉絲。當時我還是一名助理導演。我還記得我跑遍了影碟店,試圖去找他那些罕見的影片。
金綺泳在1998年於家中去世,這個消息令人震驚。但是,甚至連他的死亡都充滿了戲劇性,就像電影的劇情一樣——雖然這麼說聽起來可能有些缺乏同情心。
在他去世後,人們逐漸發現他電影中的有趣之處。1998年柏林電影節(Berlin film festival)舉辦了他的回顧展,2006年巴黎的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heque française)也舉辦了回顧展,我當時也是策展成員之一。從1990年代晚期直到21世紀初期,金綺泳在韓國電影界建立了自己不朽的地位。
他為韓國影人們留下了無盡的財富,包括那充滿了創造力的視覺風格,以及獨特的、生猛的衝動——一種迫切地描繪人類欲望的需要。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他那離奇的、處理電影空間的手法。這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尤其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能夠在軍統時期創造出那麼多的作品。當然,在其他國家也有和金綺泳很相似的電影人,比如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ñuel)以及今村昌平,他們都是用電影處理欲望的大師。我曾如饑似渴地觀看他們的影片,但後來,令我十分驚訝的是,在韓國居然也有這樣的一位電影導演。
金綺泳的《高麗葬》(1963)與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1983)十分相似,它們都講述了相同的習俗。金綺泳和今村昌平在處理人的欲望以及女性角色的方面上十分相近。金綺泳電影中的女人,並不是那種為愛所傷的刻板形象,她們常常顯得比男性更加堅強有力,例如《下女》中的這名女僕,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勞動階級的角色。而金綺泳電影中的那些男性角色都顯得可悲、做作而愚蠢。你也可以在我的電影中發現這一點,因為我受到了金綺泳的影響。我想他刻畫男性角色的方式,與他自己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
《視與聽》雜誌每十年都會投票選出自己的影史最佳影片。在2012年,這個榜單的第一名從《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1941)變成了《迷魂記》(Vertigo, 1958)。在韓國也出現了十分相似的情況。長久以來,排名第一的電影始終是《誤發彈》(1960),這是一部由大師級導演俞賢穆執導的社會現實主義影片。但是,當金綺泳的回顧展放映結束之後,這份榜單發生了改變,《下女》成為了那部排名第一的電影。
韓國電影資料館如今正在修復金綺泳的電影,並且發行了它們的藍光版本。我希望像箭頭電影(Arrow films,英國獨立電影發行商,主要發行邪典電影、藝術電影、恐怖片以及經典電影)、指示符電影(Indicator films,英國套裝媒體發行公司,公司以「Powerhouse Films」為名,發行經典電影時使用「指示符電影」的標籤)、標準收藏(Criterion)或者英國國家電影中心(BFI)等機構,可以發行金綺泳的藍光套裝合集。我常常向我遇到的影人們推薦金綺泳,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
二、馬丁·斯科塞斯談《下女》
《下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影片,我完全可以說,它和我以前看過的所有電影都不一樣。我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就被電影中那種壓抑的情緒、大膽的表現主義元素,以及所有人際交往中的潛在危險所震撼。電影中緊張而狂烈的情緒,給人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幽閉恐懼感。我並不認為這是一部簡單的電影,事實上,它是一部寓意深遠、值得回味的影片。因此,不難理解的是,它對眾多的韓國影人產生了深遠、長久的影響,他們包括樸贊鬱、林常樹和奉俊昊。在西方,金綺泳的電影變得更加知名,也更容易被看到了。我希望這樣的趨勢能一直保持下去。(2014年)
