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 孩子的正向幻想,父母應該如何保護?

2021-02-18 幸福智慧庫

每個人年少時都有過幻想,或不切實際,或略帶荒謬,但父母所應做的不就是保護孩子那份純真嗎?

01

那天在舅舅家聚餐後閒聊,表妹童童和舅媽說:「媽媽,我想成為小豬佩奇,你有沒有什麼辦法?」

舅媽:「你看我像不像小豬佩奇,趕緊回屋寫作業去,別想那些沒有用的!」

童童失落地去寫作業,舅舅也說:「這孩子天天不想著學習,還是課外輔導班報少了。」

父母總是盼子成龍,而學習似乎是成才最有效的途徑,可也總是在催促孩子學習中忘了孩子的天性。

在孩子小時候,總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無論孩子有怎樣匪夷所思的幻想,請給予孩子做夢的權利。

父母不僅承擔著將孩子養育成人的職責,還應該讓孩子過個真正的童年。

正如教育專家尹建莉所說——

「孩子不是為「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童年」活著。

我們要讓自己的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不要讓她生來只能做沒翅膀的凡人。

當孩子問:「媽媽,我想成為小豬佩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能否問題,更是一個該怎樣保護孩子天真想法的問題。

YouTube上有一視頻:一個男孩想當蜘蛛俠,擁有飛簷走壁的超能力。

他的爸爸為了實現兒子的英雄夢,買來了蜘蛛俠的全套裝扮。視頻中,兒子全副武裝,爸爸抱著兒子,用臂力幫助他上下穿梭。

兒子的超能力是爸爸的愛賦予的,爸爸用手臂託起了兒子的英雄夢。

視頻裡的一家人都因為蜘蛛俠遊戲開心大笑,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也是在此種融洽的氛圍中一點一滴地增加。

每個女孩都有一個公主夢,很多父母幫忙實現了,而國外媽媽KaitWarnick則是進階版,不僅讓女兒成為公主,還讓「真公主」為她驚豔。

Kait和丈夫為女兒做了可變裝的公主裙,在迪士尼的「真公主」面前上演了變裝秀,所有人都為這個女孩精美的公主裙讚嘆,並羨慕她擁有一位如此愛她的媽媽。

據悉,這位媽媽和爸爸設計製作了多套公主裙,只為了女兒的公主夢。

父母在實現孩子天真想法的同時,收穫了與孩子玩耍的樂趣,鞏固了親子關係,還有可能發掘自己意想不到的才能。

有位媽媽為了幫女兒記錄她成為公主的瞬間,學會了公主裙的縫製,還自學了攝影技術;

有位爸爸為了實現孩子的漫威夢,和孩子們一起裝扮,並將搞怪照片發到網上,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媽媽和外婆為了實現女兒的漢服夢,親自設計製作了漢服,並愛上了漢服文化。

讓孩子擁有做夢的權利,長大後孩子會為你保護他的那份權利而心存感激,畢竟這是你深愛他的證據之一。

讓孩子成為能夠無限幻想的天使是父母給孩子童年最大的禮物,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擁有簡單的快樂呢?

當孩子問你:「媽媽,我想成為小豬佩奇」或類似的天馬行空想法時,你應該這樣做。

1、 問清孩子這樣詢問的目的

任何行為都會有內在動力,知道孩子的目的才能對症下藥,是堅決否定還是暗中支持,一切都要看孩子的初心。

孩子可能因為人物的某個特點而想變成他。

比如——

想獲得超人的超能力是想要保護世界;

想成為諸葛亮是想要快速提高成績;

想變成小丑是想給他人帶來歡樂。

一切可能等你從孩子口中發現,不同目的對應著不同的回答方式。

2、 對於合理正向的幻想給予變通支持

對於孩子積極的詢問,要給予支持,孩子只是因為某個瞬間而有了想法,實現想法仍需父母的努力。

對想當超人的孩子,可以說——

「超能力不是保護世界的必要條件,先保護好自己的安全,再從每件小事做起,隨手撿垃圾,節約水電,都是保護世界。世界很大,平凡人很多,而保護世界這項大工程需要每個平凡人的參與。」

每次孩子的幻想說出,如果是積極向上的,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育孩子機會。正如胡可的狗狗訓練,教會了小魚兒狗狗的習性。

胡可加入了兒子們的遊戲中,在訓練中依次問了狗的名字、年齡,引導小魚兒做簡單的加減法運算,還告訴他們關於狗的各種知識。

在一次遊戲中不僅支持他們想變成任何事物的想法,還教會了兄弟倆關於狗的各種知識,只要你想,任何幻想都是教育的機遇。

3、 對於危及孩子生命的幻想要及時阻止

現實的殘酷往往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在某些時候父母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涉及到孩子人身安全的時候,就要告知孩子真相。

