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有一場大戰,將關羽的聲望直接推向了頂端,自此以後沒人再敢說關羽的軍事能力不行。這場大戰便是襄樊之戰中的水淹七軍,此戰關羽擊敗了曹魏名將于禁,俘虜三萬精銳曹軍,震驚華夏,連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那麼,假如此戰是司馬懿出戰,他能夠成功的擊敗關羽嗎?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想要攻下樊城,結果曹仁據城力守,兩軍陷入僵持。曹仁雖然暫時守住了城池,但實力遠遠不如關羽,只能不斷的向曹操求援。而曹操自然也是不想放棄樊城這個重要據點,於是命令于禁統領七軍救援樊城。于禁作為曹魏宿將,軍事能力沒得說,在襄樊之敗前,他可是大名鼎鼎。只不過是因為襄樊之敗,投降關羽,給他彪悍的人生留下了汙點,以至於大家都認為他不咋的。實際上,人家可是個猛人。
正常情況下,于禁和關羽完全有得一拼,關羽也並不一定能夠擊敗于禁。而且于禁此來,帶來曹魏三萬的精銳,戰力頗為強悍,關羽總兵力也不過三萬,而且還要分兵防守,圍困樊城,所以在面對于禁時,關羽在兵力上並不具備優勢,勝負難料。只不過,這一次,連上天都z站在關羽這邊,幫助關羽成就無敵的名聲。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當時連續下了十幾天的大雨,導致漢水暴漲,甚至誘發了山洪。于禁帶來的曹軍,本來大多數都是北方兵,不熟水性,更加沒有準備大戰船,所以面對這種大水,顯得無能為力。而關羽的荊州兵則不一樣了,他們是深諳水性,並有大船作為載體。在這種優勢下,關羽最終成功的擊敗了于禁,俘虜了曹魏三萬精兵。
那麼如果此戰是司馬懿前來,他能擊敗關羽嗎?三國形勢會發生變化嗎?
我們先來看看于禁此戰輸陣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據史書記載,當時天降大雨,形成了洪水,在一般的平地上根本無法紮營,更別說山窪等低地勢了。
《資治通鑑》: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
從「漢水溢,平地數丈」我們可以知道,這次的洪水是非常兇猛的,而最終關羽還成建制的俘虜了曹軍,則說明曹軍當時根本沒有在山窪地帶,甚至沒有在平地,而是在高處紮營。從這裡也能看到于禁用兵的厲害之處,面對如此天災,他能及時作出反應。這一點和演義就完全不一樣了,演義中于禁營地是在山谷之內,實際上人家于禁根本沒有這麼蠢。面對大雨,早就把軍隊移到了山高處。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洪水並沒有退去的意思,水越來越大,即便居於高處,曹軍所佔的地方也越來越小,被擠壓在一小團地方。而曹軍由於從北方過來,根本沒有帶大船,一時半會也造不了,只能有部分小船,僅憑這部分小船,根本無法帶曹軍安全離開。曹軍只能困守孤地,望洋興嘆。但關羽這邊不一樣,人家有大船,隨時可以派兵前來襲擊。所以說,于禁此時面對的其實是個死局,不投降,就只能等死!最終,為了保全三萬人的性命,于禁選擇了投降!
我們可以看到,于禁戰敗完全是因為天災,是不可抗因素,如果換成司馬懿前來,估計也不會有大的改變。
首先這個水是誰也控制不了的,司馬懿還是會和于禁一樣,被困高處,不能脫身。當然了,他也不敢獨自逃身,曹操可是在後面盯著的。其次很多人說了,司馬懿擅長防禦,可以拼死抵抗啊。這話說得沒錯,司馬懿可以抵抗,但是物資怎麼辦?吃的、喝的、用的怎麼解決?箭支是會用完了,而且水越來越大,對曹軍士氣的打擊也越來越大,用不了多久,只要水勢不見減退,曹軍自己就會崩潰,畢竟誰也不願意死。
所以說,對於司馬懿而言,只有兩種結局。一是和于禁一樣,直接投降。二是和龐德一樣,拼死抵抗,最終弓箭用完,被關羽俘虜。只不過這個時候就要看司馬懿會不會像龐德一樣,選擇寧死不降了。如果司馬懿被俘後投降,那麼還是會和于禁一樣,最終在關羽兵敗後被東吳釋放,回到曹魏。如果司馬懿拒絕投降,關羽將其斬殺,那麼三國確實是要大變樣了,關羽兵敗沒錯,不過後期北伐時,如果沒有司馬懿幫曹魏抵抗,諸葛亮將會輕鬆許多,戰果更大,蜀漢實力更強,說不定連諸葛亮自己都要多活幾年呢!
司馬懿拒絕投降,于禁首先要感謝他替自己出戰,保全了自己的名聲。諸葛亮、劉禪也必須得感謝司馬懿,讓蜀漢多維持數十年!三國也將會大變樣,蜀漢將會更強大!
總結
就算司馬懿代替于禁出戰襄樊,也改變不了水淹七軍的悲劇,司馬懿最終也將被關羽擊敗。至於會不會改變三國的走向,則要看司馬懿願不願意為曹魏盡忠了!你覺得司馬懿會寧死不降還是會直接投降呢?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