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作者:於洪波 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

  2005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以「紅船精神」命名中共一大建黨精神,並對紅船精神的內涵做了鞭辟入裡的解讀,即「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的革命發展歷程中的精神譜系更加完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百年紅船精神歷久彌新,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道同契合,並以其精神之基的新姿態煥發勃勃生機。

  紅船精神的價值追求是以人民為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積極踐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思想特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命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在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順應時代、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四個偉大」工程的應然之舉和睿智抉擇。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積極踐行。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質內涵和意蘊,其宗旨就是要實現治理的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實施在人民、治理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這與紅船精神同致同向。

  紅船精神的價值追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紅船精神是建黨精神,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航天精神、西遷精神、抗疫精神的源原來歷。從1921年建黨開始,中國共產黨就以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己任,沐風櫛雨,玉汝於成。從井岡山時期的《井岡山土地法》到蘇維埃共和國的《興國土地法》到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四指示》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直至1978年的農村土地承包製,無一不以解決作為人民主體的農民最關心的賴以生存的土地問題為根本導向,無一不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定綱施策。

  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無論是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工作中,還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人民至上價值理念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習近平總書記「以民為本、生命至上」的殷殷重託下,全國一盤棋,精準防治,科學施治,艱苦卓絕,不惜代價,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遏制、控制、防治統籌進行,疫情防控取得戰略性成果,有效「維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踐行了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也彰顯了以紅船精神為始的百年以來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的奮鬥目標的繼承和發展,是紅船精神的發揚光大

  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確定了黨的根本政治目的,通過的《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提出了「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的主張。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是紅船精神的最終目標指向。而「漸次」一詞,表明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循序漸進,分階段進行。在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不同歷史階段,因為面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盡相同,需要總分結合,制定一定時期的階段性目標。從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不斷跨越,都是在一個個階段性目標的指引下螺旋上升不斷接近最終目標——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

  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一個動態過程,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踐動力、創新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漸次」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經過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的奮鬥目標的繼承和發展,是紅船精神的發揚光大,高度契合紅船精神的最終目標指向。

  紅船精神的生命在於實踐,紅船精神的永續發展需要不斷在新的實踐載體中滋養豐富

  偉大實踐需要偉大精神支撐,偉大實踐又對偉大精神豐富發展。紅船精神的生命在於實踐,偉力孕於實踐,紅船精神的永續發展需要不斷在新的實踐載體中滋養豐富。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承載紅船精神的實踐載體,是紅船精神從抽象到具象可感的形象化存在的介質,二者相得益彰。

  紅船精神中的「首創精神」與時代同進,道同契合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創新的釋義有兩個,一是指創立或創造新的,二是指首先。紅船精神中的「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即創新精神。創新是紅船精神的核心本質。當時的中國是三座大山重壓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形態和物質基礎都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而且當時的中國社會諸多主義紛至沓來,各種思潮跌宕起伏。在十月革命外在觸動、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傳播擴散、中國無產階級的覺悟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天下為公等思想下,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這是黨的創新創造實踐的開端,具有「開天闢地」的政治勇氣和「敢為人先」的行動魄力。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選擇到遊擊戰爭的戰略策略,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從過渡時期總路線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從農村土地承包製到土地流轉,都是我們黨秉承首創精神,同錯誤思想路線進行鬥爭,突破教條主義藩籬,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發展之路的成功創新性實踐。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以創新為動力之源。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是一場新的自我革命,需要不斷破難題、闖難關、補短板、強弱項,必須在制度創新上致力、在體制機制創新上著力、在實踐創新上發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只有繼續發揚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方能永立潮頭乘勢而上,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創新意味著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國家治理現代化偉大實踐中的創新在紅船精神中獲得增長的動力,也賦予紅船創新精神新的內涵,二者同頻共振,是紅船精神踐行弘揚與豐富發展的過程。

  紅船精神中的「奮鬥精神」與時代同步,道同契合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接續奮鬥的歷史。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嘉興南湖紅船上宣告成立時,全黨只有53名黨員。新生的中國共產黨面對的是積重難返的社會體制弊端和強大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聯合專制,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堅韌不拔、矢志不渝。在中國革命異常艱苦的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負重前行,團結帶領人民,開闢革命根據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克服自然災害、瓦解敵人的封鎖和圍剿,在困境中進行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引領中國革命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這正是以堅定理想信念為基礎的奮鬥精神的充分體現。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實現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跨越的過程,其間大事、要事、難事接踵而至,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越是艱難境遇越考驗人的意志品質,越需要堅定理想信念。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是「中國」的,他國的現代化雖有可借鑑之處,但必須結合中國實際,彰顯中國特色、中國之治,這就意味著必須立足國情,與時俱進,走自己的路。這也意味著需要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百折不撓,以奮鬥為底色。從百年前的紅船啟航到今天的國家治理,中國共產黨在踐行初心使命的道路上奮鬥了整整一百年,而且還在接續奮鬥。紅船精神中的奮鬥精神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提供精神價值引領,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奮鬥實踐也為紅船精神提供了涵養豐富的土壤。

