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尋書的驚喜:我的書房(二手書店)| 香港書店巡禮之三

2021-02-19 跟許老師一起度過漫漫閱讀時光

香港不大,地租又高,卻有那麼多新老書店,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不是查資料、聽書友介紹和實地走訪,確實很難信以為真。其實臺灣的很多地區也是這樣,雖然自己還沒有機會實地走訪,但在書友的照片和文章裡多有發現。而這已經是兩地近十年書店大量縮減、逐漸蕭條後的光景,可依然值得大陸書蟲羨慕。

香港有很多書店只是聽說過,卻還沒有到過,畢竟大家常去的書店還是那些,而那些藏在街巷中不大知名的,也許在我們有機會前往之前,就已經歇業了。走筆至此,想到過年時在書友群中聽人說著名的九分樂伯二手書店(可觀看系列記錄短片《書店的影像詩》中的一集,百度也多有遊記可讀)即將歇業,對這家書店無比嚮往,如今就只能唏噓遺憾了。

今天要說的這家「我的書房」二手書店並非老店,開業只有不到十年光景,老闆也只是三十歲左右,但是從題圖的照片裡,大家應該能夠感受到它的「有趣」——新舊兩家店的風格,用「書似青山常亂疊」來形容,再恰當不過。和一般書店常是「二樓書店」不同,這兩家店都是地鋪,上下兩層,裡面充分利用空間,都是高高低低的書架,塞滿了書,很多地方只能容一人經過,兩人錯身都是難事,書架前、樓梯間也堆滿了書。書籍雖然大體分了類,有區域之分,但是在書店裡翻找,大有尋寶的樂趣。

命理書和重口味的獵奇文學似乎很對港人胃口

書店位於太子荔枝角道上,共有兩家分店,相隔大約十分鐘不到的路程。2017年夏天朋友帶我去時還只有老店,行色匆匆,未能久呆。2018年夏天新老店我都各去呆了一陣。一晚在老店結帳時,看店的好像是店主的父母,白髮蒼蒼、文質彬彬,雖然我講普通話交流不很方便,但是他們很和氣,笑著感謝我光顧,看我買的多(其實也不過幾本),其中有一本張徹的《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變戲法似的從身旁的書堆裡找出一冊同屬於「古今香港」書系的《粵語流行曲四十年》送給了我,一邊說你對這些講香港歷史的舊書感興趣很難得,一邊還抱歉說書有些破了。我當然很感謝他們的好意。

新店是店主本人看店,想問老闆有沒有某書,或者問他在臉書上剛上傳照片的書是否售出(老闆會每天在臉書上曬出近期收到的書籍),老闆都答不上來,一方面是書太多,無從找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講普通話和他很難溝通。

老闆每日在臉書上更新剛收到的書,常能看到一些絕版好書,不過一見傾心的一本也沒在書店找到過,可能不知被誰捷足先登了吧

作為二手書店,我的書房的經營可謂成功,儼然是香港書店界的後起之秀。近期老闆在臉書上說第三間分店正在緊張籌備中,很快就會開業。想想憑藉一己之力,幾年時間,就開到第三家分店,實在了不起。我想他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低買低賣,據說收購價格及其低廉,當然賣得也就便宜。一晚我在書店呆到快關門才走,就發現有收廢品的小販上門售書,很大一堆,老闆很快翻看一過,給錢收下。香港人的居住空間狹窄,很多人對書籍並不寶貴,處理的時候也並不考慮價值,騰出空間為要,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有人願意上門回收省去搬運和處理的費用他們高興還來不及呢。所以在香港的有些「二手書店」其實稱不上書店,而是公益性組織籌款的方式,很多人願意捐贈書籍,買的人也有做慈善的目的。

當然,我的書房顯然不是。當然我的書房越做越好,知道的人也就越來越多。老闆很收到很多好書,逐漸也知道要把好書賣出高價,加上這幾年很多大陸的書商去他那裡大量收購,很多好書未必進到店裡上架,老闆也能藉此賺上一筆。

香港媒體「香港01」兩年前曾對書店老闆進行過一次採訪,老闆自稱開書店是「廢青」自救,回憶起創業之初的艱難,和為了開書店生活非常簡單,就是收書、理書、看店售書,幾乎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情,當然也沒有時間談戀愛。可見書店如今經驗得有聲有色,他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總之,去書堆裡尋尋覓覓的感覺,推薦你去。

2018年夏天的部分收穫,價廉物美

(〇)這也是一種香港

(一)總覽:兩本書和兩份資料

(二)神州舊書店:創辦50年,開在23樓,儲書30萬

蘇州書店巡禮(上)(下)

家鄉的書店

2018年去了沒寫.

