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老生常談的人物,這兩個人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馬超的部將,一個是曹操的大將。一個在曹營中立下不世之功,一個剛剛投降,但一個水淹七軍,卻讓這兩個人對比十分鮮明。
那于禁本來是五子良將之首,是曹操手下最厲害的外姓功臣。大概是跟隨曹操非常早,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已是暮年,少了龐德那種血勇之氣,享過了福,多了貪生怕死之心,再者被關羽擒住,有些難以言說的狀況,畢竟當年關羽也曾在曹操手下待過,而且曹操待之如同上賓。于禁此時也是勢窮兵敗。他可能覺得罪不至死,關羽降得,于禁也降得。關羽事後封金掛印,于禁也做得。也或許還想保全士兵性命等等。
但于禁自己沒有想到關羽沒有曹操的氣度,雖然沒殺自己,卻待之如囚徒,沒有得到好臉色。于禁也沒想到,是關羽敗得太快,他又成了吳國的階下囚;于禁還沒想到,曹操死的太快,曹丕的氣量可遠不如曹操,曹操能理解關羽,或許也能理解他,但曹丕一定不能。于禁更沒想到,小將龐德寧死不降,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龐德的忠義把他襯託的不是人了。
龐德為啥不降,沒有退路了。龐德去和關羽交戰,所有的人都不相信龐德。龐德的大哥保了劉備,龐德的主子保了劉備,龐德的家眷在曹操那裡,龐德捨得一身剮,在曹營沒有說話的份,因此只有通過這一仗,來證明自己,要麼被關羽殺了,要麼殺死關羽。無論怎樣,都是名垂青史的事情,就是不能投降,否則,自己的名聲就毀了。
于禁不如龐德會做人,于禁一投降,自己的前功盡棄,魏文帝曹丕非常氣憤于禁的頭像,《三國志》裡記載: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曹丕曾讓于禁為曹操守陵墓,上面畫的有水淹七軍的圖像,那個時候龐德橫眉立目,于禁可憐巴巴的投降,結果白髮蒼蒼的于禁羞愧而死,諡號為厲(殺戮無辜曰厲;暴虐無親曰厲;愎狠無禮曰厲;扶邪違正曰厲;長舌階禍曰厲)。這就是曹丕對于禁厭惡到了極點。
而龐德因為大義凜然而死,臨死前又拒絕關羽的勸降道:「你這豎子,說什麼屁話!魏王雄兵百萬,威震天下,所向無敵。你們劉備算什麼東西?不過一個庸才罷了,哪裡是我們魏王的對手!我龐德寧願做賊人的鬼,也不做賊人的將!」結果龐德為關羽所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
後來,曹操去世,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龐德陵墓送去諡號。下詔說:「從前先軫為國捐軀,王雛絕食而死,喪身殉節,前代人都讚美他們。龐德果敢剛毅,赴難立名,當時人們就稱讚他,他的大義在當時就很崇高,寡人懷念他,贈他壯侯的諡號。」又賜給他兒子龐會等四人關內侯的爵位,各食邑一百戶。正始四年,立義將軍龐德從祀於魏太祖廟庭。
突然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詩: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哎,英勇善戰的于禁如果早些年戰死沙場,也肯定會留下很好的名聲,甚至會被曹氏在太祖廟裡祭祀。而就是因為晚節不保,沒有入選,當然子女也很受連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