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72回]
作者:溫駿軒
編輯:塵埃 / 主播:由竹先生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菜單欄可查閱目錄。下載地緣圖集在微信對話框回覆:地圖
建安二十四年秋,在劉備拿下漢中晉位漢中王后,關羽北伐的準備工作也已經做好了。在這個當口,孫權又主動添了一把火。此前被關羽拒絕兒女婚事的孫權非但假裝不生氣,反而主動派人告訴關羽,自己會出兵相助他北伐。孫權說的出兵相助,不是派兵在襄陽配合關羽北伐。如果這樣做的話,無論是戰時的協調,還是戰後的利益分配都是很讓人頭大的事。
孫權的意思是同時北伐合肥,在江淮開闢戰場,包括在江夏牽制文聘。這番舉動看起來很合理,東吳這段時間的本意就是坐山觀虎鬥,看哪只虎受傷了再跟上去補一刀。現在曹操兵敗漢中,需要時間調整,襄陽戰事若起,此刻拿合肥是再好不過的時機。然而東吳這邊卻並沒有真心打合肥,最起碼不是急著打。孫權一邊提前告訴關羽說自己已經出兵;一邊卻只派了點人在江淮前線做進攻狀,搞得曹魏那邊非常緊張,卻又沒真的動手。
孫權的真實想法是以聯合軍事行動為主,鼓動關羽北伐。然後自己先不動,看看襄樊前線的戰事進展再做選擇。如果曹魏的主力都被吸引到襄樊,自己再主力出擊勝算會更大。如果關羽成了受傷的老虎,這刀要補在誰身上可就不好說了。總之對於孫權來說,坐看曹操在漢中、襄陽兩線與劉備拼個你死我活,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本來以當時的形勢來說,就算孫權不主動說搞聯合軍事行動,關羽也是要北伐的。有孫權一起行動自是更好,最起碼關羽會覺得東吳的主力都用在合肥,江陵這邊沒有後顧之憂。雖說現在是兩家結盟,但防人之心不可無。何況前年孫權還主動與曹操休戰示好。結果關羽這邊于禁都抓到手了,孫權那邊還沒有真的動手。以至於關羽氣到大罵孫權是「貉子」,恨恨道:我能攻破樊城就不能攻滅你(孫權)嗎?貉子的「貉」就是一丘之貉這句成語裡說的那個動物,屬於犬科,長得像狗還有點像浣熊,用這來罵人就是罵人像條野狗。「虎女安能嫁犬子」的藝術靈感,估計就是從這來的。
孫權身為一國之主,被罵成這樣還是不能惱,反而寫信給關羽道歉,許諾自己馬上親自領軍去打合肥。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孫權準備的兵馬並沒有去打合肥,而是用在襲取江陵上了。雖然沒有真的打合肥,但孫權在江淮的虛張聲勢還是把曹魏那邊嚇得夠愴。為了誘使關羽出擊,孫權比關羽早一點動手。此時曹操所率的主力還未能回到中原,只能下令徵調關東諸州的地方部隊前往江淮支援。
調往江淮的部隊中,以此前從代郡調回來的裴潛及其所率領的兗州軍為代表。裴潛回到丞相府後,曹操先讓他去做沛國國相,旋即又調任兗州刺史。一個是曹操的祖地,一個是曹操起家之處。足見裴潛在代郡的表現讓曹操對其十分的滿意。裴潛也沒有讓曹操失望,在兗州一邊發展農業,一邊訓練軍隊。曹操東歸後前往兗州視察,看到兗州軍陣整齊,對裴潛的軍事能力讚嘆不已,特別加以賞賜。
不過裴潛和他帶去的援軍,並沒有發揮作用。對於孫權的虛張聲勢,當時的揚州刺史溫恢已經看出來了。溫恢在調任揚州刺史前是丞相府的主簿。裴潛去代郡前則是丞相府的倉曹掾,曹操現在自領了大冀州的州牧,其它諸州刺史亦大都出於丞相府。各級官員心中只知有魏,不知有漢,離代漢也就差個程序。
能被曹操看中肯定是很有才的。赴任前曹操特別找溫恢談話,告訴後者本來很想留他在自己身邊,只是揚州之事比丞相府的事還重要,只能你去。溫恢是太原郡(祁縣)人,此前雖然多次做過地方官,並且政績斐然,但都是在北方。曹操幾次南徵吃虧,都是因為不熟悉南方的地緣情況。這次吸取教訓,特別把蔣濟配給溫恢做助手。蔣濟之前就做過揚州別駕,這次依然受命做這個位置。身為九江土著的蔣濟是江淮問題專家。上回曹操不聽他的,想北遷江淮之民,結果把十幾萬人嚇得跑孫權那邊去了。通過這件事曹操算是徹底明白經略江淮,還重用地頭蛇才行。
