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怎麼失效了?

2020-12-25 洋物筆記

作者:傑西

哈嘍,我是傑西。

- 本期主題 -

頂流不頂用。

昨天愚人節一條熱搜驚動了整個飯圈——鹿晗、吳亦凡合作發歌《咖啡》,16小時410萬觀看,18萬轉發。

前隊友黃子韜激情轉發支持,看起來真的很像個愚人節玩笑。

但黃子韜在評論裡真情實感叫了一句「隊長」。當年的韓流意難忘,勾起多少追星女孩的回憶,這次是真的嗑到了。

可是熱搜上榜沒有爆,一天不到就不見影蹤。甚至實時搜索「難聽」還能收穫驚喜。

當年紅到微博轉發拿吉尼斯紀錄的鹿晗;一句freestyle、skr紅了一個夏天的神顏吳亦凡;甚至是靠表情包佔領了我們微信的黃子韜。

這幾位「頂流」,還是垮了。

流量明星怎麼失效了?

大家經常將流量明星簡稱「流量」,而「流量」一詞也因此成了貶義詞。

但流量本質不過是數據,並不是什麼壞事情。

對傑西來說,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流量的強大的,不是鹿晗、吳亦凡,是李宇春、周筆暢。

2005年,智慧型手機剛剛登場,電腦普及沒多久,當年《超級女聲》決賽投票,粉絲「打投」要上街叫路人發簡訊,最終創造了幾千萬投票收益。

這些是「流量」,但賽事過後,也沒人叫李宇春、周筆暢「流量明星」,她們也一直在演藝圈活躍著。

可見,流量不是惡魔,「流量明星」一詞踩的是什麼,顯而易見。

維基百科對流量明星的解釋是這樣的——

「流量明星、流量藝人是粉絲眾多且號召力極強,卻沒有「特別知名」作品的明星。」「某個明星被稱為「流量明星」往往暗指其不具有匹配其網際網路人氣和熱度的實力。」

而鹿晗、吳亦凡、黃子韜等都是2014年左右爆火的流量明星。從務韓天團退出,回國發展,擁有超高討論熱度。

鹿晗公布戀情,讓微博後臺宕機;

吳亦凡做說唱導師被質疑,結果紅了兩個夏天;被群嘲的大碗寬面,自己給寫成歌,當天各大品牌聯動,大碗寬面的標籤用得多得像是在過年;

但話題始終和作品無關,或者和作品相關的就是負評。

網民將他們稱作頂流,一方面驚嘆於他們的帶貨能力,另一方面卻是嘲諷收入和實力差距極大。

去年,年頭張藝興被全網群嘲;鹿晗主演科幻電影大撲街;後有吳亦凡加AB的潮流綜藝收視和口碑跳水,流量經濟像是在逐步瓦解。

同樣,影視流量李易峰、楊洋都出現了滑坡期。

李易峰在爆火之後演了好幾部低分電影;楊洋電影版的《三生三世》被指油膩,粉絲鎖場衝票房也讓人厭惡。

加上不斷有更年輕化的偶像登場,粉絲牆頭數不過來,一周七天每天換「男友」。

粉絲經濟是一種通過提升用戶黏性並以口碑營銷形式獲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商業運作模式。

就頂流們都30了,轉型、談戀愛,可能都不是老粉們能接受的,而且新人輩出,粉絲粘性越來越低,也越來越難經營了。

所以,不能說是流量明星失效了。

是流量明星的「賞味期限」越來越短了。

流量明星也不是沒有出路

儘管2019流量明星集體撲街,但不能說所有流量明星都垮了,更不能說流量時代走向消亡。

畢竟有網絡的一天,總歸是會產生被討論的流量的。

可是,準備當《創造營2》導師的鹿晗、黃子韜,一個沉迷戀愛,少了發歌;

一個是沉迷自我,深陷在霸道總裁傻兒子的人設裡,偶爾上綜藝,維持熱度,真的沒什麼進步。

更不用說那些舞臺對嘴假唱;演戲濾鏡加摳圖,臺詞一二三四五的藝人們了。

觀眾對流量明星的負評始於他們高報酬,低質量的工作態度。

何況,流量之下衍生的注意力經濟是一種通過培養潛在的消費群體, 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戶或消費者的注意力, 以獲得未來商業利益的經濟模式。

而現在要創造注意力只需要造梗,就「淡化色的長裙」討論度就達6億;