三、金綺泳的古怪之處(託尼·雷恩斯)
當韓國軍統時期在1990年代過去之後,韓國人重新發現了金綺泳的作品,奉俊昊長久以來對他讚賞有加,這一切讓金綺泳成為了如今公認的韓國電影大師之一。那麼,這位導演的作品中無節制的荒誕以及獸性的表達,為何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在下文中,託尼·瑞恩斯(Tony Rayns)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
在他的全盛時期,金綺泳(1919-1998)成為了一個完美的悖論:他同時處於時代的順流與逆流之中。他活躍的時間始於1950年代中期,一直持續到了1970年晚期。在韓戰之後,南韓的電影產業也在艱難地與軍方政府的電影審查和政策進行鬥爭。他贏得了許多獎項,也拍攝了許多票房頗佳的作品,但他仍然與主流電影界保持著距離。一方面,他會在電影中對社會事件作出回應,另一方面,他也在堅守自己對於古怪、另類世界的迷戀。這些電影中充斥著羸弱的男人,他們的欲望消解了自身的男子氣概。此外,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強勢的女性,當她們的詭計不能得逞的時候,她們就會陷入瘋狂。因此,我們可以把金綺泳稱作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那些醜陋、奇異的恐怖電影總是符合他的口味。韓國的報紙總是批評他電影中那些過度的表達——1960年,英國媒體也是這麼對待麥可·鮑威爾(Michael Powell)的電影《偷窺狂》(Peeping Tom)的。
1988年,我第一次來到首爾,這讓我首次接觸到了金綺泳的作品。一個朋友帶我來到了韓國電影資料館(一個垂死的軍統政府的行政部門),我們看到了金綺泳那部噩夢般的幻想曲——《下女》。在那之後不久,奉俊昊送給我一盤帶有字幕的家庭錄像帶,那是金綺泳的《火女》(1971)的家庭錄像帶,以此作為一份謝禮,因為我為他那部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添加了字幕。我意識到,《火女》原來是《下女》的彩色升級版。因此,1997年,當第二屆釜山電影節修復、放映眾多金綺泳的電影,以此重新開拓韓國電影史的時候,我就已經意識到,有些事情將會發生。但是,沒人能夠預測到最終的結果。在那一年的電影節上,在場的許多獨立電影人——以及少數的外國嘉賓——都認為金綺泳是一名大師。一位法國的電影宣傳商詢問金綺泳,他是否把自己看作是一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世界各地的電影資料館都強烈要求舉辦金綺泳的回顧展。
令人悲痛的是,在電影節僅僅過去了幾個月之後,金綺泳和他的妻子就死於一場家庭火災。因此,韓國電影資料館(Korean Film Archive, KFA)就拿過了接力棒。當韓國在1993年轉向平民政府之後,KFA開始發展為一個積極的、有能力的組織。它首先發行了金綺泳五部既存影片的DVD,它們的片源是一系列此前發行過的拷貝,它們布滿了劃痕與汙點。接著,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世界電影基金會(World Cinema Foundation)介入了《下女》的修復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利用數位技術抹除醜陋的原始字幕),鉤沉金綺泳作品的速度變得更快了。2019年,KFA發行了品質精良的、藍光版本的《高麗葬》(1963,金綺泳改編、翻拍了木下惠介的那部《楢山節考》[1958])和《異魚島》(1977,套裝中包含了原始劇本的摹本,金綺泳原先設想的英文片名是「藍魚島」[Blue Fish Island]),後者是一部技藝精湛的作品。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作品,有兩部非凡之作應該被優先考慮,它們是《蟲女》(1973,它的靈感來源似乎是今村昌平的同名電影《日本昆蟲記》[1963,譯者註:兩部影片的英文片名均為「The Insect Woman」],但這是兩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和《肉體的約束》(1975)。
