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波 山東省濟南第十三中學
什麼樣的學校是一所「好學校」?
對於不同的主體,「好學校」的標準也是不同的,但「好學校」是有共性的——能培養出「好學生」。
國家權威機構早在2018年發布的相關文件中,對「好學生」一詞用「中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已經做了十分明確的理論性的闡釋:
這份核心素養事關今後的課標修訂、課程建設、學生評價,也是對我們以往的辦學理念和實踐的反思和修正。
關於培養「好學生」的一點思考
濟南第十三中學有著輝煌的過去,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文化底蘊深厚,雖然校舍貌似陳舊,但現代化教學手段一流,「名師名管」輸出頻仍,但後繼力量人才輩出,「黨政工團教學研」各項工作均衡並進,成效斐然,但是,我們認為這還不夠:如果學考成績成為了學生的唯一使命,那就在未成年時就被人為的貼上了成功或者失敗的標籤,而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這是不準確的,也是不公平的。
學校不是因為學生的今天而存在的,而是因為為了學生的明天而存在,才被賦予了意義!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不是為了研究明天做什麼,而是研究今天做什麼才能有明天!
盧梭和李希貴校長的這兩句話關乎學生的靈魂、潛能和未來,也勾畫了一名初中畢業生走出校門的那一刻,擁有怎樣的「精神長相「,這個「長相」積澱了他們作為一個未成年人過去,也決定了他們在即將開啟漫長的未來人生時擁有什麼樣的態度和高度。在這裡,結合我們這些年來一直在做的學科核心素養課題,我們對上面提到的六個核心素養,再做一次「十三中學版本式的」簡化壓縮,把這個「長相」概括為:初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初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認為,一名初中學生,自打踏進初中校門的第一天起,就應該用三年的時間為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船開始構築三件要素:能抵抗風浪的龍骨,能規避暗礁險灘的羅盤,以及能持久高效的動力,我們可以把它們概括為:
心理健康+規則意識+學業規劃
心理健康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11月5日聯合發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大約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其中約16%的人身傷害源於心理問題。
國內同期的相關數據很多,但不會比這個數據讓我們能有所樂觀。
我們對這樣一句話不會感到陌生:初一變化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這個變化不僅僅是學習成績上的,而是方方面面的。這是為什麼呢?試做個簡單分析:
如同天底下沒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幸福的父母一樣,每個孩子背後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都存有家庭教育的烙印。
隨著孩子的日漸長大,父母的付出和希望映射在孩子身上,會慢慢發生一些變化——青春期自我覺醒和社會初化。
這個階段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最為關鍵的階段,也是在原生家庭中家長與孩子的未來親子關係的基本定型階段,一般發生在孩子的12~16歲,基本處於孩子小學高段至初中畢業期間。
而初中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結束階段,承擔著分類選拔的功能,必然要:學習難度突增;學習綜合品質、學習基礎在壓力日漸劇增下,實現了聚變式的呈現。
對此,作為學校,我們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況作初步了解:
(1)學生心理狀態調查分析
按照專業標準,經過專業培訓,做三項調查工作:
焦慮自評量表(SAS)
心理狀況測量量表
心理狀況談話觀察
綜合以上三方面調查,基本可以確定學生心理狀況健康度指向:
(2)常態化舉措
(3)與家長的溝通合作
家校合作是修繕和構築學生強大心理素質的必要條件,我們完全有必要盡我們所能去幫助他們。
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幸福的少年可以幸福一生。
心理健康穩定的學生,即便學習成績不太理想,也可能會是笑到最後的那批人。
規則意識
(1)規則意識的缺失和成因
我們對「巨嬰症候」這個詞應該不會陌生:哪怕我被一塊石子硌疼了腳,那也自然是石子的錯誤。這就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
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階段開始有無數的埠接受正式的規則教育,但從實際效果上看,還不能讓人滿意,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導致了對規則的漠視。
