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在歷史上還是非常有名的,人們對文景之治影響最深的是它的富有,史書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句話是寫進教科書裡面的,人們對文景之治第一印象就是太富了,京城的錢上億,而且穿錢的繩子都腐爛了,錢幣多的數不完。新糧和舊糧堆積在一起,倉庫都裝不下了,很多糧食一直放到腐爛。那麼問題來了,文景之治為什麼這麼富有?亦或者是文景之治真的那麼富有嗎?筆者根據出土的錢幣、已知的史料,認為在這一場繁榮的背後是嚴重的貨幣超發,事實可能並沒有那麼樂觀。
在了解漢朝的貨幣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秦朝的貨幣,《史記·平準書》記載秦朝的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也就是說秦朝的貨幣名字叫半兩,錢幣的重量也是半兩。秦制一兩=24銖,半兩也就是12銖。《史記索引》記載: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這兩條記載主要是告訴我們秦朝的貨幣份量,並且以此為參照物,去了解秦漢這段時期錢幣是如何一步步超發的。
理論上秦國的「半兩」錢幣應該是重12銖,但實際上目前出土的所有秦國錢幣都達不到這個標準。《西漢前期貨幣改革新探分析》中統計了目前出土的秦朝錢幣重量,最重的錢幣份量為6銖,最小的錢幣份量為2銖。秦始皇不是統一錢幣了嗎?為什麼錢幣份量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這一點其實是秦國默許的,秦國雖然統一了貨幣,但是並沒有收回鑄幣權。在秦朝只要有能力、想法、資金,是個人都可以印錢。而且你印出來的錢並不是假幣,而是官方承認的錢幣。《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了秦朝認可私鑄錢幣,而且百姓也必須認可錢幣的明面價值,不得有異議。
《睡虎地秦墓竹簡·金布律》: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 錢善不善,實雜之 ……百姓市用錢, 美惡雜之,勿敢異。
這就導致超發貨幣的問題出現,簡單的來說就是1枚錢幣份量為12銖,官府規定了這枚錢幣的明面價值。但實際上這枚錢幣的份量達不到12銖,但是它的購買力仍舊沒有減。假定一枚錢幣(份量12銖銅)的明面價值是1個包子,你想吃更多的包子怎麼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用12銖銅鑄造4枚錢幣(份量3銖銅),然後拿這些錢幣去買包子。由於國家規定百姓必須認可這些貨幣,那就意味著你的錢幣(份量3銖銅)能當正常錢幣(份量12銖銅)來使用,這樣你就可以買4個包子。在這種情況下百姓拼命印鈔,秦國的貨幣迅速超發。之後秦國統一天下,統一了度量衡,但是貨幣超發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就統一了貨幣,廉價的錢幣(秦國錢幣)取代高價值錢幣(發達地區錢幣),六國積攢多年的財富迅速流入秦國。所以有些人把秦國統一錢幣看成對天下財富的洗劫,也正是如此秦國才能完成秦始皇陵、長城等大型工程,不然秦國的財政能力不足以支撐這些基建工程。當然可能有些人看這裡看的比較迷糊,我舉一個例子,1枚秦國的錢幣份量為3銖,1枚趙國的錢幣份量為12銖,那麼趙國的錢幣就比秦國的錢幣價值高。但是秦始皇規定這兩種錢幣的價值一樣,秦國鑄幣成本低於趙國鑄幣成本,但是雙方的幣值一樣,這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差額,而這個差額就是秦國掠奪六國財富的工具。
秦始皇的方法被劉邦學去了,劉邦在秦始皇的基礎上又削減了錢幣的份量。《漢書·食貨志下》記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份量3銖)。理論上秦國規定的份量為12銖(實際上2-6銖),漢朝在這個基礎上直接縮減到3銖(實際上不到1銖),利用巨大的差額掠奪天下財富。之後錢幣的超發越來越嚴重,《試論漢代通貨膨脹》中統計了漢朝出土的錢幣,份量不斷的縮減,漢文帝時期的四銖錢份量只有0.2銖。貨幣的份量不斷縮減,但是貨幣的法定額度並沒有降低,這就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出現。史書的記載也驗證了我們的看法,在漢文帝-漢武帝這段時間存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錢幣貶值十分嚴重。
《史記·平準書》:「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平時購買一石米也不過數十錢,但是現在購買一石米需要萬錢。可能有人說米價會受季節影響,那麼馬的價錢怎麼解釋?《九章算術·粟米》:今有布一匹, 價值一百二十五錢。正常價錢為一尺五錢,怎麼解釋?《漢書·東方朔傳》:豐、鎬之間, 號為土膏, 其賈畝一金。 平時一畝地的價錢不到兩千錢,現在都需要1金。這些物價差距難道都是受季節影響嗎?(數據來源於《漢初通貨膨脹的經濟學分析》)而且皇帝賞賜數目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漢高祖的賞賜經常是百斤或者千金,韓信面對救命恩人也不過千金報答。但是在漢武帝時期,四次北伐一共獎勵了170萬金。而且遷移七十萬人到邊疆,漢朝花費以億計,這些錢都是哪裡來的?
葛劍雄在《中國人口史》的研究中說秦始皇統一時期全國人口在4000萬左右,漢文帝時期全國人口也不過才3000萬左右,人口還沒有恢復到秦始皇時期,但是財富卻比秦始皇要富有。在當時主要收入就是土地,土地、人口都沒有遠超前朝,但是財富卻遠超前朝,這是怎麼做到的?而且漢武帝在之後用錢如流水,唯一的解釋就是在當時錢不值錢。而且史書說文景之治時期錢用不完、糧食也吃不完,但是每到荒年的時候朝廷發不出官員工資、百姓賣兒賣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文景時期錢真的多到用不完的地步,那為什麼還要賣官鬻爵?答案就是當時的錢並不值錢,文景時期的錢幣大大貶值。秦朝錢幣份量為2-6銖,漢文帝時期的錢幣份量為0.2銖,這兩者的價值能相提並論嗎?綜上所述,江郎不認為文景之治時期有多麼富有,繁榮的背後是嚴重的貨幣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