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真的有那麼富有嗎?繁榮背後則是嚴重的貨幣超發

2020-12-24 江郎說史

文景之治在歷史上還是非常有名的,人們對文景之治影響最深的是它的富有,史書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句話是寫進教科書裡面的,人們對文景之治第一印象就是太富了,京城的錢上億,而且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錢幣多的數不完。新糧和舊糧堆積在一起,倉庫都裝不下了,很多糧食一直放到腐爛。那麼問題來了,文景之治為什麼這麼富有?亦或者是文景之治真的那麼富有嗎?筆者根據出土的錢幣、已知的史料,認為在這一場繁榮的背後是嚴重的貨幣超發,事實可能並沒有那麼樂觀。

在了解漢朝的貨幣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秦朝的貨幣,《史記·平準書》記載秦朝的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也就是說秦朝的貨幣名字叫半兩,錢幣的重量也是半兩。秦制一兩=24銖,半兩也就是12銖。《史記索引》記載: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這兩條記載主要是告訴我們秦朝的貨幣份量,並且以此為參照物,去了解秦漢這段時期錢幣是如何一步步超發的。

理論上秦國的「半兩」錢幣應該是重12銖,但實際上目前出土的所有秦國錢幣都達不到這個標準。《西漢前期貨幣改革新探分析》中統計了目前出土的秦朝錢幣重量,最重的錢幣份量為6銖,最小的錢幣份量為2銖。秦始皇不是統一錢幣了嗎?為什麼錢幣份量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這一點其實是秦國默許的,秦國雖然統一了貨幣,但是並沒有收回鑄幣權。在秦朝只要有能力、想法、資金,是個人都可以印錢。而且你印出來的錢並不是假幣,而是官方承認的錢幣。《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了秦朝認可私鑄錢幣,而且百姓也必須認可錢幣的明面價值,不得有異議。

《睡虎地秦墓竹簡·金布律》: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 錢善不善,實雜之 ……百姓市用錢, 美惡雜之,勿敢異。

這就導致超發貨幣的問題出現,簡單的來說就是1枚錢幣份量為12銖,官府規定了這枚錢幣的明面價值。但實際上這枚錢幣的份量達不到12銖,但是它的購買力仍舊沒有減。假定一枚錢幣(份量12銖銅)的明面價值是1個包子,你想吃更多的包子怎麼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用12銖銅鑄造4枚錢幣(份量3銖銅),然後拿這些錢幣去買包子。由於國家規定百姓必須認可這些貨幣,那就意味著你的錢幣(份量3銖銅)能當正常錢幣(份量12銖銅)來使用,這樣你就可以買4個包子。在這種情況下百姓拼命印鈔,秦國的貨幣迅速超發。之後秦國統一天下,統一了度量衡,但是貨幣超發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就統一了貨幣,廉價的錢幣(秦國錢幣)取代高價值錢幣(發達地區錢幣),六國積攢多年的財富迅速流入秦國。所以有些人把秦國統一錢幣看成對天下財富的洗劫,也正是如此秦國才能完成秦始皇陵、長城等大型工程,不然秦國的財政能力不足以支撐這些基建工程。當然可能有些人看這裡看的比較迷糊,我舉一個例子,1枚秦國的錢幣份量為3銖,1枚趙國的錢幣份量為12銖,那麼趙國的錢幣就比秦國的錢幣價值高。但是秦始皇規定這兩種錢幣的價值一樣,秦國鑄幣成本低於趙國鑄幣成本,但是雙方的幣值一樣,這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差額,而這個差額就是秦國掠奪六國財富的工具。

秦始皇的方法被劉邦學去了,劉邦在秦始皇的基礎上又削減了錢幣的份量。《漢書·食貨志下》記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份量3銖)。理論上秦國規定的份量為12銖(實際上2-6銖),漢朝在這個基礎上直接縮減到3銖(實際上不到1銖),利用巨大的差額掠奪天下財富。之後錢幣的超發越來越嚴重,《試論漢代通貨膨脹》中統計了漢朝出土的錢幣,份量不斷的縮減,漢文帝時期的四銖錢份量只有0.2銖。貨幣的份量不斷縮減,但是貨幣的法定額度並沒有降低,這就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出現。史書的記載也驗證了我們的看法,在漢文帝-漢武帝這段時間存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錢幣貶值十分嚴重。

《史記·平準書》:「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平時購買一石米也不過數十錢,但是現在購買一石米需要萬錢。可能有人說米價會受季節影響,那麼馬的價錢怎麼解釋?《九章算術·粟米》:今有布一匹, 價值一百二十五錢。正常價錢為一尺五錢,怎麼解釋?《漢書·東方朔傳》:豐、鎬之間, 號為土膏, 其賈畝一金。 平時一畝地的價錢不到兩千錢,現在都需要1金。這些物價差距難道都是受季節影響嗎?(數據來源於《漢初通貨膨脹的經濟學分析》)而且皇帝賞賜數目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漢高祖的賞賜經常是百斤或者千金,韓信面對救命恩人也不過千金報答。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四次北伐一共獎勵了170萬金。而且遷移七十萬人到邊疆,漢朝花費以億計,這些錢都是哪裡來的?