相關焦點

  • 香港二手書店指南
    登爹去了香港,他問我是否需要代購。我說:「電子產品、包包、衣服、化妝品、保健品統統都不要,你幫我淘幾本港版的書回來就好。」於是,我在網上搜索資料,整理了一份香港二手書店指南,給登爹,當然,也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有書店情結,那麼先看一部紀錄片吧——《書店裡的影像詩》,一共40集,每集平均3分鐘,呈現了臺灣40家獨立書店的特色及故事。
  • 香港印象 令人驚嘆的香港二手書店
    曾五易其址的神州最終選擇退守倉庫,可這對於讀者來說或許是件好事——租金便宜,倉庫面積大,書也就多了,再加上這裡書籍的分類很仔細,簡直是嗜書者的天堂。(圖片來源:晶報) 神州書店的老闆歐陽文利是個隨和熱情的人,口頭禪是:「你要什麼書,我幫你找。」儘管獨立書店不易做,成本越來越高,但歐陽先生還是堅持了下來,這份執著令人動容。
  • 在香港逛二手書店(2)
    這次去香港停留時間只得一天半,但還是要去二手書店看看。
  • 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書店日常》和《書店現場》是本職為教師的香港作者周家盈的連續作品,設計非常臺式文青風,《書店日常》得過2017年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獎」,重印過幾版,算是書店書中的「非常之作」了,我在臺灣地區甚至廣州的書店和圖書館也見過。
  • 尚青探索:香港書店攻略(二手書店篇)
    加上店內的書籍以書櫃排列整齊,找的時候也比較方便 評分:★★★★★ 結語:神州基本上是很多二手書迷必到之地,唯書的價格比較高,也是令不少二手書迷只望而卻步之地。 總體評分:★★★☆☆(三星半) 2.流動風景(flow)
  • 香港故事ing|尋訪香港最大的二手書店
    我們第一站就是香港神州舊書店——香港最大的二手書店。在老師的安排下,該店的老闆歐陽先生還親自同我們分享了書店的故事。從柴灣地鐵站C口出來,穿越幾條馬路後就到了富成工業大廈樓下,進入大廈直接坐電梯至23層,電梯口一出來便可以看到香港神州舊書文玩有限公司的招牌。
  • 【57】大城市裡的老靈魂:香港二手書店群像
    因為,逛新書書店,無論店鋪規模再大、藏書再多,都沒有辦法給人那種不知道會邂逅什麼絕版老舊古書的興奮感受。而二手書店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書籍價格便宜,還經常能給人意外驚喜,發現多年遍尋不著的絕版珍品。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逛二手書店。在臺北的時候,定期會跑光華商場(只是如今也凋零了)、公館師大商圈,除了逛新書店,也逛二手書店。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這間開張不到一年的無人二手書店沒有名字,黃色的招牌上只寫著「BOOKS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店主叫吳雅慧,是「舊香居」的第二代經營者。她與父親吳輝康已經在臺北經營了近半個世紀舊書生意,父親創立的「舊香居」曾是華人世界最知名的舊書店之一。「我想知道在沒有店主的書店,書和人是如何互動的。」
  • 香港獨立書店風景
    本文轉自「蘿拉家」,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看原文(一)書閣(The Book Attic)愛書之人Jennifer,2008年毅然放棄工作,在灣仔廈門街的小巷開了一家小書店,取名為「書閣」,出售自己收藏的600餘本英文書。每一本店內的二手書都是經過她精心挑選,更親自為每一本書做清潔消毒工作。
  • 香港的書店
    於是和十八、十九世紀倫敦、巴黎的咖啡店一樣,港式茶餐廳也成為知識分子談古論今的根據地。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民主、心理分析……以至前途談判、港人治港,伴隨著港式奶茶、蛋撻和菠蘿油,形成了香港的公知們獨特的公共空間。如今青文書屋已關門歇業,辰衝依舊還在尖沙咀,專營英語書籍的這家書店承載了港人濃濃的懷舊氣氛。
  • 馬家輝:二樓書店變身二手書店?
    市場容量是重要的,critical mass(臨界質量)是重要的,在一個只有七百萬人的城市裡,在一個文化氛圍偏低偏淡的城市內,所謂「分眾化」的二樓書店註定慘澹經營。如果我是二樓書店的經營者,如果我決定苦撐下去,不肯關門拉閘,那麼,我必會認真地考慮把鋪頭轉型為二手書店。當有人把書店愈開愈大,等於同時替新書和二手書開拓了流通市場,新書舊書的供求市場其實息息相關,只不過大家不察。
