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儘管紛亂複雜,但是用十六字便能概括出來。前八個字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後八個字是:亂久必治,治久必亂。天下大亂之後,民生凋敝,統治者勢必採取各種措施恢復生產,只要這些措施能沿用一段時間,使社會進入一段相對太平的歲月,民生自然會得到恢復並發展,這便是封建王朝經常出現的「盛世」。
西漢有「文景之治」,東漢有「明章之治」,西晉有「太康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宋朝有「仁宗盛治」……總之,幾乎每個封建王朝都會有一段盛世。由於人們對宋朝的爭議較大,「仁宗盛治」的知名度並不如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不過,很多人說「仁宗盛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那麼,這是真的嗎?下面,我們拿「文景之治」作參考,並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來對比下「仁宗盛治」。
至於為何拿「文景之治」和「仁宗盛治」做對比,筆者在正文開始前先簡單說明下。第一,西漢初期和宋仁宗時期的疆土都不大。第二,兩個「盛世」持續的時間都在四十年左右。第三,兩個「盛世」的統治者都採用無為而治的方式治理天下。從以上三個角度來觀察「文景之治」和「仁宗盛治」,由於相同點甚多,筆者認為這樣對比,顯得公平些。
先看「文景之治」
西漢承秦末大亂之餘,內則人口減少,經濟凋敝,一個只有五千戶的曲逆縣便被漢高帝劉邦稱讚為大縣,可以比得上洛陽,至於公卿出行,甚至找不到顏色一樣的牛來拉車,國家經濟的實力可謂是跌到了谷底。外則諸國林立,北方和西北有匈奴,西南有閩越,南方有南越,也就是說,漢高帝雖然統一了中原,但卻沒有完全繼承秦朝全盛時期的疆土。
漢高帝為儘快恢復國家的經濟,不得不對內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採取保境安民的策略。具體到促進國內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政策,漢高帝「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也就是說,漢高帝在法律方面,放鬆對百姓的約束;在稅收方面,只收取百姓十五分之一的稅;在財政方面,依照量入為出的原則,並在縮減官吏俸祿和規模的基礎上向百姓徵收賦稅;在其他方面,依照「小政府、大社會」的原則,減少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幹預。
此外,漢高帝還把秦朝的軍功爵制度推廣到全社會,以爵位為標準,實行和爵位匹配的名田制,例如,規定較高級的關內侯擁有田95頃,宅95畝;最低級的公士擁有田1.5頃,宅1.5畝,就連沒有爵位的庶人也能擁有田1頃,宅1畝。漢高帝做出如此規定,既是為了抑制土地兼併,也是為了保障社會底層人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
總之,漢高帝比較注重緩解社會矛盾,減輕百姓負擔,採用比較寬鬆的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全面繼承漢高帝各項政策的同時,又進一步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把「十五稅一」降為「三十稅一」,以加快民間經濟的增長。於是,西漢初年的社會得益於統治者的惠民政策,民間經濟異常活躍,百姓們在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同時,積極從事農業、商業等活動,使社會徹底擺脫了剛建國時的困境。
「文景之治」期間,西漢國內欣欣向榮,除爆發過短暫的「七國之亂」外,整體上太平無事。這段盛世為西漢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也為漢武帝革新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再看「仁宗盛治」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發動軍事政變建立宋朝,對加強中央集權,防範大臣專權和藩鎮割據,尤其在意。宋太祖為鞏固皇權,在中央沿用三省六部制的同時,增設參知政事為宰相的副手,又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又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至於地方上,宋太祖採用「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分權理念,增設通判為州郡長官的副手,又設轉運使剝奪州郡長官的財權,並規定州郡長官必須「擇本道士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此外,宋太祖還全面推廣募兵制,把社會上的不安定分子納入朝廷的掌控中。
宋太祖一方面通過擴大官僚機構,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通過降低武將的地位,全面推廣科舉制,提高文人的地位,擴大文人的群體,以加強對大臣的控制。這是政治方面的舉措,從來政治和經濟不分家,宋太祖在經濟上沿用兩稅法,卻為了優待官僚階層,不抑兼併,這就導致賦稅的重擔絕大部分都落在了一般無權無勢的百姓頭上。
百姓在繳納賦稅時,亦不同於往時,由於北宋初年的戰事不斷,朝廷規定百姓繳稅時,不能到本州本縣輸納,而是要自費送到邊防軍隊所在的城鎮中去,這便是「支移」。此外,尚有「折變」,即朝廷徵收賦稅時,不做明確的規定,時而「以絹折錢」,時而「以錢折麥」,這就變相增加了百姓納稅的成本。此外,亦有「差役法」,即把民戶分為九等,下五等戶一律免役,上四等戶則量其資產而分別給以輕重之役。例如,第一等戶為衙前、裡正,第二等戶為戶長等,但是,充任衙前的百姓,如遇府庫財物或押運的財物有傷耗損失,便須負賠償之責,充任裡長的百姓,如其鄉裡中有不能按期交納賦稅或根本無力交納者,則須先為墊付或代為交納,因此,應役之人也往往傾家而不能給。
總之,宋太祖在關係百姓生計的賦稅方面,並沒有像對待官僚階層那樣體貼。宋太祖在統一割據勢力的過程中,不僅不減免當地百姓的賦稅,反而沿用了割據勢力向百姓徵收的賦稅。其後,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全面繼承宋太祖的各項政治、經濟政策,這就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加重了百姓生活的負擔。
宋仁宗繼位的第二年(1023年),鹽鐵判官俞獻卿向朝廷反應國民經濟的形勢時,直言道:「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自荊湖、江、淮間,民愁無聊。轉運使務刻剝以增其數,歲益一歲,又非時調率營造,一切費用,皆出於民,是以物價益高,民力積困也。」並呼籲朝廷裁減冗費。宋仁宗執政期間,雖然頒布了一些惠民政策,但沒有落實,加之20多年後,宋朝和李元昊在西北爆發戰爭,又加劇了國民經濟的困境。故而,宋仁宗期間,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頻繁爆發,若王倫起義,張海、郭邈山、黨君子起義等。
宋仁宗為改變政治、經濟方面的困局,不得不在1043年任用範仲淹、韓琦、富弼等實行改革,範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覃恩信等十項主張,以緩解社會矛盾。由於這場改革觸犯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來自各方的阻力,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宋仁宗在位時期,國內固然整體太平無事,但是民眾的負擔卻十分繁重,慶曆新政的失敗還加劇了「三冗」的現象。宋仁宗的口碑確實甚佳,然而歐陽修在給宋仁宗上書時,卻不止一次地提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社會矛盾的激烈,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宋朝百姓生活的質量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像網上所說的那樣美好?
綜合來看「文景之治」和「仁宗盛治」,「文景之治」實際上既有其名也有其實,「仁宗盛治」反而徒有其名沒有其實。用現代的話來說,「文景之治」時期的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其幸福感指數明顯比「仁宗盛治」時期百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