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文)/春之韻(誦)
去年秋天,在重慶江津區與當地的幾位朋友一塊吃飯,閒聊中其中一位朋友問我說,濟南有什麼風味小吃?我竟然張口結舌一時答不上來。朋友看著我一臉的茫然,又說,大蔥蘸醬卷煎餅,是不是濟南名吃?
哈哈,哈哈哈……。我被他的這句問話逗得笑出了聲,知道我是山東人,曾經有多位外地的朋友問過我類似的話。
我回答說,你們都被那些穿鑿附會的影視劇情節矇騙了,山東大了去了,或許某地有這種「豪放」吃法,但他不能代表整個山東省啊,濟南更是沒有這樣的飲食習慣。
過後我苦思冥想,濟南到底有什麼有名的小吃呢?歷下的豆腐腦?名甜實不甜的什錦五香粥——「甜沫」?西關商埠的油璇?南門外的水煎包?
濟南的豆腐腦類似重慶的豆花,不過嚴格說來,這兩種小吃還是有些區別的。重慶豆花要比濟南的豆腐腦質地老一些,是蘸了辣醬下米飯吃的,美其名曰「豆花飯」。豆花飯很像武漢的熱乾麵,名聲很響,只是外地人吃過一次後大都不會有再吃第二次的衝動了。
濟南人早餐喜歡到街巷的地攤或小店兒裡喝甜沫、吃豆腐腦就燒餅或油條(近些年羊湯愈來愈盛行,不過那是「舶來品」)。進到店裡坐下,店主會很麻利地給你盛上滿滿的一碗豆腐腦,然後以專業的速度往碗裡加上蒜蓉、韭花醬、麻汁、醬油,最後再根據你的口味滴上適量的辣椒油,撒上芫荽末,一碗地道的美食就呈現在你面前了。但是要論口味,還要說是距濟南百裡之遙高唐縣的豆腐腦更有特色。高唐人稱豆腐腦為「老豆腐」。高唐豆腐腦除了辣椒油外幾乎沒有其他調料,它的獨特風味是來自於用多種香料熬製的「滷汁」。要論實惠,高唐的老豆腐比之濟南的豆腐腦可就差得太遠了,他三碗的「乾貨」也不及濟南一碗的多,用濟南老話說,高唐豆腐腦太「戳」。
濟南的風味小吃裡有二怪:一,「茶湯」。茶湯名字裡有茶字,實際與茶並沒有關係;二,「甜沫」。甜沫名不副實,因為它的味道並不甜。原來茶湯並非平時所說的茶水,而是用炒制了的小米麵,取適量放在碗裡經沸水衝沏而成的一種小吃。只是因為製作程序類似沏茶而得名。據說小米麵經炒制後營養成分會更加豐富,而且取食方便,所以在物質匱乏時期常常把它當作老人、小孩兒的加餐營養品看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口味欠佳的代乳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甜沫這一風味小吃名字的成因,就要相對複雜些了。其中比較有傳奇色彩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晚間一家飯鋪正要打烊,忽然來了幾位客人要吃飯。飯鋪老闆很為難地對客人說,實在對不起,本店食材告罄,請諸位另尋他店吧。
客人央求說,天色已晚,就煩請老闆無論孬好給我們隨便對付點兒什麼吃好了。老闆無奈,來到後廚捅開爐灶,蹲鍋倒油,蔥花薑末熗鍋,用店裡僅有的小米麵給客人做了一鍋香鹹粥。在這一過程中,老闆把操作臺上白天所剩的食材尾料:粉條頭、豆腐皮、花生米、小白菜、菠菜葉等逐次添加進去,沒想到歪打正著,竟做成了一鍋鮮香可口的五香什錦粥。客人喝了粥後非常滿意,問老闆說,味道如此好的粥叫什麼名字?老闆想著這粥是臨時隨機添加食材煮成,於是他隨口答道,「添麼兒」。「添麼兒」,是句濟南老話,就是添加東西的意思。
時間久了,後人不知道這粥名的由來,便以訛傳訛,「添麼兒」就變成今天的「甜沫」了。本來就是什錦五香鹹粥,當然不會有甜味兒了。
西商埠的油璇,應該稱的上是濟南府的正宗傳統小吃了。油璇是用加了蔥椒油的麵團反覆擀壓(據說合團、擀開反覆七次),做成比燒餅略小的餅狀麵食。麵餅擀好後放進鍋裡,經優質花生油兩面煎制,外焦裡嫩,金黃油潤且層層旋轉,故名油璇。
吃油旋,如果能配上裡巷裡濟南大媽做的一碗高湯精肉餛飩,二美合併,真可算得上人間致味了。油璇味道好,製作傳承年代也久遠,可上溯到清代,但它只局限在老城外的西部地區,未能全城普及,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濟南南門橋外靠左手邊緊挨著護城河有一家名叫「南門飯店」的平民飯店,是當時濟南屈指可數的飯店之一。南門飯店開在普通平房裡,面積不算大,經營的食品種類也少的可憐。我記得只有兩種麵條,兩種大鍋菜,再就是水煎包了。
南門飯店的煎包在濟南東半天裡名聲很響,就連周圍農村人也大都知道。農閒的時候有人進城辦事,在村頭遇見要好的人,對方會很關切地問,往哪裡去啊?要進城的人回答,走啊,走啊,往南門上吃煎包去!
