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景之治」和宋「仁宗盛治」,百姓生活在哪個時代更幸福?

2020-12-24 私房大歷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儘管紛亂複雜,但是用十六字便能概括出來。前八個字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後八個字是:亂久必治,治久必亂。天下大亂之後,民生凋敝,統治者勢必採取各種措施恢復生產,只要這些措施能沿用一段時間,使社會進入一段相對太平的歲月,民生自然會得到恢復並發展,這便是封建王朝經常出現的「盛世」。

西漢有「文景之治」,東漢有「明章之治」,西晉有「太康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宋朝有「仁宗盛治」……總之,幾乎每個封建王朝都會有一段盛世。由於人們對宋朝的爭議較大,「仁宗盛治」的知名度並不如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不過,很多人說「仁宗盛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那麼,這是真的嗎?下面,我們拿「文景之治」作參考,並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來對比下「仁宗盛治」。

至於為何拿「文景之治」和「仁宗盛治」做對比,筆者在正文開始前先簡單說明下。第一,西漢初期和宋仁宗時期的疆土都不大。第二,兩個「盛世」持續的時間都在四十年左右。第三,兩個「盛世」的統治者都採用無為而治的方式治理天下。從以上三個角度來觀察「文景之治」和「仁宗盛治」,由於相同點甚多,筆者認為這樣對比,顯得公平些。

西漢初年的疆域圖

先看「文景之治」

西漢承秦末大亂之餘,內則人口減少,經濟凋敝,一個只有五千戶的曲逆縣便被漢高帝劉邦稱讚為大縣,可以比得上洛陽,至於公卿出行,甚至找不到顏色一樣的牛來拉車,國家經濟的實力可謂是跌到了谷底。外則諸國林立,北方和西北有匈奴,西南有閩越,南方有南越,也就是說,漢高帝雖然統一了中原,但卻沒有完全繼承秦朝全盛時期的疆土。

漢高帝為儘快恢復國家的經濟,不得不對內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採取保境安民的策略。具體到促進國內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政策,漢高帝「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也就是說,漢高帝在法律方面,放鬆對百姓的約束;在稅收方面,只收取百姓十五分之一的稅;在財政方面,依照量入為出的原則,並在縮減官吏俸祿和規模的基礎上向百姓徵收賦稅;在其他方面,依照「小政府、大社會」的原則,減少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幹預。

此外,漢高帝還把秦朝的軍功爵制度推廣到全社會,以爵位為標準,實行和爵位匹配的名田制,例如,規定較高級的關內侯擁有田95頃,宅95畝;最低級的公士擁有田1.5頃,宅1.5畝,就連沒有爵位的庶人也能擁有田1頃,宅1畝。漢高帝做出如此規定,既是為了抑制土地兼併,也是為了保障社會底層人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

二十等爵

總之,漢高帝比較注重緩解社會矛盾,減輕百姓負擔,採用比較寬鬆的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全面繼承漢高帝各項政策的同時,又進一步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把「十五稅一」降為「三十稅一」,以加快民間經濟的增長。於是,西漢初年的社會得益於統治者的惠民政策,民間經濟異常活躍,百姓們在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同時,積極從事農業、商業等活動,使社會徹底擺脫了剛建國時的困境。

「文景之治」期間,西漢國內欣欣向榮,除爆發過短暫的「七國之亂」外,整體上太平無事。這段盛世為西漢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也為漢武帝革新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漢文帝的影視劇形象

再看「仁宗盛治」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發動軍事政變建立宋朝,對加強中央集權,防範大臣專權和藩鎮割據,尤其在意。宋太祖為鞏固皇權,在中央沿用三省六部制的同時,增設參知政事為宰相的副手,又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又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至於地方上,宋太祖採用「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分權理念,增設通判為州郡長官的副手,又設轉運使剝奪州郡長官的財權,並規定州郡長官必須「擇本道士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此外,宋太祖還全面推廣募兵制,把社會上的不安定分子納入朝廷的掌控中。

宋太祖一方面通過擴大官僚機構,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通過降低武將的地位,全面推廣科舉制,提高文人的地位,擴大文人的群體,以加強對大臣的控制。這是政治方面的舉措,從來政治和經濟不分家,宋太祖在經濟上沿用兩稅法,卻為了優待官僚階層,不抑兼併,這就導致賦稅的重擔絕大部分都落在了一般無權無勢的百姓頭上。

