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呆豬帶大家一起欣賞的是臺灣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電視劇利用女主陳嘉玲的現實和回憶穿插講述了兩條線、兩個時空的故事。一條線是成年陳嘉玲的困頓生活,另一條是童年陳嘉玲一點點認知世界的過程。整部作品讓觀眾笑中帶淚,代入感十足。
電視劇中陳嘉玲是個39歲的未婚女青年,她是臺南人但在臺北獨自打拼。她的工作雖然是董事長秘書,但工作卻並不是她所想的那樣,她總被要求做一些雜活以及和工作無關的事情。事業不如意的她愛情上也不順利。前男友結婚了,婚禮上她知道大學同學們都結婚生子了,只有自己和男友在一起四年還沒有結果。喝醉酒的她想起了終身未嫁的姑姑,當初同為大齡女青年的姑姑快結婚時被男方家要求去檢查身體,想確定姑姑還能否生育。姑姑為了維護尊嚴和男方解除了婚約。
陳嘉玲怕自己也漸漸的被生活丟棄所以趁著醉意和男友求婚,男友答應了她。當他們為了婚禮而做準備的時候,她發現婆婆的控制欲太強,還讓她辭職回歸家庭。她開始恐懼結婚,碰巧公司遇到一個長相帥氣的客戶,雖然心動但她卻抑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她想起小時候幫小姐姐送情書,後來東窗事發小姐姐被大家嘲笑、攻擊,她們家受不了風言風語就搬走了。親眼目睹這件事的陳嘉玲不敢再繼續想下去。她和男友坦白,自己也從公司辭職。男友雖然又和她求婚但也被她拒絕了。
解放的同時她也更加一無所有了。弟弟來接她一起回家過年,家裡開始還不知道她不結婚的事情,直到收到男友和別人結婚的請柬,家裡又炸了鍋。奶奶開始給嘉玲安排一場又一場的相親,最後一個相親的對象是她的髮小。發小喜歡她很久了但一直沒有被她接受。家裡怕嘉玲沒工作沒婚姻,開始慢慢變得焦躁。她受不了家裡的氣氛準備離開這裡,臨走時和發小、朋友們借酒消愁。但她喝多之後答應要幫發小完成朋友遺願,競選議員。
奶奶去世了,奶奶唱歌很難聽但還是一直想要唱歌,特別是想把那一句「女人有自己的願望」唱歌自己聽。奶奶以前和嘉玲說過羨慕她不嫁人,因為自從嫁人之後她再也找不到自己了。之前的客戶來找嘉玲想讓她去面試,但當面試官問她認為的快樂是什麼時,她茅塞頓開。她回去接受了自己也有好感的髮小,買下了房子,安逸的生活。
整部電視劇主題十分的豐富。首先開始就展現了一個在大城市打拼的外鄉大齡女青年的生活窘境。當事業和愛情都不如意的時候,當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她們該如何排遣自己呢?如今的社會這個群體患抑鬱症的概率越來越大,是現實讓她們變成了這樣還是這樣的她們不願意放過自己?有時候學會如何和自己和解真的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其次是關於戀愛和婚姻中的問題。陳嘉玲的男朋友是個典型的媽寶男,所以才導致了在二人準備結婚的過程中被婆婆完全掌控,對她完全沒有任何的尊重。特別是婆婆要求的婚後辭職做全職太太,更是讓人難以接受的。陳嘉玲的姑姑因為是大齡剩女所在結婚的時候被要求檢查身體是否可以生育,這也是不被尊重的表現。所以人們對大齡剩女的成見有時候可能真的存在。
陳嘉玲小時候的小姐姐,因為給別人送了情書被大家指指點點,最後只能搬家。那這件事又給這個小女孩留下多麼深的陰影呢?為什麼遇到這些事不是引導而是指責呢?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陳嘉玲的奶奶和她說,結婚之後會慢慢丟失自己,你的身份會有很多,但會忘記你是誰。那個時候的她明白「女人要有自己的願望」,但卻到最後都沒能實現。雖然男人也不易,也有屬於自己的壓力,但是這個社會對女人的要求越來越多。倡導女性經濟獨立,倡導自己撫養子女,倡導活出自己的精彩。但仔細一想,這三點是否本身就是相悖呢?現代女性又該如何在三者中找尋到平衡呢?
最後,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尋找些什麼。陳嘉玲起初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困境該怎麼解決。但當別人問她:「你認為的快樂是什麼」的時候,她一瞬間就有了答案。奶奶的一生都在想活出自己,但最後也沒有做到。姑姑受不了尊重離開了,單身的她最後或許也會很幸福。所以關於幸福是沒有明確標準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找尋一種心理的平衡。找到平衡之後,我們就會慢慢接受一個並不完美的自己,看到生活的真相,也會接受那份平淡。
陳嘉玲說: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做夢又醒過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感謝閱讀,感恩關注。
(圖片來源於電視劇《俗女養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