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新亞的了解源於業界的口碑,凡是談到香港舊書店之文,大多會提到新亞和神州。大約在七八年前,我第一次來到了此店,印象中這是我所去過的最高書店,因為它處在一座大廈的16層。那天的新亞之行卻沒什麼收穫,我所喜歡的線裝書未曾看到幾部,而大量的文史平裝書又難以讓我靜下心來一一翻閱。故在該店瀏覽了二十分鐘後,我悄然離去。
就當時的感覺,與我事先的想像有一定的差距。後來與書友聊起我的首次觀感,朋友們都說我期望值太高:畢竟經過幾十年的淘換,香港在市面流通的線裝書已經很少,尤其是文物級的善本在這裡更是難得一見。但是,近些年火熱的舊平裝,尤其是新文學版本,想到這裡淘到一些在大陸上難得之物於此並非難事。可惜這不是我的著眼點,這有如韓愈所言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另外的朋友也跟我說,到新亞去看不到好東西,還有一個原因,則是沒找對人。按照香港人的習慣,需要有朋友的引薦,店主才會從密室內拿出一些秘不示人之物。冒然闖到店中,其所見當然只能是尋常之物。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道理,於是想到了香港的馬家輝先生。馬先生是兩岸三地頗具影響力的讀書人,料想他跟新亞有一定關係。去電問之,果然。
看來找對了門路,而後我報上在香港停留的日期,遺憾的是這個時段馬先生與我換防:他將來京與梁文道錄節目。但他勸我別急,他會安排自己的助理帶我前去看書。
馬家輝的助理是他的學生王昊先生,王先生雖然是大陸人,但粵語說得不錯。按照計劃,他帶我先轉旺角的西洋菜南街,這是香港有名的書店街。因為馬先生告訴我,他已經事先約好了新亞書店店主蘇賡哲先生,與之約定的時間是這一天的下午三點。故而,我請王昊帶著我先在西洋菜南街轉三個小時,近三點時再去見蘇先生。
香港的這條著名書店街,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其十幾年來一直成衰減態勢,至少街面上的招牌跟書店有關者少了許多。也許是這個原因,原本定的轉書店時間富裕了很多,更何況所看過的幾家均為新書店。我問王昊,他是否知道該條街上除了新亞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舊書店。王昊想了一下,他說馬先生帶他去過一家。而後他帶著我前往該書店一看,我提醒王昊說此時距下午三點還有四十分鐘,我們不要晚了約定的時間。王昊告訴我不會,因為這家舊書店也處在西洋菜南街上。
大廈入口處的招牌
走到了一座大廈的入口處,我看到這裡掛著許多的招牌,卻沒有看到跟書店有關者。進入大堂,有不少的人排在電梯口,乘上了電梯,轎箱內的七八個人竟然按的都是16層。真希望這些人都與我為同道,古人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古代沒有電梯,但同乘一個轎箱應該不屬於同船,不知算卦的人有沒有這種解釋。
來此層的客人最多
到達16樓後,電梯門一開,我就看到了新亞書店的招牌。我馬上跟王昊說,這不就是下午要去的地方嗎?王昊猛然醒過味來,他說自己來過此店卻忘了店名,沒想到把我帶到了同一個去處。然此時比約定時間早了不少,想一想又不知道到哪裡去打發這段冗時。於是決定進店內先不打招呼的等候。
因為來過的原因,我對新亞書店內的情形有著沒有由頭的親切感。眼前所見,其擺設方式未曾看到變化:四壁皆為到頂的書架,正中則堆成了正方形的書堆。在書堆與書架之間,僅餘下窄窄的過道。而與我同乘電梯之人竟然有一大半都在這裡翻書,看來新亞書店的存在,使得這間大廈的電梯增添了不少的磨損量。
入口
對於這件事,黃曉南在其所著《香港舊書店地圖》一書中有如下描寫:「好望角大廈是一幢有四十五年樓齡的舊式商廈,樓高二十一層,卻只有三部緩慢的小型電梯。每天日間,都可見到長長人龍在地下大堂輪候電梯,動輒要等上十多分鐘,而人龍接近一半都是為了到訪新亞書店。」這本書是我後來從神州書店買得者,看到這段話時,瞬間有了深得我心的愉快感。
