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貝多芬的《歡樂頌》讓記者聽得如痴如醉,讓人驚嘆的是彈奏這首曲子所用的琴,居然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自己製作的一架小型鋼琴。琴雖小,發出的聲音卻渾厚有力。老人叫孟昭正,是一個退休的鉗工。
25根不鏽鋼管拼成一架小型鋼琴記者見到老孟所說的鋼琴,鋼琴背面能看到高低不一、懸掛著的粗細均勻的一排鋼管。雖然不算宏偉,卻也是小巧精緻。老孟說,做琴時所需的每一塊零件都是自己動手完成的。這架鋼琴最精巧處在於發聲的核心部位竟是25根不鏽鋼管。也就是說,這架鋼琴就是靠敲打這25根鋼管才能發出聲音。這架鋼琴一共25個鍵,雖說和正規鋼琴的88個鍵相差甚遠,但用於演奏簡單的曲子是沒有問題的。昨天記者親耳聆聽了老孟彈奏的貝多芬的《歡樂頌》,手法嫻熟,樂聲流暢有力,別有一番聽覺享受。
他年輕時就有音樂夢,退休後當上「琴學生」老孟今年已經74歲了,退休前是南京市一家民營電器公司的鉗工。據老孟自己說,他年輕時就喜歡音樂,特別是對敲擊出來的聲音非常敏感,自己時常在工作之餘也會拿鐵器之類的東西敲敲打打,神往於那叮叮噹噹的音律之間,夢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音樂家,坐在演奏廳裡彈奏世界名曲。「以前,只要遇見有人彈琴,我就走不動路了,非得聽完一曲才走。」老孟說他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樂痴,「我年輕的時候家庭條件沒那麼好,沒機會真正接觸鋼琴。」老孟很喜歡音樂,卻一直苦於沒有機會經過系統專業學習培訓。後來等他退休了才有時間去琴行舉辦的老年學習班上課,這才開始系統彈琴學琴。
靈感源於逗樂孫兒的風鈴,材料全是朋友的建築廢材「自己動手製作鋼琴,需要具備兩方面的條件。其一是懂音樂,其二是懂機械構造。」老孟說,但是這二者皆備的人很少,因為自己是鉗工出身,老孟在機械構造這塊是個行家。談起自己製作鋼琴的靈感來源,老孟說,有一天他正在哄孫子,隨便就找了個風鈴,想搖搖風鈴逗孫子開心。這一搖孫子是笑了,但老孟聽得也入神了。「我就尋思著,風鈴的聲音這麼好聽,做成鋼琴怎麼樣呢?」老孟的朋友有許多家庭裝修後不用的鋼管,棄之可惜,放著無用,老孟覺得用這些廢棄的鋼管敲打出來的聲音應該不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老孟就向他們要來這些東西,自己關起門來敲敲打打,找張紙條寫寫畫畫,再修修改改,一天一天敲打,不知不覺走上了造琴之路。
老伴不愛聽音樂,「樂痴」拿電視節目作「掩護」從開始產生做一架鋼琴的想法,到設計圖紙、找材料、自己動手完成,老孟扳著指頭算了算,竟然有十年了。迄今為止老孟做琴一共花了3000元,而他每個月的退休金只有兩千多元。老孟說敲打的時候常常會影響老伴休息。為了避免吵到老伴,老孟都是儘量躡手躡腳,或者選在老伴看電視的時候敲擊鋼管,這樣電視節目尤其是電視廣告就能為他「打掩護」了。剛開始由於缺乏經驗,老孟只是把鋼管隨便固定懸掛起來,但這樣敲起來音很不準。後來,老孟才摸索到細繩和鋼管的連接很有門道,要在鋼管總長上下四分之一處各連一根細繩,這樣敲起來音才準。至於具體敲打鋼管哪個部位演奏,也煞費了老孟的苦心,經過反覆比較試驗摸索,老孟最終「找準」了每個音,單是這個步驟就花去了他3個春夏秋冬。
琴行專家評價「孟琴」音準不錯,音色尚待改進有著多年琴行從業經驗的資深音樂人成教授看到老孟自製的「鋼琴」,並聽完了他的演奏後,做出這樣的評價:此琴音準方面做得不錯,但音色卻有待改進;孟翁如此執著,令人佩服。
據專家稱,鋼琴的音色是由敲打金屬本身的材質決定的,因為不鏽鋼金屬本身的敲打音色就不如正規鋼琴的弦來得圓潤出色,所以音色上的差別是無法避免的。成教授稱,但老孟花十年工夫做成這個琴,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這架自製鋼琴由於體積小,容易攜帶,很方便練習者利用零散時間彈奏,有一定的操作實用價值。
實習生 季宇軒 本報記者 範曉林 文/攝
(責任編輯:周徑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