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荊州的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2021-02-08 地圖帝

三國時期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蜀國關羽和曹魏之間的襄樊之戰的名氣也很大,對當時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影響。襄樊之戰後,蜀國丟失荊州,失去悍將關羽,對劉備的打擊非常大。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呢?

公元219年襄樊之戰爆發前,劉備已攻下益州,佔據巴蜀。而佔據漢中的張魯在曹操的進攻之下投降,漢中落入曹操手中,給劉備集團造成很大的戰略壓力。因為漢中對於蜀國來說,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漢中和四川盆地之間只隔著大巴山脈,是益州的北部門戶,沒有漢中,益州隨時都在曹操大軍的威脅之下,更遑論殺出中原恢復漢室了。更何況,東邊還有虎視眈眈的孫權,這對劉備來說,戰略目標受阻無疑是很難接受的。

面對這樣的局勢,劉備只能想辦法去破局,經過和孫權方面的談判,雙方以湘水為界,對荊州勢力範圍重新進行了劃分,湘水以東的荊州部分歸東吳,南郡、武陵郡、零陵郡歸蜀國。雙方暫時相安無事,並相互策應,孫權在東線進攻合肥,217年劉備也著手在西線進攻漢中。但是因為蜀道難走,後勤乏力,劉備攻略漢中並不順利,和曹魏打成了僵持戰。

好在劉備運氣一向不錯,公元218年,曹操控制的境內爆發多起叛亂,烏桓叛亂、許都耿紀叛亂、宛城(南陽)侯音叛亂、陸渾(今河南洛陽嵩縣)孫狼等起義,這給劉備的西線戰役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實際上,這些叛亂大多與關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也就是說,鎮守荊州的關羽此時並非什麼事都沒幹,而是在暗中策應劉備。曹操忙著到處滅火,平定叛亂後,封曹仁為徵南將軍,駐守樊城(今襄陽樊城區)。

經過艱苦卓絕的拉鋸戰,公元219年,曹將夏侯淵被黃忠斬於定軍山(在漢中境內),漢中落入劉備之手,劉備遂在漢中稱王。之後派劉封、孟達拿下房陵(今十堰房山縣)、上庸(今十堰竹山縣)兩地。控制住漢中一線,劉備集團的戰略形勢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若要想揮師中原,仍然不夠,劉備的三塊主要地盤益州、漢中、荊州之間並沒有形成封閉的三角,而這個缺口就在襄樊(今襄陽)。如果能夠奪下襄陽,就可以將其據有的漢中、益州、荊州等地很好地整合起來,形成掎角之勢,這樣的三角形才是穩固的,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曾對劉備說過:「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現在劉備據有漢中,「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是沒有問題了,但是「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的關鍵點就在襄樊(今襄陽)。拿下襄樊(今襄陽),就可以打通漢水通道,隨時兵發宛洛,這就是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的主要動因。

「待天下有變」,說的是時機問題,時機到了嗎?在劉備看來,或許到了,曹魏境內的叛亂說明民心可用,東線有孫權進攻策應,加上又拿下漢中,劉備沒有理由反對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甚至可以說是默許鼓勵的,同時對二弟關羽的軍事能力也是很有信心的。關羽的能力也確實強悍,實力有目共睹,打爆曹仁,斬殺龐德,水淹于禁七軍,俘于禁及部眾三萬餘人,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膽寒,一度想遷都,不過這是後話。要想拿下襄樊(今襄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表面上看來局勢對蜀國有利,但是劉備忽略了兩個重要的變量。一個是攻打襄樊(今襄陽)的難度,第二個是東吳孫權的搖擺不定。

襄樊(今襄陽市襄城區和樊城區)位於南陽盆地南端,西有荊山、武當山,東有大洪山、桐柏山等作為屏障,控扼漢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漢平原繞不開的水陸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最展現其重要性的就是在宋元時期,南宋和蒙元在襄陽打了幾十年,最終蒙元奪下襄陽,順流而下,南宋防線瞬間土崩瓦解。