書堆
我在這裡邊翻書邊磨蹭時間,按照規矩,我請王昊先去問一位中年女士:店內可否拍照?此女士正在與一位老太太聊天,她聞聽王昊之問後,反問為什麼拍照。好在這句粵語我還能聽懂,於是馬上走到近前向其解釋,自己已經與蘇先生約好,只是到的時間早了一些,故而要拍幾張照片。
品種
店堂狀況
老太太聞言馬上說拍照沒問題,於是我儘量避開翻書之人,在店內拍照著一面面的書牆。就面積來說,新亞書店不大,以我的估計,應該在六七十平方米大小。然而這裡的書擺放得十分整齊,一排排地瀏覽過去,這些書也做了基本的分類。店堂的內側還有幾間房屋,在房屋與店堂之間擺放著一張小桌子,老太太坐在那裡邊聊天邊給一摞書標價。這摞書封面相同,看來是新收進者。老太太翻看著版權頁,而後在觀察下書品,接下來她用筆在版權頁下方標出一個價格。能夠看得出,她對這項工作頗為嫻熟。從外觀看上去,我感覺她有七十多歲。如此年紀還能對舊書業這麼熟悉,我在古舊書圈混了三十年,似乎少有女性對定價如此熟悉者,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
定價中
可惜我的粵語水平僅停留在簡單的兩句話,否則真想與老太太細聊聊,以我的感覺,她應當有著很多的書界故事。而此時她打起電話來,之後她將電話遞給我說:「蘇先生跟你講電話。」我馬上在電話中向蘇先生表示了歉意,因為我比約定時間早了半小時。而蘇先生則客氣地稱,他正在趕來的路上,請我先在店內等候。
醫書專櫃
另一塊招牌
幾無隙地
通話之後,可能老太太了解到我不是前來閒逛,於是跟我聊起天來。她看我拍照店內的字畫,於是特意挪開些書以便讓我能夠拍到全貌。她同時跟我說:新亞書店還有一個房間。而後帶著我走出書店向走廊的深處走去。
橫梁上的招牌
我在走廊的橫梁上看到了「新亞圖書中心拍賣部」的招牌。前幾年就聽朋友們議論新亞舉辦的拍賣會,最引人津津樂道者,則是這裡曾拍出過一頁張愛玲的信札。那張紙拍了四萬多港幣,乃是張愛玲手札首次出現在拍賣會中,故而這個價格成為了張愛玲手札的定價標杆。而這裡的拍賣會也就成為了愛書人常常議論的話題之一。
拍賣部
站在門口
同樣是四壁皆書
線裝書
在新亞書店的同一個樓層約往前十幾米處仍有一個房間,此房的面積比剛才所見還要小一些,裡面的陳設方式與剛才所見略同:同樣是四壁書架,而中廳擺成一個書堆。在這裡也有兩位剛才同乘電梯之人,他們看我走入撇了我兩眼,仍然沒有停下手中快速地翻看。也許是來此看書者有著太多的相遇,使得他們沒有我的那種同船渡之感,但這並不防礙我看到他們時的親切。
中廳擺放臺案
老太太把我帶入這間書店後,與一位工作人員打了個招呼就又返了回去。此工作人員看上去四十多歲,我向他請教:店堂內擺滿了書,拍賣會舉行時是否另有房間。他說如果來人太多,他們會另外臨時租大的房間。一般來說,都在這個房間內舉行。我環顧此店,感覺到這裡除了書架,剩餘的究竟恐怕坐不下十幾個人。他卻告訴我說,這裡每過三四個月舉辦一場拍賣會,而在舉辦前他們會將這裡的書與書架全部清空,即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站不進門。
房頂也做了利用
看來是拍賣倉庫
就舊書業經營的歷史而言,雖然大陸有很多地方都比香港的舊書業悠久的多,可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之間,大陸的舊書業幾乎完全停滯,而香港舊書業卻未曾斷檔。1993年左右,大陸興起了古籍拍賣會,自此之後,這種古書流通方式越發地普及,以至於有幾十家拍賣公司涉獵這樣的內容。可是香港卻直到今天也未曾聽聞過哪家拍賣公司開辦起了古籍拍賣會,雖然說香港的藝術品拍賣很紅火,但是這些拍賣行卻始終不涉及古書這個行當。我私下向多位有識之士提起這個疑問,他們都認為這是源於香港沒有書源之故。難道其他的藝術品就有著拍不完的貨源嗎?朋友的解釋還是不能給我以解惑。
我所熟悉的書