葛劍雄在《中國人口史》的研究中說秦始皇統一時期全國人口在4000萬左右,漢文帝時期全國人口也不過才3000萬左右,人口還沒有恢復到秦始皇時期,但是財富卻比秦始皇要富有。在當時主要收入就是土地,土地、人口都沒有遠超前朝,但是財富卻遠超前朝,這是怎麼做到的?而且漢武帝在之後用錢如流水,唯一的解釋就是在當時錢不值錢。而且史書說文景之治時期錢用不完、糧食也吃不完,但是每到荒年的時候朝廷發不出官員工資、百姓賣兒賣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文景時期錢真的多到用不完的地步,那為什麼還要賣官鬻爵?答案就是當時的錢並不值錢,文景時期的錢幣大大貶值。秦朝錢幣份量為2-6銖,漢文帝時期的錢幣份量為0.2銖,這兩者的價值能相提並論嗎?綜上所述,江郎不認為文景之治時期有多麼富有,繁榮的背後是嚴重的貨幣超發。

相關焦點

  • 貨幣超發時代結束!兩類資產迎來機遇
    根本原因貨幣超發。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憑什麼買房可以賺這麼多錢?要知道,房子還是那個房子,從房子本身來看其實還有折舊,一套房子放十年以後從質量來看跟以前肯定沒法比,但是價格貴了好幾倍,這說明房價上漲跟房子本身沒有多大關係。其實,最本質的原因是貨幣超發,錢不值錢了!
  • 澤平宏觀:貨幣超發與資產價格 國際經驗
    貨幣供應對經濟增長、通脹、就業、資產價格、收入分配等都有顯著影響,而貨幣超發將導致通脹高企、資產價格大漲、金融債務風險上升、財富分配差距拉大,對刺激經濟增長在短期有效、但長期「鈍化」,長期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制度改革、技術創新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本文旨在從國際案例視角研究貨幣超發對通脹和資產價格的影響。
  • 「美人心計」之漢朝第一個治世的出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網絡圖片「文景之治」的開端而「文景之治」的出現是在國內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順勢而出;西漢初年,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蕩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
  • 百家講壇:文景之治
    播出時間:2016年7月26日 19:21播出頻道:CCTV央視文化精品《百家講壇》 文景之治
  • 依舊不能阻止文景之治的出現
    劉邦同志了剿滅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后,大呼非劉氏而稱王者:天下共擊之。他以為剩下的都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肯定就會為自己的江山和諧相處,生死與共。文帝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強,對中央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直到漢景帝時期,爆發了由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最終景帝採取了晁錯的建議,派將軍周亞夫平定了此亂。雖然各大諸侯王勢力很大,但並不影響文景之治的出現。
  • ...貨幣超發非常嚴重。第三個原因,黃金的總供給很小,全世界黃金加...
    李迅雷表示,中國家庭應該加大黃金資產配置比重,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個原因,全球經濟下行,市場風險加大、振蕩加大,而黃金本身就具有避險的屬性。第二個原因,這一輪疫情導致全球金融當局再度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貨幣超發非常嚴重。第三個原因,黃金的總供給很小,全世界黃金加總起來也不過是一個長21.3米,寬21.3米的立方體。
  • 西漢「文景之治」盛世,劉邦、劉恆、劉啟祖孫三代,誰功勞更大?
    「文景之治」 是指西漢王朝在文帝、景帝在位時期,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國家政策,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富足,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之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太平盛世,不僅僅為漢王朝四百多年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更是對中華民族後來的興旺發展,也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文景之治:精英領導者的綻放史
    前言西漢建立之後經過高祖時期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得飽經戰亂的社會出現了一定的繁榮局面。而且劉邦在長達7年的政治經營,相繼消滅了與自己久經沙場的戰友們,這些異姓王對於西漢初期的中央集權統治始終都是嚴重的威脅,高祖冒著被史家責罵的風險,依然將這些功臣武將們進行了清洗。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四大盛世的文景之治,是如何開創的?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作為四大盛世之一的文景之治,揭了整個西漢盛世的序幕,一改從秦末以來,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局面,形成了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康的局面,被以後的歷朝歷代以及現在所稱道。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 陸賈《新語·無為》漢初高祖劉邦也深知這一點,命陸賈總結秦速亡的原因,於是有了上面那句精煉的總結,以「用刑太極」為其中主要原因,換句話說就是暴政。而在整個西漢,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