由此創造了無數梗,還有上十個話題。

秦牛正威成了女團第一reader,虞書欣是reacter都能被討論個幾天,雖然只是幾天,但討論度和商業價值完全不輸高價「頂流」們。

素人可以直接憑「梗」出圈,而這個都夠大家笑都夠大家嘲的,哪裡還需要什麼吳亦凡和鹿晗。

婧(《青春有你2》)熱搜不斷,靠作出圈的有,靠導圖出圈的也有,「棠姐」評心機婊的說話藝術也上了熱搜。

還沒出道就已經有了不少商業價值,想想這種量級的偶像,出一次活動還可以成團打包價都不比「頂流」單價高。

從經濟效益來說,頂流們沒有持續的有效的方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新人流量雖然流行周期短,但對資本來說,可以省去一大筆明星支出,還能收穫不錯的效益。

這筆帳誰都算得清,老流量們過氣不頂用,又沒有實力靠口碑把作品帶出頭。

矯情的「愛惜羽翼」衍生出「不能醜」的面癱演技,鐵打劉海,自身形象大於角色需求。

用章子怡的話來說就是「缺乏信念感」

不僅是對演戲缺乏信念感,甚至是對整個娛樂行業缺乏信念感。

草草了事成了標配,稍微努力就值得歌頌,產出的作品不低於5分就算可以,上了6分就能開香檳。

對觀眾沒有一點尊重,終於在19年被觀眾拋棄,真的不冤。

既然流量明星不能持續製造所謂的「爆點」,能留住觀眾的最後還是實力。

在流量面前,觀眾是感性的、也是理智的,能給當下「流量明星」留下的唯一活路——只有「轉型」

去年的流量明星裡,四字弟弟易烊千璽就成功的把流量身份甩了甩。

一部和實力派演員們同場鬥戲的《長安十二時辰》,不僅表演沒輸,口碑也極佳,豆瓣評分最終鎖定在8.3分。

還憑藉《少年的你》大爆,說《長安十二時辰》是他嘗試成為演員,那《少年的你》讓千璽成為演員。

只要他一直往這個方向走,他的流量就不會只是因為他的相貌、他的雜誌,而是因為他的作品,這樣的流量,才能持續有吸引力。

老流量李易峰雖然最近沒啥新戲,但因為《老炮兒》和《動物世界》裡的演出,甚至給動物世界宣傳時自嘲「不要因為他而錯過好電影」的態度,讓大家對他的流量身份有改觀。

楊洋也終於在《全職高手》裡摘掉了油膩標籤,終於又讓觀眾有所期待。

只有市場上好的內容越來越多,觀眾對藝人要求逐漸回歸實力而非皮囊的時候,那些只退不進的「流量明星」勢必會被拋棄腦後。

「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永遠會是影視圈生存常態。

而「好作品」始終是貫穿明星和「流量」明星發展區別的根本。

沒人會因為李宇春、周筆暢是選秀出道就稱她們流量明星,因為她們本身技能夠硬,作品出圈,即便是古早集資打投出來的明星,也被視為實力派。

流量明星但若有「好作品」加身,也不會落得「被殺死」窘境。

由此可見,觀眾從來不是搞針對。

被拋棄的只有無作品加身的「流量明星」,而非流量。

相關焦點

  • 「流量電影」公式失效後,改名轉網的《爵跡2》只能是犧牲品?
    《冷血狂宴》打投乏力,流量粉絲們不再天真打開《冷血狂宴》的演員表,吳亦凡、陳偉霆、易烊千璽、王俊凱、王源等一眾流量明星耀眼十足,而他們個個在籌備期的2016年也都是「頂流之輩」,只是四年過去了,放到現在的觀影市場,他們身上的「流量」變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飯圈也變了。
  • 電影怎麼使用流量明星才是正確方法?
    今天的視頻想跟大家聊聊電影裡流量明星的正確使用方法!先插入時長4分33秒的「蛋蛋秀」 其實這個話題也不是突發奇想,好早之前就想聊來著,擇日不如撞日,那就今天吧! 當聽到有流量明星參演的電影時,經常會有兩種反應: 你知道我家愛豆有多努力嗎?——這是粉絲的反應!
  •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2022年視頻直播流量投放將失效
    平臺流量變現野心昭然,一波「造神運動」之後,頭部播主的坑位費成了倒逼商家以打廣告心態賣貨的最後一根稻草。「賣貨不賺錢」是商家喉中之鯁。最終,大電商的直播流量紅利因一紙「反壟斷」封頂。視頻直播的投放效率下降了。作為懂網際網路的年輕投資人,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認為,網際網路帶來的商業模式顛覆已接近極限,到2022年視頻直播流量投放或將面臨失效。
  • 「流量電影」公式失效後,改名轉網的《爵跡2》只能是犧牲品?
