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8年,一代大儒賈誼匆匆走完了他短短33年的人生旅程。(評註:短短的一句話,交代了賈誼的身份——一代大儒,享年——33歲,去世的時間——公元前168年:以及「匆匆」一詞都表達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賈誼的才華,千年之後依舊讓世人驚嘆,而才子短命歷來是讓人唏噓不已的事情——賈誼兩者都佔全了。(評註:既讚揚賈誼的才華,又惋惜他的早逝。)不過,他最讓人遺憾的,卻是因為他死 的方式太出人意料了……(評註:談及他死的方式「出人意料」,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單單讀他的《過秦論》,我們今天也會訝異於他當年氣吞山河的氣勢:「席 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四個並列的句子噴薄而出,一下子就把人的視野和心胸都打開了;不枝不蔓的行文,絲毫沒有凝滯感的文氣,讓人讀下來酣暢淋漓,不覺認同了他的觀點——古人說,文如其人,那麼,那時候的他該是霸氣十足、豪情萬丈的吧!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賈誼生前都是一個陽剛氣十足的大男人。(評註:通過引述賈誼的代表作品《過秦論》中有關名句以及對全文行文特點的評價,推斷出賈誼是一個霸氣十足、豪情萬丈、陽剛氣十足的大男人。)
從18歲被薦舉,到33歲離開人世,這個博古通今的才子,目光甚至可以穿透歷史:近處,他看到了文帝盛世背後的隱憂;遠處,他看到若干年後漢朝面臨的運勢——他有著讓世人豔羨的才華。然而,似乎走在時代前面的人,註定要背負比常人更多的東西,自古以來通向前方的路都是無數開拓者的累累白骨鋪就的——賈誼走在了前面,也就註定了他要走一條不那麼尋常的路,於是他的身上也就有了無數耐人尋味的故事……(評註:高度讚揚賈誼的才氣——通古博今,不光可以穿透歷史,並從歷史的角度說明賈誼的人生道路註定「不那麼尋常」;最後一句引出下文。)
漢初開始了「舉孝廉」的用人制度,即由各地推舉有名望的人。這種制度被稱為「鄉舉裡選」。可以想見,古代資訊不是那麼發達,假如沒有「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類作弊事情發生的話,一個人如果不是才氣逼人,想要被舉薦只怕不是容 易的事情。賈誼當年被時人稱為「書櫥」。一個人 皓首窮經,或許稱得上一個「學識淵博」,但充其量只是個酸儒;而賈誼卻不是死讀書,他字裡行間洋溢著自信與智慧,一出口便氣吞山河。出眾的才華讓他小小年紀就聞名洛陽,也因此吸引了識才的伯樂,很順暢地從鄉野間被挖掘了出來。(評註:先介紹漢初的用人制度,讓讀者了解賈誼生活的社會「土壤」,同時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賈誼的才華和機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賈誼的仰慕與讚美之情。)
賈誼18歲的時候,河南郡守聽說了他的過人才華,非常器重。要知道,這個河南郡守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官吏,他政績卓著,在當時可以稱得上全國第一。文帝即位後,徵召他為廷尉——因他姓吳,後世人稱「吳廷尉」。吳廷尉見賈誼才華過人,年 紀不大,卻精通諸子百家的學問,就迫不及待地向文帝推薦了,稱其遠勝於己。文帝也是惜才之人,立馬擢升他為博士。(評註:年僅18歲的賈誼因過人的才華受到政績卓著的河南郡守的賞識與推薦,從而得到文帝器重並擢升。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漢代也曾是一個器重人才的社會,賈誼的「擢升」可謂最好的證明。)
當年,賈誼剛二十出頭,卻是才華逼人。每次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事情,博士中最年輕的賈誼的回答往往最有見地,那些年長的臣子們聽後無不嘆服,都無話可說。漢文帝非常喜歡他,常常自嘆不如,對他破格提拔,相交不到一年就欲升他為太中大夫。(評註:通過賈誼的表現,並以「年長的臣子們」 甚至文帝的「自嘆不如」襯託賈誼,進一步表現賈誼的「才華逼人」。)
這一時期的賈誼,春風得意,前途一片光明。試想,如果沒有人舉薦他,那麼他終其一生,只能聞名鄉裡;試想,如果吳廷尉得不到文帝的賞識,就算他再欣賞賈誼,也是人微言輕。(評註:從這兩個假設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賈誼應該是幸運的,這「幸運」就在於吳廷尉的賞識與推薦,文帝的寬厚待人與察納雅言。)而這其中 任何一環都完全可能出差錯的:吳廷尉是秦朝之相李斯的同鄉,而且曾經向李斯學習過,這樣的人用起來,放心麼?文帝竟然用了,而且是重用,歷史上有這般心胸的君主是不多見的。有誰願意自己剛被重用,前途一片光明,卻薦舉一個年輕人,而且極力讚許他的好,心甘情願為自己的仕途找一個障礙?吳廷尉無疑是一個沒有私心的伯樂。這一時期的賈誼,套一句俗話來說就是「在對的時候遇到了對的人」。(評註:進一步通過分析,得出賈誼的「春風得意」「前途光明」就在於「在對的時候遇到了對的人」。畫龍點睛,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