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了個龐德,為何就能威震華夏?

2020-12-22 小虎有話說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用的是孤軍,憑的是膽量、勇氣和超人的武功,再加上早已成名,所以會威震華夏。這也是對關羽的總結論。

曹操手下有戰將千員,竟無將可派,被關羽逼得想要遷都,可見關羽之勇。關羽襄樊一戰軍事上威震天下,但對政治與外交層面還沒有弄懂。如果他乘勝加強孔明當初的大戰略:東和孫權北抗曹魏的方針,肯定不會出現敗走麥城,被俘身死的結局。畢竟主要的敵人仍舊是北魏,他分不清主次矛盾,因一時勝利衝昏頭腦,錯失把握大好形勢的結果。這也詮釋"驕兵必敗"的原因。順便推薦此文:佳作共欣賞,望愛好歷史知識的讀者好好究讀。必然受益匪淺。

曹操勢力橫掃中原,打烏桓核武威,軍事極強,襄樊戰爭的失敗打破了曹家其他勢力被動防守而曹家對外兼併的局面,赤壁是擴張失敗,但襄樊事防禦失敗,似乎蜀吳的人信心大增,而中立的人才重新觀望,只可惜世事無常這種狀態沒有維持住。影響來說的話可能像美國某些方面被其他國家趕超,對於世界格局帶來講變化也是巨大的。對於孫權集團來說,以前最大的敵人是曹操集團。而今襄樊戰役若任由劉備集團發展,則很可能讓劉備集團迅速壯大成為新的強大敵人,二虎一羊,孫權集團哪還有好日子過? 再加上荊州的有借無還、虎女犬子等舊事,孫權集團早就想對荊州下手,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所以襄樊之戰的最初關羽不止正面軍力壓制住了曹魏,在其後方聯絡赤壁之戰時的遊擊戰滲透發展的力量也給曹魏製造了巨大的恐慌與混亂,很多人只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卻不知關羽其軍事理念是那個時代最出類拔萃的,真正遊擊戰滲透高手,然而首先發現其能力的卻是周瑜,也許關二爺的遊擊戰天賦就是周瑜給激發出來的吧。

關羽這個威震華夏,是從當時的曹魏高層來看的!曹操南線軍團主力被關羽全部消滅,整個南線就只剩下曹仁所部困守在樊城,此時的曹操雖然沒有傷筋動骨,但是短時間裡要調集精銳部隊趕到襄樊一線與關羽作戰顯然來不及!在關羽消滅于禁,龐德所部之後,在曹操看來,曹仁的被消滅也就是短時間問題,並且,此時,關羽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離許都五十公裡之外,以古代步兵的奔襲能力,五十公裡一天之內完全到達!

再加上由於此戰引發的連鎖反應,使得曹操此時已經處於顧此失彼的狀態,一度產生想要遷都的想法!因此,威震華夏實至名歸!

周瑜率三萬兵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也沒說威震華夏,黃忠定軍山斬殺對方主帥夏候淵,陸遜夷陵之戰擊敗劉備丶石亭之戰擊敗曹休,這些戰果哪個比襄樊之戰小?你威震華夏,人家是否威震亞洲、威震天下了?再說,此時曹操主力在漢中和東線,主力未傷,遷都也只是說說而己,並沒有能趕走它。最先到達的援軍徐晃,兵力不強,但就輕易擊敗關羽,後面的軍隊根本就不用作戰,關羽就被東吳生擒活捉,並砍下頭顱送與曹操了。整個態勢,曹操一方是得利者,劉備、關羽一方才是失敗者。

其實把關羽放在荊州並不是為了讓你出兵伐曹的,而是為了伐曹的時候讓你看住東吳的!這一點從劉關張都死了,諸葛亮還是六出祁山就能說明問題了!(而且劉邦也是出漢中才定鼎天下的!)也就是說蜀國的戰略目標是伐魏!而且是必須從漢中出兵!那吳國就是後患!而荊州就是吳蜀門戶!關羽曾經去東吳單刀赴會!讓吳國上下聞風喪膽!所以把關羽放在荊州,就是為了防止吳國在蜀國伐魏的過程中搞背後偷襲!