襄陽城號稱「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絕非浪得虛名。襄陽(今襄陽市襄城區)和樊城(今襄陽市樊城區)位於漢江兩岸,一南一北,互為犄角,絕對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加上赤壁之戰後,曹操對襄樊也極其重視,派出心腹大將率大軍鎮守,關羽想要拿下難度可想而知。關羽野戰能力無可置疑,但是要攻下如此堅固的城池,恐怕就不容易了。

襄陽古城航拍

畢竟是進攻方,即使是攻不下襄樊,戰力爆表的關羽也是可以全身而退,但是孫權背後下的黑手讓他功虧一簣,命歸黃泉。劉備拿下漢中,對孫權來說並不是直接威脅,但是如果再拿下襄樊,孫權絕對就寢食難安了。有句話說得好,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劉備想要襄樊,已經威脅到孫權的利益了。襄樊是荊州的命脈,有了襄樊可以順江而下,孫權的長江防線將漏洞百出,這對孫權造成的戰略壓力必將是前所未有的。

東吳呂蒙、陸遜聯袂把關羽幹掉了,有了東吳的拆臺和黑手,劉備不但沒有拿到襄樊,反而把荊州也丟了,勇猛無比的二弟也沒了,偷雞不成蝕把米。劉備在襄樊之戰後,只能戰略收縮,蜀國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直至最後滅亡都沒能完成揮師中原的偉大夢想。

