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器之輪講記:下決心捨棄惡友
利器之輪講記 日常法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偈十七∶ 若盡善士不喜我, 因曾舍彼依惡眷, 惡業利器迴轉己, 今應舍離諸惡友。 如果好的人都不歡喜我,是因為以前因地當中,自己造了捨棄善知識、善友而親近惡知識、惡友的業,所以現在利器之輪又回到我們身上來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要很勇悍的下決心棄捨那些惡伴、惡友! 這裡的「善士」,是對修行人而言,譬如我們要依止師長,找了很有修行的人,但是不管我怎麼小心地侍候,他們仍不歡喜我,那是什麼原因?
-
利器之輪講記:魔障會以什麼面貌出現
利器之輪講記 日常法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偈四十四 講聞皆伴貪嗔時 心未思魔過患故 惡業利器迴轉己 今此違緣辨斷除 這一偈的行相,是說∶修行第一步要去聽聞,聽聞了佛法以後,如理思惟,步步增上。
-
說禪:何其自性
總持比丘尼說:"依我現在的見解,猶如喜慶看見阿□佛國(佛說東方之國土)的景色一樣。見過了一次,認識實相以後,便不須再見了。"大師說:"你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說:"四大(地、水、火、風)本來是空,五陰(色、受、想、行、識)並非是實有的。依我所見,並無一法可得。" 大師說:"你得到我的骨了。"
-
正法眼藏:見性即見自性光明
其實在「達摩大師血脈論」裡,達摩大師對何謂 「見性」做了非常具體的開示,那就是,「見性」乃見「自性光明」。「達摩大師血脈論」(節選):「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餘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
-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我們打七,真正的豁悟,見了自性,那才是真心。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是心裡的影子,是假的,不是真心。《西遊記》也講這個東西,牛魔王無計可施就變成孫猴子,跟真的孫猴子一模一樣,兩個都在師父面前說自己是真的(像參話頭一樣,就是真的與假的打架,弄不清楚了),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
原創【經典解讀】壇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解讀】-1-此段文字記錄了禪宗歷史上極為輝煌的一刻——五祖傳法,六祖印心。慧能在此刻成為了中國禪宗歷史上的六祖,成為了將禪宗推向中國文化史最高峰的祖師。
-
佛法的本意:宇宙、眾生、人、我皆是自性所現幻境
當心靈被妄想束縛,妄念相續所現因果,從而體現出來了我們的命運起伏,生死輪轉,因果循環展現出眾生世界。心靈色塵分化心靈覺知,業力習氣顯現出三界六道,生死苦海。我們原始本初的自性,伴隨著我們的見聞覺知,伴隨著肉體的成長和消失,伴隨著我們心靈的覺受,以及各種情感體驗,但是卻從未生過。本初覺性如同虛空,與我們的心合為一體,但是卻不被內心覺知習氣所染著。
-
邂逅自性佛
-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一)
在佛弟子圈子當中,或者在國學圈子當中,都有著巨大數量的受眾,只是把佛法看成一門宗教信仰,當作業餘的談資,或者是業餘的生活愛好,或者只是玩一玩;或者呢,只是把佛看成一位天上的神靈,只有等我們大家垂垂老矣、病入膏肓之時,或人之將死之時,才會想起來去臨時抱佛腳,去病急亂投醫, 才開始考慮極樂世界的事!
-
「自然與神奇:曼陀羅意象中的自性與療愈」
自然與神奇:曼陀羅意象中的自性與療愈」——申荷永陳燦銳著:《心靈之鏡:曼陀羅繪畫療法》序言
-
原創 《自發功》《如何開顯自性》
因為,刺激這兩個部位恰巧能使氣脈通到大腦裡去,丹法有「還精補腦」之說,腎臟系統的精氣能通達大腦。刺激性器官,可能會自然對應到大腦中的性腺如腦垂體。中醫有「上病下治」之說(微信公眾號:陳全林) 。奇怪的是,這位患者在自發功狀態,就如此自然地去點按會陰、牽拉陰莖,從而治好了疾病。沒有人教他如此做,而是自發現象。自發功功態,人體的自調自愈能力很強。
-
6輪驅動怪獸,堪稱「進川入藏」利器!
6輪驅動怪獸,堪稱「進川入藏」利器!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汽車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從而越來越多的新車型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北京汽車在正確的時間佔據了正確的位置,給消費者帶來了非常大的驚喜,特別是BJ80 6×6北京皮卡車型出現了,引起消費者的極大關注,特別是巨大的車身,號稱是國產「巨無霸」,六輪的驅動使其擁有更好的越野能力,也堪稱「進川入藏」的利器,接下來就一起了解下。
-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因前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證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聖,修證云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
-
法則自性看「重為輕根」:引力場和斥力場的時空質能轉化
法則自性:當體即空,自性本空,一個「空」字點出了宇宙萬有的本質,萬物真正的本來面目:實相無相。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法就是指萬事萬物、萬有萬象,也就是各種現象。,就是「自性本空、當體即空」,因為這種「無常性」才是事物本身內在固有的特性特點、存在狀態,所以才說是「真常性」,這個「真常性」就是「空、無」,就是「道」,能生萬法,能變萬有萬象,萬事萬物出生於此,入死於此,是萬事萬物出現與消失、生滅不已、生生不息的根源根據,所以道又叫「道根」,由此體現自然之玄的存在狀態。
-
佛說:眾生無我,苦樂隨緣,放下越多,收穫便越多
佛法是佛祖自性流露於眾生,度脫眾生的實相,歸一切眾生所有,任何人不能隨便截留,截留就是貪汙,也就是說正能量的佛法,到你這不能停留,要弘揚下去。佛法來自宇宙萬物,最終還要歸於宇宙萬物。所以,弘揚佛法是每位佛子應盡的義務。有人說我不會弘揚佛法,其實很簡單,只要用心,你隨時都可以弘揚佛法。
-
星雲大師:自性五分法身香
這是說明我們的自性就像一顆摩尼寶珠,每個人來看,所看到的顏色都不同。其實這個寶珠的顏色只有一種,是個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種種的分別。好像我們的法性,本來是一個,可是由於我們迷惑了,不能認識我們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別。
-
究竟無證: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心行之道分為五境,色、受、想、行、識皆為心行所落之境。因為是落境,所以是陰。陰者,蔽也,落境蔽心,故以五境為五陰。若知落境則蔽心,即當明心而脫境。五陰又稱五蘊,意義相同。蘊即蘊含,心落境而成境,心在境中,為境所蘊,故稱五蘊。故蘊有縛義,如同陰有蔽義。若知境中蘊含真心,即當悟心而離境,否則即受境縛。
-
上淨下空老法師: 找回我們自性的寶藏
時間段:00:41:43:920--00:55:16:720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把我們自性裡面的寶藏都失掉了。自性裡面的珍寶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為什麼不努力去明心見性?世間第一等聰明人,他幹這個,他不幹別的,世間名聞利養邊都不沾,修什麼?一心不亂。《彌陀經》上給我們定的目標,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是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智慧,心不顛倒就是覺。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平等,心不顛倒是《無量壽經》上覺,清淨平等覺。
-
志誠曹溪求頓法,六祖破執見自性《六祖壇經淺釋》
「何名頓漸」:什麼叫頓漸呢?「法無頓漸」:法本來沒有頓漸,是因人而有名。「人有利鈍」:人有聰明、有愚痴,「故名頓漸」:所以頓漸的名目,是因人而立的;不是教有頓漸,是人有利根、有鈍根。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