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網信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信息化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深刻認識信息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科學探索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徑,對於促進信息化和國家治理深度融合、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深刻認識信息化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優勢
信息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最為顯著的表現和特徵,在國家治理活動中使用先進信息技術的程度和水平,直接決定治理能力的高低、治理效果的好壞。準確把握信息化的技術特徵和內在機制,有利於深化認識信息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獨特優勢。
1.信息化呈現開放平等、共享共治的技術特徵,有利於治理主體的多元參與。信息化特別是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突破物理時空和用戶人數的限制,沒有結構中心,給予平等參與的機會和規則,拓寬了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大大消除了信息壁壘。多元治理主體通過網絡暢通溝通渠道,互動交流協作,共享信息資源,容易增進共識,形成共享共治成果。
2.信息化呈現方便快捷、即時互動的技術特徵,有利於治理運行的靈敏高效。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信息生產、傳播和使用變得異常容易,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播數量越來越大。信息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據,單靠人工的方式採集和處理大量的信息,耗時耗力,效率低下,信息化幫助高效地收集信息和處理數據,使治理過程中的決策和對策能及時地應對各種變化情況,切實提高多元參與主體在國家治理活動中的效率。
3.信息化呈現數位化、智能化的技術特徵,有利於治理方法的科學精準。當前以數據化、智能化為特徵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數據化的核心內涵是對信息技術革命與經濟社會活動交融生成的大數據的深刻認識與深層利用,智能化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增強、延伸和替代人的智力,全面優化和提升信息應用的層次與水平。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化手段,更加精準有效地感知社會態勢、加強分析研判、輔助科學決策,為國家治理方式方法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4.信息化呈現公開透明、處處留痕的技術特徵,有利於治理過程的透明公正。信息化特別是網際網路的發展,讓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監督者成為現實,公權力管理者控制信息資源的優勢不復存在。通過網際網路向全社會公開治理過程,處處「留痕」,讓治理主體的各種動作在陽光下運行,既方便公眾公開監督,阻止「暗箱操作」和「幕後交易」,又使責任可追溯,提高問責的針對性和精準度。
二.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大環境,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保障,信息化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
1.信息化提升治理決策力的民主性科學性。國家治理中要進行大量的決策活動,憑主觀意志靠經驗辦事,拍腦袋決策、衝動性決策、功利性決策難以為繼。隨著信息化的普及深入,公眾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途徑通過接入網絡得到了大大拓展,全民參與、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推動重大決策的「決定-宣布-辯護」模式向「參與-協商-共識」模式轉變,有助於提高治理決策的民主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匯聚民智、減少決策失誤。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科學收集和處理決策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如大數據技術所包含的更全面更真實的數據,使治理決策的數據基礎從少量的「樣本數據」變為海量的「全體數據」,為決策過程提供「用數據來說話」的決策依據,大大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和效率。今年年初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少省市區每天對從鄂來返人群開展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高風險人員,及時確定了防疫工作重點區域、重點人群,有力提升了疫情防控決策的科學性,助力「大海撈針」難題的解決。
2.信息化提升治理執行力的主動性精準性。國家治理執行過程實質是一個公共服務的過程,直接服務於人民群眾。治理執行力事關治理目標的實現與否,事關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涉及治理成本與效率等一系列問題。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構建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做到馬上辦、一次辦、網上辦,讓傳統的繁文縟節、推諉扯皮的作風失去存在空間,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如各地紛紛推出掌上政務服務,浙江「浙裡辦」、廣東「粵省事」、福建「馬上就辦」等成為方便人民群眾指尖辦事的「好幫手」。通過建設一體化的大數據中心,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2017年底全國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大動脈」已初步打通,實現了71個部門、31個地方與國家共享交換平臺的對接,構建了涵蓋47萬項目錄的數據資源體系,切實在政務服務中讓「群眾跑腿」變成「數據跑路」。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市場治理和社會綜合治理,通過監管信息系統開展標準集成與在線監管,提高事前預防、事中監管和事後處置能力。如對食品可以實現生產、運輸、儲藏、銷售等全流程的智能感知監管,食品安全更有保障。運用電子監察,全程監控治理執行的環節、內容和結果,發揮區塊鏈技術難以篡改的屬性,實行全方位的精細化管理,減少和杜絕消極執行、亂執行現象。