好在新亞從十年前搞起了這樣的拍賣會,雖然說其規模不大,並且拍品也主要是舊書和手札,當然也包括一些字畫,但即便如此就香港而言,新亞的這個舉措,可謂有首創之功。而這也正是我佩服店主蘇先生的地方:他為何有這樣的才情,能夠率先在香港辦起這樣的拍賣會。
眼前所見雖然基本上是平裝書,但畢竟還是看到了幾函線裝書。雖然說,這些書的質量並不高,但在香港能夠看到這樣的古董書,還是讓我略感興奮。我將這個店的書架一一瀏覽過去,無意間看到了林怡老師的大作《榕城治學記》。大概七八年前,徐雁先生在北大圖書館舉辦了《觀瀾文叢》新書座談會。我在這場座談會上得以認識林怡,而她的這部《榕城治學記》也正是《觀瀾文叢》中的一種。我立即用手機將此圖拍下,而後發給林老師,告訴她其大作與胡蘭成的作品並肩而立。
兼營古董
價格極其便宜
本店中還擺放著不少的古董,我看到那些古董的標價都便宜得出奇,於是特意跟店員證實:上面所標價格是港幣嗎?他告訴我確實如此。隔行如隔山,這些物件能夠走入書店本來就是一件趣事,而書店內面積有限,我看到這裡的棚頂之上都會弔上隔板,以此來增加放書的空間。在這寸土寸金的商業區還擺放著這麼多的古玩,想來也有其道理在。
古董專櫃
門類齊全
不知是什麼寶貝
正當我胡思亂想之時,有位中年男士頗有風度地走入了店堂,店員介紹說,這就是蘇先生。眼前的蘇先生看上去約五六十歲的年紀,其穿著頗有老派紳士的風度。他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之意,接著帶著我參觀店堂。而後他拿出一個紙包,邊打開邊跟我說:自己的小店無法拿出真正的好書,但既然馬先生介紹我前來,他還是找出了幾本有故事的書與我分享。
蘇先生給我看的第一本書是一冊舊裝的精裝本,翻開第一頁,有著大號鉛字排印的無框印刷文字,顯然此物我難知其妙處。蘇先生解釋說,這關涉到一段有趣的歷史,一百多年前,英國傳教士理雅各準備帶王韜前往歐洲,但是那個時代去歐洲需要不小的一筆費用,因為理雅各在當地很有影響力,故而香港當地的華人和洋人紛紛捐款以便讓他們成行。而眼前所見,則是當年的捐款人名錄。
理雅各王韜出國資料彙編冊封面
鉛字排印
這名錄上既有中國人的籤名,也有不少是外國人,每人都會列明具體的捐款金額。而當年的有心人將這些原始文本搜集在一起,而後裝訂成了這樣一本書。這當然是十分難得者歷史史料,經過蘇先生的講解,令我對此大感興趣。我對王韜這個人有著特別的興趣在,出於各種原因,他在近代史中起到的作用並沒有給予充分地肯定。比如他為什麼從上海特意趕到蘇州去給太平軍呈上自己的建國大綱,他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至少我未看到令自己滿意的解釋。
外國捐款者的籤名
中國捐款人籤名
後面還有一部分
中文說明
可惜的是,他的這個舉措被舉報到了朝廷那裡,慈禧太后下令通緝這位狂妄之人,這才有了理雅各帶其前往歐洲之舉。但是,他如何到達的歐洲,這之前經歷了哪些事情。相應的史料也同樣闕如。如今眼前的這份珍貴史料恰好彌補了這個空白,王韜的手稿雖然我已經搜集到了不少,但我的所得僅是翻譯稿本,從中無法了解到王韜的那些奇特經歷,而蘇先生的這件藏品卻能讓人了解到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蘇先生讓我看的第二件藏品則為《遐邇貫珍》,此為香港英華書院在1853年所印,為當地著名的出版物。雖然說,此刊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漢文雜誌,然其卻在中國刊物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蘇先生的這份藏品卻有著該刊的創刊號,這應當是搞舊雜誌的朋友最喜得之物。可惜,我對此知之甚少。
香港最早的雜誌
蘇先生又給我看了一件雕版,雖然說雕版的版片我見過不少,但此版片卻刊刻於香港,這也是我見到的第一塊。為了保護這個版片,蘇先生特意製作了塑料盒,並且附有原書的影印件,可見他做事十分之細膩。
講解
