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身為五子良將,深受曹操信賴,為什麼會投降關羽?

2021-01-18 西府趙王爺

末將于禁,願世代為曹家赴湯蹈火!

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軍于禁,跟隨曹操徵戰沙場,立功無數。

討伐黃巾軍一戰中,于禁擒賊先擒王,一人一騎,單刀取敵方頭領的首級,迫使敵方全部兵將繳械投降。

討伐袁術一戰中,于禁風行電照,連斬四位袁家大將,立下赫赫戰功。

官渡之戰,于禁固守大營,袁紹率大軍連攻數次均不能攻克,隨後,于禁又組織攻勢對袁紹的側翼進行攻擊,招降近千敵方兵勇。

于禁屢立奇功,從嚴治軍,軍隊戰鬥力強,軍紀好,在軍中微信極高。但其也因不世故的性格,不太合群,不屬於任何派系,在曹軍中頗受排擠。

在討伐張繡時,曹軍被張繡突襲打敗,各部倉皇逃竄。只有于禁的軍隊穩如泰山,有序後撤。

撤退同時,于禁發現夏侯惇收編的黃巾賊青州兵,四處趁機燒殺淫掠,破壞曹軍的名聲,就將這些人殺了一批。由此,曹軍將領紛紛向曹操告黑狀,說于禁反叛了,投靠張繡。

但曹操對于禁也是頗為信任,並沒有因此去找于禁的麻煩,而最終于禁也用擊潰張繡的戰績來回報了曹操。

一個是良將,一個是明主,二人就這樣攜手打天下,于禁成為了曹操軍中有數的領軍大將,和徐晃、張遼等人齊名。

俗話說「前籬笆放貓,後籬笆養狗」,人生從來都是理工男,守義更難。建安二十四年,于禁、龐德在襄陽敗於關羽之手,龐德寧死不屈英勇就義。而于禁卻投降關羽,晚節不保,曹操得知追隨自己半生的老將于禁投降後,對其萬分失望。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

吳國大將呂蒙攻破襄陵打敗關羽之後,于禁又成為了吳國的戰俘,于禁投降的行為受到了吳國將領虞翻的屢次侮辱,于禁也時常因為心懷愧疚而以淚洗面。曹操死後,曹丕篡漢稱帝,孫權對曹丕俯首稱臣,戰俘于禁被遣返回魏國,魏國上下均認為于禁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叛徒,處處在背後戳于禁的脊梁骨。

曹丕表面上對于禁既往不咎,但暗地裡卻設計侮辱,曹操忌日當天,曹丕命人作了一幅「龐德就義,于禁投降」的畫,掛在了曹操墓前,于禁看到畫後羞愧不已,自覺已經無顏在立於天地之間,幾日後于禁死亡。

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復在吳。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三國志》

呂思勉老先生,曾經給愛好中國歷史的師範大學學子們提過一個介意,呂思勉老先生說,讀史要讀出自己的看法與主見,即:「讀史要有骨頭」。

深受曹操信賴,且功勳卓著的于禁,真的會投降關羽嗎?

于禁只帶幾千人就敢進攻袁紹上萬大軍的側翼,如果于禁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何故要在戰場上拼死搏殺,九死一生呢?難道是貪圖榮華富貴?投奔了劉備「好處大大地」?

顯然不是,襄樊之戰正逢秋季暴雨,漢水暴漲,形成大洪水。于禁所帶之軍包括他自己都是北方人,對於南方的水文不了解,更不善水戰。於是,于禁的3萬軍隊被洪水切割成很多塊,沒有糧食,沒有退路,無法做戰,這才投降了。

事實上,于禁是為了保住手下三萬大軍的性命,才逼不得已忍辱投降,然而史書無情,功過自有後人評定。

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司馬懿

于禁,站在百萬軍中,手持戰刀,擂鼓震震,胸懷著輔佐曹操吞噬山河的夢想,那是什麼氣勢?一場始料未及的戰敗,他變成了任人宰割的背叛者。待他歸國時,曹操以逝,一切變得物是人非,既無明主,又何來良將?即使他仍有忠誠,但再也得不到信任。于禁再往前的下場只有死。

沮喪嗎? 什麼是忠誠?什麼又是大義?無非就是掌權者的無病呻吟。留戀它,就是一種高度近視!