相關焦點

  • 關羽從發動襄樊之戰,到荊州之戰敗亡,為何沒有得到蜀中任何援助
    要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要解決一個疑問,那就是關羽出兵襄樊的原因。因為如果是劉備派關羽出兵襄樊,然後對他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這就牽扯到軍事原因以外的因素了。如果是關羽自己的行動,那他又為何要採取這種行動呢?
  • 關羽為何發動襄樊之戰?早有安排還是突發奇想?結果他預想到了嗎
    01襄樊之戰前,劉備,關羽,張飛已經成為匡漢集團的首目了,荊州三郡也已經被他們佔領,此時,他們也已經有實力跟曹操和孫權爭天下了,劉備穩住孫權後,籌謀著怎樣收回漢中之事,在劉備打敗了曹操,而邊境的名將關羽卻突然發動了戰役,這就是有名的襄樊之戰?
  • 關羽襄樊戰役節節勝利,怎麼突然劇情反轉,被殺了?
    關羽此舉可謂是驚動了曹魏政權的朝野,曹操看到漢獻帝的都城在許,距離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區是近在咫尺,十分害怕,打算遷都,一時間關羽可謂震驚華夏。如果不是司馬懿及時阻止,三國的歷史可能要在這裡重新書寫。當時實力最強大的曹魏政權,為何被關羽率領的區區不足3萬大軍發動的襄樊戰役就能夠威脅整個曹魏政權呢?
  • 襄樊之戰關羽戰死,那麼曹操孫權,都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第三場乃是夷陵之戰,此乃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孫、劉之戰。第四場,乃是襄樊之戰,這一場戰爭也是非常的出名,不過這也是名將關羽的最後一戰。公元219年,在劉備打贏曹操、收回漢中之後,關羽便對屯駐在襄樊的曹仁,發動了猛烈進攻。關二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借著蜀漢大軍的士氣,想一鼓作氣擊破曹操在中原的軍事設防,如此便可以慢慢蠶食曹魏的地盤。
  • 關羽大意失荊州,既是命中注定,又是皇叔縱容的結果
    關羽丟失荊州,最大的責任人就是蜀漢集團的領導——劉備,他要為關羽丟荊州,丟性命負絕大部分責任。假節鉞的權力劉備得了荊州,經營得差不多了,就要入西川,強佔劉璋的益州,這本就是「隆中對」重要的一部分。劉備率軍入川,一定要有人擔當大任的將領鎮守根據地荊州。劉備安排了關羽和諸葛亮一同鎮守,諸葛亮是蜀漢集團裡少有的幾個人能夠壓制關羽的人物。
  • 關羽算不算名將,為何孫權偷襲荊州之後,數萬精兵一鬨而散?
    作為鎮守蜀國兩大戰略要地之一荊州的關羽,深得劉備信任,統帥兵馬至少數萬,然而在東吳偷襲荊州之後,關羽敗走麥城之時,本來統帥數萬兵馬的關羽,最後身邊只剩十餘騎,數萬精兵盡沒,部將無人跟隨,簡直不可思議匪夷所思,古今名將都不可能慘敗到這種程度。因此,不由得讓人疑問:關羽有何用兵之過,做人有何之錯?
  • 一場襄樊戰役,捉于禁、斬龐德,為何能讓關羽威震華夏?
    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緊接著關羽揮師北上進攻襄樊,接下來又是水淹七軍,緊接著又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局面突然急轉直下,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俘……毫無疑問,關羽正是這一年絕對的主角,悲情主角!不過他雖然身死,但是其個人的聲威卻得到了一個「威震華夏」的評價,使其地位遠高於同一期的趙雲、張飛、張遼等一流將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襄樊之戰是如何成就關羽的!
  • 圖解襄樊之戰:關羽北伐取得多大戰果,為何能嚇得曹操要遷都
    同年,為響應西線攻勢,關羽率荊州兵傾巢而出,向襄樊發動進攻。只要拿下襄樊,從荊州方向出宛、洛,劉備從秦嶺出關中,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關羽以廖化為先鋒,關平為副將,馬良、伊籍為參謀,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親率三萬荊州兵北伐。關羽不愧為劉備手下頭號大將,很快就攻下了襄陽,曹仁、滿寵退守樊城負隅頑抗。曹操聽說樊城告急,於是派于禁、龐德率七軍前來支援。
  • 襄樊之戰關羽屢戰屢勝,可糜芳卻選擇投降孫權,這是為什麼呢?
    ID:shuosanguo襄樊之戰關羽屢戰屢勝,可糜芳卻選擇投降孫權,這是為什麼呢?備受矚目的襄樊戰役,以關羽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實在是令人唏噓。因為當時的關羽真的不該輸,他已經取得了水淹七軍的輝煌戰果,把樊城的曹仁圍困得奄奄一息,連帶著曹操都嚇得要遷都來躲避關羽。
  • 襄樊之戰,如果司馬懿代替于禁出戰,他能擊敗關羽嗎?
    三國中,有一場大戰,將關羽的聲望直接推向了頂端,自此以後沒人再敢說關羽的軍事能力不行。這場大戰便是襄樊之戰中的水淹七軍,此戰關羽擊敗了曹魏名將于禁,俘虜三萬精銳曹軍,震驚華夏,連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那麼,假如此戰是司馬懿出戰,他能夠成功的擊敗關羽嗎?
  • 關羽手下數萬精兵,為何敗走麥城之時,身邊只剩十餘騎?
