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襄樊戰役節節勝利,怎麼突然劇情反轉,被殺了?

2021-02-07 魚羊密史



公元219年,其實是三國力量重新分化的關鍵一年,當時,劉備率領大軍在關中與曹操大軍殊死奮戰,就在此時,關羽以不足三萬的兵力悍然發動了震驚華夏的襄樊戰役,關羽發動這一戰役,對曹操打擊相當大,在早期和中期可以說取得相當大的成功,水淹樊城,逼降曹操五子良將之一于禁,曹操另一大將龐德奮戰到底也終被關羽俘虜,最終拒不投降而被殺,曹仁也是身陷包圍,隨時可能被攻破,隨後再度前來救援的徐晃也沒有足夠的力量解除曹仁的包圍。關羽此舉可謂是驚動了曹魏政權的朝野,曹操看到漢獻帝的都城在許,距離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區是近在咫尺,十分害怕,打算遷都,一時間關羽可謂震驚華夏。如果不是司馬懿及時阻止,三國的歷史可能要在這裡重新書寫。


當時實力最強大的曹魏政權,為何被關羽率領的區區不足3萬大軍發動的襄樊戰役就能夠威脅整個曹魏政權呢?其實,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之所以震驚華夏,根本原因還是此時的曹操實在已無力對抗了,到了極度虛弱,無兵可用的程度。


大家知道,曹操最輝煌的時期是平定北方軍閥,南下荊州,率領號稱是83萬大軍(實際上只有16萬大軍外加劉表新降水軍8萬左右)及幾乎是全體謀臣武將南徵孫權之時,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曹操到了他實力的最頂峰,這次南徵那也是用盡其精銳,在曹操看來,南徵孫權那是必勝之戰,是志在必得,也是統一中國的最關鍵之戰。可惜的是,曹操在赤壁一戰,元氣大傷,歷史上雖然沒有記載其到底失去了多少軍隊,但傳統的觀點認為至少是損失一大半兵力,雖然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損失的多是原劉表水軍,但即使按照一半計算,那赤壁之戰後,曹操主力也就只有十萬左右的軍隊了,而曹操統治的北方其實還並不安定,西北還有馬超、韓遂、張魯等軍閥,北方還有鮮卑、匈奴在侍機而動,還需要大量的軍隊對付這些方面,所以,曹操能夠機動的軍隊也就只有赤壁之戰後剩下的約十萬大軍,雖然經歷十年左右的補充,充實了一些軍隊,但是,連年戰爭不斷,東吳經常在邊界騷擾,孫權發動合肥戰役,張遼雖然只用7000人馬嚇退了孫權,其實是孫權不明真相,否則,孫權如果執意打下去,再加上派上周瑜、呂蒙等大將,那曹操就危險了,雖然張遼因此而傳奇,那同時說明曹操此時已經捉襟見肘,無兵可用,後來在徵服馬超、韓遂、張魯等軍閥勢力時,又消耗了部分兵力。




而到了公元217年,剛剛徵服劉璋的劉備又發動了漢中戰役,這一戰役對於曹操的打擊應該是雪上加霜,這一戰役耗時2年,雙方投入的軍隊到底有多少,歷史沒有記載,尤其是《三國志》含混不說,因為《三國志》是以曹魏政權為主線,對於曹操不利的事情要麼是隻字不提,要麼是簡略得不能再簡略,事實上這場戰役消耗的兵力不會少於赤壁之戰,從劉備將駐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全部叫去,只剩下關羽鎮守荊州來看,那劉備可以說用盡了幾乎能夠調動的全部軍隊和全體智慧,而曹操出去了多少軍隊,也不清楚,但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將領夏侯淵陣亡,可見戰鬥之慘烈,從諸葛亮後來所說雙方投入幾十萬大軍,而司馬懿也說當年曹操進入漢中,那是大敗來看,曹操經歷漢中戰役之後,國內形勢已不容樂觀,可以說全國可用的機動軍隊已經很少了,只能是各大將領領著自己的部隊各據據點而死守。所以說,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只是空架子,是表面上的龐然大物,實際上經受不起外力的打擊了。