除了讓蔣濟幫溫恢以外,曹操還擔心前線那些大將不聽溫恢的,特別派人給張遼、樂進諸將寫信,言明溫恢通曉軍事,凡事必須跟他商量著來。關羽之敗,便是敗在荊州諸將官人心不齊,對比曹操對溫恢的使用,以及孫權為周泰在濡須塢立威。劉備明知關羽的性格缺陷,還用了個假黃鉞的特權來加成,做得著實有些欠考慮。只是蜀漢沒人能在關羽之上震住他,劉備又不像魏、吳兩家有那麼多宗室撐場子,對關羽過於倚重亦是無奈之舉。
見各州軍隊都前來江淮支援,作為被支援方的溫恢反倒一點都不緊張。他一面屯軍守備做好防禦準備工作,一面跟裴潛說,雖然有吳軍入侵卻不足為懼,反而是曹仁駐守的襄陽很可能會有不測。襄陽深入敵境,曹仁在防禦工作上的準備不足。現在看天氣馬上要有洪水,溫恢擔心關羽會乘著水勢進軍。結果一語成讖,很快就傳來關羽北伐的消息。
做出這個判斷說難也不難,劉備那邊剛取了漢中。孟達又躍躍欲試的想取東三郡,手握蜀漢半壁江山的關羽怎麼能無所作為呢?這裡面還有個背景要交待一下。劉備借到南郡之後,讓張飛做了南郡太守,把還在曹仁手上的襄陽郡交給關羽讓他做太守。心高氣傲的關羽,自不能忍受自己的屬地在敵人手上,因此這幾年關羽一直在蓄勢準備拿襄陽。襄陽沒到手之前,關羽還得駐兵於南郡郡治江陵。
這可苦了接任張飛任南郡太守的糜芳。糜芳是糜竺的弟弟,糜氏家族在徐州曾救劉備於水火,在劉備的軍隊都餓到吃人肉時,舍家相助,還把妹妹嫁給劉備,以這層功勞和關係來說,糜芳在蜀漢的地位不可謂不高。倒黴的是,跟他共事的是在蜀漢只服劉備一人,地位無可動搖的關羽。說起來兩人都是太守,但糜芳卻是處處要聽關羽的,包括受他的氣。關羽北伐之前受封前將軍,還假了黃鉞,糜芳對關羽的恐懼之心就更大了。
關羽北伐,留守後方的主將除了糜芳還有幽州廣陽人傅士仁。從這個籍貫地來說,傅士仁很可能是劉備在公孫瓚那裡時,就跟隨左右的舊部。因為這層資歷,劉備和諸葛亮先後入蜀後,傅士仁成了公安城的主將。眼下蜀漢所據的這部分荊州,包含長江以北的南郡及長江以南的武陵、零陵兩郡。北部以江陵城為核心,南部以公安城為核心,兩城隔江遙望。公安城是劉備領荊州牧時新造的州治所在,也是他入蜀的起點,將之交給傅士仁管理足見信任。關羽北伐,後勤保障亦有賴此兩城負責在長江南北籌集周轉。
古時行軍最好的選擇是利用水路,荊州並不缺水,不過從江陵船行至襄陽城下卻有問題,需要東向繞道東吳控制的夏口,再溯水而上,整個路程繞行上千裡。且不說這樣兜個圈子要空耗多少錢糧、時間,東吳又放不放心關羽借道,夏口西北還有曹魏江夏太守文聘駐守的石陽城,時刻警惕著來自夏口方向的威脅。關羽真要這樣做,那就不是幫蜀漢取襄陽,而是幫東吳全取江夏了。
關羽一定要由自己境內沿水路進擊襄陽的話,要麼在江陵與漢水之間挖條運河。先秦時楚國曾經在雲夢澤和華容之北打通過一條這樣的運河,被後世稱為「雲夢通渠」,現在已經廢棄;另一個是在漢水西岸建一座基地,建造船隻及儲備軍資,等時機合適再揮師北上。漢水在江漢平原的部分,雖然整體處在江夏郡境內。不過現在有水上優勢的東吳,被文聘堵在夏口。文聘一無水上優勢,二分身乏力,只能以溳水下遊為核心,控制江漢平原的東部,而把雲夢澤之北的這部分漢水丟給關羽了。
最終關羽選定的是第二個方案。關羽在選定的這個點,他和大家很熟悉,就是當日長坂之潰他接到劉備的地方,也是絕曹仁北道,配合周瑜攻打江陵時與徐晃、滿寵接戰之地。在這個位於當陽城東偏北方向的漢水渡口(漢津),關羽修築了一座「荊城」,作為日後北伐襄陽的基地。
位於湖北省鍾祥市石牌鎮的荊城,還不是關羽控制線的最北端。荊城東北方向的鐘祥市,才是分割漢江通道與江漢平原的節點。劉備入蜀之後,襄陽曹軍曾在樂進的率領下對關羽發動過一次攻擊。鍾祥東面的山體名叫「青泥山」,這場戰役遂被稱之為「青泥之戰」。在在江夏太守文聘的夾擊下,關羽輸掉了這場戰役。樂進隨之向江漢平原西部挺進,拿下了關羽控制下的臨沮、旌陽兩縣。以至於南郡山地中的蠻夷部落,當時紛紛主動歸降樂進。而劉備正是以此為理由,要求劉璋派軍一萬支援關羽。結果劉璋打了個四折,正好讓劉備有了反客為主的理由。
