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後,統一天下,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的「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再往後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了,今天分別從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為大家逐一介紹。
呂后
劉邦駕崩。17歲的太子劉盈繼位,呂雉為太后。劉盈年幼仁弱,大權被呂太后掌握。 呂后兇狠毒辣,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劉盈不滿其母呂后的殘忍,棄理朝政, 最後憂鬱病逝。呂太后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成為中國皇后專政的第一人。呂后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在採取無為而治的同時,打擊諸侯王和反對派,迫害劉邦的子嗣及反抗她的大臣,鞏固自己的呂氏政權。不顧當年劉邦立下的白馬之盟,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呂后做的太過火,以至於其死後,陳平和周勃立馬聯合劉邦的舊臣清洗諸呂,呂氏被滅族。政權重回劉氏之手。
漢文帝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繼位頗有些意外的成分。相傳劉恆的母親薄姬對劉邦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漢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與薄姬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生下兒子劉恆。前196年,劉邦在平定代地諸侯的叛亂後,冊立八歲的劉恆為代王。從此劉恆在大臣和母親的輔佐下,經營代地。劉恆在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在母親的教導下,養成了謹慎沉靜的性格。這為即位後成功應對功臣問題與施政打下了基礎。呂后去世後,呂氏勢力被清算,之前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被廢殺。眾臣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恆到長安繼承皇位。劉恆見到使者,並無高興,反而起了疑心,認為其中有詐。手下中尉宋昌力勸劉恆,認為劉氏江山穩固,不必有所顧慮。劉恆才決定入京即位。入京後,群臣以臣禮拜見劉恆,劉恆謙遜回拜。太尉周勃跪著送上天子玉璽。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住進了未央宮,繼承了皇位,代王成了漢文帝。劉恆即位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對待諸侯王,以德服人、以武平亂。對待匈奴,和親止戰,營造了安定團結、休養生息的政治局面。開啟了文景之治的發端。
漢景帝
前157年,農曆六月,漢文帝去世。太子劉啟繼承帝位,是為漢景帝。劉啟即位後,重用晁錯,升為御史大夫。晁錯告訴劉啟要提防吳王劉濞。原來劉啟還是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與劉啟喝酒下棋。劉賢個性輕佻、剽悍,又很驕矜,博弈時,為棋路相爭,態度不恭敬,劉啟失手將他打死了,劉濞記恨劉啟,暗中準備,私自鑄錢,煮鹽販賣,為了積蓄力量,他還招納逃犯,謀反之心越來越顯露出來。劉啟聽從晁錯的削藩建議,決定先從吳國開刀。劉濞不願束手就擒,聯合各地諸侯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反叛作亂。共有七個諸侯王響應,史稱七國之亂。危難之時,竇嬰向劉啟引見曾任過吳國丞相的袁盎,袁盎勸說劉啟殺掉晁錯,以保國家安全,平息叛亂。劉啟採納了袁盎的計策,便殺了晁錯,想平息諸侯的怒火。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平息,後來周亞夫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後堅守不出,叛軍斷糧,戰力大減,周亞夫用三個月徹底平定叛亂。劉啟趁機將各諸侯的權利收回,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徹底解決。劉啟一生節省,極少興建宮殿樓閣,經濟上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繼承和發展漢文帝的事業。前141年正月,劉啟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時日無多,於是病中為太子劉徹主持成年禮典禮。不久病死於未央宮。
經過文,景兩代皇帝的經營,中國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景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成為中國帝國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一個偉大時代,更為後來漢武帝徵伐匈奴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