而關羽並沒有看懂這一點,而是喊出了虎女焉能嫁犬子的豪言壯語!把整個東吳給得罪個遍! 而大家看地圖,如果關羽出兵伐魏!那劉備就是他的左翼,東吳就是他的右翼!懂點軍事常識的都懂!出兵作戰要有左右兩翼支持的!你關羽私自出兵!並且事先並沒有告知孫權!甚至連劉備都不知道!那就是孤軍深入!(孤軍深入的結果只能是被人家包餃子)那你就害了兵家大忌!而吳國已經被你得罪了,劉備別說不知道!(當時的通訊條件大家都懂)就算知道,你知道什麼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嗎?

所以並不是劉備不想幫!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沒有左右兩翼的支持!兵敗就是註定了的事兒了!而如果三方協調一致,關羽走中路,直入樊城奔洛陽!劉備出漢中走斜谷(也就是魏延所說的那條路)孫權出徐州,直奔中原!那可真就沒有魏晉南北朝啥事兒了!所以說關老爺還是有錯的!而且這個錯不但害了自己一世英名!而且把吳蜀也給坑了!卻單單成就了魏國!這也許是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的另一種方式吧!

講清楚,襄陽等地當時在曹仁手上,漢中戰役後,關羽集結近兩萬人,在襄陽一線擊潰曹仁三萬餘人!魏荊州太守降!仁退樊城,滿寵率先來援,與仁困守樊城,仁此時損兵萬餘,于禁率七軍三萬餘人來援,與羽對峙,天公作美山洪暴發于禁所部被俘者近三萬!襄陽太守降!後龐德率五千來援,羽全殲之!此時北方動蕩,各地豪傑紛紛受羽之印信旗幟起兵作亂,曹操又逢漢中大敗更是進退兩難。至此方稱威震華夏!

那是一將敵二國,戰線太長確實不好把控,而且關羽的敗還有盟友被判,糜芳投降,劉封不援等因素。實際上三足方可鼎立,吳國被判的結局也是打破三分局面,蜀國失勢,吳也難存。真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如古今事,傾復笑談。三國演義,諸君看著圖一樂吧,可以當真也別太當真。

實在無奈的地方就是在此時劉備稱王,耽誤了半年的時間,要不然派劉封配合關羽,接應宛城的侯音,而劉備自己則出斜谷取天水,如果曹操留守長安,劉備可以穩穩噹噹的取得整合涼州,如果曹操來救,劉備可以以逸待勞,拖住曹操,而使關羽取武關直逼長安。馬良在荊南牽制孫權,糜芳士仁坐鎮江陵。但這都是事後的想像了,反過來想,劉備坐穩益州,其實荊州就已經不可守了,為了能過徹底佔領益州,劉備抽調了大部分的荊州軍入川,而且又留下糜芳牽制關羽。不過越是困難,越是顯示關羽能力出眾,確實可稱威震華夏。

關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孫吳背盟,並非關羽才能不敵。當初劉備打的旗號就是恢復漢制,曹魏基層的氏族才開始持器造反。對曹操而言,所能依仗的只有豪族勢力,因此曹魏集團用非常高壓的刑名制度彈壓底層人。而且即使到了晉一統天下,這個問題依舊存在,並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襄樊之戰很蹊蹺!這麼大的軍事行動為啥劉備沒有任何行動?究其原因襄樊之戰就是為了解漢中困局!漢中需要發展,那裡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漢中本來就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發動襄樊之戰牽制曹魏逼迫其從關中退回中原,同時應該也做好了失去荊州的準備!但是真正丟掉荊州關羽被殺劉備也不能承受其之重!不得已改變戰略目標攻打東吳!

