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能玩兒真的了嗎?」《薩利機長》中,面對委員會的刁難,老機長薩利淡定的說出這句話,語驚四座。
電影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機長薩利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講述了前美國空軍飛行員薩利執飛1549號航班,遭遇飛鳥撞擊,導致兩個發動機全部熄火。千鈞一髮之際,薩利機長確認無法到達附近機場後,勇敢地在哈德遜河面進行迫降,最後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薩利機長成為明星英雄。但是,接下來的調查卻顯示薩利做了錯誤的選擇,有人開始質疑這個「英雄」,機內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薩利機長》由影帝湯姆·漢克斯主演,老「阿甘」任借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睿智堅毅的英雄機長,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影片延續了大導演伊斯特伍德一貫簡單細緻卻有力的風格,冷靜又沉穩地展示了人性的衝突,重新定義了新時代的英雄形象。此片一經上映,好評如潮,感人至深,豆瓣評分高達8.3。
這個世界,哪有什麼英雄,不過是平凡的人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罷了。薩利機長就是如此,他在墜機的關鍵時刻利用自己的能力扭轉乾坤,救了全機的人,也救了他自己。
今天,我們換到職場的角度,來聊一個比較深刻的話題:【職場中,關鍵時刻能「救」你的,只有核心競爭力】,細分成以下三個方面來談:
什麼是核心競爭力?為什麼要提高職場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應該怎樣提高核心競爭力,把握職場中的關鍵時刻?
01、什麼是核心競爭力?
《薩利機長》中,薩利不僅僅是一個機長,還曾經是美國空軍飛行員,參與過無數次飛行,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危險。正因為這些寶貴的經驗,薩利機長才能在即將墜機的關鍵時刻保持冷靜和沉穩,精準地分析出了塔臺給出的「降落附近機場」的建議並不可行,只會導致機毀人亡。於是,薩利機長當機立斷,將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救了全機的人。
如果那次的機長換了一個人,哪怕是換成薩利的副機長,都不可能複製薩利機長的英雄壯舉。
薩利機長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擁有別人不具備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
核心競爭力,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德和加裡兩位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出來的,指的是組織具備的應對變革和激烈的外部競爭,並且取勝於競爭對手的能力的集合。
將核心競爭力應用到職場中的個人,則是指,一個人具備其他人沒有的某種專業能力,這種能力很難被人效仿、無法被人超越,保證了個人的競爭優勢,不會輕易被他人和時代所淘汰。
在剛畢業的時候,我的大領導曾經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職場,跟學校不一樣,你不僅要比別人優秀,還要與別人不同。當你優秀且不同,你才站得穩!」
這裡的優秀與不同,就是核心競爭力的兩大要素。現代職場中,努力的人越來越多,有能力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無法成為「獨一無二」的薩利機長,我們就有可能被淘汰。
所以,我們必須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要不斷提高它。
02、為什麼要提高職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只有擁有了核心競爭力,我們才擁有了主導權和競爭優勢,才能輕鬆應對職場中的關鍵時刻。
職場中,提高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原因有二:提高競爭位勢和應對關鍵時刻。
1、提高競爭位勢,不被他人淘汰
《薩利機長》中,薩利機長是美國空軍退下來的,飛行經驗之豐富無人能敵,即便年紀已經很大了,但老而彌堅,不遜色於年輕人,照樣堅守在主機長的位置上。
就像薩利機長一樣,我們在職場中同樣面臨著其他人的競爭威脅,如果不想被同事或同行淘汰,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競爭位勢,讓人望塵莫及。
競爭位勢理論,是由麥可·波特在80年代初提出來的,指的是經濟的進化同生物和社會的進化非常相似,存在著達爾文進化論中的三大核心機制:多樣性、遺傳性和自然選擇。只有經濟體足夠多樣化,才能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形成不同的競爭生態體,從而擁有各自的競爭位勢。
職場中,每個人都可以看成一個競爭生態體,總是在競爭——競爭更高的職位,競爭更高的薪水,競爭更好的公司,甚至是競爭更好的行業。面臨無處不在的競爭,我們同樣要提高自己的競爭位勢,其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升級,打造出多樣化和變異性,才能做到「他無我有,他有我強」,才能不被他人淘汰。
2、應對關鍵時刻,不被時代淘汰
《薩利機長》中,飛鳥襲擊導致墜機就是關鍵時刻,若是換作其他機長,很可能會根據塔臺的指示駕駛飛機回機場,但薩利機長卻是靠著自己強大的專業能力作出了更正確的判斷,將飛機迫降在河面上,救下了所有人的性命。
說回職場,其實也有關鍵時刻。平時大家都不顯山不露水,但一到關鍵時刻,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先說經常會遇到的辭工潮,有多少人被無情辭退,卻也有人穩坐釣魚臺,甚至往上走了一步。再說職場中最常見的升職競爭,如果你沒有核心競爭力,你如何能贏過對手,登上更高的職位。還有讓人煩惱的談加薪,如果你是一個可有可無能被替代的人,領導憑什麼給你加薪,不辭退你都算好的了。最後再拿2020疫情期的大環境來說,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了影響,很多公司被迫關門倒閉,很多人被「裸辭」,但卻有人當天就找到了下家,職業生涯一往無前。以上種種,都是職場中屢見不鮮的「關鍵時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也必將經歷的困境。到時,唯一能「救」我們的,只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只有打造出與眾不同、無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不被時代和大環境所淘汰。
03、我們應該怎樣提高核心競爭力,把握職場中的關鍵時刻?
