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與晁錯:文景之治下的兩大悲情人物!

2021-02-13 我愛歷史網

賈誼與晁錯,成名於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時期。但這二位優秀政治家的遭遇,卻與那個生機勃勃的時代格格不入:賈誼鬱鬱而終、英年早逝;晁錯一心為國,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身著官服被當街斬殺。兩人的悲劇,是封建社會嚴酷政治生態的生動體現,但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在盛世光環的之下,讓後世往往對此選擇性忽視。


賈誼:天才少年,西漢的頂級戰略家,卻生不逢時

賈誼首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漢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這一年,經朝廷考核,河南郡守吳公的政績全國第一,為了加以表彰,漢文帝把其召入朝廷,任命為廷尉。為國分憂的吳公,向漢文帝舉薦了洛陽少年賈誼,這位時年二十的青年人很快以自己的才華獲得了皇帝的青睞(《資治通鑑·漢紀五》):吳公薦洛陽人賈誼,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帝愛其辭博,一歲中,超遷至太中大夫。

三年後,出於對賈誼才華的欣賞,漢文帝計劃授予其公卿職位,但卻遭到了執政大臣們的反對(《資治通鑑·漢紀六》):大臣多短之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可能會讓很多朋友覺得奇怪:漢文帝貴為天子,為何這麼輕易被大臣左右?大臣們為何排斥賈誼?

第一個問題,漢文帝登上帝位,有賴於這些大臣。公元前180年,朝廷勳貴們除掉呂氏後,挑選了時為代王的劉恆進京登基,這就是漢文帝。此時的他羽翼未豐滿,還需要這些「老人」們的支持,不可能為了一個後起之秀而顯得自己「忘恩負義」。

第二個問題,這些老傢伙們也明白賈誼確實有才,他們之所以反對,完全是因為不希望漢文帝培養自己的親信罷了,他們自己才是「專欲擅權」的人。

就這樣,賈誼失去了步入權力核心的機會,被改任為長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爺的老師。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寫出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了當時西漢朝廷的幾大隱患:「今之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

其中,他認為最嚴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諸侯王強大難治,已經影響了國家的穩定與政權的安危。同時,他並不是最會嘴炮的「鍵盤俠」,還進一步提出了解決方案: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原本劃給某個諸侯王的大塊土地,分散給無數個小諸侯。

他的這一思想,成了後來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論依據,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漢王朝消滅了封國制、完完全全變成了郡縣制,大一統政權得以穩固;不僅如此,後世許多王朝也遵照了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則分封諸侯王。

賈誼提出的治國戰略遠不止此,但在他短暫的餘生中,一直圍繞著解決諸侯割據這一當務之急為漢文帝出謀劃策。但謹慎的後者只是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一分為三後,就再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賈誼也在一年後鬱鬱而終,時年33歲。

晁錯,一心為國卻被當作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漢文帝時期,晁錯擔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辯,被太子視為智囊。與賈誼一樣,他對危害政權穩定的藩王割據深惡痛絕;而且他開出的藥方更為極端:直接把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歸中央。當然,對這種激進的意見,漢文帝更不會搭理。

除了削藩,晁錯對於應對北方的匈奴邊患也頗為關切,他給出了「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的著名論斷,以此鼓勵朝廷對匈奴用兵。不過他最大的貢獻,是協助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把削藩落到實處。

漢景帝即位後,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錯為內史,後來又提拔為御史大夫。晁錯為人耿直,嫉惡如仇,視國事為己任,不惜得罪權貴。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堅持與鼓勵下,漢景帝決定正式開始削藩。

在得知晁錯決意推進削藩後,他的父親服毒自殺。在這之前,父子間還有一番對話(《資治通鑑·漢紀八》):錯父...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

晁父說: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這種有離間劉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會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錯答道:確實如此,然而不這樣的話,天子難安、宗廟不穩啊!晁父嘆息:劉家是安穩了,我們家可就完了。其後服毒自殺。

果然在晁父死後十幾天,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聯合反叛,他們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聲稱自己是無辜的,要求除掉晁錯這個誤導皇帝、破壞大局的罪魁禍首。