徐晃擊敗關羽關羽損失還是挺大的,水軍也開不到陸地上來,所以孫權不偷襲撐死也就相持。曹操那時候壓根就不在許都在長安,咋一聽這消息肯定會慌而且當時對曹操來說確實多事之秋,除了你說的這些北方和烏丸也在打。當時關羽最好的選擇其實是撤軍,畢竟俘虜了于禁三萬多人還有于禁這個大將帶回去消化下實力增強不少。還是太心急了。

只能說關羽情商太低,老得罪孫權,他曹魏能派人去跟孫權談條件,你關羽難道就不能?都知道單打獨鬥都不是曹魏對手,現在我把看門的幹掉了,就一個門了,我們聯手分了曹魏東北地區,豈不比你天天老想著我這點荊州來的痛快。

我就不信孫權不心動,這時孫權要心黑點,和關羽聯手的同時,後面留一手,如果真的順利劃分曹魏北方,荊州日後再說,因為也需要兵力去守城和消化戰後資源,如果不成功,留的那一手也照樣可以取了荊州,怎麼樣都不虧的買賣。所以我覺得關羽確實不太適合作為統帥鎮守一方,他只適合帶兵衝鋒打仗,你和他個目標,他給你結果的那種人。

我看過三遍三國演義,一次三國志,無論誰黑劉皇叔,我都表示三國真英雄只有一個半,劉皇叔算一個。以江陵半郡之力殺得魏!吳聯合,名將精銳盡出的關羽算半個,關羽是自傲,但這是人家的本事。其他算不得英雄,曹操是梟雄,孫權是狗雄。

