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如果司馬懿代替于禁出戰,他能擊敗關羽嗎?

2020-12-23 騰訊網

三國中,有一場大戰,將關羽的聲望直接推向了頂端,自此以後沒人再敢說關羽的軍事能力不行。這場大戰便是襄樊之戰中的水淹七軍,此戰關羽擊敗了曹魏名將于禁,俘虜三萬精銳曹軍,震驚華夏,連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那麼,假如此戰是司馬懿出戰,他能夠成功的擊敗關羽嗎?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想要攻下樊城,結果曹仁據城力守,兩軍陷入僵持。曹仁雖然暫時守住了城池,但實力遠遠不如關羽,只能不斷的向曹操求援。而曹操自然也是不想放棄樊城這個重要據點,於是命令于禁統領七軍救援樊城。于禁作為曹魏宿將,軍事能力沒得說,在襄樊之敗前,他可是大名鼎鼎。只不過是因為襄樊之敗,投降關羽,給他彪悍的人生留下了汙點,以至於大家都認為他不咋的。實際上,人家可是個猛人。

正常情況下,于禁和關羽完全有得一拼,關羽也並不一定能夠擊敗于禁。而且于禁此來,帶來曹魏三萬的精銳,戰力頗為強悍,關羽總兵力也不過三萬,而且還要分兵防守,圍困樊城,所以在面對于禁時,關羽在兵力上並不具備優勢,勝負難料。只不過,這一次,連上天都z站在關羽這邊,幫助關羽成就無敵的名聲。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當時連續下了十幾天的大雨,導致漢水暴漲,甚至誘發了山洪。于禁帶來的曹軍,本來大多數都是北方兵,不熟水性,更加沒有準備大戰船,所以面對這種大水,顯得無能為力。而關羽的荊州兵則不一樣了,他們是深諳水性,並有大船作為載體。在這種優勢下,關羽最終成功的擊敗了于禁,俘虜了曹魏三萬精兵。

那麼如果此戰是司馬懿前來,他能擊敗關羽嗎?三國形勢會發生變化嗎?

我們先來看看于禁此戰輸陣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據史書記載,當時天降大雨,形成了洪水,在一般的平地上根本無法紮營,更別說山窪等低地勢了。

《資治通鑑》: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

從「漢水溢,平地數丈」我們可以知道,這次的洪水是非常兇猛的,而最終關羽還成建制的俘虜了曹軍,則說明曹軍當時根本沒有在山窪地帶,甚至沒有在平地,而是在高處紮營。從這裡也能看到于禁用兵的厲害之處,面對如此天災,他能及時作出反應。這一點和演義就完全不一樣了,演義中于禁營地是在山谷之內,實際上人家于禁根本沒有這麼蠢。面對大雨,早就把軍隊移到了山高處。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洪水並沒有退去的意思,水越來越大,即便居於高處,曹軍所佔的地方也越來越小,被擠壓在一小團地方。而曹軍由於從北方過來,根本沒有帶大船,一時半會也造不了,只能有部分小船,僅憑這部分小船,根本無法帶曹軍安全離開。曹軍只能困守孤地,望洋興嘆。但關羽這邊不一樣,人家有大船,隨時可以派兵前來襲擊。所以說,于禁此時面對的其實是個死局,不投降,就只能等死!最終,為了保全三萬人的性命,于禁選擇了投降!

