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與于禁

2021-02-09 李治亞詩詞散文選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人物,這兩個人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馬超的部將,一個是曹操的大將。一個在曹營中立下不世之功,一個剛剛投降,但一個水淹七軍,卻讓這兩個人對比十分鮮明。

   那于禁本來是五子良將之首,是曹操手下最厲害的外姓功臣。大概是跟隨曹操非常早,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已是暮年,少了龐德那種血勇之氣,享過了福,多了貪生怕死之心,再者被關羽擒住,有些難以言說的狀況,畢竟當年關羽也曾在曹操手下待過,而且曹操待之如同上賓。于禁此時也是勢窮兵敗。他可能覺得罪不至死,關羽降得,于禁也降得。關羽事後封金掛印,于禁也做得。也或許還想保全士兵性命等等。

   但于禁自己沒有想到關羽沒有曹操的氣度,雖然沒殺自己,卻待之如囚徒,沒有得到好臉色。于禁也沒想到,是關羽敗得太快,他又成了吳國的階下囚;于禁還沒想到,曹操死的太快,曹丕的氣量可遠不如曹操,曹操能理解關羽,或許也能理解他,但曹丕一定不能。于禁更沒想到,小將龐德寧死不降,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龐德的忠義把他襯託的不是人了。

    龐德為啥不降,沒有退路了。龐德去和關羽交戰,所有的人都不相信龐德。龐德的大哥保了劉備,龐德的主子保了劉備,龐德的家眷在曹操那裡,龐德捨得一身剮,在曹營沒有說話的份,因此只有通過這一仗,來證明自己,要麼被關羽殺了,要麼殺死關羽。無論怎樣,都是名垂青史的事情,就是不能投降,否則,自己的名聲就毀了。

    于禁不如龐德會做人,于禁一投降,自己的前功盡棄,魏文帝曹丕非常氣憤于禁的頭像,《三國志》裡記載: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曹丕曾讓于禁為曹操守陵墓,上面畫的有水淹七軍的圖像,那個時候龐德橫眉立目,于禁可憐巴巴的投降,結果白髮蒼蒼的于禁羞愧而死,諡號為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這就是曹丕對于禁厭惡到了極點。

    而龐德因為大義凜然而死,臨死前又拒絕關羽的勸降道:「你這豎子,說什麼屁話!魏王雄兵百萬,威震天下,所向無敵。你們劉備算什麼東西?不過一個庸才罷了,哪裡是我們魏王的對手!我龐德寧願做賊人的鬼,也不做賊人的將!」結果龐德為關羽所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

    後來,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龐德陵墓送去諡號。下詔說:「從前先軫為國捐軀,王雛絕食而死,喪身殉節,前代人都讚美他們。龐德果敢剛毅,赴難立名,當時人們就稱讚他,他的大義在當時就很崇高,寡人懷念他,贈他壯侯的諡號。」又賜給他兒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的爵位,各食邑一百戶。正始四年,立義將軍龐德從祀於魏太祖廟庭。

    突然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詩: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哎,英勇善戰的于禁如果早些年戰死沙場,也肯定會留下很好的名聲,甚至會被曹氏在太祖廟裡祭祀。而就是因為晚節不保,沒有入選,當然子女也很受連累。