于禁的下場是悲慘的,但是不負光榮。

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李贄

我的耳畔仿佛迴響起《鎮魂街》中,于禁將軍向曹操的在天之靈喊出的那句肺腑之言:「末將于禁,願世代為曹家赴湯蹈火!」霎那間,天與地,哭的有情有義。

相關焦點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三國演義》中,五子良將的武藝最高的是張遼,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禁軍,這是以他們的武藝來排名的。五子良將一、張遼張遼最初是丁原的部下,丁原被何進徵募到京,張遼被派出去招兵,丁原被殺後,張遼招兵回來就投降了董卓,董卓被呂布殺了,張遼又跟隨呂布,呂布被曹操殺了,張遼就率領部下投靠了曹操,正史上張遼是主動投降的,而《三國演義》中卻把張遼的投降還編了一個插曲,說張遼不願投降,還是劉備向關羽求情才投降,正史上張遼投降曹操,正史上張遼投降曹操主動投降。
  •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
    因為在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太多的英雄豪傑,比如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江東有「十二虎臣」。筆者忽然間想到這麼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呢?張遼再看看曹魏的五子良將,他們分別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陳壽亦將其放在一起作傳,並評價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 五子良將為何不能獲得最高官位?
    官渡之戰,樂進非常出力,曹操親自奇襲烏巢,帶兵將領就是樂進,烏巢守將淳于瓊,就為樂進所殺。曹操進軍荊州,樂進駐守襄陽,打敗了關羽、蘇菲等軍隊,平定了南郡諸縣的山谷蠻夷。合肥之戰,張遼和八百人出戰,樂進在後守城。後來曹操親徵孫權,戰後留下樂進和張遼等人一起守衛合肥。于禁原來為鮑信的下屬,曹操任兗州刺史時歸附曹操。在官渡對敵袁紹期間,曹操到徐州徵討劉備,留下于禁據守。
  • 曹魏五子良將誰的功勳最高,實力最強?
    于禁原來為鮑信的下屬,曹操任兗州刺史時歸附曹操。在官渡對敵袁紹期間,曹操到徐州徵討劉備,留下于禁據守。袁紹攻擊,于禁堅守,袁紹始終不能攻破于禁大營。于禁還與樂進等人攻擊袁紹其他營寨,斬首俘虜各數千人,還招降了袁紹二十幾位將軍。相持階段,正面對敵的主將就是于禁。昌豨屢屢背叛,最後為于禁所擒殺。陳蘭、梅成叛亂,張遼在前,于禁在後,很好地保證了軍糧的供給。
  • 于禁才是五子良將之首,只是晚節不保
    季雍以鄃shū城背叛袁紹而投降公孫瓚,袁紹命朱靈前往攻打鄃城,但朱靈的家人都在城中,公孫瓚便將朱靈的母親、弟弟綁在城上,以此來誘降朱靈。朱靈說:「大丈夫就是要為人效力,怎麼能顧及家室呢」於是力戰攻陷鄃城,生擒季雍,然而朱靈自己家人都被殺害。曹操徵討陶謙時,袁紹派朱靈統率三個營援助曹操。
  • 曹操的五子良將,相比於劉備的五虎上將,哪一方更厲害
    五子良將是:張遼、于禁、張郃、徐晃、樂進,五虎上將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如果要比較五子良將與五虎上將誰更厲害,得從兩個角度去比較,第一個角度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有五虎上將的說法,但沒有五子良將的說法。
  • 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打起來誰會贏?
    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從演義、正史、武力、軍事能力幾個方面來衡量。演義中,從武力上看五虎將以關羽為首,五子良將以張遼戰力最高。馬超,擊敗過張郃和于禁。打敗于禁,馬超只用了八九合,打敗張郃,馬超也僅僅用了二十回合。趙雲,曾與張郃交戰三十餘合,結果是張郃拔馬敗走。趙雲還曾與許褚打成平手,許褚曾經與馬超赤膊大戰230多個回合,吸睛無數,以許褚為參照的話,趙雲與馬超、張飛的武力至少不相上下。
  • 「五子良將」VS「五虎上將」差距太大!多人名不副實
    喜歡看《三國演義》的朋友們一定都知道劉備的蜀漢集團有非常著名的,以武力高強著稱的五位厲害的將領,他們合稱為「五虎上將」,他們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
  • 五虎大將與五子良將的四場巔峰對決,強弱一目了然!
    照此標準,蜀漢五虎大將之說也是成立的,我們可以看《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這就是說,如果否認了五虎大將之說,那麼五子良將和江表十二虎臣,也就難以立足了——看歷史人物不能執行雙重標準為黑而黑。
  • 五子良將 vs 五虎上將,誰更強?
    于禁的軍隊到達襄陽後,關羽和于禁在戰爭前期相持不下,于禁副將龐德射傷了關羽的前額,關羽的士兵都非常畏懼他,稱他為「白馬將軍」。于禁和關羽交戰後不久,襄陽一帶連續下了十多天暴雨,于禁和關羽的軍營都被大水淹沒。于禁的軍隊都是北方人,不擅長進行水戰,關羽調集水軍進攻于禁,于禁戰敗投降。
  • 三國志11:號稱五子良將的人在遊戲中配嗎?怎麼發展
