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與晁錯,成名於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時期。但這二位優秀政治家的遭遇,卻與那個生機勃勃的時代格格不入:賈誼鬱鬱而終、英年早逝;晁錯一心為國,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身著官服被當街斬殺。兩人的悲劇,是封建社會嚴酷政治生態的生動體現,但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在盛世光環的之下,讓後世往往對此選擇性忽視。
賈誼:天才少年,西漢的頂級戰略家,卻生不逢時
賈誼首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漢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這一年,經朝廷考核,河南郡守吳公的政績全國第一,為了加以表彰,漢文帝把其召入朝廷,任命為廷尉。為國分憂的吳公,向漢文帝舉薦了洛陽少年賈誼,這位時年二十的青年人很快以自己的才華獲得了皇帝的青睞(《資治通鑑·漢紀五》):吳公薦洛陽人賈誼,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帝愛其辭博,一歲中,超遷至太中大夫。
三年後,出於對賈誼才華的欣賞,漢文帝計劃授予其公卿職位,但卻遭到了執政大臣們的反對(《資治通鑑·漢紀六》):大臣多短之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可能會讓很多朋友覺得奇怪:漢文帝貴為天子,為何這麼輕易被大臣左右?大臣們為何排斥賈誼?
第一個問題,漢文帝登上帝位,有賴於這些大臣。公元前180年,朝廷勳貴們除掉呂氏後,挑選了時為代王的劉恆進京登基,這就是漢文帝。此時的他羽翼未豐滿,還需要這些「老人」們的支持,不可能為了一個後起之秀而顯得自己「忘恩負義」。
第二個問題,這些老傢伙們也明白賈誼確實有才,他們之所以反對,完全是因為不希望漢文帝培養自己的親信罷了,他們自己才是「專欲擅權」的人。
就這樣,賈誼失去了步入權力核心的機會,被改任為長沙王太傅,也就是王爺的老師。公元前174年,又改任梁王太傅。同年,他寫出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了當時西漢朝廷的幾大隱患:「今之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
其中,他認為最嚴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諸侯王強大難治,已經影響了國家的穩定與政權的安危。同時,他並不是最會嘴炮的「鍵盤俠」,還進一步提出了解決方案: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把原本劃給某個諸侯王的大塊土地,分散給無數個小諸侯。
他的這一思想,成了後來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論依據,正是按照此思路,西漢王朝消滅了封國制、完完全全變成了郡縣制,大一統政權得以穩固;不僅如此,後世許多王朝也遵照了這一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則分封諸侯王。
賈誼提出的治國戰略遠不止此,但在他短暫的餘生中,一直圍繞著解決諸侯割據這一當務之急為漢文帝出謀劃策。但謹慎的後者只是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一分為三後,就再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公元前169年,梁王去世,太傅賈誼也在一年後鬱鬱而終,時年33歲。
晁錯,一心為國卻被當作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漢文帝時期,晁錯擔任太子家令。他能言善辯,被太子視為智囊。與賈誼一樣,他對危害政權穩定的藩王割據深惡痛絕;而且他開出的藥方更為極端:直接把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歸中央。當然,對這種激進的意見,漢文帝更不會搭理。
除了削藩,晁錯對於應對北方的匈奴邊患也頗為關切,他給出了「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的著名論斷,以此鼓勵朝廷對匈奴用兵。不過他最大的貢獻,是協助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把削藩落到實處。
漢景帝即位後,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心腹晁錯為內史,後來又提拔為御史大夫。晁錯為人耿直,嫉惡如仇,視國事為己任,不惜得罪權貴。公元前154年,在他的堅持與鼓勵下,漢景帝決定正式開始削藩。
在得知晁錯決意推進削藩後,他的父親服毒自殺。在這之前,父子間還有一番對話(《資治通鑑·漢紀八》):錯父...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
晁父說:皇上即位不久,你主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這種有離間劉氏骨肉嫌疑的事,一定會招人嫉恨,你何苦要如此?晁錯答道:確實如此,然而不這樣的話,天子難安、宗廟不穩啊!晁父嘆息:劉家是安穩了,我們家可就完了。其後服毒自殺。
果然在晁父死後十幾天,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聯合反叛,他們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聲稱自己是無辜的,要求除掉晁錯這個誤導皇帝、破壞大局的罪魁禍首。
顯然這只是一個藉口,但漢景帝也不是善類:既然你們找理由,我就讓你們無話可說。沒過幾天,他召見晁錯,以視察城內的藉口騙其外出;在東市,身著官服、毫不知情的晁錯被施以腰斬之刑(《資治通鑑·漢紀八》):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死後,吳王等人自然不會停止造反的步伐,但漢景帝也以此掌握了輿論優勢、佔據道德制高點,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大舉平叛。只是可憐的晁錯,到死都沒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服務多年的太子、皇帝,會沒有一絲猶豫地把自己視為棄子,更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共赴黃泉。
賈誼未受重用,是由於受制於特殊的政治環境,如果他生在漢武帝時期,一定會成為名垂青史的著名政治家,所以他只是懷才不遇;而晁錯的遭遇才是真正的人間悲劇,他並非必須得死,但漢景帝略加盤算,就選擇了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處理方案:殺掉自己最忠誠的老部下。可真是「最是無情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