我們可以看到,于禁戰敗完全是因為天災,是不可抗因素,如果換成司馬懿前來,估計也不會有大的改變。

首先這個水是誰也控制不了的,司馬懿還是會和于禁一樣,被困高處,不能脫身。當然了,他也不敢獨自逃身,曹操可是在後面盯著的。其次很多人說了,司馬懿擅長防禦,可以拼死抵抗啊。這話說得沒錯,司馬懿可以抵抗,但是物資怎麼辦?吃的、喝的、用的怎麼解決?箭支是會用完了,而且水越來越大,對曹軍士氣的打擊也越來越大,用不了多久,只要水勢不見減退,曹軍自己就會崩潰,畢竟誰也不願意死。

所以說,對於司馬懿而言,只有兩種結局。一是和于禁一樣,直接投降。二是和龐德一樣,拼死抵抗,最終弓箭用完,被關羽俘虜。只不過這個時候就要看司馬懿會不會像龐德一樣,選擇寧死不降了。如果司馬懿被俘後投降,那麼還是會和于禁一樣,最終在關羽兵敗後被東吳釋放,回到曹魏。如果司馬懿拒絕投降,關羽將其斬殺,那麼三國確實是要大變樣了,關羽兵敗沒錯,不過後期北伐時,如果沒有司馬懿幫曹魏抵抗,諸葛亮將會輕鬆許多,戰果更大,蜀漢實力更強,說不定連諸葛亮自己都要多活幾年呢!

司馬懿拒絕投降,于禁首先要感謝他替自己出戰,保全了自己的名聲。諸葛亮、劉禪也必須得感謝司馬懿,讓蜀漢多維持數十年!三國也將會大變樣,蜀漢將會更強大!