「規則」,對未成年人來講,有著極為特殊的植根性、成長性和過渡性。對一個學生來講要求遵守的守則和紀律,同樣一個內容,等學生長大以後,他所面對的就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所以,培養規則意識就是培養學生作為一個未來公民的底線意識、紅線意識。
我們要讓學生們從入校的第一階段開始就明白,規則意識是人生的第一個臺階,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衣服扣子系錯了可以重來,但人生沒有回程。
(2)實現師生雙方的共識和共情
學生對規則的遵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雙方對規則問題認知理解的深度和一致性。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學生犯錯誤時,不要一味地重複強調某條規則為什麼要遵守,而是強化執行力。
比如,我們在處理學生違紀問題時喜歡打感情牌,比如說:你父母掙錢供你上學不容易,怎麼能打架呢?這裡面就有個問題:用親子感情替代了規則的剛性。一味地講道理而不採取必要的懲戒,用不了幾次以後,學生就會認為規則只是說教,是家長或者老師的原因或自己倒黴才被找上了麻煩,這就為今後的教育埋下新的隱患。
而更好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你的行為觸犯了規定或者約定,所以是錯誤,錯誤就該受到懲罰。就這麼一點點不同,但在強化規則意識的教育方面,實際效果會大相逕庭。
(3)讓「大家」成為規則的制訂者和「執法者」
多元而民主的共同參與是很好的辦法:我們組織各班家長和學生參與討論,找出大家普遍認為對集體好、對大家好的制度,制訂細化的各項規定,討論出來之後要求每個人都遵守,並共同參與到規則的維護中來,這樣既可以讓大家體驗制訂規則的過程,理解規則,又可以相互監督促進自覺遵守規則,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同時藉助各種社會力量和教育資源齊抓共管、共同維護,只要我們三年堅持下來,相信學生的規則意識會得到有效增強,這會讓他們受益一生。
(三)學業規劃
學業規劃是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的前提。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把學生的學業規劃作為人生規劃的第一步,從初中的起始階段就開始看待和研究。
同時,學業規劃是初中學生素質教育的硬核要求。學生在十四、五歲甚至比這更早的年齡段,學生的各種學習特質就會逐漸顯示出來,每種特質都可能是珍稀的潛質。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不同,就會在主觀上影響著我們是耐心呵護,還是簡單歸結於學生的「問題」,這往往可能就是「特長生」與「問題生」的分水嶺。要知道,「諾貝爾獎從來就與脅迫利誘無關,只與興趣有關」。
愛因斯坦說過:「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這句話的含義並不是說學習不重要,而是現在的每時每刻的學習都是指向未來的,都是在尋找自己未來的成長點。
著眼於未來,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正在籌劃在專家的引領下,成立專門的課題組——「學生核心潛質的測量與引領」, 聚集一批有高度、有廣度、有情懷、有素材的老師、家長和部分社會機構共同參與進來,在形成可靠的大數據的基礎上,對學生核心潛能進行評估,同時充分利用學校現有三大優勢——「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中學學業質量保證體系構建」「基於學科、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單元大概念導讀」「全省一流的智慧課堂、智慧校園技術和應用」等省級及以上成果和條件,在更寬泛的維度上進行探索性指引,充分尊重天賦與特質,勾勒出每一位學生指導性的科學的學業發展方向。這個方向,如同夜裡海上的遙遠的燈塔,可能並不很清晰,但可以給人以自信和力量。
立足十三 願景未來
教育的特殊和教育者的榮光在於可以通過陪伴一個個有趣的靈魂,影響未來。在一個學校呆久了,我慢慢發現,我們十三中的老師有一個共性,即使經過了六十多年的迭代更替卻始終未變,他們鑄成了這所學校獨樹一幟的集體人格和師風學風,那就是:內心從容,步履堅實,平靜的外表下卻有著張揚的個性。這樣的文化精神與上面所說的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竟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應該就是人們所說的「教育是一場用生命陪伴生命的過程」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吧!
向日葵說:只要朝著太陽努力向上,一切都會變得簡單而美好!教育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但只要我們一致地向著既定目標,從容踏實,步履堅定向前走,天橋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