當孩子問到:「我可不可以像動畫裡一樣用傘去飛?」

一定要告訴孩子真相:一把傘是不能夠飛的,但有其他方法,可以去查找資料,和孩子一起了解飛翔的秘密。

當孩子問到:「我可不可以像貓一樣有九條命?」

這時要注意了,這是危及孩子生命的大事,和孩子說:人只有一條命,是很脆弱的,一場意外、一種疾病都可以使人死亡,要珍愛生命。

涉及孩子生命安全的事無小事,每次回答、每次行動都值得注意,別讓一時的隨口之語成為孩子人生的最大危險因子。

04

《請回答1988》有一段我最喜歡的一段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平安夜這天,鳳凰堂胡同召開了鄰裡會議,大人們坐在一起商量如何過聖誕節。

胡同裡最小的孩子——珍珠是個團寵,所以大家都問 「珍珠想要什麼禮物,聖誕老人會把禮物悄悄地放在珍珠的床頭哦」,閉眼吃糖的珍珠睜開了眼睛,慢悠悠的說「沒有聖誕老人啦」。

珍珠媽媽埋怨道:「是誰跟珍珠說沒有聖誕老人的?」

眾人一臉茫然,「她還是成長中的小嫩芽啊!」珍珠媽媽這樣說:「是誰對小嫩芽說這樣的話?」

然後大家明白過來,努力完成珍珠的聖誕禮物,在沒有雪的日子裡為她堆雪人。

每個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小嫩芽,希望他一直無憂無慮,始終相信世界上有童話,擁有一顆自然純潔的心靈。

當孩子問你:「媽媽,我想成為小豬佩奇」時,你可以說:「那你為什麼想成為小豬佩奇呢?」

可能他只喜歡小豬佩奇的形象,或是喜歡她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甚至只是單純羨慕她有個弟弟喬治。

孩子的想法很簡單,當他喜歡什麼時,便會想要成為他。

父母不必大驚小怪,這只是孩子必經之路,誰小時候沒幻想過成為公主或者其他喜愛的人物呢?