顯然這只是一個藉口,但漢景帝也不是善類:既然你們找理由,我就讓你們無話可說。沒過幾天,他召見晁錯,以視察城內的藉口騙其外出;在東市,身著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錯被施以腰斬之刑(《資治通鑑·漢紀八》):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死後,吳王等人自然不會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漢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輿論優勢、佔據道德制高點,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大舉平叛。只是可憐的晁錯,到死都沒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務多年的太子、皇帝,會沒有一絲猶豫地把自己視為棄子,更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共赴黃泉。

賈誼未受重用,是由於受制於特殊的政治環境,如果他生在漢武帝時期,一定會成為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所以他只是懷才不遇;而晁錯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間悲劇,他並非必須得死,但漢景帝略加盤算,就選擇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處理方案:殺掉自己最忠誠的老部下。可真是「最是無情帝王家」!

相關焦點

  • 文景之治—漢景帝
    漢景帝和其父漢文帝共同開創了大漢王朝的第一個盛世,文景盛世又稱文景之治!劉啟出生的時候,父親劉恆還在代國做代王呢。在當時劉啟在劉恆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上面還有好幾個哥哥呢。劉恆為代王時,與代王后生有四子,劉恆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公元前180年,劉啟登基成為漢文帝。
  • 文景之治,帝國時代第一個盛世
    制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的「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再往後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了,今天分別從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為大家逐一介紹。呂后劉邦駕崩。17歲的太子劉盈繼位,呂雉為太后。劉盈年幼仁弱,大權被呂太后掌握。 呂后兇狠毒辣,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將戚夫人做成人彘。
  • 文景之治:精英領導者的綻放史
    因此劉邦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的風險,還是將這些功臣進行了屠殺。文帝繼位之後,賈誼就不斷上疏,深刻剖析了當時社會發展的現狀,他認為當時社會元氣尚未恢復,民間存在許多商人,他們以不值得提倡的方式積累社會財富,使得社會上許多人參加經商,放棄了支持國計民生的農業生產,這完全不利於王朝今後的發展。《漢書》載:"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 漢文帝和漢景帝:諸侯王勢大又如何?依舊不能阻止文景之治的出現
    劉邦同志了剿滅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后,大呼非劉氏而稱王者:天下共擊之。他以為剩下的都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肯定就會為自己的江山和諧相處,生死與共。文帝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強,對中央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直到漢景帝時期,爆發了由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最終景帝採取了晁錯的建議,派將軍周亞夫平定了此亂。雖然各大諸侯王勢力很大,但並不影響文景之治的出現。
  • 晁錯:月滿則虧,強極則辱
    晁錯,西漢文景時人。繼賈誼之後,晁錯提出並推行削藩主張,卻因此引發七國之亂。
  • 文景之治留下的禍根劉徹是如何解決的?這項政策從內部瓦解敵人!
    ,做了很多工作,鐵血手段竺除了七位立下汗馬功勞的異姓諸侯王。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雖然解決了異姓諸侯王的威脅,隨之而來就是同姓諸侯王勢力的做大。  地方的藩王勢力越來越大,這就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本來護衛劉氏江山的諸侯王,反而成為了一塊心病。如何解決成為了非常棘手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放任自流,日後也必然成為禍害。到了文帝時期,漢初出現了這樣一個很有才學的臣子,他就是賈誼。
  • 西漢的「文景之治」前採取了哪些積極政策?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於是出現了所謂的文景之治的局面。貴粟政策「貴粟政策」的建議是政論家晁錯提出來的,當時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商業也發展起來了,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商人。晁錯指出商人們拙劣販賣,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放高利貸,而許多農民則「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他說:「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民所以流亡者。今法律踐商人,商人已富貴。尊農夫,農夫已貧賤。」
  • 文景之治漢景帝,盛名之下也不堪,輸棋就殺人危機面前慫且愛甩鍋