許多金綺泳的作品都已經散佚了,但很顯然,他的職業生涯分為三個階段。他曾學過醫學,也曾在劇院工作,在此之後,他於韓戰期間在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他現存最早的影片是未署名的短片《我是卡車》(1952,在藍光版本的《高麗葬》附贈的影像中,可以看到這部作品),這是一部詩意的紀錄片,呈現了回收金屬零件的過程。這部作品可以與任何我們印象中的西方戰時電影相媲美。金綺泳現存最早的長片,是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陽山道》(1955),這是一部傳統的感傷情節劇,它將背景設定在朝鮮晚期。在這部作品中,一位村長有一個被寵壞的兒子,此人試圖從一個農民手中,搶走已經和他訂婚的年輕女子。金綺泳幾乎完全抹除了那些感傷的內容,作為替代,他將殘忍與虐待提高了一兩個等級,並強調了農村生活的骯髒與卑劣。從這些影片中,我們可以意識到,在金綺泳創作生涯的第一個階段,他就已經本能地掌握了正統的電影語言,但他略微顯得有些離經叛道。
金綺泳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他最偉大的階段)始於1960年的《下女》,這個階段持續了整整十七年。從這些影片中可以看出,與「現實主義」相比,金綺泳更偏愛風格化的情節和視覺效果。此外,他還會通過不斷升級的、癔病般的故事,詮釋人類的反常狀態。《下女》奠定了這種模式的基礎:一位為工廠工人教授音樂的已婚男子,僱傭了一位鄉村女性作為女傭——她擁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並最終使她懷孕。她故意從樓梯上摔了下來,這導致了她的流產(兩層樓的房子在當時看來是一種新奇的東西,這也是地位的象徵)。但隨後,她開始在他的妻子(一位居家的裁縫)、女兒(一個小兒麻痺症倖存者)和年幼的兒子面前折磨他。金綺泳運用場面調度,嫻熟地將角色們的活動安置在封閉的空間,並利用反覆出現的意象(滑動門、縫紉機踏板、或高或低的角度、老鼠藥)來創造一種癔病式的氛圍,這最終將影片推到了那個關鍵段落,這個段落足以與帕索裡尼(Pasolini)的《豬圈》(Porcile, 1969)相匹敵。金綺泳非常喜歡這一情節,所以他反覆地在自己的作品裡使用它,這些作品包括《火女》以及他自己翻拍的《火女(82版)》(1982)。
這一階段的另外兩部非常突出的作品是《高麗葬》和《異魚島》,KFA最近也修復了這兩部作品,並發行了藍光版本。在製作《高麗葬》的時候,金綺泳還沒有看過木下惠介的《楢山節考》,因為直到1990年代晚期,日本電影在韓國都是被禁映的,他很可能只是讀了已經出版的劇本。在他這個版本的傳說中(當村民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他們會被抬到山上,以便為下一代「讓路」),他用紮根於薩滿預言的信仰體系,取代了原版的歌舞伎指涉,他還增加了村莊仇殺和十人犯罪團夥的內容。這部高度風格化的、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要比木下惠介的版本更為殘酷,也更令人震驚。在《異魚島》中,金綺泳將李清俊的韓國小說改編成了一部薩滿預言。這部作品講述了濟州附近一個傳奇島嶼的故事,這座島嶼上遍布著女潛水員。金綺泳增加了抗議環境汙染的內容。這兩部影片都可以看作是金綺泳的宣言,他不惜一切手段,傳播著自己關於種族繁殖的怪異想法。藍光版本的《異魚島》保留了1977年被審查機構剪掉的那些段落,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那場令人震驚的高潮戲。在那場戲中,薩滿復活了一名在海中溺死的男子,我們看到他柔軟的陰莖變得僵硬,並得以在死後實施性交。在金綺泳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他掙扎地製作著那些預算極低、製片時間極短的作品,以滿足政府為韓國電影設定的強制性配額,這牽扯到進口高利潤外國電影的權力。他對這一階段的大多數影片都不屑一顧,但其中確實包含了許多影迷最喜歡的作品,它們包括《追逐殺人蝶的女孩》(1978)以及一組馬裡奧·巴瓦(Mario Bava)式的三部曲,其中後者講述了一個學生被鬼魂纏繞的故事,這些鬼魂來勢洶洶,而且/或者心有邪欲。金綺泳延續了自己的怪癖,但他的作品已經失卻了那種深層次的嚴肅性。奉俊昊一直在推崇金綺泳的作品,他為此錄製了三張KFA光碟的評論音軌。現在,這些光碟正試圖向韓國以外的觀眾展示那些已經被遺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