    《冷血狂宴》打投乏力,流量粉絲們不再天真打開《冷血狂宴》的演員表,吳亦凡、陳偉霆、易烊千璽、王俊凱、王源等一眾流量明星耀眼十足,而他們個個在籌備期的2016年也都是「頂流之輩」,只是四年過去了回想2016年《爵跡》第一部上映時,吳亦凡、陳偉霆、王源、楊冪等各家粉絲集體包場且應援不斷,而原本想繼續靠飯圈前行的《冷血狂宴》顯然吃不到這批流量明星們飯圈的紅利了,這個情況也直接體現在騰訊視頻為了《冷血狂宴》粉絲打榜準備的「魂力榜」活動。
  • 現在的流量明星都怎麼了?老出事兒來?
    現在好多的明星都為了博曝光度,可以是什麼都敢炒作了,真是要沒底線的節奏啊。試問下現在的流量明星們都是怎麼了呢?是覺得我們粉老了,還是覺得我們握不住刀了呢?現在娛樂圈中出現了個很不太好的現象,流量明星大行其道,有人問什麼是流量明星,我來普及一下,就是人比作品紅,你知道這個人卻不知道他演過啥,做過啥?
  • 企業捆綁明星被監管?範冰冰告別唐德影視,流量玩法失效
    然而,這個明星、影視公司深度捆綁的典型案例毀於2018年「陰陽合同」事件。「陰陽合同」事發後,範冰冰深陷輿論漩渦,被罰8億淡出娛樂圈。2.企業捆綁明星曾經流行影視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通過併購明星的公司等手段,與明星進行深度捆綁,藉助明星的流量效應來吸引社會注意力資源,有助於自己市值的提升和商譽的增值。而這種做法在前幾年非常盛行。
  • Angelababy不想孩子被人說「你媽什麼都不行」,「不妥協」背後是「流量失效」的陣痛
    可以預見的是,在「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逐漸失效的影視圈,這般「浪子回頭」的情形會越來越普遍。這股風潮也將使中國影視創作愈加五彩斑斕、生機勃勃,出現更多接地氣、不注水、有內涵的精品力作。如今,在的熱搜話題裡,許多網友跟帖留言,希望演員用鮮活的角色、過硬的表演「說話」,而不是僅對著媒體「侃侃而談」。
  • 正確認識頂級流量明星
    何為「頂級」流量明星? 頂級代表著這個領域的尖端,也就是排名前幾的人物。但在娛樂圈,真正頂級就代表著有一點事情就會上熱搜而且熱度話題持續不斷的存在。流量明星也就是突然就火了,有一時熱搜話題但不能長久的明星。
  • 郭敬明:《演員請就位》S卡給流量明星,你怎麼看
    不過,今天我聽到的討論很多都是關於郭敬明把S卡給了一個流量明星。筆者不想去評論流量明星的好壞,畢竟我們也不是專業的。不過,我們也可以聽聽專業的老師說的話。李誠儒老師直言郭敬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我尊總流量明星,因為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容易,但請不要把流量明星的成功建立在打壓好演員的基礎之上。這對好演員不公平,對流量明星同樣也不公平。因為,如果你去批評指正他們還有很廣闊的成長空間。好了,小夥伴們怎麼看呢?
  • 能「壓制」流量明星的,果然只有小學生
    黃軒、韓東君、喬欣、黃明昊這四位固定嘉賓,再搭配上王一博、鍾楚曦、馬頔、趙小棠這些飛行嘉賓,讓網友們體驗了一把和明星一起海上衝浪的爽快。按說阿雲嘎、李文翰、吳宣儀、黃新淳、金子涵,他們都是當紅的流量明星,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遭到粉絲們的圍堵和關注。
  • 《超新星全運會》告訴我們,流量明星真的不是萬能的
    文 │南風關於「流量洗牌」與「流量失靈」的討論是近期輿論的焦點,人們通過最近一年流量明星們的熒幕表現發現,資本以往追逐的大IP+大製作+流量明星搭配,不一定能帶來良好的市場反饋。而且經過兩三年的市場驗證,這個套路某些時候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現在很多人給某部作品打低分的理由之一,就是出於對資本靠流量明星博市場的反感。
  • 《少年的你》爆紅:流量明星最後的遮羞布
    而幾乎就在同一年,《古劍奇譚》橫空出世,帶紅了飾演「百裡屠蘇」一角的李易峰,更是讓李易峰成為國內首位偶像明星,也是後來大家所津津樂道的:流量。流量效應,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了井噴似的瘋狂增長,一時之間,投資方,出品方,製片方,紛紛把槍口對準流量明星身上,換句話說,哪個明星比較紅就用哪個明星