總結

就算司馬懿代替于禁出戰襄樊,也改變不了水淹七軍的悲劇,司馬懿最終也將被關羽擊敗。至於會不會改變三國的走向,則要看司馬懿願不願意為曹魏盡忠了!你覺得司馬懿會寧死不降還是會直接投降呢?歡迎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關羽襄樊一戰,只不過擒于禁,憑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東漢末年,由關於本人發動了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襄樊之戰。這場戰爭由於是因為關羽本人發動,也被大家稱為關於北伐之戰。這場戰爭主要講的是在公務員200多年前劉備的部下,關於率領了大量的軍隊從荊州起兵,從而對曹魏的襄陽發起攻擊,另外在樊城地區進行了一次比較重要的戰役,因此流傳資金。
  • 圖解襄樊之戰:關羽北伐取得多大戰果,為何能嚇得曹操要遷都
    同年,為響應西線攻勢,關羽率荊州兵傾巢而出,向襄樊發動進攻。只要拿下襄樊,從荊州方向出宛、洛,劉備從秦嶺出關中,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關羽以廖化為先鋒,關平為副將,馬良、伊籍為參謀,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親率三萬荊州兵北伐。關羽不愧為劉備手下頭號大將,很快就攻下了襄陽,曹仁、滿寵退守樊城負隅頑抗。曹操聽說樊城告急,於是派于禁、龐德率七軍前來支援。
  • 一場襄樊戰役,捉于禁、斬龐德,為何能讓關羽威震華夏?
    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緊接著關羽揮師北上進攻襄樊,接下來又是水淹七軍,緊接著又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局面突然急轉直下,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俘……毫無疑問,關羽正是這一年絕對的主角,悲情主角!不過他雖然身死,但是其個人的聲威卻得到了一個「威震華夏」的評價,使其地位遠高於同一期的趙雲、張飛、張遼等一流將領。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襄樊之戰是如何成就關羽的!
  • 襄樊之戰關羽戰死,那麼曹操孫權,都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然而,讓關羽沒有想到的是,此次戰役自己竟然沒能成功,同時還死在了宵小之手。而且,就連自己經營多年的荊州數郡也落到了孫權手中。怪只怪當時有些輕敵,而且沒有多做幾手準備。在襄樊之戰中,名將關羽戰死。但是,關羽的確是名將,他不會白白戰死。當時,偷襲荊州的孫權,還有曹操他們手下都死了哪些大將呢?說出來真的有些丟臉,一起來看看有哪些人?
  • 曹操為何派遣于禁前往抵擋關羽,救援曹仁?曹操堅信于禁不會反叛
    而談到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于禁,他奉命前往救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自己也是投降於關羽,成為他一生的一個汙點,晚年也是被曹丕羞辱了一翻,羞愧而死。可以說在于禁和關羽的對決中,于禁完全沒有展現出應有的軍事指揮能力,堪稱是被關羽輕鬆擊敗的,在當時曹操為何會選擇讓于禁去統軍徵討關羽呢?首先在局勢上,曹操用人已經不敢再那麼大膽了,也就是在曹仁困守樊城之時,他需要派遣一位值得信賴的將領,而環顧之下,只有于禁最合適了。
  • 鎮守荊州的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三國時期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蜀國關羽和曹魏之間的襄樊之戰的名氣也很大,對當時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影響。襄樊之戰後,蜀國丟失荊州,失去悍將關羽,對劉備的打擊非常大。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呢?公元219年襄樊之戰爆發前,劉備已攻下益州,佔據巴蜀。
  • 關羽襄樊戰役節節勝利,怎麼突然劇情反轉,被殺了?
    關羽此舉可謂是驚動了曹魏政權的朝野,曹操看到漢獻帝的都城在許,距離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區是近在咫尺,十分害怕,打算遷都,一時間關羽可謂震驚華夏。如果不是司馬懿及時阻止,三國的歷史可能要在這裡重新書寫。當時實力最強大的曹魏政權,為何被關羽率領的區區不足3萬大軍發動的襄樊戰役就能夠威脅整個曹魏政權呢?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正如《三國演義》所記載的,關羽在曹操陵墓裡看見關羽水淹七軍,被擒于禁,斬首龐德的畫像後,羞愧而死。本來五子良將是五人中地位最高,又受曹操寵愛的外姓將軍,但于禁在襄樊與關羽的戰爭中表現極差,被關羽擊敗並俘獲,然後于禁投降,關羽被押往南郡的江陵城守備,與于禁一同被俘的龐德卻寧死不降,被關羽斬殺,正是因為有了龐德的英勇,于禁才顯得貪生怕死,以致于禁晚節不保。
  • 三國正史記載:關羽被動應戰,于禁也沒瞎指揮,是誰害死了龐德?