    這是《資治通鑑》裡對於西漢初年「文景之治」的評語。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盛世。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代帝王共同努力下漢朝出現國家安穩,穩定發展的局面。其中在漢景帝劉啟統治期間更是將盛世推向高潮。 而今天我們就順著盛世的脈絡,聊聊漢景帝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還原明君的另一面。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前言:說起西漢的歷史,很多人會想起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這兩個階段。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都存在著一半的名不副實。1、 文景之治首先不可否認:漢文帝在位期間,確實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算是延續了高祖、惠帝、呂后攝政時候的政策。並且在漢文帝時代小有所成。漢景帝也基本上執行了之前的路線。不過,漢景帝和其父親漢文帝存在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漢景帝十分喜歡折騰。並且,在漢景帝的折騰之下,漢朝發生了很多悲劇。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百家講壇:文景之治
    播出時間:2016年7月26日 19:21播出頻道:CCTV央視文化精品《百家講壇》 文景之治
  • 四大盛世的文景之治,是如何開創的?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作為四大盛世之一的文景之治,揭了整個西漢盛世的序幕,一改從秦末以來,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局面,形成了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康的局面,被以後的歷朝歷代以及現在所稱道。在這種高壓的政策下,各國故地反抗的思想越積越深,楚國故地更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相互勉勵。而焚書坑儒,更是激起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強烈反抗,在陳勝吳廣起義的刺激下,六國遺族成了領導起義的中堅力量。
  • 《史記》都推崇備至的人物——「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
    其次,漢文帝對於擁立他稱帝的大臣進行賞賜並積極籠絡人心,以此來進一步鞏固皇位,對於有功之臣的封賞使得更多的人會擁護他。當然,恩威並施也是十分重要的,打擊重臣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的範例就是之前擁護他入京稱帝的周勃。由於周勃在他稱帝之後自詡重臣,行事驕橫,漢文帝便會對他進行敲打,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微信,樹立權威。有功即賞,有過必罰,只有功過分明,才能更好的御下。
  • 《漢武大帝》文景之治成就漢武帝不世功業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 文景之治:帝國失去的好時代
    在前面提到的這些「大有為之君」中,毫無疑問的是,秦始皇和他的「大秦帝國」幾乎是遭到古人眾口一詞的唾罵的;而和很多現代人的印象相反的是,漢武帝在古代也是一個負面評價遠遠壓倒正面評價的人物。然而,雖然漢文帝在古人中間稱得上是「美聲塞於宇宙,仁風暢於四海」,在現代人中卻並不怎麼吃得開,現代的影視和文藝,還是更偏愛秦皇漢武之流。所以我們雖然多少比較熟悉「文景之治」這個名詞,但對「文景之治」的來龍去脈仍然不甚了解:為什麼古人如此熱愛「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美人心計」之漢朝第一個治世的出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網絡圖片「文景之治」的開端而「文景之治」的出現是在國內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順勢而出;西漢初年,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而漢高祖死後,漢廷經過一段的動蕩,爆發了諸呂之亂,隨即漢文帝劉恆即位,他在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勤儉樸素,實現國家強盛安樂,百姓富裕,開啟「文景之治」的開端。
  • 漢景帝明知誅殺恩師晁錯,七國不會因此罷兵,為何還要將其腰斬?
    清君側,誅晁錯。這是吳王劉濞發動「七王之亂」的口號,意思很明確:「我不是要造反,我也沒有爭奪君位的意思,我只是想誅殺皇帝身邊的奸臣而已。」不過這個說辭不過是藉口,為自己武力奪取帝位找一個合理的理由罷了。
  • 「文景之治」在宋朝的巧妙運用:一段跨越千年的政治智慧
    「文景之治"是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所迎來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漢景帝在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的背景下,以「黃老學說」為基礎,無為而治、克勤克儉,大力發展農業,創造了一片繁榮景象。這一治國之策在緩解社會矛盾,發展社會經濟方面效果極佳,被很多朝代借鑑。
  • 文景之治真的有那麼富有嗎?繁榮背後則是嚴重的貨幣超發
    文景之治在歷史上還是非常有名的,人們對文景之治影響最深的是它的富有,史書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句話是寫進教科書裡面的,人們對文景之治第一印象就是太富了,京城的錢上億,而且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錢幣多的數不完。
  • 晁錯之死
    景帝即位後,任命晁錯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晁錯雖然只是內史、御使大夫,但因為景帝異常信任他,所以他的實際權勢遠超九卿,當時的很多政令法令都出自他手。按說晁錯應該有很好的前程,不過他政治上對外積極主張削藩,即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對內則在朝內飛揚跋扈,四處樹敵。故此不滿者眾。晁錯得罪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