百姓在繳納賦稅時,亦不同於往時,由於北宋初年的戰事不斷,朝廷規定百姓繳稅時,不能到本州本縣輸納,而是要自費送到邊防軍隊所在的城鎮中去,這便是「支移」。此外,尚有「折變」,即朝廷徵收賦稅時,不做明確的規定,時而「以絹折錢」,時而「以錢折麥」,這就變相增加了百姓納稅的成本。此外,亦有「差役法」,即把民戶分為九等,下五等戶一律免役,上四等戶則量其資產而分別給以輕重之役。例如,第一等戶為衙前、裡正,第二等戶為戶長等,但是,充任衙前的百姓,如遇府庫財物或押運的財物有傷耗損失,便須負賠償之責,充任裡長的百姓,如其鄉裡中有不能按期交納賦稅或根本無力交納者,則須先為墊付或代為交納,因此,應役之人也往往傾家而不能給。

宋太祖的畫像

總之,宋太祖在關係百姓生計的賦稅方面,並沒有像對待官僚階層那樣體貼。宋太祖在統一割據勢力的過程中,不僅不減免當地百姓的賦稅,反而沿用了割據勢力向百姓徵收的賦稅。其後,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全面繼承宋太祖的各項政治、經濟政策,這就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加重了百姓生活的負擔。

宋仁宗繼位的第二年(1023年),鹽鐵判官俞獻卿向朝廷反應國民經濟的形勢時,直言道:「人皆謂稻苗未立而和糴,桑葉未吐而和買。自荊湖、江、淮間,民愁無聊。轉運使務刻剝以增其數,歲益一歲,又非時調率營造,一切費用,皆出於民,是以物價益高,民力積困也。」並呼籲朝廷裁減冗費。宋仁宗執政期間,雖然頒布了一些惠民政策,但沒有落實,加之20多年後,宋朝和李元昊在西北爆發戰爭,又加劇了國民經濟的困境。故而,宋仁宗期間,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頻繁爆發,若王倫起義,張海、郭邈山、黨君子起義等。

宋仁宗為改變政治、經濟方面的困局,不得不在1043年任用範仲淹、韓琦、富弼等實行改革,範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覃恩信等十項主張,以緩解社會矛盾。由於這場改革觸犯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來自各方的阻力,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宋仁宗的影視劇形象

宋仁宗在位時期,國內固然整體太平無事,但是民眾的負擔卻十分繁重,慶曆新政的失敗還加劇了「三冗」的現象。宋仁宗的口碑確實甚佳,然而歐陽修在給宋仁宗上書時,卻不止一次地提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社會矛盾的激烈,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宋朝百姓生活的質量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像網上所說的那樣美好?

綜合來看「文景之治」和「仁宗盛治」,「文景之治」實際上既有其名也有其實,「仁宗盛治」反而徒有其名沒有其實。用現代的話來說,「文景之治」時期的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其幸福感指數明顯比「仁宗盛治」時期百姓高。

