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因包括:正常或病理情況下,組織結構薄弱或缺失。
為什麼會得疝氣?正常組織結構薄弱或缺失:某些組織穿過腹壁的部位結構薄弱,如精索及子宮圓韌帶穿過腹壁的位置、食管穿過胸腔到達腹腔的位置;腹壁正中腹白線發育不良;嬰幼兒腹壁薄弱。病理因素導致的結構薄弱:手術切口癒合不良。哪些人容易得疝氣?有如下危險因素或誘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可以預防的因素:
導致腹內壓增加的慢性因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經常搬運重物等。導致結構薄弱的因素:營養不良、肥胖、腹壁薄弱的老年人或嬰幼兒、嬰幼兒啼哭、腹部手術切口癒合不良等。很難預防的因素:
發現腹部與大腿交界處體表突出包塊等症狀,應積極就醫,由醫生診斷並判斷疝氣類型,以制定不同的醫療方案。
哪些情況要立即就醫:
腫塊在平臥或用手推不能還納的,甚至出現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的病人應立即就診。可以這樣做:
禁食禁飲,記錄大小便或嘔吐的次數,觀察大小便或嘔吐物的顏色及性質,記錄腹痛的持續時間。不能這樣做,有可能影響疾病診治:
不能服用止痛藥,以免影響醫生進行病情判斷;不要進行劇烈活動;不要強行將腫塊推回腹腔,以免造成疝氣內的組織損傷,比如:腸管破裂。應該看哪個科?普外科需要做哪些檢查?體格檢查:醫生會對患者做一些身體方面的檢查(醫學上稱為體格檢查),包括視、觸、聽。視診:主要作用是觀察包塊的大小、形態。觸診:主要作用是評估包塊的質地,有無壓痛,咳嗽時觸診是否有衝擊感,包塊推回腹腔後按壓腹股溝管皮下開口是否能阻止包塊突出,包塊有無波動,腹部有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聽診:主要聽包塊局部有無腸鳴音、有無血管雜音。這些檢查非常重要,主要作用是幫助醫生判斷是否存在疝氣,以及初步判斷疝氣的類型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當然,這些檢查結果陽性,也不能準確說明一定存在疝氣,需要結合症狀和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包括 B 超、腹部 CT 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影像學檢查。B 超:B 超可見突出的腫塊為腸管,按壓探頭可將疝氣內容物部分推回腹腔。目的是判斷疝氣內容物的種類。腹部 CT:可清楚的看到腸管或膀胱跨過疝氣出口的位置,也可看見腸管的血供。目的是清楚的了解疝氣的解剖結構,以及了解腸管的血供情況,便於指導治療。醫生會問患者哪些問題?包塊出現的時間?包塊出現時是否會因平躺或按壓時而消失?包塊是否在用力或咳嗽時出現?有無腹痛、腹脹、發熱,噁心、嘔吐等不適。目前的症狀是持續性加重還是間歇性發作?上一次肛門排氣、排便的時間,大便的量及性質、顏色?從第一次發現包塊到本次就診期間有沒有到醫療機構就診和治療?治療方式如何?治療效果怎麼樣?做過哪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