核心競爭力,其實人人都有。有的擅長寫作,有的精於設計,有的通曉人性,有的專長銷售等。只要用心去思考和分析,總能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難就難在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到比人強,比人精,比人廣。
關於提高核心競爭力,這裡有三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刻意練習,形成直覺模式
《薩利機長》中,薩利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時代的英雄,就是因為他在即將機毀人亡的那一刻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將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面上,救下了所有人的性命。在這種關鍵時刻,薩利只有不到20秒的時間去思考判斷,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直覺的決策。
職場中也是一樣。平時,我們必須要不斷的練習和內化核心競爭力,形成直覺模式,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應對。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幾年前很火的一本書,很多人都看過,但卻很少有人能落地。其實,刻意練習很簡單,就三步:模仿套路,刻意為之,及時反饋。
①模仿套路
高手都在學習套路,新手卻在尋找捷徑。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咱們就以寫文章這事兒來舉例子:
很多人為了學習寫文章,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聽課筆記寫滿了好幾個本子,全是乾貨。但是,為什麼按照這些方法去寫卻仍然寫不出叫好又叫座的文章呢?原因很簡單,他們根本沒有摸到套路。比如文章的開頭,不是說你故弄玄虛的設置一個懸念就夠了的,你還需要考慮到你的讀者群體是什麼類型——文藝型?快餐型?八卦型?學習型?對於文藝型的讀者來說,你的開篇就不能太過俗套,至少要展現出文筆,必要時甚至要硬塞些詩句進去;而面對快餐型的讀者,你就不能無病呻吟了,因為他們根本不在意你的文筆,他們只想快速進入主題。
這些,才是套路!
別抓著那些無謂的「乾貨」不放,這些套路才是關鍵。
職場中也是一樣。在提升能力之前,先要去收集套路——同事的經驗,領導的指點,書本上的知識,自己的思維擴展等,都是積累套路的方法。只有當你找到了大量的套路,你才能通過模仿去整合它們,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
②刻意為之
刻意練習,最重要的點,不是「練習」,而是刻意。
還是說寫文章,有人寫了兩三年,文章都上千篇了,粉絲還是寥寥無幾,急得頭都快禿了;然後,有人卻在不到半個月時間漲粉上萬,成功變現,實現財富自由。因此,前者經常忿忿不平,覺得自己這麼努力居然沒人看見,肯定是平臺眼瞎。然而,換個平臺又如何?依然不行!
前者最重要的問題,不是他們寫得不夠多、練習不夠努力,而是他們練習的方法錯了,不夠「刻意」。
要達到練習上的刻意,必須要做到這兩點:
設定目標:當我們要練習某項能力時,首先要設定一個短期的目標,比如說一周內寫出一篇閱讀量過千或上萬的文章。這個目標,千萬不能過高,否則的話,會打擊自信;這個目標,也不能定得太低,否則會太容易做到,沒有促進的意義。有意為之:當目標設定後,我們就要向著目標前進,每天跟進、分析、試錯,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再加上不斷的模仿套路,汲取他人某些閃光點拿為己用,想方設法達到目標。③及時反饋
俗語有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人,都是習慣於看自己的優點,而下意識的忽略自己的缺點。
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找個旁觀者,讓他來做我們的「教練」。這個教練並不需要很強,甚至不用比我們強,只要能夠提供反饋的作用就行了。
當我們在刻意練習時,要時刻與「教練」進行交流,讓他從外人的視角來看我們的練習成果,指正其中的不足。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得到正向反饋,以此來修正接下來的練習方式,保持大方向的正確性。
2、清單革命,避免無能之錯
說到《薩利機長》,就不得不提我們的英雄《中國機長》。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幕:飛行前,機長在早餐時間和執飛本次航班的機組人員坐在一起,嚴肅而認真的做著一項很「無聊」的工作——核對清單。這個清單,包含了本次飛行任務中的各種關鍵因素,比如氣象、機組人員狀態、目的地等。
