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大,地租又高,卻有那麼多新老書店,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不是查資料、聽書友介紹和實地走訪,確實很難信以為真。其實臺灣的很多地區也是這樣,雖然自己還沒有機會實地走訪,但在書友的照片和文章裡多有發現。而這已經是兩地近十年書店大量縮減、逐漸蕭條後的光景,可依然值得大陸書蟲羨慕。
香港有很多書店只是聽說過,卻還沒有到過,畢竟大家常去的書店還是那些,而那些藏在街巷中不大知名的,也許在我們有機會前往之前,就已經歇業了。走筆至此,想到過年時在書友群中聽人說著名的九分樂伯二手書店(可觀看系列記錄短片《書店的影像詩》中的一集,百度也多有遊記可讀)即將歇業,對這家書店無比嚮往,如今就只能唏噓遺憾了。
今天要說的這家「我的書房」二手書店並非老店,開業只有不到十年光景,老闆也只是三十歲左右,但是從題圖的照片裡,大家應該能夠感受到它的「有趣」——新舊兩家店的風格,用「書似青山常亂疊」來形容,再恰當不過。和一般書店常是「二樓書店」不同,這兩家店都是地鋪,上下兩層,裡面充分利用空間,都是高高低低的書架,塞滿了書,很多地方只能容一人經過,兩人錯身都是難事,書架前、樓梯間也堆滿了書。書籍雖然大體分了類,有區域之分,但是在書店裡翻找,大有尋寶的樂趣。
命理書和重口味的獵奇文學似乎很對港人胃口
書店位於太子荔枝角道上,共有兩家分店,相隔大約十分鐘不到的路程。2017年夏天朋友帶我去時還只有老店,行色匆匆,未能久呆。2018年夏天新老店我都各去呆了一陣。一晚在老店結帳時,看店的好像是店主的父母,白髮蒼蒼、文質彬彬,雖然我講普通話交流不很方便,但是他們很和氣,笑著感謝我光顧,看我買的多(其實也不過幾本),其中有一本張徹的《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變戲法似的從身旁的書堆裡找出一冊同屬於「古今香港」書系的《粵語流行曲四十年》送給了我,一邊說你對這些講香港歷史的舊書感興趣很難得,一邊還抱歉說書有些破了。我當然很感謝他們的好意。
新店是店主本人看店,想問老闆有沒有某書,或者問他在臉書上剛上傳照片的書是否售出(老闆會每天在臉書上曬出近期收到的書籍),老闆都答不上來,一方面是書太多,無從找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講普通話和他很難溝通。
老闆每日在臉書上更新剛收到的書,常能看到一些絕版好書,不過一見傾心的一本也沒在書店找到過,可能不知被誰捷足先登了吧
作為二手書店,我的書房的經營可謂成功,儼然是香港書店界的後起之秀。近期老闆在臉書上說第三間分店正在緊張籌備中,很快就會開業。想想憑藉一己之力,幾年時間,就開到第三家分店,實在了不起。我想他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低買低賣,據說收購價格及其低廉,當然賣得也就便宜。一晚我在書店呆到快關門才走,就發現有收廢品的小販上門售書,很大一堆,老闆很快翻看一過,給錢收下。香港人的居住空間狹窄,很多人對書籍並不寶貴,處理的時候也並不考慮價值,騰出空間為要,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有人願意上門回收省去搬運和處理的費用他們高興還來不及呢。所以在香港的有些「二手書店」其實稱不上書店,而是公益性組織籌款的方式,很多人願意捐贈書籍,買的人也有做慈善的目的。
當然,我的書房顯然不是。當然我的書房越做越好,知道的人也就越來越多。老闆很收到很多好書,逐漸也知道要把好書賣出高價,加上這幾年很多大陸的書商去他那裡大量收購,很多好書未必進到店裡上架,老闆也能藉此賺上一筆。
香港媒體「香港01」兩年前曾對書店老闆進行過一次採訪,老闆自稱開書店是「廢青」自救,回憶起創業之初的艱難,和為了開書店生活非常簡單,就是收書、理書、看店售書,幾乎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情,當然也沒有時間談戀愛。可見書店如今經驗得有聲有色,他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總之,去書堆裡尋尋覓覓的感覺,推薦你去。
2018年夏天的部分收穫,價廉物美
(〇)這也是一種香港
(一)總覽:兩本書和兩份資料
(二)神州舊書店:創辦50年,開在23樓,儲書30萬
蘇州書店巡禮(上)(下)
家鄉的書店
2018年去了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