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不爛俗,它可以溫暖這個冬天

2021-01-17 值得一提

平遙古城站的夕陽。誰能想到平遙古城站比平遙站離平遙古城更遠呢?


《俗女養成記》

(圖片來源:豆瓣,下同)

導演: 嚴藝文 / 陳長綸
編劇: 嚴藝文
主演: 謝盈萱 / 溫升豪 / 藍葦華 / 吳以涵 / 夏靖庭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喜劇
官方網站: shows.cts.com.tw/shows_prog/drama/175.html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閩南語
首播: 2019-08-04(中國臺灣)
集數: 10
單集片長: 50分鐘
又名: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周末了,推薦一部劇。

這部名為《俗女養成記》的臺劇,全程臺語,女主也不夠靚麗,但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於是幾乎是一口氣追完了全劇。

女主陳嘉玲是個39歲在臺北拼搏的打工人,沒房沒車,工作平淡,身為特助,卻天天幫助老闆周旋在小三和老婆之間;有個相處四年的男友,正打算結婚,未來婆婆資助了房子首付卻事事都要插足,從婚紗款式到家裡裝修。有一天她在工作中碰到了一個精英男示愛,她保持住了理智,但還是鬼使神差般把這件事告訴了男友。接下去的事件發展失去了控制。她丟了工作,向男友提出了分手,求職遇挫,終日在家與垃圾食品為伍。直到她弟弟來找她,她決定回臺南老家住一段時間。 

前段時間《三十而已》熱播時就感嘆,三十歲一晃已過去好多年,我們這些奔四的人,好像被擠到了社會邊緣,無人關注。

三十歲固然是個社會現象,人們進入工作和家庭新階段時不免焦慮、迷失,有的找到新的方向,有的失敗了從頭再來,還有的孤注一擲尋求一點改變。可放在人生長河之中,三十歲不過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年紀。沒有規定說三十歲一定就是焦慮,四十歲就必須淡定。每個年紀可以是任何樣子。

陳嘉玲39歲,感情事業沒有一樣抓得住,但這樣的人設真抓住了我。也許有一天我也會變成陳嘉玲呢?又或者,她其實一直就在我身邊。39歲仍有勇氣對雞肋的工作和感情說不,清醒知道將會面對的困難,面對家人不敢坦白怕他們失望,在就要回歸正軌的時候笑著轉身。

不僅僅是女主,選擇逃婚的姑姑,一事無成的叔叔,平靜說出自己是同志的弟弟,離婚後選舉失利的蔡永森,他們也是生活的主角。並不一定要圓滿得像大姑姑一家那樣。

在劇中看到這樣包容的人設,是時代的進步。它不一定能夠製造話題,但它一定可以引起一小撮人的共鳴和討論,這就足夠了。 

整部劇在女主遭遇的人生轉折和小時候在臺南的生活之間穿插。嘉玲生活在一個傳統的大家庭,家裡經營著一家中藥鋪。從小家裡就教導她要自愛,也曾花費重金讓她學鋼琴,但她還是那個功課不怎麼好、每天騎著腳踏車瘋玩、有很多奇思妙想的嘉玲。不得不說,這個小演員看起來太機靈了,選角真是神了!


這部劇被譽為臺版《請回答1988》,大概是因為對家庭生活細節和親情的表現十分細膩,也賺足了觀眾的眼淚。比如阿公騎腳踏車為阿嬤送伴奏帶,媽媽從高中就發現兒子性取向後默默打熱線諮詢。而臺語和韓語都似乎不是太優雅的語言,所以溫情中還能營造出一種喜感來。


身為家長,他們並不完美,但都很努力,而且三觀超正。阿公是一家之長,但他疼惜阿嬤;阿嬤潑辣大咧咧,但她渴望自由;爸爸唯唯諾諾,但他溫柔心善;媽媽賢惠隱忍,卻是最勇敢堅定的。小姑姑悔婚告訴嘉玲的是,婚姻不是為了家人和面子。就連不靠譜的叔叔也在小嘉玲問鄰居要狗狗美容費的時候站在了她一邊。


俗女嘉玲就是這樣養成的,這個傳統但三觀超正的家庭給她的是無盡的愛,以及做自己的勇氣和底氣。 

嘉玲本有機會回到過去看起來還不錯的生活,最後面試官問了她一個問題,十年後你想過怎樣的生活。她呆住了,然後笑了,起身走出了會議室。

她回到臺南,看到爸媽在廚房裡打情罵俏。她問媽媽,我回來你開心嗎?媽媽說,你開心我就開心。她問,我回來你失望嗎?媽媽說,你不會我就不會。鏡頭回到嘉玲去臺北讀書前,一家人為她錄了臺北生存指南,只有和女兒冷戰的媽媽半夜對著攝像機囑咐她要吃什麼吃什麼。


