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教師出版《凱哥日記》記錄中國抗疫故事

2021-01-17 新華社新媒體

凱哥在現場朗讀日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重慶1月2日電(記者陳青冰、趙宇飛)由生活在中國重慶的加拿大人喬納·凱·伍德,在去年1月20日到3月18日撰寫的疫情日記《凱哥日記》,中英文版本已在中國出版發行,英文版預計將於年初在加拿大出版。

近日在重慶舉辦的《凱哥日記》新書發布分享會上,喬納·凱·伍德正式發布了新書出版的消息,並與讀者分享了該書的寫作故事,以及對中國防疫抗疫工作的感受。

40歲出頭的喬納·凱·伍德,6年前來到重慶定居,目前在重慶外國語學校擔任教師,兼職做當地英文網站ichongqing的審稿編輯。大家親切地稱他「凱哥」。

去年初疫情期間,凱哥以一個在華外國人的視角,通過記錄居民如何去超市、社區幹部如何勸導大家居家隔離、如何幫助老人和有困難的人買菜送貨等生活細節,真實還原大家從不了解、恐慌,到理性認識、有效應對,再到生活逐步恢復正常的全過程。

當時,凱哥的日記發布在海外社交媒體後,收到大量海外用戶留言,並且受到加拿大媒體關注。

凱哥在新書發布分享會上,用三個關鍵詞「小心謹慎」「盡職盡責」「保持警惕」概括中國抗疫防疫工作。「在疫情之初,中國就迅速做出關閉離漢通道等決定,疫情中也一直做到應檢盡檢、流調溯源。如今大家可以自由外出,但政府仍然沒有鬆懈,一直在堅持做好防疫抗疫工作。」他說。

現場另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小學英語教師麥克·普龍克說:「我和凱哥的感受一樣,我們很慶幸在疫情暴發之初留在了中國。這場疫情就像一輛失控的卡車,中國以最快的速度踩住了『剎車』,在全世界範圍內率先控制住了疫情。」

凱哥希望,《凱哥日記》中呈現的中國戰疫經驗能夠幫助各國政府和人民有效應對疫情。「我們需要對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負責。」他說。

