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格子窗
應敏明
父親少小便離開黃巖老家到了寧海,在此地成家立業。爺爺健在時,逢年過節,父母總會領著我們姐弟三人乘車翻山越嶺去黃巖。有一年中秋,月亮特別大特別圓,童年的我站在爺爺的東廂房裡,透過嵌有梅花紋結子的格子窗,看見一輪明月澄澈。不知是不是那扇格子窗的緣故,後來每每到了中秋節,腦海裡便會浮現出那一輪明月:月亮上長出一株梅樹,幾叢梅花粲然綻放。
似乎早有約定,成年後,我喜歡上古代藝術品,第一件藏品便是一扇格子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次去雷婆頭峰山下國畫大家潘天壽先生的故鄉冠莊,在一家經營明清家具的店鋪裡,我的眼睛被一扇掛在牆上的格子窗吸引。這窗子內圓外方,線條輪迴不重複,中間結子清雕八仙,俊秀空靈。那一眼,激起我強烈的擁有欲。遺憾的是,主人不肯賣,那扇窗子上還貼了張「非賣品」的小紙條。回家後,心裡一直惦記著那扇窗子,幾乎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不死心,託熟人「三顧茅廬」,終於感動主人,將窗子讓給了我。後來我才知道,這種線條不斷的格子窗叫作「一根藤」。它巧妙運用各種榫卯結構,將一塊塊普通的木條連接成一根蜿蜒多姿的藤狀藝術品。
後來,我陸續收藏了近百扇格子窗,它們產地不同,風格各異。但對我來說,最喜歡的還是寧海的格子窗。寧海古代民間五匠,尤以木匠的技藝在浙東首屈一指。這裡的明清家具遺存豐且優,令今天的收藏家們趨之若鶩。寧海沿海,為防颱風,明清建築普遍不高不大,構件也樸素,但那些古宅的窗戶極為漂亮。那些窗戶內沿裝格子推窗,外沿裝能開關的搖杆窗。平日裡搖杆窗開著,格子窗合著,夜晚搖杆窗關上,插上木閂。冬天格子窗的後背糊上白紙,既擋風也能採光;夏天用水擦去糊紙,通風納涼。如今,我的書房裡也掛了好幾扇格子窗,除了養眼,還有種奇妙體驗:格子窗掛到牆上,室內空氣仿佛一下子流動起來,給人以莫名的輕鬆和愉悅。
目前寧海的格子窗大多是清代遺存,也有一些明代的。明式格子窗重功能,尚素雅,有獨特的框架和幾何圖案,格子以橫直細格、豆腐格為主,也有水波紋、魚水紋、福壽紋、龍鳳紋等。窗框都是二炷香線腳,與明式家具線腳相通。寧海一市箬岙村人文歷史悠久,舊時曾有植桂、引之堂等五個書院,村子裡還留有數幢明式建築,我曾置身其間,欣賞到明代橫直格搖杆窗的獨特風韻:腰板草龍工,窗栓龍紋竹節工,窗條子瘦長,都是二炷香框,形制古拙,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清式格子窗呈現雋永繁複的一面,它結構複雜,裝飾內容更為豐富。寧海清式格子窗的主要形式有大拷窗、和合窗、直欞窗、直格窗、搖杆窗等,少見江南其他地方的龜形紋窗、冰梅紋窗、銅線紋窗等樣式,腰板還雕刻人物或文字。例如黃壇「四堂」——厚詒堂、益善堂、克紹堂和已被燒毀的居易堂,都很著名,它們分別建於乾隆、嘉慶年間,其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石雕、磚雕、木雕,其中格子窗十分精美,有一根藤、斜格、萬字等推窗,圖案或空靈或嚴謹,條子順暢,結子精美。其搖杆窗不但格子美,腰板雕刻也極為生動,堪稱浙東一絕。黃壇小姐樓的格子窗採用花瓶圖案,一根藤形式,鑲嵌的結子採用黃楊和紅木,這在浙江非常罕見。民間諺語:大湖的谷,黃壇的屋。說的是黃壇的「四堂」和小姐樓等建築在寧海最為漂亮,而那些格子窗就是點睛之作。前童小鎮秉承耕讀傳家,儒家文化積澱豐厚。前童四合院的窗子以直欞、合窗和直格窗為主,其中有座牆體上書有「群峰簪笏」四字的古宅(現為童衍方藝術館),四對搖杆窗,腰板刻著《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等八段,字體遒勁有力,內容寓教於日常,寄託了主人傳承良好家風的願望。
寧海大拷方窗以深甽清潭為代表,非常優秀。大拷窗一般固定在中堂門兩邊,是建築內門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拷窗採用一根藤、斜格、直格等風格,形制大氣,窗上還雕有人物、動物或福祿壽禧等吉祥文字,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據傳,光緒年間清潭有位竹姓木匠,人稱「竹斧頭」,斧頭功好,一斧頭下去從不傷木料。他設計製作的大拷窗,榫卯嚴絲合縫,經久耐用,今天清潭仍有「竹斧頭」的作品遺存。
寧海其他地方的格子窗同樣有不俗表現:長街大湖「五份頭」有特色的工字窗、福壽窗等;西店靠近奉化,窗子為奉化風格,名字也好聽,燈景窗、柳葉窗、壺形窗……不一而足。
建築裡的格子窗最契合江南氣質,靈動,雋永,它是建築的眼睛,也是遊子夢裡縈繞的鄉愁。幾十年過去,那扇打開我收藏之門的「一根藤」窗子至今仍珍藏在我的家中。「一根藤」,多好的名字,你看不到它的起始,也見不到它的終點,它迴旋穿插,綿綿不絕,像白晝夜晚、四季更迭。如今,爺爺、父親已離開我多年,但那輪圓月、那棵梅樹,永遠盛開在我記憶的格子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