這個時候,關羽又發動了襄樊戰役,雖然只有區區3萬人馬,那在過去,對於曹操來說那是絲毫不懼,但現在已非同往年,經過赤壁之戰的慘敗,又經歷徵服馬超、韓遂之戰,徵服張魯之戰,尤其又在漢中戰役中慘敗,現在的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那對曹操來說已經不堪重負了,何況,當時的季節又是雨季,關羽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雖然曹操派于禁、龐德支援曹仁,但率領的軍隊有限,雖然號稱有七軍,但數量為多少想都想像得出來,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否則,不可能還沒有到達曹仁的據點就被關羽殲滅。曹操再派徐晃支援,那率領的軍隊可想而知也不會很多,要不然,關羽區區3萬大軍哪來這麼多力量去抵抗,所以,關羽率領3萬大軍發動襄樊戰役能夠威震華夏,那是因為此時的曹操實在太虛弱,已無力對抗關羽這3萬大軍了,如果此時,劉備再派上哪怕幾千人的隊伍來增援,那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都會迅速成功,因為這個時候雙方都在拼命堅持,任何一方只需要加一根稻草都會改變局面,這也是劉備後來要義子劉封自裁的根本原因,雖然劉封人馬不多,但如果能夠支援,對於當時的關羽來說已經足夠,可惜的是,劉封沒有增援,導致了曹操有了喘息的機會來改變命運。




因為曹操要遷都時,司馬懿獻上一計,利用孫權與劉備關於荊州的矛盾,發現孫劉聯盟並非鐵板一塊,還有空子可鑽,於是,曹操假意朝廷之名,將整個南荊州劃給孫權,雖然對於曹操來說沒有任何損失,反正南荊州又不在他手中,如果孫權中計,那就會解自己燃眉之急。但正是這一畫餅,讓孫權有了要荊州的底氣,因為當時三方都表面上在漢朝的統治之下,利用關羽擅自運用孫權軍糧的名義(實際上也是雙方的軍糧,只是沒有經過孫權允許),在後面發動了對關羽的進攻,本來一根稻草就能改變雙方局面的襄樊戰役,關羽哪能經得起前後夾擊,更何況,手下將領麋芳、傅士仁不但供應軍糧不及時,還反水投降了孫權,所以,在關羽勝利在望的時候,就這樣迅速的失去了優勢,敗下陣來,最終是全軍覆沒,自己包括兒子關平也被呂蒙俘殺,並且失去了整個南荊州。


所以,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之所以能夠震驚華夏,令曹操惶惶要遷都,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曹操已只有空架子,已無兵可用,但最終讓曹操保住虛弱顏面的是利用了孫權和曹操之間的矛盾,孫權也擔心強大起來的劉備對自己不利,於是,發動了江陵戰役,關羽最終在曹操和孫權的前後夾擊下功虧一簣,留下了歷史的遺憾,最終沒有實現諸葛亮偉大的謀略隆中對策。而劉備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又不冷靜,悍然東徵,發動了夷陵戰役,率領幾乎是全國能夠調動的兵力全侵東吳,沒有想到又被陸遜一把大火消滅得乾乾淨淨,這樣,劉備又打回了原形,孫權方面實力同樣大受損失,三國力量再度平衡,以至於誰也無力統一天下。如果說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之戰,那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就是三國的平衡之戰,三國從此進入相對穩定的漫長時期。


原標題: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何以會震驚華夏


*作者:丁徵宇,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鳳凰網2014年度十大新銳潮流博主,新浪名博,知音專欄作家。