相關焦點

  • 三國正史記載:關羽被動應戰,于禁也沒瞎指揮,是誰害死了龐德?
    這些陰謀論中居然還有「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于禁怕龐德立功而背後使壞」。且不說劉備跟關羽的關係有多好、荊州有多重要,就是「于禁瞎指揮坑死龐德」也只是演義小說中的說法,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知道:襄樊之戰不是關羽發動,于禁沒有瞎指揮,指揮失當讓龐德戰敗被擒斬的另有其人。
  • 龐德鬥關羽:若于禁不鳴金收兵,關羽也許被龐德所殺
    于禁在襄樊之戰中,于禁結局不好。在後來的歸國過程中,于禁仍然不好。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于禁,龐德率部出徵後,曹操對龐德有些不放心,他怕他輕敵,於是令人傳口信告誡龐德:「關羽智勇雙全,切不可輕敵。
  • 龐德:被三國硝煙埋沒的一代名將
    龐德便率軍出了城,與曹軍交戰,先後力戰張郃、夏侯淵、徐晃和許褚,並無懼意。所有人都在曹操面前稱讚龐德的勇猛,曹操是愛才之人,早就想把龐德收為麾下,眾將這麼一說,對龐德是更加喜愛。在兩軍交戰之時,曹操在上方觀看戰況,卻不想魏延早就盯上了他,一箭就把曹操射下馬,魏延提刀要斬殺曹操之時,幸好龐德趕到,戰退魏延,才救了曹操一條性命。隨後率軍回了營寨,讓龐德斷後。抬棺死戰,戰敗關羽樊城被關羽圍攻之時,曹操想派于禁前往增援,想選一個先鋒,這個時候龐德主動站出來想為曹操分憂,曹操大喜。
  • 身為久經沙場的名將,于禁為何會遭關羽水淹七軍?答案一目了然
    按照小說的描述,當于禁率領七軍兵臨樊城城外後,關羽利用七軍在低洼處紮營的致命缺點,放火將七軍淹沒,生擒了七軍主帥于禁和先鋒龐德,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其聲望也達到了巔峰。那麼,小說中這一精彩篇章是否為歷史的真實呢?這其中又有哪些疑問呢?
  • 鮮血鐫成的投名狀:論「龐德之死」
    龐德與于禁同為降將。龐德替馬超徵伐、而于禁為鮑信禦侮。 所不同者,是鮑信與曹操本為盟友,而馬超卻與曹操為死敵。 因此于禁相當於「集團內部轉崗」;而龐德則屬於「競爭對手垮臺後被強制收編」。 作為降將,「納投名狀」是不成文的規矩。
  • 于禁跪下的那一刻就死了
    遠在許都的曹操急派于禁統七軍重兵,龐德為先鋒,前往樊城救援。誰也沒料到這一場戰役,異常慘烈,又異常具有戲劇性。時值秋天,襄樊地區連降大雨數天,漢水泛濫,關羽藉助氣候條件水淹七軍,曹軍被洪水圍困,淹死無數。襄樊之戰,關羽威震華夏。
  • 英雄愛三國龐德玩法詳解 龐德厲害嗎
    《英雄愛三國》中,龐德怎麼玩?龐德厲害嗎,龐德強不強?我們一起看下《英雄愛三國》龐德玩法詳解。人物生平原為馬騰麾下武將,在隨馬騰四處徵戰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勇冠三軍。
  • 一場襄樊戰役,捉于禁、斬龐德,為何能讓關羽威震華夏?
    而兵力方面,關羽進攻荊州調集了水陸兵馬三萬餘,後來又從荊州抽調了一萬人,共計約四萬大軍;而曹魏方面有于禁的三萬大軍,曹仁的數千樊城守軍,另外有徐晃的一萬新軍增援,另外孫權與曹操和解之後,從東線趕來增援的張遼不算在內,曹魏人也不超過五萬人,且一個「水淹七軍」就幹掉了于禁的三萬精銳,剩下的新軍居多戰鬥力多半不如蜀軍。所以,這一仗關羽是很有可能獲勝的!
  • 三國曹魏名將于禁投降的真相!貪生怕死或是已不得重用?
    關羽水淹七軍,將于禁和龐德擒獲,于禁投降,龐德不降被殺。像于禁這種戰場上生裡來死裡去的人為什麼會投降,是不是他為了保活幾萬將士的生命而不惜自毀名節?又或者他還真是貪生怕死從而導致晚節不保呢?襄樊前線也同樣如此,從赤壁之戰後期就是曹仁掌兵,于禁前去支援曹仁,也是受曹仁指揮。于禁能率七軍前去支援樊城,這是曹操對他非常的信任,否則,誰在曹操軍中能指揮龐德這樣級別的將軍?誰又能夠率領曹操的七營軍隊?二、于禁投降是不是為了幾萬將士生命?
  • 【上】于禁在歷史上是個多次叛主的人,為什麼在《鎮.魂.街》裡被塑造成了一個忠心耿耿的形象?
    由於投降的行為,我覺得于禁甚至稱不上「忠義」,但為什麼在《鎮魂街》中于禁是這樣忠心耿耿的形象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反差?是否在歷史上,于禁投降有什麼隱情?【一】是源於心中的愧疚吧。個人認為,動漫裡于禁的形象還算合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樊城,于禁與龐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
  • 龐德如此忠勇,卻拋棄馬超而去,是因為馬超人品不行嗎?
    龐德的確比于禁勇敢,能做到寧死不屈。儘管曹操父子為他的壯舉感動到流淚,但是,他和關羽的忠義還是兩碼事。那龐德既然如此忠義,當初為何不願繼續追隨馬超?龐德追隨曹操,與馬超人品無關馬超父子當初在關中也算是一方割據勢力,而龐德勇冠三軍,深受馬超父子的賞識和重用。從公元190年到215年,龐德整整追隨他們25年。假使曹操不出現,那龐德這一輩子也就是馬家的一名悍將了。