3.信息化提升治理監督力的全面性有效性。監督力是整個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網際網路不但為公眾提供了低門檻、低成本的參與監督渠道,而且拓展了監督制約對象的廣度和深度。通過網絡將治理政策制定、決策實施過程以及公權力部門和人員都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這種全方位監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凸顯了監督制約的大眾化和常態化特徵,促進了公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規範有序。近年來湖南積極發揮網絡監督作用,建成推廣「網際網路+監督」平臺,圍繞「錢從哪裡來、花到哪裡去、幹了什麼事、效果怎麼樣、有沒有問題」主線,將各類民生資金全面公開,從上至下對每筆資金進行全程監督。老百姓足不出戶地對民生資金使用、發放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倒逼職能部門及時發現、糾正問題。據統計,開通僅半年,平臺門戶網站及「三湘e監督」微信公眾號頁面點擊量累計已達9.63億人次,各市州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到投訴舉報4184件。湖南全面構建這種大平臺、大數據、大監督、大民生的精準監督系統,形成了監督合力,提高了監督實效。
三.科學探索信息化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學探索信息化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實踐方式與路徑,對承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歷史任務具有重要價值。
1.創新治理理念。人類已經進入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網際網路時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各個方面的信息化進程均在加速,需要用信息化的眼光觀大勢、看世界,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研判現實問題,主動順應而不是被動適應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潮流。國家治理現代化本質是民主治理,蘊含了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目標良善化法治化、治理過程協調化透明化、治理方式多樣化柔性化、治理效能低成本化高效率化等諸多新的特點和要求,與信息化技術特點和內在要求天然契合。一些傳統的管治理念已不合時宜,需要進行相應的創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堅定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的思維理念和價值導向,樹立網際網路思維、大數據思維、共享共治、開放透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迭代創新、包容審慎、底線思維等新治理理念,指導實踐,貫穿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始終。
2.構建多元共治模式。信息化發展促進治理模式發生重大變化,權力性質由強制向協商、權力運行向度由垂直向平行過渡,需要大力創新治理模式。要積極構建政府間協同、政府與多元治理主體間的智慧治理模式和平臺,通過智慧大腦實現多重數字治理體系的聯通與協作,實現多方平等對話、協同治理,促進線下治理向線下線上融合治理轉變,確保人民群眾能夠全方位參與治理事務。創新智慧政務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和建設模式,對政務服務流程、政府內部架構、政府外部治理等進行數位化、網絡化、智慧化重塑,推動公共服務、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等方面全面優化升級,實現上下一體、內外互動、協同治理、社會參與的服務和治理。加快以服務對象至上為中心重構跨部門業務辦理流程,推動行政審批流程再造,理順疏通政務服務流程中的「堵點」「痛點」,促成信息流和業務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順暢流動,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3.完善法規制度建設。法規制度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制定符合信息化發展實際需求的法規制度,才能保障實現充分的國家治理效能。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主動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發展形勢,構建地方性法規制度來發揮信息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優勢作用。根據信息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探索信息技術標準與法律法規的銜接機制,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創新效率,制定多元主體運用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常態化參與國家治理事務的法規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各類網絡違法犯罪,依法規範公眾網絡參與行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
4.加快技術創新應用。信息技術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積極創新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5G網絡、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釋放信息化驅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巨大潛能。加快創新應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治理問題實現溯源分析、即時分析和關聯性分析,將大數據採集處理納入決策系統和治理系統,促使治理目標定位更準確,治理進程和成效更加滿足社會期待。區塊鏈作為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的分布式記帳技術,改變了當前網際網路的信任機制,大幅拓展多元治理主體協作的廣度和深度,將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發揮獨特優勢,前景廣闊。加快人工智慧創新應用,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運用語音圖像識別、智能客服、智能政務機器人等,使治理活動不斷走向智能化,增強治理實時化、精準化和場景化,提高治理和服務活動的質量與效率。
(作者系湖南省委網信辦、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管理與執法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