版權聲明:【本文由丁徵宇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相關焦點

  • 一場襄樊戰役,捉于禁、斬龐德,為何能讓關羽威震華夏?
    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緊接著關羽揮師北上進攻襄樊,接下來又是水淹七軍,緊接著又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局面突然急轉直下,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俘……毫無疑問,關羽正是這一年絕對的主角,悲情主角!不過他雖然身死,但是其個人的聲威卻得到了一個「威震華夏」的評價,使其地位遠高於同一期的趙雲、張飛、張遼等一流將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襄樊之戰是如何成就關羽的!
  • 三國最大謎案,劉備與諸葛亮真的非殺關羽不可嗎?
    因此,賜假節鉞一事是劉備授命他攻打襄樊的有力旁證。只不過劉備是間接命令,而非直接命令。如果是劉備讓關羽出兵的,但為何自己卻按兵不動呢?這明顯與《隆中對》中兩路出兵的北伐策略相矛盾,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其實也很簡單,關羽圍攻襄樊不是為了北伐,而是為了配合劉備佔領漢中。
  • 襄樊之戰關羽屢戰屢勝,可糜芳卻選擇投降孫權,這是為什麼呢?
    ID:shuosanguo襄樊之戰關羽屢戰屢勝,可糜芳卻選擇投降孫權,這是為什麼呢?備受矚目的襄樊戰役,以關羽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實在是令人唏噓。因為當時的關羽真的不該輸,他已經取得了水淹七軍的輝煌戰果,把樊城的曹仁圍困得奄奄一息,連帶著曹操都嚇得要遷都來躲避關羽。
  • 關羽從發動襄樊之戰,到荊州之戰敗亡,為何沒有得到蜀中任何援助
    因為這場戰役,不但代表了關羽人生最後的輝煌,還決定了三國歷史的走向。在這場戰役中,關羽發揮了最高的軍事水平,取得了水淹七軍的佳績。也因為孤立無援,最後在樊城城下功虧一簣。最終,荊州被東吳襲取,關羽遭受了敗亡的命運。那麼,我們會發現有一個疑點,那就是關羽在整個戰役中,蜀中的劉備對此不聞不問。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一、孤立無援的關羽。在襄樊之戰中,關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 關羽為何發動襄樊之戰?早有安排還是突發奇想?結果他預想到了嗎
    ,劉備穩住孫權後,籌謀著怎樣收回漢中之事,在劉備打敗了曹操,而邊境的名將關羽卻突然發動了戰役,這就是有名的襄樊之戰?02從各種方面來解釋,關羽為什麼在個時候突然發動襄樊之戰。看起來都是關羽自己決策的事情,跟其他人沒有任何關係。
  • 鎮守荊州的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三國時期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蜀國關羽和曹魏之間的襄樊之戰的名氣也很大,對當時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影響。襄樊之戰後,蜀國丟失荊州,失去悍將關羽,對劉備的打擊非常大。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呢?公元219年襄樊之戰爆發前,劉備已攻下益州,佔據巴蜀。
  • 關羽襄樊一戰,只不過擒于禁,憑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東漢末年,由關於本人發動了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襄樊之戰。這場戰爭由於是因為關羽本人發動,也被大家稱為關於北伐之戰。這場戰爭主要講的是在公務員200多年前劉備的部下,關於率領了大量的軍隊從荊州起兵,從而對曹魏的襄陽發起攻擊,另外在樊城地區進行了一次比較重要的戰役,因此流傳資金。
  • 襄樊之戰關羽戰死,那麼曹操孫權,都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第四場,乃是襄樊之戰,這一場戰爭也是非常的出名,不過這也是名將關羽的最後一戰。公元219年,在劉備打贏曹操、收回漢中之後,關羽便對屯駐在襄樊的曹仁,發動了猛烈進攻。關二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借著蜀漢大軍的士氣,想一鼓作氣擊破曹操在中原的軍事設防,如此便可以慢慢蠶食曹魏的地盤。然而,讓關羽沒有想到的是,此次戰役自己竟然沒能成功,同時還死在了宵小之手。
  • 蜀漢滅亡時,劉禪安然無恙,為何關羽家族會被滅門?
    司馬昭發動這場戰役已經做了十足的準備,曹魏境內早就建造了很多大型的攻城器械,等這些攻城利器一批又一批運到陽平關下,接近十日不分晝夜地砸擊之下,陽平關迅速淪陷,姜維只能帶著蜀軍遷到蜀中劍閣一帶。要到劍閣必須經歷劍閣棧道,攻城器械進不來,姜維打算以此作為前線戰場和魏軍打持久戰。
  • 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了個龐德,為何就能威震華夏?