  • 「文景之治」在宋朝的巧妙運用:一段跨越千年的政治智慧
    宋朝在建立初期,外有遼國佔領燕雲十六州,虎視眈眈;內有前朝遺民,人心不穩。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如何鞏固統治成為了大宋統治者所面臨的首要難題。因為當時遼宋兩國力量相當,所以很難短時間分出勝負。宋朝統治者吸取了「文景之治」時期的經驗,將政治重點轉向了國內。
  • 漢武帝窮兵黷武,將「文景之治」的成果葬送,卻為什麼沒有亡國?
    在其即位之初,西漢王朝開始加強中央集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得到了極為明顯的發展,在他勵精圖治之下更是為大漢朝建立了一支強悍的軍隊,多次深入漠北橫掃匈奴王庭,使得漢朝北方來自匈奴的軍事壓力得到了大大的緩解。那麼同樣,也正是因為長期對匈奴的戰爭,使得大漢王朝在「文景之治」時期所積攢的財富全部消耗一空,沉重的戰爭負擔更是讓民間百姓苦不堪言。
  • 《漢武大帝》文景之治成就漢武帝不世功業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 文景之治:帝國失去的好時代
    然而,雖然漢文帝在古人中間稱得上是「美聲塞於宇宙,仁風暢於四海」,在現代人中卻並不怎麼吃得開,現代的影視和文藝,還是更偏愛秦皇漢武之流。所以我們雖然多少比較熟悉「文景之治」這個名詞,但對「文景之治」的來龍去脈仍然不甚了解:為什麼古人如此熱愛「文景之治」?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 漢「文景之治」和宋「仁宗盛治」,百姓生活在哪個時代更幸福?
    西漢有「文景之治」,東漢有「明章之治」,西晉有「太康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宋朝有「仁宗盛治」……總之,幾乎每個封建王朝都會有一段盛世。由於人們對宋朝的爭議較大,「仁宗盛治」的知名度並不如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不過,很多人說「仁宗盛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那麼,這是真的嗎?
  • 文景之治—漢景帝
    漢景帝和其父漢文帝共同開創了大漢王朝的第一個盛世,文景盛世又稱文景之治!劉啟出生的時候,父親劉恆還在代國做代王呢。在當時劉啟在劉恆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上面還有好幾個哥哥呢。劉恆為代王時,與代王后生有四子,劉恆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公元前180年,劉啟登基成為漢文帝。
  • 文景之治的實施有什麼作用呢?文帝和景帝告訴你,與三個因素有關
    為此,這一時期為以後漢帝國跨入漢武帝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那麼,文景之治實施的政策有什麼作用呢?當文帝即位後,便派遣使者昭告四方的百姓,以表示自己對四方採取懷柔政策。如此一看,文景之治,還是有模有樣的,皇帝還做出了實際的行動,正如:「心動不如行動,空想不如現實」。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經過楚漢之爭,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劉邦建立的朝代為啥叫「漢」呢?這個梗,是源於當年項羽把劉邦分封到漢中而來。多年的戰爭不管對代表統治集團的貴族,還是貧苦人民來說,都是苦不堪言,精疲力盡。所以,西漢之初,實行的是恢復和發展生產的休養生息政策。尤其到了文帝、景帝時期,更是大力鼓勵發展小農經濟,輕徭役、減賦稅、省刑罰。
  • 文景之治,帝國時代第一個盛世
    制定非劉姓稱王,天下共誅之的「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再往後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了,今天分別從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為大家逐一介紹。呂后劉邦駕崩。17歲的太子劉盈繼位,呂雉為太后。劉盈年幼仁弱,大權被呂太后掌握。 呂后兇狠毒辣,為剪除異己,毒殺趙王如意、將戚夫人做成人彘。
  • 《史記》都推崇備至的人物——「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
    他在這本書中,對於高祖劉邦可謂有些避而不談的意思,對於呂后也只是讚揚了其在民生物質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就連對於他當時的當權者漢武帝劉徹甚至都有一些頗為不屑的意思。但是唯獨對於漢文帝,他道出了他的滿腔敬仰以及毫無保留的推崇,更有稱讚其為曠世明君的意味。那麼,是怎樣的一個人,才能夠讓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大家對他有著這樣高度的評價,這樣推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