皇叔輾轉顛沛流離一生,年過半百寄人籬下守得新野小縣,尋得臥龍身邊的人不離不棄,關羽張飛趙雲不說,連孫乾糜竺之流都不離不棄,匡扶漢室的理想始終沒變,漢中之戰,皇叔逆上打順下,一半州之力殺到曹操放棄漢中,織席販履之徒最後贏得三分天下讓宦官之子,江東之虎為之忌憚,皇叔如有一半他們的名望地位,早贏得天下歸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個龐德就能威震華夏?
    相信關羽這個名字,大家都應該有所了解吧,關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著非常龐大影響力的人物,直到現在,依舊有很多人是關羽的鐵粉。而關羽又確實是忠肝義膽的象徵,關羽一生最輝煌的時候,可能就是襄樊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關羽基本上威震華夏就連,當時的曹操都曾經考慮過是否遷都來暫時躲避關羽的鋒芒。
  • 關羽為何獨享「威震華夏」之美譽?
    晉劇名家武凌雲飾演的關羽   三國時代,猛將如雲。呂布、張遼、孫策、馬超等,無不戰績彪炳、勇冠四方。論威名、武力、戰績,應該不遜於關羽。那麼,《三國志》為何僅稱關羽「威震華夏」呢?    「威震華夏」的評語,出自關羽的最後一場戰役——北伐襄樊。
  • 一場襄樊戰役,捉于禁、斬龐德,為何能讓關羽威震華夏?
    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緊接著關羽揮師北上進攻襄樊,接下來又是水淹七軍,緊接著又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局面突然急轉直下,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俘……毫無疑問,關羽正是這一年絕對的主角,悲情主角!不過他雖然身死,但是其個人的聲威卻得到了一個「威震華夏」的評價,使其地位遠高於同一期的趙雲、張飛、張遼等一流將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襄樊之戰是如何成就關羽的!
  • 關羽襄樊一戰,只不過擒于禁,憑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這場戰爭由於是因為關羽本人發動,也被大家稱為關於北伐之戰。這場戰爭主要講的是在公務員200多年前劉備的部下,關於率領了大量的軍隊從荊州起兵,從而對曹魏的襄陽發起攻擊,另外在樊城地區進行了一次比較重要的戰役,因此流傳資金。在此次的戰爭當中關於背襄陽樊城進行圍困,晉都七軍幾萬人營救樊城,卻遭遇了當時的自然災害,汗水的泛濫,以至於大水將軍隊都給淹了。
  • 關羽:殺顏良,斬龐德,威震華夏,但卻死於孤傲的性格!
    如何評價關羽?第一,關羽戰功赫赫,威震華夏!關羽一生中有兩場戰役奠定了他的威名,第一場是官渡大戰的白馬之戰,當時,關羽為曹操效力,他在戰場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了袁紹的首席大將顏良。第二場戰役是樊城之戰,這個時候是建安24年,劉備已經稱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為了能夠奪取漢中地區,劉備向駐守在漢中的曹操人馬發動了攻勢,而關羽作為先鋒官參與了這場戰役,關羽在這場戰役中俘獲了曹軍大將于禁,又在白刃戰中擊敗了龐德,使得樊城係數落入到了蜀漢之手,而這場戰役讓關羽走向了人生頂峰,從為了繼呂奉行之後的首席戰將。
  • 關羽,「威震華夏」,那短促又頂天立地的輝煌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說穿了:到劉備取下漢中之後,諸葛亮構思的鉗形攻勢,眼看可以開展了。於是:關羽帶領荊州之軍,向宛洛去了,而且打得很成功:把曹仁圍在了樊城,水淹七軍破了于禁,斬了龐德,逼得曹操要遷都了。當時的關羽,正所謂「威震華夏」,這是他個人,也是劉備政權的巔峰時刻。
  • 龐德鬥關羽:若于禁不鳴金收兵,關羽也許被龐德所殺
    話說關羽奪了襄陽,也沒休整,只是草草地按常規例行了賞軍撫民工作,關羽便要關平準備好渡江船隻,進攻樊城。樊城之戰是關羽的代表作,這一戰後,關羽威震華夏。襄陽一戰曹仁損兵折將,退守樊城,不料關羽渡過襄江,窮追不捨,馬不停蹄進攻樊城。于禁在襄樊之戰中,于禁結局不好。在後來的歸國過程中,于禁仍然不好。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
  • 關羽在人生中的最後一戰中,為何沒有嚇住龐德和徐晃?各有原因
    龐德為何沒被關羽嚇唬住 其一,龐德為報答曹操知遇之恩,帶著棺材出徵的。 曹仁被關羽大軍圍困,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出于禁為主將,龐德為先鋒,帶領七軍,馳援曹仁。然而,于禁等人認為龐德不可靠,因為龐德的故主馬超已經歸降劉備,他的哥哥龐柔在蜀漢。 龐德感到非常冤枉,於是命人打造了一口棺材,並召集親朋好友,交代道:「我深受魏王器重,無以為報。
  • 三國正史記載:關羽被動應戰,于禁也沒瞎指揮,是誰害死了龐德?
    一提起襄樊之戰,人們就會想起關羽大意失荊州,還產生了很多陰謀論。這些陰謀論中居然還有「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于禁怕龐德立功而背後使壞」。且不說劉備跟關羽的關係有多好、荊州有多重要,就是「于禁瞎指揮坑死龐德」也只是演義小說中的說法,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知道:襄樊之戰不是關羽發動,于禁沒有瞎指揮,指揮失當讓龐德戰敗被擒斬的另有其人。