    畢竟主要的敵人仍舊是北魏,他分不清主次矛盾,因一時勝利衝昏頭腦,錯失把握大好形勢的結果。這也詮釋"驕兵必敗"的原因。順便推薦此文:佳作共欣賞,望愛好歷史知識的讀者好好究讀。必然受益匪淺。而今襄樊戰役若任由劉備集團發展,則很可能讓劉備集團迅速壯大成為新的強大敵人,二虎一羊,孫權集團哪還有好日子過? 再加上荊州的有借無還、虎女犬子等舊事,孫權集團早就想對荊州下手,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 關羽壯志未酬,黃忠馬革裹屍
    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五人並列合為一傳,但還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劉備稱帝後也就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封了前後左右四大將軍,趙雲終其一生不得重用,掛著一個翊軍將軍名號。五虎上將是在後來的歷史中,在民間廣泛流傳,以致於滿清主持修訂的《四庫全書》也將蜀漢五虎大將收錄。
  • 樊城之戰徐晃贏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樊城之戰影視劇照那麼,樊城之戰背景是什麼呢?為什麼最後孫權倒戈曹操一起對付關羽有了這樊城之戰的呢?
  • 襄樊之戰打了多久?正史與小說對照,發現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真相
    細看《三國演義》的時間軸,我們就會發現襄樊戰役至少打了四個月:水淹七軍是建安二十四年八月,而關羽被擒遇害是在同年十二月,這期間關羽還抽空進行了一次刮骨療毒。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既然襄樊戰役是一場打了一百多天的持久戰,關羽應該按時向劉備匯報戰況,劉備諸葛亮也應該對關羽進行戰略戰術方面的指示和物資兵員上的支持,可是為什麼直到關羽戰敗被擒,劉備基本上都不聞不問?
  • 三國最不能殺的3個人,孫權殺一人,曹操殺一人,關羽殺一人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他們都可以殺掉,這3個人,是不能殺的,但孫權、曹操、關羽各殺了一人。 一、關羽 關羽是蜀漢名將,和劉備情同兄弟,他很早就跟隨劉備了,所以在蜀漢的地位很高,是蜀漢的二號實權人物。 劉備率兵奪取益州、漢中時,關羽替劉備鎮守荊州。
  • 三國最不能殺的3個人,孫權殺一人,關羽殺一人,曹操殺一人
    劉備率兵奪取益州、漢中時,關羽替劉備鎮守荊州。不過在劉備剛拿下漢中不久,關羽為了早日匡扶漢室,未經劉備許可,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這導致劉備沒有做好準備,未從秦川出兵進攻曹魏。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策劃,劉備在拿下荊州、益州後,還要等北方生變後,劉備才能率大軍出秦川攻打曹魏,再派一上將軍率荊州之兵攻打襄樊。
  • 讀史|關羽之死,蜀漢君臣難辭其咎
    為了策應劉備的漢中之戰,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也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發動了襄樊之戰,戰爭態勢更是良好。先是關羽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接著在曹操的統治區內許都也發生了變亂,陸渾縣的孫狼等人殺縣主簿,歸附關羽。為了避開關羽的鋒銳,曹操甚至想遷徙都城。這表明當時曹魏在樊城、許都、關中都不佔優勢,而關羽卻威震華夏,意氣風發。
  • 【三國猛將傳】樊城之戰 徐晃究竟是如何戰勝的關羽
    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
  • 樊城之戰,徐晃究竟是如何戰勝佔盡優勢的關羽?
    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那麼,樊城之戰背景是什麼呢?為什麼最後孫權倒戈曹操一起對付關羽有了這樊城之戰的呢?東漢末年的建安二十四年秋,當時關羽圍樊城。漢水突然暴漲,曹魏軍于禁所領的七軍被洪水淹沒,全軍覆沒,關羽率軍將包圍樊城,並且日夜急攻。
  • 關羽的「刮骨療毒」是怎麼一回事?
    《三國演義》第75回記載,關羽指揮襄樊戰役期間被曹軍的一名弓弩手射中了右臂,回營拔出箭,發現右臂已青腫,原來箭頭有毒,毒已入骨,情況很嚴重。這時神醫華佗恰好趕到,判斷箭頭上有「烏頭之藥」,已「直透入骨」,如果不早治,這條胳膊就得殘廢。
  • 桃園往事︱關羽假節鉞究竟有多大的權力?
    假節鉞在《三國志》中多處都可以見到,是封賞功勳極大和才能卓著的人,這些人一般都有極高的威望。《吳志·陸遜傳》:「乃召遜假黃鉞,為大都督,」《三國志武帝紀》中:「太祖遂至洛陽,韂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那麼,假節鉞在古代的封賞中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在古代,假:為「借」的意思,代表短期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