在地形圖上你很容易看出兩山夾一水結構的鐘祥,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曹軍想順漢水南下江漢平原的話,必須拿下這個節點,關羽想北上的話同樣需要控制它。在文聘的本傳中,青泥山與漢水包夾的這個山口又被稱之為尋口。除了青泥和尋口以外,這個樞紐點在當時還有個形象的名字「牙門」,布設於此的城寨遂被稱為「牙門戊城」。古人記錄歷史就是這樣,即使是同一時期、同一事件,一個地點往往也會根據不同標準記錄為不同的名字。釐清之後很多歷史謎團就迎刃而解了。
樂進在青泥之戰後被調往合肥前線,負責襄陽守備的曹仁則是以防禦之勢與關羽對抗。放棄了樂進此前拿下的臨沮、旌陽兩縣。至於在關羽北伐時,牙門戊城本身是在曹魏手中還是關羽後中不好說。從防禦的角度來說,雙方都會陳兵於此,力爭這個最重要的節點。對於關羽來說,即便牙門戊城為曹軍所控也不要緊,因為他這次北伐根本不擔心,牙門戊城乃至曹軍沿漢水布設的其它城堡據點會威脅到自己。至於原因,溫恢在他的擔心裡已經說了,那就是洪水。
久居南方的人會知道,雨季的河道會比平時寬闊許多,如果碰到幾十年一遇的洪水,那些沿岸修築的據點,要是處在高地上還能夠自保,要是就築於河岸直接就是沿頂之災。溫恢的這個認知應該從蔣濟那裡得到的。而已經在荊州經營多年,從劉表時期就開始統領水軍的關羽,自然更是知道漢水的水文情況。
曹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撤離漢中,劉備是在七月於漢中郡的沔陽晉稱漢中王,同時將關羽的任命送達給關羽。關羽則在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開始著手北伐之事,並等待每年必至的東南季風,為他的漢水水軍帶來充沛的降水。為了準備這場戰役,關羽準備了足夠多的大船運送軍隊和物資。這些船在平時未必能行至襄陽,但在雨水充足的季節就是另一回事了。劉備的任命正好是在雨季到達,對黃忠與自己同列不滿的關羽,需要拿下襄陽城向世人證明,他才是劉備的股肱之臣。
關羽這邊整裝待發,那曹魏那邊的守備情況又如何呢?此時鎮守襄樊的是當日從江陵北撤的曹仁。這裡說的襄樊指的是襄陽和樊城,一個位於漢水之南,一個位於漢水之北。在東漢的行政區劃中,樊城屬於鄧縣和南陽郡的轄區,襄陽則是南郡的最北點,並在劉表時期充當荊州的州治。
曹操在失去南郡的江漢平原部分後,將北部以襄陽為治分割出了襄陽郡。如今這為漢水分割的古城已經合二為一,並一度以「襄樊」為名。因襄陽的名氣和歷史地位更高,方於前幾年又更名回襄陽。讓人多少有點無語的是,在這場地名爭奪戰中,郭靖這個武俠小說中的虛擬人物,看起來比很多歷史人物還要加成更多。
樊城沒有虛擬人物為之加成,地緣政治上它更多是作為襄陽的附郭而存在。關羽的水淹七軍,是樊城在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這場戰爭,除了原本鎮守襄樊的曹仁以外,曹操還調集了各路人馬前往增援。最先被曹操派往荊州前線的是龐德,不過這龐德入荊的初始任務卻不是迎擊關羽,而是協助曹仁平叛。漢中之戰部分說過,蜀道艱難,曹操為保漢中在各地徵調了大量人力和物資,並在後方引發政變和兵變。建安二十三年十月,駐守南陽的將領侯音挾持了當時的南陽太守東裡袞,據宛城叛亂,同時去信關羽引其北上。
為了平息這場叛亂,曹仁親自領軍北上包圍宛城,同時已在長安的曹操亦派出龐德,出武關道馳援。龐德降曹的原因跟關羽很像,並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主動投降的,史書用了「隨眾降」三個字。簡單點說,就是迫於形勢跟著大家一起降了。而龐德當初沒隨馬超、馬岱南投的原因我們也分析過,是因為馬超的次妻和兒子被留在張魯身邊為質,需要有心腹將領貼身保護才沒有南下。