孩子與家庭的關係似乎就像是橡皮筋的兩頭,永遠在互相拉扯,但終究他們是一體的,用力過後他們靠的會更近。


她和小學同學蔡永森在一起了。這是令觀眾比較不解的設定,包括為何要和條件還不錯的男友分手。應該是她不喜歡那時候的自己,所以不能接受自己以及這段感情吧。找到蔡永森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找到自己。


片尾大小嘉玲在鬼屋相遇,獨白響起:親愛的陳嘉玲,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忘了,人生很長,長到跌倒了還能再爬起來,你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忘了,人生很短,短到沒有時間勉強自己討厭自己。


你是否能分清,究竟是命運改變了自己的方向,還是自己改變了命運?答案已經不重要了。

願你我都能勇於追求,忠於選擇。


P.S.追完劇後去豆瓣刷了下評論,才知道導演是陳韻如的媽媽呀!在劇裡也演了給姑姑介紹對象的媒婆。這個阿姨了不得,憑藉好人緣請了不少人來客串。嘉玲的叔叔叫吳慷仁,因為不會臺語而不斷NG(對,因為他帥我去看了花絮),因為導演不好意思請姑姑再跑一趟片場,所以她沒有出現在阿嬤的葬禮上等等。


P.P.S.可能出於一些政治原因,網上資源不多,百度上可以搜到,歡迎大家來交流~以及聽說第二部開始拍攝了哦! 