成長的難過就是不能如小時候那般,直白地表達純真與幼稚,但請讓孩子至少擁有一段童真的回憶。

願你的孩子既安全成長,又不失粲然笑顏,保護好孩子的夢,好好呵護你的小嫩芽。

相關焦點

  • 【親子教育】正向教養 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研究發現,想要孩子未來成功幸福,重點不在小時候塞進多少知識,而是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正向、勇敢的心。  《親子天下》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媽寶」調查發現,沒有自信、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媽寶指數高,遇到困難就習慣找幫手;而受挫時給予鼓勵、親子關係穩固的「正向教養」型父母,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
  • 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幻想和遊戲?
    這個故事中提到的老奶奶的不耐煩是我們很多大人面對孩子的遊戲或幻想時的態度。那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幻想和遊戲對於孩子的重要意義。在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他們慢慢了解到這個世界的一點點規律,就像只拿到了一個拼圖十分之一的拼片。
  • 正向教養,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
    研究發現,想要孩子未來成功幸福,重點不在小時候塞進多少知識,而是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感,打造一顆正向、勇敢的心。《親子天下》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媽寶」調查發現,沒有自信、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媽寶指數高,遇到困難就習慣找幫手;而受挫時給予鼓勵、親子關係穩固的「正向教養」型父母,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的孩子。
  • 《頭腦特工隊》:教孩子如何和情緒做朋友.
    動畫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孩子們揭示人類情緒的發生機制,這五個小人的活動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長的奧秘,也給家長提供了一些管理孩子情緒的好辦法。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 還在用說教方法養孩子?父母的正確示範,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成長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和李女士相似的情形,家長已經非常耐心的對孩子講解應該如何去做,極力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對孩子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負面表達。可幼兒還是不能接收到父母所講解的道理,甚至會在情緒上非常牴觸。為什麼幼兒很多時候並不能接收到父母的說教?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那些被溫柔對待長大的人,不論個人成就如何,身上永遠有一種無法抗衡的陽光、自信和渾然天成的自尊。 我們想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讓自己先改變思維模式以及看待孩子的方式,並不斷陪伴孩子去實踐成長型思維。
  • 父母最大的惡,是過度保護孩子
    瑪麗越是過度保護女兒,越是讓孩子變得逆反,去突破禁忌的心理就更強烈。 實際上,當孩子逐漸成長,有了掙脫父母控制的意識,這個時候父母還是不懂得放手,依然故我,以保護的名義過度控制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就可能進一步激化。
  • 賈靜雯童年曾遇變態,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
    她們的行為不是為了宣揚和獲得冷漠人士的「二次傷害」,她們是勇敢無畏的戰士,她們是為了提醒更多的女性—保護自己,愛護自己!事情已經造成,沒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避免傷害。站出來是困難且無畏的,做不到感同身受,背後是懸崖只能孤軍奮戰。站出來是為了以後對女生越來越少的傷害。而很多作為寶爸寶媽的父母也開始擔心,到底該如何避免對孩子造成這樣的終身心理傷害呢?
  • 在家不聽父母,在校不聽老師,難管的孩子如何管
    即使小區裡的孩子都怕的「冷麵伯伯」故意對他擺出憤怒的表情,他也全當耳旁風,看都不看一眼。該如何對待這樣難管的孩子呢?如勇於探索是他們的底色,如果你讓他們一直安靜地坐在那兒,對父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這樣的要求違逆了他們的天性,勢必遭到孩子激烈的反抗,也會讓父母身心疲憊,影響親子關係。對孩子有合理期待,但並不代表對他們沒有要求,孩子某些不良的習慣會對他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而且也會影響到集體或他人活動的正常舉行,所以需要家長正向引導。
  • 那些孩子對父母的欺騙: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做?
    (1)父母的過高期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但是父母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所以在孩子取得成就的時候毫不懷疑,導致自己被欺騙。  (1)渴求父母肯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對父母肯定的渴望,但是自己的實力卻又不滿足讓父母滿意的標準,所以選擇了欺騙父母來獲取肯定  (2)孩子的虛榮心強:許多孩子不希望被責備,不想努力卻又希望自己的成就可以被父母認可,渴望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3)父母的獎勵:正是因為這份欺騙,得到了父母的獎勵,所以周而復始,孩子開始長期欺騙自己的父母希望可以得到獎勵
  • 孩子特別好動,父母應該怎麼做?
    就會感覺特別苦惱、煩躁,發現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小朋友更愛玩,一下都坐不住,那麼對於好動的孩子,父母要怎麼辦?第一點:其實好動,並不是孩子的錯,只是因為孩子年紀太小,還沒有太強的自制力。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訴求。
  • 如何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不要做過度保護的父母
    那麼,你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一個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呢?過度保護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怎樣才能從現在開始就停止你無意間對孩子造成的「窒息」? 過度保護的父母往往致力於庇護他們的孩子免受身體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痛苦。因為想確保孩子將來的成功,所以他們可能會選擇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減輕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對孩子的影響。
  •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你的過度保護,可能正在耽誤孩子的未來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那些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家長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有什麼問題,而差強人意的人生只能由孩子去承擔。父母應當知道,過度保護會導致孩子更害怕分離。由於過分依賴家庭成員,他們將非常害怕面對與家人分開的時間。
  • 《何以為家》一個孩子是如何走上了控告父母之路?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慶幸並非身處在戰亂的國家,社會越來越好,教育條件也越來越好,我們更應該關注、關心自己的孩子,肩負起父母養育孩子的職責。幼兒園的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有很多老師在後臺留言說,班上總有那麼幾個家長不願意來參加親子活動,怎麼請都請不動,挺無奈的。理由不外乎工作忙,讓祖輩去參加吧,在家也能和孩子親子活動,自己就不來了。為人父母,是需要負責的。生了要養,養了要教。可這些父母卻把教統統丟給學校、老師。有調查標明,七成中國父母沒時間陪孩子。
  • 《親子閱讀100問》——如何幫孩子選繪本?
    28、父母該如何為孩子選擇繪本?答:閱讀是一件個性化的事,每個孩子年齡、能力、性別、性格、氣質特點等各異,每個家庭父母的閱讀喜好、教育背景、講讀特點等也不同,為孩子選擇繪本的依據自然不同。首要依據是寶寶的成長規律選,而真正決定繪本使用價值的,則是寶寶喜不喜歡。(1).根據孩子的喜好和認知來選書。這是為孩子選書的最高標準。
  • 愛和不愛究竟如何劃分界限,父母應該給孩子怎樣的童年
    母親的寵愛不停地壓在兒子身上,讓兒子不堪重負,又無法割捨,最後導致親子關係的失控。孩子是父母的心頭寶,父母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在各種方面給予孩子過度的控制,但是「物極必反」,父母的愛,一旦太過用力,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要愛孩子,但又不能愛的過於猛烈。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把握好這條線,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
  • 親子討論 保護寶貝視力,爸爸媽媽應該這樣做……
    昨天我們的親子問答版塊展開了關於「如何保護寶寶視力」的投票活動。爸爸媽媽們給出了自己的投票意願。現在公布投票結果啦!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當我們結婚,就會成為父母,可是我們為什麼要成為父母,卻沒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當成為父母之後,我們又想過,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當孩子一天天長大,變得叛逆,難以溝通,我們會焦慮,煩燥。想像小時候一樣管控孩子,卻發現事情已經脫離了掌控。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現在親子矛盾那麼多,因此也發生了許多惡性事件。
  • 孩子偷東西了,父母應該怎麼辦?
    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根本就沒法和孩子溝通的時刻,可能會下意識地去反思一下,是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已經不敢和我開誠布公了?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自己變得那麼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孩子會選擇「偷」,而不是找媽媽「要」?是不是我們的親子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 我們應該要給孩子一點「討厭父母的空間」
    我完全感受不到家庭的愛與溫暖;我只有體驗到道德上的愛 (因為我們是親子,所以我們應該要愛彼此),在情感上、言語上、行為上,我是完全感受不到他們的愛,我也無法在這三個向度上愛他們。那種在青少年長成、個人自我形成的過程中,一味去要求這個碰撞的個體一定要和諧、要體諒、要自適、要和解,只會讓這個小孩越來越自卑,越活越沒有自己,越來越討厭父母卻又在最底層否定自己討厭父母的情緒。 父母提供吃住教育,是它們應盡的義務,說真的,這個誰都可以做。父母難為,正是因為父母的功能遠超過於提供這些生活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