    不論是五虎將、還是五子良將,還是江東十二虎臣。但因為光榮的偏向性,或者是查考演義,有的武將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比如五虎將裡有個封神,剩下一個趙雲還是有著三國武將中獨一無二的洞察特技,所有部隊計謀全都沒用。而曹魏和東吳的武將就有了很大的削弱。今天要給大家聊聊曹魏的五子良將,在遊戲中的表現如何,給多少合適。曹魏的五子良將,大家都知道是于禁、張遼、張郃、徐晃、樂進。
  • 「五子良將」各自的成名戰,哪個最頂?哪個最水?
    導語: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稱為「五子良將」,他們各自的成名戰有哪些?誰的含金量更高一些呢?曹操集團有「五子良將」這個概念,這個比「五虎上將」的說法硬多了,畢竟陳壽在總評上有「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字句,而「五虎上將」則是小說家的創造。「五子良將」不是曹操集團中地位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是夏侯氏、曹氏出身的將領,但是他們的名氣大概是最大的。
  • 曹操為何派遣于禁前往抵擋關羽,救援曹仁?曹操堅信于禁不會反叛
    而談到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于禁,他奉命前往救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自己也是投降於關羽,成為他一生的一個汙點,晚年也是被曹丕羞辱了一翻,羞愧而死。可以說在于禁和關羽的對決中,于禁完全沒有展現出應有的軍事指揮能力,堪稱是被關羽輕鬆擊敗的,在當時曹操為何會選擇讓于禁去統軍徵討關羽呢?首先在局勢上,曹操用人已經不敢再那麼大膽了,也就是在曹仁困守樊城之時,他需要派遣一位值得信賴的將領,而環顧之下,只有于禁最合適了。
  • 高順如果投靠曹操,會不會成為五子良將?
    高順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的戲份不多,在下邳隨呂布被擒後因為一言不發而被曹操斬首(有人戲稱高順輸在了內向上),但是稍微了解史書的讀者都知道高順在歷史的「陷陣營」很厲害的,曾經擊退了劉關張和夏侯惇的攻擊。
  • 三國歷史:曹操的五子良將中最喜歡誰呢?是最不起眼的他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曹操作為一方諸侯、一代梟雄,手下的猛將謀士自然是多如牛毛了,不說其他人,光是曹操的曹氏宗族,曹操的自家人就有八虎騎了,更別提曹操在之後廣納天下人才,其中作為武將的代表就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了,這個五個人都是曹操招募的外姓將軍,那麼在張遼、徐晃、樂進、于禁和張郃這五個人之中,
  • 三國著名降將關羽和于禁,如果都留在曹操營中,誰的地位會更高?
    但是我們一看那些名將的履歷,就會發現其中絕大部分是降將——曹魏五子良將中有四位換過主公,蜀漢五虎上將中有三位換過主公,真正從一而終的,是在《三國演義》裡打醬油的江表十二虎臣。讀者諸君都知道,《三國演義》尊劉貶曹,對孫權集團是帶搭不理,所謂的江表十二虎臣倆人一夥,也未必能打過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中的任意一個。
  • 關羽若投靠曹操,在曹營能排第幾,看郭嘉程昱是如何評價的
    很多人不理解曹操為什麼要這樣說,關羽在下邳被曹操俘虜,為了活命,暫時投降了曹操,但是關羽欠曹操一條命,因為之前雙方是敵人,曹操沒有殺關羽,關羽為了報答曹操,所以在白馬之戰斬顏良,為曹操立下大功,然後關羽選擇把曹操賞賜給他的所有財物封存起來還給曹操,然後離開曹操投靠劉備。
  • 若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對戰誰能贏?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將恐非對手?
    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看起來很水的于禁,關於他小編曾經寫過部分。具體實力估計很多人不服他為首,但是他確實地位是第一的。戰績話除了被關羽放水淹了的未嘗一敗,重點他地位高威望大在魏軍中是人見人怕的角色。練兵厲害,會屯田領兵作戰也不錯,總體來說應該是帥才。若非被水淹了,或許能稱上攻無不破戰無不勝的良將。
  • 「五子良將」下場如何,死得有多窩囊?僅有一個得到善終
    曹魏政權身為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雖然曹操不是開國皇帝,但他為兒子曹丕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在徵戰四方的過程中,曹操也少不了手下人的助力,他手下出名的有「五子良將」,這五人處於相同的地位,能力不俗,可想而知,曹操有這樣的勢力,在戰場上自然是輕鬆取勝,當然,名將之中的比拼較量,自然是有輸有贏的,這並不能說明輸的就是差的。
  • 三國曹操的五子良將,實力不輸劉備五虎上將,知道排在第一的是誰嗎?
    因此陳壽在撰寫《三國志》魏書卷時,曾將五人合傳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故後人便將這五人合稱曹魏手下的「五子良將」,那麼,這幾人究竟有哪些主要功勳呢?當然這不過是個傳聞而已,卻可想見名列「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該是如何的英勇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