  • 神州舊書店——香港的書店之三
    這是五年前赴港參加香港回歸十五周年慶典時造訪書店的日記,看看還有些意思,發在這裡,供書友欣賞。
  • 香港價錢低、逼格高、書種多的寶藏級書店在哪裡?
    現在,快來跟圈妹見識見識香港幾家最好的二手書店吧:我們平常去街市,無非只是想要買點食材或吃個早茶。你有沒有想過去街市買書呢?嘿,不要笑哦,香港還真有開在街市的小書店。能在港島立足,傳承三代,已足見這家老店的深厚底蘊。
  • 從香港樓上書店到清遠島上書店
    不過,我發現,明明是分享《香港電影與新加坡》,介紹對談的展板副題寫的卻是「從冷戰時期星馬聯繫到當代獨立風景」——「星馬」應該是「星港」之誤,但到對談結束都沒人指出來。館方自豪地宣稱,香港新聞博覽館是亞洲第一家;但我回來後看KBS《新聞脫口秀》節目,發現首爾早就有一家韓國新聞博物館。不過,香港方面強調之所以叫「新聞博覽館」而不是「新聞博物館」,是要突顯新聞是活生生的而非已死之物。因此,館內展出了香港自1840年開埠至今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發展情況,並設置了諸如模擬「我來做主播」等付費互動項目。
  • 【無秘】香港的二手書店最好逛,小編帶你文藝一圈
    閱讀周這就開始了,有的小夥伴早就買好了出去耍的機票,沒出去的小夥伴們小編就帶你們逛逛二手書店吧。香港是個文化包容性很好的地方,像希慎的誠品書店,政史詩集小說,各種題材幾乎都可以找到,然而價格也是比較耀眼。如果喜歡淘有意思的舊書的同學們,香港的二手書店資源是相當的豐富,而且有些價格便宜的不要不要的。小編最近去了兩家二手書店,先給大家講一下。
  • 香港書店尋覓攻略一次看盡沙漠中的十座綠洲
    (譬如即將被迫關門的二手書店「實現會社」) 對於不了解香港的人來說,有時候尋找書店就如沙漠中尋找綠洲,不做點功課的確難以找尋。雖然一些媒體也對香港書店做過一些推薦,但最近發現推薦中的有些書店早已關門或遷址,如:精神書局西環店已關門,新店開在石塘咀;曾兩次遷移被CNN選為香港十大最佳獨立書店的書閣,也逃不過結業的宿命;豆瓣上推薦的阿麥書房、青文書店、曙光書店等更是關門多年了。
  • 「辰衝」關門了:老牌英文書店在香港的逐漸失去
    自70年代初首次踏足辰衝,這老主顧認識書店已近半世紀。「它將西方思想文化像種子一樣散播出去,如果沒有它,我想一整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貎都會很匱乏。」辰衝圖書有限公司樂道總店設於1964年7月18日,經營至今56年之久。逝去的文青盤據地辰衝書店於1918年由華人李氏家族創辦,起初於彌敦道售賣英文報章雜誌。
  • 韓國最後的二手書店街
    而這裡,也保留了韓國最後的二手書店街——寶水洞書房街。走在釜山的街上,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老一輩韓國人身上仍然保留有苦難歲月的印記,經歷過日據時代,經歷過戰爭動亂,經歷過貧窮的歐巴桑們都紋著細細的眉毛,擦著白白的粉底,但眉眼裡鬱結著某種舒展不開的東西。
  • 亞洲二手書店「復興潮」之港臺篇
    可樂說道, 「來到這裡後,實現會社開始主打人文學科二手書,除有心人的捐贈外,也會主動收購有價值的舊書。近年來主流媒體很容易就把我們定位成『青年人尋夢』,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我理解的做文化事業或者書店,是迎著失敗去做的,最終自己也會成為前浪。書店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浪漫的心靈寄託,反而是必要的知識介入。
  • 那些不可錯過的香港老牌書店
    「車如流水馬如龍,華燈高照不夜天」,於是就有人會覺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可細心的同學一定會發現:在密密麻麻的水泥森林中,隱藏著大大小小的書店。香港的書店:很多! 商務印書館開館時間之早,可以算得上是老牌書店之一:商務印書館於 1897 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國現代印刷事業的起始。 雖然印刷業的進步,與文化有密切關係,但為商務印書館帶來巨大聲譽的卻是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