以上所見足令我開眼,新亞雖然是一家舊書店,然而卻有著這麼多的難得之物,而每一件所見都能引起我們的話題,這讓我跟蘇先生之間迅速拉近了距離。我跟著他又回到了主店,蘇先生告訴我說,看店的這位老太太是自己的母親,今年已經92歲高齡。蘇先生的介紹令我大感意外,因為怎麼看這位老太太也比實際年齡年輕二十歲。老太太熱情地向我打著招呼,而我也高興地跟她說:她是我所見到的年齡最大的書界女性。而後我問蘇先生可否給其母親拍張照片,得到他的允許後,我迅速地搶拍了兩張。
香港雕版
版片完好
拍照完畢後,蘇先生跟我說,因為書店內地方狹窄,故想請我跟王昊到外面去談話。他問我在吃喝方面有無忌諱,我告訴他長年在外奔波之人,不會在意這些細節。於是他把我們二人帶到了一家披薩餅店。
因為不是正點的吃飯時間,故店內客人較少,能夠看得出蘇先生是這裡的常客,他打過招呼後,店員把我們帶到一個僻靜的座位,而後我請蘇先生給我講述他的從業歷史。
雜誌
蘇先生說,他從1968年就創辦了新亞書店,到明年該店已經有了五十年的歷史。在這麼長的時段內,他一直未曾離開此行。為什麼舊書業對其有著如此的魅力?蘇先生稱,因為他從小就喜歡看書,每天放學後,他就會跑到書店內去翻書。等到他大學畢業後,感到舊書業的從業人員基本上學歷不高,這讓他覺得自己如此愛書,應當將所學用到舊書業上。
文史書
對於書店名稱的來由,我卻忘了向蘇先生請教。後來在《香港舊書店地圖》中看到了黃曉南記錄下的蘇先生所言:「當時跟我合夥的一位股東,是從錢穆、唐君毅的新亞研究院畢業,而且『新亞』意即『新的亞洲』,很有不斷向上、革故鼎新的感覺,我們覺得也能代表書店理念,不過這位股東在很早期已經退了股。」
如此便宜
1968年,蘇先生創建新亞時年僅22歲,這麼年輕就從事這樣的行業,會不會有人對其提出質疑呢?蘇先生稱確實如此,當年他在洗衣街開辦新亞時有一位老先生從其門口路過,他看到蘇先生時搖頭嘆息地說:「這麼年輕就幹這個行業,真是浪費人才。」
我原本以為新亞書店乃是蘇先生母親所辦而後傳給了他,蘇先生明確地告訴我,並非如此,書店乃是他個人所創,只是後來自己移民到加拿大,故讓母親看店,自此之後母親愛上了這一行,一直從事此業到今天。他告訴我說,母親的名字叫曾淑賢。
92歲高齡的曾淑賢
我跟蘇先生講到了今天轉香港書店街的感受,因為書業在加速度地衰落。蘇先生也認為我的觀察基本符合事實,而他卻向我講述著當年的輝煌。他告訴我說,自己大學畢業的時候,香港有不少的書店都不向本地人開放。他的這句話讓我略感吃驚,蘇先生向我如此解釋了這其中的原因。
門上的廣告
蘇先生稱,文革時期中國內地禁書,但香港還有不少的書,這個階段內地的書不能來港,而外國的相關人士很想了解中國內地的情形,但是他們無法到內地去買書,於是香港就成為了他們尋找資料的寶地。而香港的舊書業也為了迎合這種新變化,於是很多書店都開始專門做外國人及國外圖書館的生意。
但是,國外的這些圖書館和研究者他們是想尋找研究中國的資料,所以他們並不在乎這些書是否為原版。因此,香港的舊書店就專門搜集到這些書後用複印機來複印,而後將這些影印之書賣給外國。錢賺得很容易,所以這些書店就不願意把書賣給本地人,因為賣給外國人賺得更多。那個時段,影印的費用也很貴,因此舊書店賣書都把價格標到了影印的成本之上,所以即使將這些書賣給本地人,而本地人也不能承受這樣的價格。
在高峰時,香港的舊書店有一百多家,從事的都是這樣的生意。文革結束後,大陸又重新開始出書,而這樣的書店就無法生存,故後來這些書店就漸漸消失了。
直接將書影印後就賣錢,這種作法也確實奇特。但這麼做,會不會牽扯到版權的問題呢?蘇先生稱確實如此,他說當地也有些舊書店會想到版權問題,當時有人找到三聯書店想去買版權,三聯書店的人答覆說,現在文革了這方面的事沒人管,想印就印吧。於是各家書店紛紛翻印絕版書,而這些翻印本其實都沒有版權。
我問蘇先生他當年是否也有著這樣的經營。他說正是如此,他告訴我說,當時有一家龍門書店,該店的規模比較大,而蘇先生有一度跟龍門書店合作共同開了一家集雅圖書有限公司。蘇先生就在這家公司專門負責把書賣給外國人的業務。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