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馨馨之韻
每年一到暑假,國內各大琴行的培訓活動紛紛活躍起來,有搞國內教育培訓的,有搞出國遊學大師班的,可謂五花八門。加上現在網絡發達,各類線上教育也做得如火如荼。難怪歐美各大鋼琴廠家紛紛把基地建立在中國,就連不少歐美著名的指揮家、音樂家們也說:「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中國,他們在歐美留學接受鋼琴教育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國內鋼琴教育界存在的問題。比如幾十年來,鋼琴入門教材湯普森系列依然佔著主導地位。雖然國內出版社引進了一些新教材,如巴斯蒂安和菲伯爾系列,但是由於大多數教師受國內傳統教育的影響,加上授課方法方式的局限與限制,真正能夠並且願意將新教材的教學理念靈活運用在教學當中的老師少之又少,畢竟舊的東西用得順手,加上是拿來主義,根本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腦筋。中國本土鋼琴教材的數量跟歐美相比較來看,更是極度缺乏且單一,隨著二十世紀新音樂的不斷發展,歐美的鋼琴教育也隨之產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寫給入門初學者的教材不是兩三套的數量,而是已有上百套,而且每套教材都有著各自新穎的音樂風格與引導方式,各有千秋的同時卻又源源不斷地給鋼琴教育注入啟發、思考與活力。
反觀國內,最近王磊寫的一套《中國風鋼琴入門教程》被極度追捧,據說受國內眾多知名專家的一致認可。當然,好不容易終於有了一套中國人自己的鋼琴教材新鮮出爐,這的確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而且這套教材也並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它取材於中國各地民族素材,融入中國文化元素,讓西方樂器接了地氣,用學生熟知的音樂語言和音樂風格,容易獲得中國孩子們的認同感;教材中每頁都加了幾句家教箴言,注重引導家長對孩子給予恰當的鼓勵,跟以前孩子一練琴,家長就在一旁喊打喊殺,皮鞭棍子一起下的情形不一樣了;教材網頁上還提供了每首曲子的樂隊伴奏,給習琴過程注入了合奏的因素,讓孩子練琴不再覺得枯燥;還有加入了體態律動,給每首小曲都錄製了一段兒童舞蹈,這些都是此教材新穎且吸引人的地方,也看得出此套教材的編者是用了心思的。
因為國內宣傳得力,筆者也買了一套入手,不願錯過,一回到家就急不可待地開始研究,可惜的是,三冊彈完下來,除了滿腦子的五聲曲調,就再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了。從曲子風格來講,雖說汲取了中國各地的民族風格音樂,但是由於調式的單一,即使節奏音樂有些變化,但是整套教材還是顯得不夠豐富多彩,不能達到滿足不同孩子的音樂口味的需求。這樣固定的中國風格音樂,也使得彈琴觸健方式比較單一,因為要彈得像中國風音樂,就要用鋼琴去模仿出中國民樂的歌唱與器樂的特點,懂音樂的人都知道,中國音樂特色跟西方音樂特色有著極大的差別,導致觸健技巧的也有著極大的區別。鋼琴本是西方樂器,洋為中用當然可以,可是如果宣稱中國孩子學鋼琴入門只需要這套教材就足夠了,那就是誤人子弟誤到底了。
孩子學琴初期,最講究開耳朵,耳朵開得好的學生,越學到後面越得心應手,因為到最後,彈琴好的孩子,除了技巧訓練得當,最關鍵就是他們能夠把腦袋裡對音樂的理解,通過手表達出來,並不斷地用耳朵去進行校正,以達到他們想要的音樂效果。如果孩子學琴初期就只接觸一種風格或一種音樂,這一階段一過,他們的耳朵就只對這一種風格敏感了,音樂想像力也僅僅局限在了這一種風格上,再讓他們以後掌握其他風格的音樂,比如巴洛克、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爵士、流行、新音樂等,就要花費更大的努力和更多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成功,搞不好,是彈什麼都只像中國風。
鋼琴老師應該了解市面上各種不同的教材,根據孩子生理特點和他們音樂興趣所在,給予不同的曲目搭配,而不是一套教材用到底。筆者教課數二十年,從來沒遇到過一模一樣的孩子,甚至同一首曲子,針對不同的孩子都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引導他們,有的節奏感強,可以從節奏入手,手腳並用跳個舞,或者來一段節奏難點片段的自創Bodypercussion(身體打擊樂);有的音樂感強,喜歡唱,可以從曲調入手,告訴他們這裡是什麼調式什麼音樂風格,甚至可以引導他們從調式和音樂風格入手,直接在鋼琴上即興一段自己的音樂;有的手指靈活,學習技巧領悟快,可以根據曲子的技巧難點,先給學生來一段充滿挑戰的小練習等。大人會對單調的事物產生厭倦,孩子更是容易產生倦怠。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多用點心思,在國內有限的教材供應裡,無限地挖掘出各種不同的音樂技巧搭配,正如同米其林餐廳的大廚師們,利用各種不同的食物素材不斷嘗試,調配出獨具匠心的精美食品,來滿足人們追求多變和更加個性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