    一提起襄樊之戰,人們就會想起關羽大意失荊州,還產生了很多陰謀論。這些陰謀論中居然還有「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于禁怕龐德立功而背後使壞」。且不說劉備跟關羽的關係有多好、荊州有多重要,就是「于禁瞎指揮坑死龐德」也只是演義小說中的說法,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知道:襄樊之戰不是關羽發動,于禁沒有瞎指揮,指揮失當讓龐德戰敗被擒斬的另有其人。
  • 關羽的揚名之戰「水淹七軍」,淹的是哪七軍?究竟淹死多少人?
    襄樊之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出名的戰役之一。此戰中,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打的曹操這批增援部隊全軍覆沒,震驚華夏。不過也有很多人好奇了,關羽水淹七軍,淹的到底是哪七軍呢?究竟淹死了多少人呢,為何就能夠震驚華夏?
  • 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了個龐德,為何就能威震華夏?
    周瑜率三萬兵赤壁之戰打敗曹操也沒說威震華夏,黃忠定軍山斬殺對方主帥夏候淵,陸遜夷陵之戰擊敗劉備丶石亭之戰擊敗曹休,這些戰果哪個比襄樊之戰小?你威震華夏,人家是否威震亞洲、威震天下了?再說,此時曹操主力在漢中和東線,主力未傷,遷都也只是說說而己,並沒有能趕走它。
  • 襄樊之戰時關羽身亡,那曹操孫權,又損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關羽,跟劉備、張飛情同兄弟,雄壯威猛,號稱「萬人敵」。在劉備顛沛流離的那些年裡,關羽一直跟著他,一直保護他。
  • 關羽敗走麥城,這兩人任選一個,都可以救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北攻樊城,曹仁堅守,不敢出戰,曹操派于禁督七軍救援樊城,遇到秋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于禁被擒,龐德被殺。 隨即,曹操採用司馬懿和蔣濟的建議,勾結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隨即兵敗。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于禁前文說過,于禁原本是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的,只不過最終他因犯錯而受到了曹家的敵視,所以地位大降,那麼于禁是因為什麼事情受到敵視的呢?其實就是因為他投降了關羽!襄樊之戰,關羽出兵把曹仁打得龜縮城內,不敢接戰。樊城是曹魏的軍事要地,曹操自然不容它被關羽染指,於是曹操命于禁統帥七軍前往迎敵。
  • 第七十四回 襄樊之戰(下)
    對於曹操來說,眼下是自官渡之戰後最危急的時刻。曹操是五月由漢中撤軍的,襄樊之戰爆發後,他並沒有及時回到許都,很大程度是曹操自己對守住許都也失去信心,做好了遷都洛陽的準備。遷都茲事體大,當時是蔣濟和司馬懿都勸曹操,認為于禁之敗是天災,非人之過,因此遷都是示弱於敵。曹操想遷都有他的道理。有天下之中的洛陽在手,即可北連鄴城和冀州,又可防止關羽在陸渾亂民的支持下北取洛陽。
  • 于禁身為五子良將,深受曹操信賴,為什麼會投降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龐德在襄陽敗於關羽之手,龐德寧死不屈英勇就義。而于禁卻投降關羽,晚節不保,曹操得知追隨自己半生的老將于禁投降後,對其萬分失望。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吳國大將呂蒙攻破襄陵打敗關羽之後,于禁又成為了吳國的戰俘,于禁投降的行為受到了吳國將領虞翻的屢次侮辱,于禁也時常因為心懷愧疚而以淚洗面。
  • 襄樊之戰打了多久?正史與小說對照,發現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真相
    熟讀三國正史的都知道,關羽確實在襄樊之戰中進行了一次刮骨療毒,但操刀的卻絕不可能是是華佗,因為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那一年,就已經死在曹操的監獄之中了。於是有人說:華佗不可能給關羽刮骨療毒,演義小說的描寫很不靠譜,所以對襄樊戰役的描述也不符合歷史事實,襄樊之戰根本就沒打那麼長時間,發大水是有的,但下大雪則未必,所謂關羽風雪中被擒,只不過是為了渲染一種悲壯氣氛罷了。
  • 樊城之戰,如果孫權不在後面幫助曹操,關羽有機會擊敗徐晃嗎?
    對於劉備來說,漢中之戰的勝利穩固了益州,而樊城之戰則粉碎了劉備進一步北上勝利的可能性。那麼再回頭看看樊城之戰失敗的原因的時候,許多人把關注點放在孫權身上,假如當初孫權顧全大局,不從背後攻擊關羽,那麼關羽有機會擊敗當時的勁敵徐晃嗎?徐晃其人其事。徐晃和關羽是老鄉,倆人同是河東人。
  • 當關羽遇到張遼、樂進、于禁與徐晃
    這也是關羽北伐最北的地方。樊城——漢水之北重鎮,眾所周知。襄陽——漢水南重鎮,荊襄最核心。江陵——荊南最核心地帶。當年劉表病死,曹操克襄陽,劉備帶百姓南走。曹操輕騎追,不讓劉備入江陵,遂發生當陽之戰,成就趙雲救主、張飛斷橋的傳奇。後來曹操赤壁敗北,曹仁守江陵,與周瑜大戰經年,最後丟了南郡,走了。
  • 關羽若投靠曹操,在曹營能排第幾,看郭嘉程昱是如何評價的
    眾所周知,關羽在三國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說他特殊,是因為關羽有兩個特點,導致他能流傳千古,即使到了現在,遍地的關帝廟與關羽的崇拜之風,幾乎有華人的地方,都會崇拜關羽,關羽之所以一直被後仰視,就在於他的兩個特點: 一、關羽是萬人敵,三國第一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