相關焦點

  • 文景之治:帝國失去的好時代
    然而,雖然漢文帝在古人中間稱得上是「美聲塞於宇宙,仁風暢於四海」,在現代人中卻並不怎麼吃得開,現代的影視和文藝,還是更偏愛秦皇漢武之流。所以我們雖然多少比較熟悉「文景之治」這個名詞,但對「文景之治」的來龍去脈仍然不甚了解:為什麼古人如此熱愛「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美人心計」之漢朝第一個治世的出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網絡圖片「文景之治」的開端而「文景之治」的出現是在國內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順勢而出;西漢初年,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而漢高祖死後,漢廷經過一段的動蕩,爆發了諸呂之亂,隨即漢文帝劉恆即位,他在即位之後,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勤儉樸素,實現國家強盛安樂,百姓富裕,開啟「文景之治」的開端。
  • 百家講壇: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 文景之治,帝國時代第一個盛世
    制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的「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再往後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了,今天分別從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為大家逐一介紹。呂后劉邦駕崩。17歲的太子劉盈繼位,呂雉為太后。劉盈年幼仁弱,大權被呂太后掌握。 呂后兇狠毒辣,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將戚夫人做成人彘。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四大盛世的文景之治,是如何開創的?
    漢初的棟梁之才張良,就是韓國貴族,在國滅後成了平民。在這種高壓的政策下,各國故地反抗的思想越積越深,楚國故地更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相互勉勵。而焚書坑儒,更是激起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強烈反抗,在陳勝吳廣起義的刺激下,六國遺族成了領導起義的中堅力量。
  • 漢武帝是明君,但是百姓生活並不幸福,如何評價當時的社會
    其實漢代離現在的確是足夠久遠了,我們都知道一點,那就是古代生產力低下,因此要說漢代老百姓生活幸福,這個標準我們又該如何評斷?跟現代人相比,那麼一定是不幸福的,如果跟歷史的其他朝代相比,也許是幸福的。古代中國人都是小農經濟,家家戶戶男耕女織,只要沒有苛捐雜稅,能讓老百姓吃得飽,那麼這也就算是幸福了。那麼按照這個標準來的話,漢武帝時期的百姓生活幸福嗎?
  • 「文景之治」在宋朝的巧妙運用:一段跨越千年的政治智慧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如何鞏固統治成為了大宋統治者所面臨的首要難題。因為當時遼宋兩國力量相當,所以很難短時間分出勝負。宋朝統治者吸取了「文景之治」時期的經驗,將政治重點轉向了國內。除此之外,大宋的很多政策都深受「文景之治」的影響。宋太宗在特意將深受黃老學說影響的呂端任命為託孤大臣,宋文帝時期勸課農桑,恢復生產。
  • 《漢武大帝》文景之治成就漢武帝不世功業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 文景之治的實施有什麼作用呢?文帝和景帝告訴你,與三個因素有關
    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的39年間,朝廷就實施了無為而治和修養生息的政策,發展了生產力,平緩了刑獄,漢朝一片昇平氣象。為此,這一時期為以後漢帝國跨入漢武帝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那麼,文景之治實施的政策有什麼作用呢?
  • 文景之治—漢文帝
    漢文帝,原名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之一,現在也有人說,漢文帝也是登基最幸運皇帝!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親自徵伐叛亂得勝歸來後,測立當時年僅八歲的劉恆為代王。
  • 西漢「文景之治」盛世,劉邦、劉恆、劉啟祖孫三代,誰功勞更大?
    「文景之治」 是指西漢王朝在文帝、景帝在位時期,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國家政策,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富足,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之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太平盛世,不僅僅為漢王朝四百多年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更是對中華民族後來的興旺發展,也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清平樂》4月6日登陸湖南衛視,王凱江疏影展現大宋「仁宗盛治」
    頌仁心盛治,啟大宋風華,以仁宗盛治為主要時代背景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式定檔4月6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當趙禎選擇承受這份來自自我身份的克制與權衡後,卻發現已無法再兌現自己曾對女兒許下的諾言——要讓她成為大宋最快樂的姑娘。他必須恪守自己的職責,而公主必須承擔起自我的責任。在這高牆之下,他們學著用理智與責任去平衡私心與情感,用使命與抱負為百姓在霧靄中點燃一捧微芒的火,成為黑夜裡最矚目的光。
  • 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漢朝歷史上,有著這些名不副實
    前言:說起西漢的歷史,很多人會想起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這兩個階段。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都存在著一半的名不副實。1、 文景之治首先不可否認:漢文帝在位期間,確實做到了與民休息。這也算是延續了高祖、惠帝、呂后攝政時候的政策。並且在漢文帝時代小有所成。漢景帝也基本上執行了之前的路線。不過,漢景帝和其父親漢文帝存在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漢景帝十分喜歡折騰。並且,在漢景帝的折騰之下,漢朝發生了很多悲劇。
  • 文景之治真的有那麼富有嗎?繁榮背後則是嚴重的貨幣超發
    文景之治在歷史上還是非常有名的,人們對文景之治影響最深的是它的富有,史書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句話是寫進教科書裡面的,人們對文景之治第一印象就是太富了,京城的錢上億,而且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錢幣多的數不完。
  • 在柏林感受「文景之治」的魅力
    德國學生還體驗了漢服製作,穿上漢服並學習漢代傳統禮儀,在柏林境內尋找中國文化元素與銀杏林作為背景,以照片、視頻形式創作作品,在主會場和分會場進行互展,形成隔空互動效果。活動中,德國學生手持「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的橫幅,用中德雙語為開幕式現場送去祝福與問候。
  • 哪個王朝的盛世「含金量」最高?不是貞觀之治,而是這個短命王朝
    我國在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中,湧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大一統王朝。幾乎可以斷言,每一個大一統王朝,都創造了名垂青史的盛世。除了二世而亡的秦朝,從漢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哪一個大一統王朝開創的盛世最具「含金量」呢?
  • 文景之治:精英領導者的綻放史
    文、景二帝一直被史家稱讚為有作為、平和治國的重要代表,因此二帝即位之初便在社會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都是十分有利於民生、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所以在封建時代的初期少有地出現了王朝盛世。文、景二帝對於同姓王的削弱也為之後的漢武帝統治時期的強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 文景之治—漢景帝
    漢景帝和其父漢文帝共同開創了大漢王朝的第一個盛世,文景盛世又稱文景之治!劉啟出生的時候,父親劉恆還在代國做代王呢。在當時劉啟在劉恆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上面還有好幾個哥哥呢。劉恆為代王時,與代王后生有四子,劉恆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公元前180年,劉啟登基成為漢文帝。
  • 釋讀中國歷史139: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倆開創了「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只比兒子劉啟大15歲,父子倆開創了「文景之治所以像後來的宋朝和明朝,這種純粹的漢民族當政、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時期,是根本不予考慮的。漢文帝是個心疼老百姓的皇帝,他覺得戰爭成本太高,而且對民眾的社會經濟生活影響太大,委曲求全還是採取了和親的政策。其實,漢朝除了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其他時期的皇帝基本都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後來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就是去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