  • 父子二人射中關羽頭顱,將關羽家族滅門
    龐德,本是馬騰麾下猛將,此人曾親手斬殺敵軍主將郭援,被稱為「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建安二十年,曹操定漢中,收降了龐德,自此,涼州猛將加入了曹操軍團。四年後,襄樊戰役爆發,關羽兵鋒所指,曹軍中路軍團望風披靡。曹操為了抵擋關羽,遂派遣于禁率七軍精銳部隊火速馳援樊城。而龐德就在于禁七軍之列,官拜立義將軍。
  • 關羽有萬夫不敵之勇,為何卻先後敗於龐德和徐晃之手?
    但是,這徐晃太狡猾了,知道蠻幹不行,便利用聲東擊西之計,將關羽騎兵引誘出來。然後,突然發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關羽被他打了個措手不及,只能帶著騎兵往自己營寨裡撤退。那麼,守衛將士看見關羽的騎兵到了,必然搬開鹿角。
  • 關羽威震華夏的5點原因,他曾一度成為掌控著天下局勢走向的人
    但是關羽在襄樊之戰中,圍困曹仁,大破于禁,一度把曹操打的想把漢獻帝從許都遷走,歷史記載中用「羽威震華夏」來形容,那麼襄樊之戰為何會成為威震華夏的存在,可以這是在《三國志》中對於武將的最高評價了,當時關羽對於全局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個人認為的,關羽兵鋒之勝,的確有改變天下格局的態勢。
  • 到底是誰為關羽刮骨療毒呢
    三個國家都有赫赫名將,蜀國五虎將中關羽排名第一。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現在山西運城)。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他指揮的最厲害的戰役是水淹七軍。「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 龐德與于禁
    那于禁本來是五子良將之首,是曹操手下最厲害的外姓功臣。大概是跟隨曹操非常早,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已是暮年,少了龐德那種血勇之氣,享過了福,多了貪生怕死之心,再者被關羽擒住,有些難以言說的狀況,畢竟當年關羽也曾在曹操手下待過,而且曹操待之如同上賓。于禁此時也是勢窮兵敗。他可能覺得罪不至死,關羽降得,于禁也降得。關羽事後封金掛印,于禁也做得。也或許還想保全士兵性命等等。
  • 當關羽遇到張遼、樂進、于禁與徐晃
    關羽vs曹仁+于禁。公元218年十月,曹魏的宛城守將侯音反了。曹仁回來討平,繼續鎮著樊城。之後的記載,就很皮裡陽秋了。按《三國志》曹仁傳:「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
  • 龐德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關羽許褚徐晃等5大將都奈何不了他?
    三國演義中有一名武將一直被大家低估了,此人就是龐德。龐德武藝有多高呢?他能戰平威震華夏的關羽,還能戰平曹操第一保鏢許褚,猛將徐晃,,夏侯淵等五人。作為曾經西涼驍將馬超的部下,龐德在西涼期間是馬超最得力的助手,跟隨馬超任勞任怨,後來馬超戰敗投奔張魯時龐德也一起進入了漢中。
  • 關羽的揚名之戰「水淹七軍」,淹的是哪七軍?究竟淹死多少人?
    此戰中,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打的曹操這批增援部隊全軍覆沒,震驚華夏。不過也有很多人好奇了,關羽水淹七軍,淹的到底是哪七軍呢?究竟淹死了多少人呢,為何就能夠震驚華夏?水淹七軍襄樊之戰是緊接著漢中之戰的又一場大戰,漢中之戰時,劉備於正面擊敗曹操,沉重的打擊的曹操勢力。
  • 身為久經沙場的名將,于禁為何會遭關羽水淹七軍?答案一目了然
    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從這段記載可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連溫恢都知道漢水在秋季會出現水患,為何于禁卻對此一無所知呢? 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于禁不熟悉漢水的水文,難道龐德也不知道呢?他為什麼不提前向于禁預警呢?這裡有個史實需要說明一下。按照小說的描述,龐德是于禁所率七軍的先鋒。
  • 龐德戰勝關羽,馬超平了張飛,龐德與馬超誰更厲害?
    其中,樊城之戰龐德單挑關羽百餘合,最終以拖刀計施放暗箭取勝。而葭萌關之戰馬超與張飛單挑,鬥到220合彼此勝負難分!那麼!如果龐德與舊主馬超單挑,結果如何呢?不過這一戰中曹操想收降龐德,故意叫許褚等人「只可緩鬥,使其力乏而擒」!也就是說這四人並不敢使用殺招,只能被動接招格擋,對武藝的限制非常大。所以不能因此證明龐德的武藝在這四人之上!根據許褚能與他鬥五十餘合,龐德的武藝應在許褚之下。
  • 關羽一百回合未戰勝龐德,龐德如此厲害,為何不是三國頂級武將
    在作者羅貫中的筆下塑造了許多的英雄人物,譬如關羽,張飛,典韋,甘寧等人。而在這其中,關羽因為其忠義的特質,高強的武藝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而在樊城之戰當中,關羽曾經與歸順與曹魏的龐德交手,令人意外的是,龐德居然和關羽一百回合不分上下,那麼龐德如此強大,為什麼不是頂級武將?接下來就以演義當中的描述為範本,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