相關焦點

  • 《凱哥日記》講述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國戰「疫」故事
    他是一個在重慶生活了六年的加拿大人。現在,他推出了一本《凱哥日記》,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一個加拿大人的重慶戰『疫』」。《凱哥日記》作者喬拉·凱·伍德(Jorah Kai Wood,中文名:王凱)自2014年8月起,與妻子王曉琳在重慶生活,就職於重慶外語學校,是重慶國際傳播中心iChongqing的兼職審稿編輯,被大家暱稱為「凱哥」。
  • 一個加拿大人在重慶這樣抗疫!「凱哥」過去兩月的日記要出書了...
    4月7日上午,凱在《凱哥日記》見面會上講述自己過去兩個多月在重慶的抗疫生活凱的抗疫日記除了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圈粉、獲贊無數外,新世界出版社選出凱的日記中的60篇集結成書《凱哥日記》,將以多語種向全球發行。
  • 《凱哥日記》將全球發行!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重慶戰「疫」故事
    在重慶生活多年的加拿大作家Jorah Kai用日記形式,記錄在重慶居家隔離的生活,傳遞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反映重慶市民和各級政府疫情防控的有力舉措和進展成效,展現中國人民的眾志成城、全民防控的精神。      為向海外朋友講述中國的戰「疫」故事,重慶國際傳播中心iChongqing在專題報導中將他的日記進行了連載。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查醫生援鄂日記》出英文版:揭開中國成功抗疫的密碼
    回頭看,也是從一個切面對中國抗疫這段歷史的見證。查瓊芳8月18日,在2020年上海書展的最後一天,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總辦公廳舉行了《查醫生援鄂日記》出版座談會暨英文版首發式。首發式上也傳來好消息,該書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疫情來勢洶洶,但中國僅用2個月時間久控制住了如此嚴重的疫情,中國這場史詩級抗疫之戰在創造了人類抗疫史的奇蹟。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青年教師show|張凱:凱哥,凱歌
    五星紅旗在音樂廳外高高飄揚,張凱滿懷激動與自豪,他將作為校長指定的中國留學生代表出演本場音樂會,曲目要求為能夠代表祖國的作品。那是他在烏克蘭十幾年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機會在舞臺上演唱中國歌曲。「誰不愛自己的母親,用那滾燙的赤子心靈……」悠揚的鋼琴伴奏下,他飽含深情地演唱了《祖國慈祥的母親》,臺下的觀眾熱淚盈眶,臺上的張凱也心潮澎湃,演唱結束後仍不能平靜。那時他29歲,即將博士畢業。
  •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今天在上海書展舉行全球首發式
    《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編,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仁濟醫院呼吸科查瓊芳醫生撰寫,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從除夕到3月31日,查醫生日記共67篇,跨越援鄂的整整68天,也是目前出版的最完整的抗疫日記。
  • 【啟明裡故事集】旅人的天涯,盡頭是家鄉…窺見加拿大「海漂」教師...
    【啟明裡故事集】旅人的天涯,盡頭是家鄉…窺見加拿大「海漂」教師的思鄉情 2020-12-20 2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哈利波特演員阿倫·瑞克曼生前日記出版 記錄電影幕後
    在電影《哈利·波特》系列中飾演「斯內普」的演員阿倫·瑞克曼的生前日記將被整理成書出版,名為《阿倫·瑞克曼日記》,由Canongate於2022年秋季推出。  外媒稱,該作將把他在25年間寫的27卷日記精選成一本書,瑞克曼從1990年代初期懷著出版的意圖開始寫作這些,直到2016年去世。
  • 央視聯合微博推出紀錄片《武漢日記》,網友故事入選「國家記憶」
    紀錄片《武漢日記》通過記錄一個個平凡人的生活,展現了武漢封城、全民抗疫期間最真實的畫面,這些內容很多來自於微博網友發自武漢抗疫現場的真實故事。從普通患者與病魔鬥爭的經歷,到醫護工作者不眠不休與死神搶時間的戰爭,再到社區工作者為居家市民的貼心服務,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就發生在武漢每一位普通人身邊。
  • 方方武漢日記美國出版,網友態度反轉,是誰的眼界不夠大
    但是因為國家已經舉全國之力,大家一起在竭盡全力的抗疫,每日實時更新信息。所以,人們了解疫情的渠道更多更廣更全面了。一省幫一市,醫生和護士如戰士一樣為抗疫出徵,全國的老百姓居家隔離,不給別人添麻煩。武漢,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地繁華地帶迅速的安靜下來。鍾南山最近在被採訪時說,他的外國朋友對於中國瞬間可以安靜下來的事情覺得很驚訝。鍾院士笑著說我們中國的老百姓真的很可愛!
  • 方方回應《武漢日記》在美國出版:是我授的權!稿費會全捐!
    近日,《方方日記》被傳出由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發行後,引起軒然大波。方方本人也為此捲入輿論的風口浪尖中。沉寂了幾天之後,4月11日,方方在某公眾號接受專訪,首次回應就日記在海外出版等相關細節問題。
  • 記錄在漢經歷的68天 黎巴嫩學子出書講述武漢抗疫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沒有離開,留在武漢記錄所見所聞。本月,《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中英文版出版,書中傳遞的真實故事歷歷在目,這座城市的不屈與力量讓人感動。12月14日,該書作者、華中科技大學黎巴嫩籍博士生楊航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我要還原一個疫情期間真實的武漢,那是我和武漢人一起戰鬥的歷程。」
  • 「旗哥」的抗疫日記
    工作中,他是一顆棋子,哪裡需要哪裡搬;抗疫中,他是一面旗幟,始終飄揚在一線。湖北雲夢農商銀行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張琪不忘初心,用真情和汗水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被大家親切地叫為「旗哥」。 2月7日 周五 天氣陰冷,但我心情很好。因兒子年前從武漢返家,我被隔離14天,今天終於「解放」。
  • 收錄陝西基層民警抗疫日記 紀實類著作《人民戰疫》問世
    ,近日,由人民網•人民智作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紀實類著作《人民戰疫》正式與讀者見面。記者昨日從出版社獲悉,在這部匯聚了大量抗疫一線親歷者文章的作品中,收錄了陝西省旬邑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民警師瑋的七篇抗疫日記。
  • 「斯內普」演員的生前日記將出版成書,記錄《哈利·波特》拍攝趣事
    立足霍格沃茨,報導魔法世界 HOGWARTS JOURNAL 《哈利·波特》的演員艾倫·裡克曼的個人日記將於2022年底成書出版。
  • 《小屁孩日記》出版10周年慶典暨《小屁孩羅利日記》新書發布會...
    本網訊(記者張君成 劉一文)1月9日上午,由南方出版傳媒、新世紀出版社主辦的「感恩10年有你,好友攜手再出發——《小屁孩日記》出版10周年慶典暨《小屁孩羅利日記》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 武漢夫妻同寫日記體小說 講述女教師獻身教育的故事
    原標題:武漢夫妻同寫日記體小說《因為愛情》導讀:10年前,他們開始醞釀創作《因為愛情》。《因為愛情》女主人公滿山紅高考落榜回大別山家鄉小學當民辦教師,不久與餘思憶戀愛。出於對留守孩子的愛心,她多次放棄轉為公辦教師調往縣城的機會;為墊付貧困學生的讀書費用,撫養被遺棄的女嬰,還欠下3萬多元債務。
  • 抗疫主題音樂劇《親愛的日記》書寫兒童視角下的友情故事
    抗疫主題音樂劇《親愛的日記》即將上演!蘇州站時間:2021-02-27 周六 19:30地點:高新區文體中心文化館小劇場一段超長的封閉式假期,一群負重前行的「戰士」,一場人類共同的災難。在疫情之下,我們的身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令人難過的、開心的、感人的故事,現在,我們希望以藝術的形式,將這些動人的片段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