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上海長徵醫院中醫科 ,作者孫昱瑋
上海長徵醫院中醫科
上海長徵醫院中醫科是國家教育部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國家中管局中西醫結合胃癌重點專科、上海市中西醫結合胃癌特色專科、上海市綜合性醫院示範中醫科。科室擁有中醫病房、門診和教研室,開設有9個特色專科門診,是一個集醫、教、研一體的臨床科室。
故事裡的這位青年女性,平素身體無恙,每年體檢各項指標也很正常,惟月經量偏少,顏色較淡,但周期規律,也無不適。最近兩個月,她的月經突然「不辭而別」了!
雖然身體沒有明顯不適,但由於深知「月經是女性健康的睛雨表」,她還是及時地來醫院求助。婦科醫生肯定她沒有懷孕,她又選擇求助中醫。醫生在仔細地望聞問切後告訴她——這是「血虛」所致。
「血虛?就是貧血唄!可我每年體檢報告都很正常啊?」醫生的診斷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她再次翻檢手機裡半月前的體檢報告,血常規顯示紅細胞、血紅蛋白等各項指標都很「完美」——完全沒有貧血啊。
其實,像女青年這樣就診中醫後引發的困惑非常常見,根本在於中醫與西醫的體系不同,兩者一些類似的專業概念不能簡單地劃等號。
血虛是中醫概念,係指由於血液虧少,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組織而表現的虛弱證候,臨床依靠患者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眼瞼、爪甲色淡白,頭暈、心悸、手足發麻,婦女經血量少色淡,月經愆期或閉經,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臨床表現進行診斷。
貧血則是現代醫學的概念,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於正常範圍下限的一種臨床症狀,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檢測來診斷,非高海拔地區如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就可認為有貧血。
血虛與貧血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二者均系血液中有形成分不足所致,具有很大的同質性,尤其對重症病患而言,血虛肯定伴有貧血,而較嚴重的貧血也必然存在血虛。
但現代醫學重視組織結構的改變,因此對貧血多關注血液有形成分、尤其是Hb的水平是否達標;中醫則重視人體器官功能的變化,對血虛則更重視血液正常功能的健旺與否(認為血液由營氣和陰血兩部分組成,氣屬陽,血為陰;血有形,氣無形;氣主動,血主靜;氣能行血,血以載氣)。
體現在臨床上,輕度的血虛常常可以是在血液有形成分尚達標(無貧血)的基礎上卻表現出了功能的衰退;而對較重度的貧血患者,在中醫看來其表現不僅符合血虛,更伴有氣的不足(氣虛)。
所以,儘管女青年沒有貧血,但醫生根據她面色、口唇、指甲偏白,素有月經量少、色淡,舌質淡,脈細偏弱等表現做出了血虛的診斷。
臨床引起血虛的原因有:
①失血過多,新血一時未及補充
②血液化生不足。由於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導致營養不良,或是腸道有寄生蟲,暗耗營養,都會導致生血無源
③思慮勞神太過,暗耗陰血
④瘀血阻塞脈絡,導致新血生化障礙
⑤久病大病等傷精耗氣,導致生血之源枯竭
在醫生詢問中,女青年記起自己兩個月前曾經進行了無償獻血,但其後幾天除了身體有些乏力,並沒有明顯其他不適。
醫生分析她平日經血量少色淡,就有血虛隱患,再加上獻血,令新血一時不能及時補充而血海空虛,最終導致月經逾期未至。
明白了月經異常是因血虛所致的身體功能失調,女青年也就放下了心。醫生除了開具能益氣養血的養血飲口服液(主要由黃芪、當歸等組成),還建議她進行飲食調理。
根據中醫「藥食同源」、「色赤入心入血」等理論,血虛患者可適當多吃一點大棗、桂圓、赤豆、櫻桃、枸杞、紅糖等養血補血的食物。有人進食大棗、桂圓等容易上火,可以同大米或赤豆共煮煲粥,依靠大米、赤豆的涼性來制約其溫熱之性,或者與生梨、銀耳做成羮來食用。
如果臨床血虛比較重,我們還可以通過補充一些「血肉有情」之品,也就是動物性食物或藥物(如阿膠)來補血。
如烏骨雞或老母雞1隻,去毛及腸雜,斬塊加水,加入生黃芪50g、當歸15g,放瓦鍋中隔水燉至雞肉酥爛,加少許食鹽調味後佐餐,飲湯食雞;有條件的可以購買阿膠,取10g左右加黃酒或清水,隔水烊化後空腹服用。
看到這裡,你弄清楚血虛與貧血的區別了嗎?
供稿|孫昱瑋
監製|夏繼山
編審|王丹琳
編輯|方梅蘭
主管|長徵醫院政治工作處
原標題:《各項指標都正常,怎麼就血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