  • 汪海林與流量明星戰爭始末,信息量巨大,所有流量明星都逃不過
    最近汪海林發了一條視頻,視頻的名字叫做「我與流量的戰爭」!這條視頻講述了汪海林與流量明星之間戰爭的始末。看過完整視頻的網友都知道,這並非是一條純粹講述汪海林和流量明星之間的對戰的內容,這段視頻長達一個小時17分鐘,內容豐富!
  • 人們對流量明星嗤之以鼻,譚維維卻稱羨慕流量明星?
    譚維維居然髮長文表示自己羨慕流量明星?這幾位新人演員演技不堪入目,但是卻顏值頗高,都是選秀出身,粉絲「後援團」強大,是名副其實的流量明星。很多青年演員對小鮮肉、流量明星這樣的標籤唯恐避之不及,而千璽卻用演技證明了流量與實力兩者可以共存!
  • 大家喜歡流量明星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流量明星佔據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為什麼喜歡他們呢?他們演戲演的好?說白了,就是看他們的顏值。比如鄭爽,就是一地地道道的靠臉吃飯的明星,說他演過什麼大打爆的電視劇,我只看過一起來看流星雨。她本來長得挺像個仙女的,非要整成網紅臉,一點靈氣都沒了。
  • 為啥綜藝喜歡流量明星?而電視劇則害怕流量明星呢?
    導讀:關曉彤上綜藝洗白,為何綜藝和影視對待流量明星的態度截然不同?從去年開始,關於流量明星的話題越演越烈。從去年幾部流量明星主演的電視劇的撲街來看,今年的流量明星市場依然不容樂觀。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爆款電視劇就只有一部《都挺好》,而出演的明星也大多都是老戲骨以及中生代,之後流量明星代表鄭爽主演的《青春鬥》再次向大家印證了「流量出品,必無好貨」的慣例。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之後的流量明星在參演影視作品時遭受的非議必不可少。雖然各類影視作品都逐漸偏好實力派演員,但是在綜藝節目中,還是流量明星的吸睛度更高。
  • 「流量明星」的神話與現實:娛樂粉絲經濟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我們認為,「偶像」(「流量小生」)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演藝明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韓國將演藝明星分為偶像(愛豆)、電視劇明星和電影明星,三者的圈子有很大差異。在「偶像」概念傳入中國之後,又被冠以「流量小生」或「流量小花」的名號。同樣是90後明星,鹿晗、吳亦凡、蔡徐坤是典型的「偶像」(流量小生),張一山、蔣勁夫、林更新屬於傳統藝人,楊洋、李易峰、井柏然則介於兩者之間。
  • iOS屏蔽更新描述文件突然失效了怎麼回事?附原因與解決方法
    最近有不少細心的果粉朋友發現,之前安裝的iOS屏蔽更新描述文件最新突然失效了,在前不久的iOS13.3.1正式版發布之後,就有不少用戶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前安裝了屏蔽更新描述的設備,如今依然可以檢測到新版系統更新。那麼,iOS屏蔽更新描述文件失效了?該如何解決呢?
  • 當「流量」明星擁有實力,資本怎麼去選擇「純實力」派?
    ,雖然剛開始成團的一段時期,他沒有王俊凱和易烊千璽流量多,但橫向相比,他依然是娛樂圈的頂級流量。而易烊千璽的轉變,從《少年的你》開始,他通過電影中的小北告訴觀眾,流量明星也可以有演技,也可以出彩。市場的選擇從來是殘酷的,當一個流量明星有了演技,有了人品,有了和他們流量關注相匹配的實力時,「實力派」又如何保住自己還未被市場淘汰的尷尬
  • 流量明星,出來混始終是要還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2018年的今天,許多流量明星的資源、片酬還是比實力派演員好不少。這是因為影視圈仍有不少人沒有走出「流量迷思」:流量明星的粉絲那麼多,怎麼會沒有收視率,沒有票房呢?暫且不說,流量明星的流量多多少少是數據造假烘託出來的,關鍵還在於,流量的邏輯跟影視劇的邏輯,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