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急速發展,昔日的街頭小販和小食已經漸漸式微或者早已消失。總記得小學放學後在校門口吃過的砵仔糕和糯米餈,現在就算眾裡尋它也未必有跡可尋,更重要的是,90後或者00後或許未曾一嘗這些地道小食。趁著香港時代廣場正舉辦的「香港文化飲食」展出的懷舊街頭小食,就讓一期一會帶著大家重溫那些年的美好歲月,看看我們一起吃過的街頭小食。
▲龍鬚糖
龍鬚糖是有著過百年歷史的傳統民間小食,做法是以麥芽糖熬製成塊狀的糖膠,再加入糯米粉循序漸進慢慢拉成2圈、4圈、8圈,直至成絲。然後包裹不同餡料,如花生、椰絲和芝麻等等。
相傳是古代御廚做給清朝皇帝吃的線糖,由於皇帝又稱真龍天子,而這甜點又是做成多條絲狀的,因此有龍鬚糖之名。從前賣龍鬚糖的人只需一個小車檔,然後把材料放在鐵盤上便可開始在街邊現做現賣,是非常傳統的民間工藝小食。
▲糯米餈
糯米餈是現在仍非常流行的一種傳統小食,但是現在吃到的與傳統的並不一樣,現在我們吃的糯米餈,通常表面都鋪滿椰絲、內裡包裹芒果,但傳統的做法就是將一團糯米糰拉長然後剪成一小塊,再黏滿由砂糖及花生碎。
▲麥芽糖餅
麥芽糖餅這種懷舊小食出現於50、60年代,多數是貧窮家庭的父母買給子女吃的零食。做法通常是用一支木筷子往麥芽糖裡撓一圈,再用梳打餅夾著。聽說除香港外,澳門及臺灣也曾流行過,算是一般平民百性小孩的恩物吧。
▲雞蛋仔
雞蛋仔是少數現在仍非常流行的傳統街頭小食,近年來更是厲害得衝出亞洲,紅到美國。相傳雞蛋仔出現於1950年代,一位雜貨鋪老闆不想浪費食物,於是將打爛了的、賣不去的雞蛋混合麵粉、砂糖、淡奶及牛油等做成蛋漿,再倒在模具中烤焗而成,後來有人設計出雞蛋形狀的模具,於是就被命名為「雞蛋仔」。而現今更有不少雞蛋仔新食法,例如配合雪糕,或加入不同口味如朱古力、香芋及斑蘭等等,成為極受歡迎的新一代街頭小食。
▲砵仔糕
砵仔糕最風行的年代就是80、90年代,因其甜滑而嚼勁的口味而廣受喜愛。大家總愛比較黃的還是白的好味,所謂黃的,就是以黃糖和粘米粉去蒸,而白的就是以白砂糖所做,而一般的砵仔糕也會加入紅豆或者綠豆等其他食材增加其口味。
▲糖蔥餅
相傳是一種從清代已經出現的民間小吃,並一直流傳到90年代,更是潮州著名的傳統甜食。糖蔥是由蔗糖不斷加熱而做成,配合甜的椰絲、芝麻及麥芽糖,或鹹的菜脯、莞茜、蔥及蒜等,再以薄薄的皮包裹著吃。
▲白糖糕
在50年代的街頭隨處可見,以粘米粉及白糖製成,外型呈白色的松糕狀,味道清香而不膩,口感鬆軟有彈性,是舊時極受歡迎的街頭小食之一。
▲叮叮糖
60年代起的經典街頭小食,由廣東傳入,名字是因小販用鐵錘叮叮聲的敲鑿糖塊而來的。製作叮叮糖最重要的是拉扯糖膠從而令糖變得鬆化的過程,但糖膠很快變幹變硬,因此要在5分鐘內把糖膠拉好,所以與龍鬚糖一樣,其手藝必須具備一定功力。
▲芝麻卷
在70、80年代酒樓內最常見的甜點之一,是以黑芝麻、冰糖及馬蹄粉做成粉漿,蒸好後再捲起而成。
▲香蕉糕
是一種帶有香蕉味的白色圓條狀軟糕, 以糯米粉、粘米粉、糕粉、砂糖和香蕉油等製成,是70-90年代的流行街頭小食之一。
▲潮州冷糕
顧名思義,是一種60、70年代由潮州傳入的特色街頭小食,又名砂糖夾餅,以熱騰騰的薄皮包裹花生碎、芝麻和砂糖等餡料,表皮脆內裡鬆軟,味道美味。
展覽主題:香港懷舊街頭小食
展覽時間:5月7日 - 6月5日
特別時段:逢周末下午兩點至七點,凡是捐$20給護苗基金,即可在展覽場內的「香港街頭小食檔」品嘗三款小食。
展覽地點:香港灣仔區銅鑼灣時代廣場露天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