  紅船精神中的「奉獻精神」與時代同頻,道同契合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主要依靠的是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的奉獻,他們秉承的是打碎舊的國家機器、解放勞苦大眾,建設新社會的政治理想,支撐他們的精神力量是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李大釗、蔡和森、羅亦農、肖楚女、陳延年、夏明翰、鄧中夏……無數英雄無盡血,甘於奉獻無私願,才贏得了革命的勝利、人民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奉獻是紅船精神的本質屬性,是紅色基因的主題主線。今天,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中,9000多萬黨員中不斷湧現出為踐行「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責任擔當而無私奉獻的英雄群體、模範人物。脫貧攻堅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凝結著一大批優秀分子的無私奉獻。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面前,在黨中央統一決策部署下,300多支醫療隊、40000多名醫護人員演繹了「最美逆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根脈和初始密碼。從紅船伊始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在百年風雨荊軻中歷久彌堅,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最高境界,在新的實踐中,傳承、堅守、與時俱進。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載體,推進過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應對挑戰、風險、阻力、矛盾都必須堅守黨的精神家園——紅船精神,發揚首創、奮鬥、奉獻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

相關焦點

  • 軟動員: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社會動員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交織在一起,客觀上要求中國在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優化社會動員方式,充分運用市場、法治及現代傳播手段,提高社會動員的親和性、靈活性與有效性。在國家治理現代化深入推進的條件下,以政策供給、經濟激勵和新興媒體條件下的宣傳引導為代表的軟動員方式,正在成為一種行之有效、充滿潛力的現代治理方式。
  •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其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則構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宏大的制度邏輯。同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宏大的制度邏輯背後包含著系統的邏輯延展,它是由「制度建構——制度權威——制度執行——制度自信」等四個環節構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邏輯體系,它們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的制度邏輯。
  • .| 農村教育治理現代化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多重邏輯及實現機制
    教育現代化是「從『教育管理』的傳統形態向『教育治理』的現代形態不斷變遷的過程」,在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要求和農村教育治理質量發展內在需要的雙重邏輯下,農村教育治理的研究從早期的「一統體制」「上行下效」的關注管理轉變為注重善的治理。由於農村治理主體權力、結構秩序和行動者之間互動關係的複雜性,農村教育治理的研究與實踐也呈現出一幅複雜多樣的探索圖景。
  • 新時代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變革與方向
    【摘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深化對治理現代化內在規律與變革之道的認識。【關鍵詞】國家治理 黨的全面領導 公共權力 公民權利 關係架構【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維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問題日益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受到高度重視。
  • 姜曉萍: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01 認知鄉村治理與國家治理的內在邏輯 鄉村如何治理?鄉愁何能不愁?這表明鄉村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既是社會利益的發生源,社會矛盾的聚合源,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源,社會價值的共生源。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否實現現代化,直接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速度和質量。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力量形塑著鄉村社會的不同樣態,鄉村社會的道德權力和社會結構均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新時代的國家治理,需要以文化精神作為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始終的基礎性、融貫性、統攝性力量,形成共同的價值認知和意識形態共識,為國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從改革動力機制、文化制度體系性建設、文化生態系統構建、文化價值引領等方面探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施路徑。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出版業發展理念與目標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出版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可以從規範、開放、創新和「雙贏」四個方面建構。習總書記在《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一文中,權威界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 信息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獨特優勢與路徑探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網信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信息化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多維透視
    因此,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下,從組織、主體、機制及價值四個維度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從而把鄉村打造成不同於城市但是與城市高度互補的差異性空間,在更高水平上滿足廣大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王紹光強調,治理不是特指某種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不是指「無需政府的治理」,更不是指市場化、私有化。本文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強調國家本位主義下的社會共治,是一主多元的治理,包括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複雜,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提高我們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法治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經濟學院順利...
    2020年11月7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安中樓舉行。何自力教授在發言中表示,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關係到未來中國社會的性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應當重點發展國有經濟。毛增餘社長在發言中表示政經學界在研究中應當多做調研,通過調研能夠促進形成比較清晰的理論思考。侯為民教授在發言中解讀了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國家治理和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作用。
  • 關注政治傳播實踐 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主題為「計算科學、政治傳播與國家治理」,系統探討在大數據條件下把握公眾心理、實施有效政治溝通,探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路和方法。來自主辦單位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等二十餘所科研院校五十餘位專家學者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論壇。
  • 新時代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12月14日,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新時代生態文明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高峰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旨在貫徹落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關鍵,是構建新型社會治理體系,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中共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全文)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從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層面,深入理解統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歷史意義,既是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發展邏輯的必由之路,也是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規律的應有之義。
  •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法學教育」論壇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13日,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2020年年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法學教育」論壇在北京召開。   在各分論壇,以及中國診所式法律教育20周年慶典暨教育、服務與法治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分別就「習近平法治人才培養和法學教育思想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法學教育」「新冠疫情對中外法學教育的挑戰和影響」「新技術革命、新文科建設與法學教育」「高素質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法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評價體系」「法律職業倫理養成與課程建設」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法學教育研究上達成共識
  • 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集中培訓
    12月19日,「高校治理現代化與科學決策」高端論壇暨幹部集中培訓會武漢理工大學舉行。信思金在致辭中指出,十九屆四中和五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精神,為「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求全校黨員幹部要按照學校制定的《關於加快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謀劃並落實「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以前學校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 經濟大家談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刻內涵
    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治理(制度)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著眼點從物質的現代化開始過渡到制度的現代化。
  • 篤學稅務,尚行社科——「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稅收理論與實踐...
    2020年4月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稅務碩士教育中心、稅收政策與治理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科研處協辦的「篤學稅務,尚行社科——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稅收理論與實踐」線上學術論壇以騰訊會議和嗶哩嗶哩直播形式圓滿舉行。論壇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推進稅收立法,完善治理體系;加快稅制改革,助力疫情防控;提升稅收徵管,優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