曹操當然知道這些,龐德之勇曹操是很喜歡的,當即封他為立義將軍,賜爵關門亭侯,食邑三百戶。按道理說,沒有戰功是不能封侯的。就算是關羽也是在斬了顏良之後,才被授予亭侯之位的。這裡面有個背景,當日袁尚不是以鍾繇的外甥郭援為河東太守,入侵河東嘛。當時鐘繇在河東前線形勢危急,後來馬騰派馬超前來救援,是勇冠三軍的龐德於亂軍中斬首身為敵軍主帥的郭援(斬的時候都還不知道是誰)。這種功勞,在級別上堪比關羽刺顏良,黃忠陣斬夏侯淵。龐德不光因此聲名鵲起,更因功拜為中郎將,封都亭侯。
雖說恢復降將官爵是曹操的常規操作,但曹操對龐德還是另眼相看的,不光把官爵的名字換了下,以示恩從己出,而且實封了龐德三百戶食邑。由於天下大亂,人口銳減,很多列侯都只能先掛個名,沒有真正的落實食邑。曹操這次實打實的給了龐德三百戶,不可謂不厚。如此厚待,龐德唯有以死相報了。漢中前線與曹軍對陣的是他的舊主馬超。不管是出於哪方面的考慮,讓龐德去打馬超都是不合適的,就像關羽真的降了曹操。曹操也不會讓他去和劉備對陣。將這員勇將用在另一個戰場上是最好的選擇。
儘管曹操會選擇相信龐德,更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但宛城之外的那些曹軍舊將卻對這員降將不太放心,尤其龐德不光舊主在蜀,他的堂兄龐柔當日跟著馬超一起南下,現在也在漢中前線。看大家懷疑自己,龐德當眾放話「我受國恩,義在效死」。這裡說的國恩自是曹操之恩。說到就要做到,龐德接下來與曹仁拼死攻城,於建安二十四年拿下了宛城,斬殺了侯音等所有叛亂之人。
攻破宛城之後,龐德並沒有留駐宛城或者回長安向曹操復命,而是跟著曹仁一起南下樊城。這是因為「我受國恩,義在效死」這八個字後面其實還有一句話:「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曹操的大部分將領都是有舊主的,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原來是呂布手下,張郃原來是袁紹手下,徐晃原來是楊奉手下,舊主都還是曹操的死對頭。大家此前懷疑龐德,一是他還未通過大戰證明自己的忠誠;二是龐德的情況太容易讓人聯想起關羽了。在這種情緒下,龐德特別希望能陣斬關羽來證明自己。
事實上,龐德差一點就成功了。建安二十四年秋,關羽進抵襄樊。已駐軍於樊城之外的龐德首先出戰,陣前挑戰關羽。關羽一直想跟馬超比個高低,龐德雖不是馬超,但作為馬超的急先鋒,曾在平陽之戰中陣斬袁軍主帥郭援,跟關羽斬顏良之舉有得一拼,跟他打一場,不算是對自己的侮辱。
一個心高氣傲,一個急於證明自己,場面有如火星撞地球般精彩。結果卻大大出乎眾人的意料,在這場決鬥中,龐德一箭射中了關羽的前額。漢朝的頭盔能夠將額前遮住,關羽並沒有因此身負重傷。要是像大家印象中那樣,關羽只頂著一領綠帽子,那不死也得扒層皮(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是綠帽子)。即使沒有受傷倒下,這一箭也足夠讓蜀軍對龐德感到忌憚。龐德騎的是白馬,關羽軍中將士遂稱之為「白馬將軍」,但見騎白馬者出戰,心中自是一驚。
要是按評書小說中的常規描述,關羽身為主將在決鬥中失敗,這仗就算打輸了。真實戰爭中並沒有那麼簡單。關羽中的這一箭,並沒有改變蜀軍在襄樊前線的地利優勢。有大船傍身的蜀軍,即可以選擇北攻樊城,也可以選擇南轉襄陽,同時通過水路保障前線補給。一旦戰事不利,還可以順江而下回到荊城。反觀曹操這邊,在關羽兵臨城下,勢在必得的情況下,光靠龐德之勇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繼續增派援軍前往增援。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地緣看世界】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