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閃電魚 編輯/小螺號
小編周末抽空去看了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總的來說還算是成功的。首先是演技爆棚,大咖雲集。再則是美如畫的幾個長鏡頭畫面,對人物的刻畫都有所側重,但也顯得比較粗糙。
雖然在拍攝手法和技術上提高了,卻把最重要的阿婆(書迷起的暱稱)的原著拋開了,少了一份書裡的細膩和經典。如果不是原著黨,對新版的好感度可能會更高一些。
小編是原著黨,看過書,也看過先前翻拍的1974年版和2010年版。1974年的版本是幾乎把書上的所有細節都搬到了銀幕上,是對原著黨最友好的一個版本,也在豆瓣上獲得了8.3分的高分評價。2010年版本的在有原著的基礎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變動,是小編最喜歡的版本。
2010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偉大波絡偵探是由一直扮演電視劇版波洛的大衛·蘇切特,他幾乎包攬了所有波洛偵探集的故事,可以說他是飾演波洛偵探的不二人選。
列車上的乘客與乘務員的扮演者們也都是一些老戲骨。雖然數目上沒有2017版的多,但演技卻都是實打實的,就像傑西卡·查斯坦、託比·瓊斯、休·博內威利。出演了《超感獵殺》的約瑟夫·馬勒和布萊恩·J·史密斯,在這部影片中都還是小鮮肉。
在書中,赫爾克裡·波洛是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偵探,一口法式英語。從外表看,他身材矮小,留著滑稽的月牙形鬍子,穿著整齊的西裝。他有些潔癖和強迫症,但對誰都很紳士,禮貌而不失親和力。
在影片開頭,書中的波洛就這麼原模原樣地出現在屏幕上,在他破了那麼多案件之後,他開始反思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原則。與中尉談話時,他堅持「是」與「否」都由法律說了算,他一直把法律放在第一位。
在伊斯坦堡的街頭,他注意到了瑪麗和約翰,並對他們的對話產生了好奇。他目睹了一個懷上他人孩子的婦女被丈夫和一群人圍起來虐待。他在沉思,在內心為自己辯解:法律會幫助良知復甦,是良知存在的前提。
應上頭的要求,他在伊斯坦堡的假期不得不取消,速回倫敦,臨時決定踏上由老友布克所管理的東方快車。
卻沒想到在這趟列車上,所有的事情都已經設定好了,他的出現對列車上的所有乘客來說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巧合。
國際列車上有希臘醫生康斯坦丁,匈牙利外交家安德列尼伯爵夫婦,美國商人雷切特,俄羅斯公爵夫人以及其女僕,斯堪地那維亞女傳教士,英國管家,義大利外語助手麥奎因,乘務員米歇爾等。這些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聚在同一輛列車裡,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他們聯合起來,編制了一系列的謊言,來掩蓋他們的罪行,攪亂波洛的判斷。
就在列車遭遇雪崩而不得不停止前行的那天晚上,雷切爾被謀殺了,而兇手就在這輛列車上。為了不讓好友的列車公司蒙羞以及警察不能在短時間之內趕到列車上破案,只能拜託波洛再次出手幫助破案。
在雷切爾被謀殺之前,他知道自己的仇人會在列車上謀殺他,所以請求波洛保護他,但是波洛拒絕了,他不會保護壞人。而且他只是在度假的偵探,不是保鏢。
後來他根據證據,推斷出兇手竟然是一個不到六歲的小女孩卡塞蒂。殺人的原因是雷切特曾為了高價贖金綁架並撕票了黛西。這看似是罪有應得的案子,實際上是被仇恨所支配,導致的殘忍謀殺。我們不禁思考:難道就因為雷切特是罪不可恕的撕票綁匪,就可以任被害者決定他生死嗎?
這與波洛一直堅守的法律之上信念是相駁的。這個兇手是可惡的,但是他仍然有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公正理應交給法律來定奪,而不是所謂的良知。如果法律失效了呢?那就交給上帝來決定,上帝告訴我們:讓無罪的人投擲第一塊石頭吧!波洛是虔誠的天主教教徒,那支撐他最後信仰的支柱轟然倒塌,公正和法律在這裡化為烏有。
一個人的信仰和原則是他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如果這兩者同時被反駁和違背了呢?將這樣的痛苦的決定壓波洛的身上,是不公平的,卻也是波洛不得不面對的一次重要的決定。最後波洛還是選擇背叛自己的至高的原則,影片結尾停留在了波洛打從心裡的悲傷和失望,以及久久不能消散的殘酷事實。
在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它沒有把波洛的苦惱掙扎和信仰崩塌的沉重展現出來,更沒有把它們對公正和良知兩者進行辯駁,我想這就是它最大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