相關焦點

  • 《俗女養成記》俗女
    我在淡江大學當過半年交換生,喜歡臺灣,喜歡「俗」的人情味兒。看完《三十而已》,不自覺想分析她們的人生,然後非得得出個結論來:學習「顧學」,或是避免曼妮的認知局限等等;像是陷入了成功學的學習。而《俗女養成記》不同,time is the currency of life,我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但我忠實於現實每一刻的感受,這將引領我去我該去的地方。
  • 關於《俗女養成記》
    作為臺灣自製劇,且創下13年來自製收視最佳的一部劇集,《俗女養成記》真的算得上是低調又優質。自播出後,收視率屢飆新高,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被吹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女性」題材屢見不鮮的當今市場,《俗女養成記》算不上新穎。
  • 溫暖治癒的女性成長史---《俗女養成記》
    《俗女養成記》中的陳嘉玲,小時候沒人陪她玩,她就自己找樂子,沒人陪說話,就自己跟自己說話。這麼寶貝自己,呵護自己,想盡辦法哄得自己開心。可長大後,即將邁入四十大關的她,雖偶爾有磕磕碰碰,但也真實用力活過來了,但周遭的一切讓她不得不審視當下的人生,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但她很勇敢面對並告訴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天,她都要不違背自己的感受,平凡誠實,理直氣壯的往前走,做一個接收自己的「俗女」。
  • 俗女養成記電視劇分享
    這部剛上線1天的電視劇名字叫做《俗女養成記》,這是一部臺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近40歲的女人,在外奮鬥了將近二十年,最後依舊是一場空的故事。不得不說,《俗女養成記》是一部非常現實的電視劇,也非常接地氣,就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估計準備U電視劇能成為當下「最大黑馬」,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 俗女養成記:愛自己永遠不晚
    悠長的假期,若想避免出門人從眾,最愜意的莫過於宅在家裡煲劇《俗女養成記》、《why women kill》、《風的閒暇時光》近期的網紅劇一個都不拉下。同是女性題材,讓我們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環境裡的成長。
  • 《俗女養成記》:假如39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
    2019年 第42篇by小鹽今年的臺劇真是驚喜,前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有《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0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俗女養成記》超級好笑又超級好哭,是那種能把人看哭的喜劇。也可以說有點像一部臺灣版的《請回答1988》。
  • 《俗女養成記》:我的生活,我說了算
    它首播收視1.04,超越《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更飆到2.22,創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九月初播完後,目前豆瓣評分9.1。它就是——俗 女 養 成 記《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暢銷散文集,全劇幾乎90%的臺詞都用臺語講述。
  • 《俗女養成記》:我喜歡這個「一事無成」的女主
    這幾天我被一部劇安利了,它就是《俗女養成記》。劇名很俗,內容也很俗。講述的是一位39歲的女人在臺北闖蕩近20年仍一無所有的故事,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沒了工作。這不是一部瑪麗蘇愛情劇,沒有轉角遇到愛,沒有英俊瀟灑一直守護在身邊的男主,也沒有可以隨時回家繼承家產的大光環背景。整部劇平平淡淡,沒有任何亮點。
  • 《俗女養成記》給出了答案
    今天,我就推薦一部,關於「中年女性」的好劇——《俗女養成記》還記得前幾個月很火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嗎?沒過幾個月,它的收視記錄就被《俗女養成記》超越了。大結局更是飆到2.22,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
  • [百度雲盤] 俗女養成記 第二季 (2021)
    俗女養成記2 俗女養成記2 (2021)「女人很辛苦,40歲的女人更辛苦,陳嘉玲從天龍國回到故鄉臺南,展開人生下半場
  • 《俗女養成記》:這才是治癒心靈的電視劇啊
    尤其是9月初完結的、臺灣華視的自製劇《俗女養成記》,收視口碑雙豐收,大結局更是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俗女養成記》海報《俗女養成記》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臺灣知名演員嚴藝文首次跨行編劇和執導。
  • 最近看什麼|俗女養成記
    可能是最近在網飛看了不少臺灣電影,首頁推薦被臺灣的電影電視劇淹沒,憑著對謝盈萱的好感點進了【俗女養成記】,一周十集刷完。這不是一部適合一邊工作一邊摸魚的劇,因為有至少一半的臺詞是臺語,是不看字幕完全聽不懂在說什麼的程度。
  • 《俗女養成記》:人們體面的生活下隱藏的苦澀
    《俗女養成記》講的故事就像它的劇名一樣「俗」。然而它雖然講「俗」,卻不落入俗套。劇名的俗有兩層含義,一是通俗,大眾化的意思。二是諧音「淑」,俗女寓意淑女。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普羅大眾都能看得懂得俗(淑)女的故事。這就註定了它必是大多數人能感同身受的,深深共鳴的。女主角陳嘉玲,39歲,北漂一族。名字熟悉到聽起來就像是住在隔壁的鄰居一樣。
  • 《俗女養成記》,一部「非典型女性主義者」的群芳譜
    近日,《俗女養成記2》收官,引發了不小的收視熱潮與討論。
  • 《俗女養成記》這部臺劇真的好哭又好笑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臺劇《俗女養成記》,這部劇有多厲害呢?自開播後收視率急速飆升,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知道有沒有人在看,目前豆瓣9.1份,真的是好哭又好笑。劇集講述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丟了工作。
  • 推劇 ‖ 俗女養成記
    好久沒更新帳號啦,大學畢業之後,難得的旅遊也是跟團去的(太方便了),所以遲遲寫不出什麼有價值的遊記來。
  • 《俗女養成記》為了心中的美好 不妥協直到變老
    今年一開始就連看了兩部臺劇,從人氣爆棚的《想見你》,再到這部《俗女養成記》。相比較而言,我更愛這部《俗女養成記》,有笑點有淚點,更有感同身受。平凡的女主角,普通的家裡人,就像普通的我們。每一集都可以拿出來說出自己的淚點。
  • 《俗女養成記2》:就讓我們一起去做一個自由的「俗女」吧~
    《俗女養成記》第二季,已經更新到了第七集。沒想到,第二季比第一季還要精彩。從第一季開始,我就在思考,劇名裡的「俗」字到底有什麼含義。因為在我看來,女主陳嘉玲,其實和「俗」字並不搭界。這樣的陳嘉玲,是讓人狠狠愛,甚至是狠狠羨慕的,說是「俗女」養成記,不如叫「脫俗」養成記。直到第二季第七集,「俗」的況味,才真正在陳嘉玲的人生中緩緩展開。這俗,是無法擺脫的人間定律。
  • 《俗女養成記》
    臺灣高分劇《俗女養成記》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陳嘉玲,一個39歲的大齡未婚女士,當初不惜引發家庭革命決心要離開家鄉,要在臺北奮鬥出一番成績,要過上不一樣的生活。她獨自在臺北奮鬥了快二十年,結果依然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活成了同學眼中的Loser。陳嘉玲是一家寵物食品公司的董事長秘書。
  • 豆瓣9分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鄉土題材也能成為爆款
    下半年,又一部《俗女養成記》豆瓣逾過罕見的9分,口碑大爆,正在社交網絡上發酵。 但跟《我們與惡的距離》相比較,這一次《俗女養成記》的出圈,卻不太容易讓人理解。它講述的是一個將近四十歲大齡剩女的故事,既不是什麼新的類型劇,也沒有探討什麼新的議題。而且,《俗女養成記》幾乎是一部純臺語發音的劇,大量臺南場景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讓很多看慣了都市偶像劇的內地觀眾頗感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