這個清單,乍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卻是飛機飛行必須要核對的事情,可以避免無能之錯。
在《清單革命》一書中,作者阿圖·葛文德將我們犯的錯分為兩種:無知之錯和無能之錯。
無知之錯:人們因為不具備某種能力而犯的錯——比如,你不會開飛機,偏要你開,你墜機了,這就是無知之錯。無能之錯:人們明明具備這種能力,但卻因為一些人為的主觀因素而不小心犯的錯——比如,你本來就會開飛機,但是你因為一件煩心事而忽略了某個細節導致墜機,這就是無能之錯。現代職場中,工作體量越來越大,工作任務越來越複雜,包含著無數個小細節。這種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盲目相信自己過往的經驗或者記憶力,因為我們很可能會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分心。而在一些重大任務時,一點點的分心,就很可能導致巨大的錯誤和嚴重的後果。
在工作上,我們要學會使用清單來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具體操作也很簡單:
開始上班時,列出一個今日需要完成的ToDoList;把這個清單中最重要的一兩件事情拈出來,優先完成;如果這個重要的工作很駁雜、體量很大,可以再列一個詳細的步驟清單;按照清單去完成工作,這樣才能保證不會遺漏某個重要的信息,而導致功虧一簣。有些人可能對清單嗤之以鼻,覺得沒必要,認為自己足夠專業。但是,有些時候,正是因為你足夠專業,你很可能會自信過頭,以致於忽略一些極小的細節,從而造成極大的失誤。
所以,尤其是當遇到重要的工作任務時,我們應該利用清單來輔助,避免無能之錯,充分展現自己的價值,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學會跨界,提升自己的可遷移性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跨界,心想自己有足夠的核心競爭力,不用擔心被淘汰,何必費勁去跨界呢?
但是,如果你仔細去看一看就會發現,職場中真正強大的人都具備強大的跨界能力。他們不僅在本行業中非常優秀,而且還涉獵甚廣,靈活運用各個行業的原理和方法來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提升自己全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還能指導解決本職中的問題。
前面說到《薩利機長》是根據真實事件改變,現實中的薩利機長不僅僅是一個機長,而且還是一個心理學博士,在大學任教,專門研究災難危機管理。如果不是有這種跨界能力的幫助,薩利機長能否保持正確的分析而迫降飛機於哈德遜水面還是未知之數。
在《好好思考》一書中,作者成甲用各種案例論證了跨界和思維模型的重要性,其中有一個例子讓人印象深刻——華為老總任正非老爺子,就是一個跨界的高手,他用物理學中的「熵」來指導公司經營,用耗散結構來指導企業管理,用李冰建都江堰時的「深淘灘,低做堰」的理念來定公司方針。
那麼如何跨界呢?方法有二:
①找相似,遷移概念
各行各業雖然各不相同,但那只是概念的名稱不同而已,其內核本質其實還是相似的。
就比如說商業創新和生物進化論——生物進化論的底層原理是「遺傳+變異=進化」;而商業創新其實就是在原業務的基礎上進行分形創新,原業務與生物上的「遺傳」相對應,而分形創新則對應生物學上的「不斷變異」,最終達成進化創新的目的。
那麼,當我們在商業創新上進入盲區時,我們可以借鑑更加成熟的生物學原理,在小範圍進行足夠多的「變異」,最終挑選出前景更大的「第二曲線」,達到創新的目的。
所以,在某些領域間,我們就可以找到彼此的相似之處,進行概念上的遷移,從而應用到當前的領域,成功完成跨界,提升核心競爭力。
②找相通,套用方法
有些領域之間,概念並沒有太多的相似性,這時我們就需要尋找彼此的相通性,套用它界的方法論為己用。
就比如體育競技和普惠的教育機構,這兩個領域乍一看沒有絲毫的關聯,但是它們的有些方法論是相通的:兩者都是在解決一個問題——即如何使用策略幫助一個人的行為更快地發生好的改變、能力更快地得到提升。
而現階段的教育機構,尤其是普惠的教育機構並沒有一個成熟的方法論來激勵學生,這時我們就可以借鑑體育競技的激勵機制——一旦一個人的成績提升到世界頂端,帶來的獎金等各種回報都是非常高的。
利用這種跨界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靈活運用各種跨行業的方法和經驗,來指導我們當前的工作任務,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結語:
《薩利機長》講了一個英雄,一個關鍵時刻的英雄。職場中同樣有關鍵時刻,我們只有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把握住關鍵時刻,方法有三:一是刻意練習,形成直覺模式;二是清單革命,避免無能之錯;三是學會跨界,提高自己的可遷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