  • 關羽一百回合未戰勝龐德,龐德如此厲害,為何不是三國頂級武將
    而在樊城之戰當中,關羽曾經與歸順與曹魏的龐德交手,令人意外的是,龐德居然和關羽一百回合不分上下,那麼龐德如此強大,為什麼不是頂級武將?接下來就以演義當中的描述為範本,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問題。
  • 關羽襄樊一戰,只不過擒于禁,憑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關羽真實畫像關羽俘獲于禁,打擊曹魏在這種情況之下,關羽趁虛而入,俘獲了被困的眾多人,從而在當時的時期,對曹操所帶領的曹魏產生了非常大的打擊,但是在很多人的眼裡,也有很多的疑惑認為關羽只是抓住了龐德,但是卻讓自己的名聲這麼響亮,的確是讓人難以理解。如果光是斬殺了龐德就能夠獲得那麼厲害的威名,那麼黃忠還將夏侯淵給進行了斬殺,那麼為什麼在這場戰爭當中關羽威名在外?
  • 武將捲軸|《放開那三國3》「于禁」角色介紹 本是虎威將軍 卻因這件事晚節不保......
    武將小傳「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影視劇中的于禁形象(左)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人。于禁在曹操吞併兗州領州牧後歸屬曹操,此後三十餘年間為曹魏東徵西討,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宛城張繡先降後叛的混戰中,曹操陣營各部陷入潰亂,唯獨于禁整飭部下且戰且退,並且途中還不顧可能引起曹操猜忌,追討了趁亂劫掠的青州軍士兵。事後曹操知曉了狀況盛讚于禁,稱他有古代名將之風,《放開那三國3》中于禁的必殺技名稱「討暴堅壘」也來源於曹操對他的誇讚之辭。
  • 龐德為什麼寧死也不進劉備的公司,臨死前,龐德跟關羽說了大實話
    龐德還在曹操的面前誇口,要生擒關羽,並且怒吼道:「關羽也是人,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也是憑著龐德的這幾句話,立馬就重用了他。很快,于禁的大軍來到了戰場之上果然,正如在曹操面前所講一樣,來到戰場之上的龐德絲毫沒有被關羽的聲名嚇住,而是勇敢地和關羽相鬥,龐德和關羽在陣前對決,最後還利用熟練的箭法將關羽前額射傷,相比于禁的表現來看,龐德更像是主將,而于禁則最多只是一個參謀。
  • 于禁身為五子良將,深受曹操信賴,為什麼會投降關羽?
    末將于禁,願世代為曹家赴湯蹈火!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軍于禁,跟隨曹操徵戰沙場,立功無數。討伐黃巾軍一戰中,于禁擒賊先擒王,一人一騎,單刀取敵方頭領的首級,迫使敵方全部兵將繳械投降。討伐袁術一戰中,于禁風行電照,連斬四位袁家大將,立下赫赫戰功。
  • 勇冠三軍的三國猛將于禁,為何淪為貪生怕死的叛徒?
    曹操這時還不像劉備信任趙雲那樣信任于禁,就命夏侯惇、許褚、李典和樂進準備迎擊于禁。聽說曹操等人到了,于禁不去迎接,而先讓手下射住陣腳,挖好防護的溝壕,安營紮寨。有人勸于禁趕緊去曹操那裡解釋,于禁不為所動,說:「現在敵人馬上就要追來,如果不先做好準備,那不危險嗎?我個人被誤解是小事,打退敵人才是當務之急!」于禁安排好了,張繡的人馬也追到了。老於身先士卒出寨迎敵。
  • 于禁沒進曹魏太祖廟,後世還對其不斷抨擊,冤情的成分佔了多少?
    回看三國時期,最配得上這句話的人,非于禁莫屬了。于禁雖然不是早期追隨曹操的將領,但憑藉著自身的勢力,還是取得了不可忽視的功績,在曹營中的地位,也是屈指可數。可是後來,關羽北上,于禁七軍全部覆滅,無奈之下于禁只能投降。後經孫權操作,于禁又回到了魏國,但此時"降將"二字已經被深深的印在了于禁身上。
  • 三國受侮辱最多之人,于禁被東吳嘴炮戰神瘋狂諷刺,死於職場霸凌
    先別下結論,今天廁讀君為大家重新講解一個三國人物——于禁,他遭受到了三國最嚴重的職場霸凌,被無數同僚侮辱,通過這位職場霸凌受害者,我們或許能獲得一些啟發。遭遇嘴炮王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樊城。曹操讓于禁、龐德去滅火。然後我們都知道了,不光火沒滅,還被關老爺水淹七軍,結果龐德被殺,于禁投降。
  • 龐德被關羽俘虜後,為何不投降劉備?這個原因讓他無法背叛曹操!
    結果,關羽借漢水暴溢之際,大破于禁,龐德與于禁盡被關羽俘獲。然而,面對關羽的威勢,跟隨曹操30年的于禁選擇了投降,在曹魏根基不深的龐德卻寧死不降,不願歸順劉備與舊主馬超團聚。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隱情呢?很多人認為龐德與馬超關係不好,所以被俘後,龐德寧願去死也不再想跟馬超混到一起去了。不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