    作為鎮守蜀國兩大戰略要地之一荊州的關羽,深得劉備信任,統帥兵馬至少數萬,然而在東吳偷襲荊州之後,關羽敗走麥城之時,本來統帥數萬兵馬的關羽,最後身邊只剩十餘騎,數萬精兵盡沒,部將無人跟隨,簡直不可思議匪夷所思,古今名將都不可能慘敗到這種程度。因此,不由得讓人疑問:關羽有何用兵之過,做人有何之錯?
  • 關羽襄樊一戰,只不過擒于禁,憑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東漢末年,由關於本人發動了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襄樊之戰。這場戰爭由於是因為關羽本人發動,也被大家稱為關於北伐之戰。這場戰爭主要講的是在公務員200多年前劉備的部下,關於率領了大量的軍隊從荊州起兵,從而對曹魏的襄陽發起攻擊,另外在樊城地區進行了一次比較重要的戰役,因此流傳資金。
  • 劉備生前為何厚此薄彼,僅僅追諡法正而不追諡關羽?原因有三
    三國時期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天下皆知,可是有點令人奇怪的是劉備生前曾經追諡過唯一的一位臣子,此人卻不是關羽而是法正,對劉備而言追諡一人是追諡,追諡兩人也是追諡,那麼劉備生前為何厚此薄彼,僅僅追諡法正而不追諡關羽?原因有三,我們來分析一下。
  • 關羽是誰殺死的?為什麼要殺關羽?關羽敗亡失荊州有什麼影響?
    這種說法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關羽都是孫權殺的,不是呂蒙對關羽有私仇,非要擅自弄死關羽。呂蒙一直身體不好,操勞病死很正常。關羽死後沒多久,呂蒙就死了。奪取荊州的屁股還沒擦,奪取襄陽的戰略還沒實現,這時候孫權就匆匆把統帥給殺了,除非腦子進水。
  • 讀史|關羽之死,蜀漢君臣難辭其咎
    後來的形勢真如諸葛亮的預測,劉備既佔領了益州,又佔領了部分荊州,兩路大軍形成了對曹魏集團的鉗形攻勢,局面一派大好。接下來,形勢繼續朝著有利於劉備集團一方發展。在劉備和曹操長達兩年的漢中之戰中,曹操一方損兵折將,大將夏侯淵被黃忠陣斬,曹軍撤退,劉備佔領漢中全境,並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
  •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徐晃作為曹操派來的援軍,為何能夠長驅直入?
    襄樊之戰,是把關羽的名聲推到巔峰的一戰。此戰中,關羽率兵奪襄陽、圍曹仁於樊城、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一度逼得曹操想要遷都。相對於關羽這樣揚名已久的大前輩來說,徐晃在他面前似乎就是一個後輩。但是,這只是關羽的戰績過於耀眼而已,徐晃實際上來說也是一個實力不俗的武將。在建安二年的時候,徐晃棄楊奉投曹操,先後跟隨曹操打過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冀州徵伐、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徵伐、夏侯淵平定涼州之戰,以及漢中之戰等重要戰役。從徐晃參與的這些戰役來看,其完全是一個久經沙場的經驗老將。而且在這樣戰役中,徐晃每一次都有很不錯的表現,深得曹操的器重。
  • 關羽大意失荊州時,為什麼會敗走麥城,直接逃回益州不行嗎
    當襄樊前線的戰爭打得如火如荼時,益州方面沒有提供任何支援,一是因為關羽傳到益州的諜報全是捷報,用不著支援,二是益州已經打了兩年多的漢中之戰,糧食匱乏、兵員疲憊,無力支援關羽,就連離關羽最近的上庸三郡的劉封與孟達也不願意支持關羽,所以整個襄樊之戰,關羽就是靠著荊州三郡的兵力在孤軍作戰。
  • 三國最不能殺的3個人,孫權殺一人,曹操殺一人,關羽殺一人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他們都可以殺掉,這3個人,是不能殺的,但孫權、曹操、關羽各殺了一人。 一、關羽 關羽是蜀漢名將,和劉備情同兄弟,他很早就跟隨劉備了,所以在蜀漢的地位很高,是蜀漢的二號實權人物。 劉備率兵奪取益州、漢中時,關羽替劉備鎮守荊州。
  • 如果糜芳死守荊州等待關羽回援,關羽還會被擒殺嗎?
    糜芳在江陵開城投降,是關羽輸掉襄樊之戰的主要原因。荊州軍的家眷都居住在江陵城中,假如糜芳能夠堅守江陵,等待關羽率軍支援。關羽的將士們想要營救家人,肯定會以一當十,將吳軍趕出江陵城。徐晃在襄樊前線擊敗關羽後,關羽的水軍仍然十分強大,關羽的陸軍也有數萬人,仍然具備威脅曹魏的實力。除了在襄樊前線的軍隊外,關羽在荊州還部署大批部隊防範東吳。雖然關羽在荊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但是江陵城和公安城都修建得十分堅固,如果吳軍圍攻這兩座城池,沒有幾個月的時間也無法成功。
  • 三國最不能殺的3個人,孫權殺一人,關羽殺一人,曹操殺一人
    劉備率兵奪取益州、漢中時,關羽替劉備鎮守荊州。不過在劉備剛拿下漢中不久,關羽為了早日匡扶漢室,未經劉備許可,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這導致劉備沒有做好準備,未從秦川出兵進攻曹魏。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策劃,劉備在拿下荊州、益州後,還要等北方生變後,劉備才能率大軍出秦川攻打曹魏,再派一上將軍率荊州之兵攻打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