南門飯店的水煎包是精粉發麵做皮,餡料則是本地韭菜及用醬油提前養制好的五花豬肉丁、粉條。
包好的包子先是一排排放在加了優質花生油的平底鍋裡煎制,而後再加進稀麵漿蓋蓋兒煎蒸。到了一定的時間,師傅掀開鍋蓋兒,往包子上面均勻地刷上一層油,就可以起鍋了。這樣一盤盤白白胖胖,底面焦黃帶翅兒的水煎包就上桌了。咬一口皮層鬆軟透著麥香,餡料則肉香與韭香交織,刺激著你的味蕾,讓你久久難忘。在那個普遍貧窮的年代偶爾能吃上一頓如此精美的食品,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倘若你的煎包吃剩了或者是另外買了帶回家去,飯店的師傅會拿來用少許清水悶過的整張幹荷葉給你打包。荷葉可算是一種天然環保的材質,用它層層包裹的煎包既不泣水又不乾燥。尤其難得的是,本來濃香可口的水煎包還會薰染上清新的荷葉香,比之剛出鍋的包子又別有一番風味。
走出南門飯店,往東南行走數十步有一處賣熟豬頭肉的店鋪。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但凡是食品都須憑票購買,唯獨豬頭肉不用票,或許是它歸為雜肉一類吧。豬頭肉是切好片兒售賣的,幾毛錢一斤。豬頭肉同樣是用幹荷葉打包的。拿回家打開荷葉包,一股濃鬱的肉香混雜著荷香便撲鼻而來,取一塊或肥或瘦質地軟糯的肉片兒放到嘴裡咀嚼,那味道會令你捨不得下咽。
濟南稱泉城,以水多著稱,其實濟南的美並不單單是水多,而是美在水的清澈。清末文人劉鶚遊歷濟南時,曾感慨地說,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江蘇的周莊、烏鎮是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古鎮,以小橋流水烏篷船著稱於世,是名副其實的水鄉。但是它那死寂汙濁的河水與濟南甘冽澄清的泉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不用說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這些名泉以及護城河裡的水質,就連許多自尋常百姓家流出的水都是清澈見底的。隨處可見的小渠泉池裡青荇苲草隨水蕩漾,小魚草蝦在渠水中追逐嬉戲,偶爾有隻小蟹橫行而來,調皮地吐出一串珍珠般的泡泡,然後又匆匆躲進幽暗的水草叢裡去了。碧綠的柳絲輕掠河面,潔淨的泉水掬之可飲。這樣的城市在國內應該是絕無僅有的。
清代才子劉鳳誥,曾賦聯讚美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他這幅名聯說的是大明湖及濟南老城裡的景致,其實出了北水門,地勢愈來愈低,老城以北至黃河南岸河溝葦塘比比皆是,藕池稻田成方連片。濟南宋代本埠詩人辛棄疾有詞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我不知道稼軒居士這首詞作於何年何地,但詞句裡隱隱有故鄉的影子是毋庸置疑的。
濟南城北鄉村水資源豐富,田地裡以種植稻穀蓮藕蔬菜為主,因此這一地域稱為「北園」(元曲名家張養浩隱居的雲莊,就在北園)。大明湖、北園產的白蓮藕質地淨白,切片焯水後涼拌食之爽脆無渣;北園的稻穀得益於泉水灌溉,所產的大米晶瑩剔透是遠近聞名的香米。濟南北部地區的藕池渠塘裡還盛產田螺,濟南人習慣稱呼這種水生物為嘎啦油或螺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濟南街邊路口多有賣醬螺螄的,特別是夏天,從中午到深夜,一杯扎啤,一碟毛豆,一盤五香醬螺螄是濟南人乘涼消暑的標配。八十年代後期由於職業的關係,我經常去北園路一帶購買建築材料,北園路的卞莊橋上就有幾家賣醬螺螄的,其中一位老太太的醬螺螄味道最好。因我常去吃,老太太把炒制方法告訴了我。後來我自己就在附近的水庫、塘壩裡捉螺螄或在農貿市場裡買來按方炒制。
具體方法是這樣的:新捉來的或剛買來的螺螄必須放到清水裡養上一晝夜,這期間在水面滴上幾滴芝麻油,誘其把體內的濁物吐乾淨,然後再用清水搓洗幾遍。將洗淨的螺螄放在沸水裡焯五六分鐘,撈出放進乾淨的涼水裡待用。緊接著點火蹲鍋放油,待油燒到七成熱時加入蔥花、姜、蒜末,翻炒至微黃加適量甜麵醬繼續翻炒,而後加入適量醬油、八角、茴香、桂皮等香料,接著把螺螄放進鍋裡翻炒。由於螺螄下鍋時本身帶進了部分水分,其時螺螄在鍋裡是處於半炒半煮狀態的。如此烹製十來分鐘出鍋上盤,一道老少皆宜的美味兒宣告完成。
二三十年過去了,市區的泉水楊柳在各方人士的細心呵護下,景色依然。但北園的藕池稻田早已被摩天接日的高樓大廈擠佔的全無了蹤影。往日田間盤旋的鷗鷺已迷失在歷史的長河裡;「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誘人景象以及「春在溪頭薺菜花」的田園風光,也只能去幼安先生的《稼軒長短句》裡去尋找了。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過是一句漂亮的世俗託詞罷了,或許你從來就沒有想兼得。
(寒溪老師作品)
作者簡介
寒溪(原名張慶德),濟南市歷下區人,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嗜翰墨,喜文學,孜孜以求,未敢鬆懈。有散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散見於紙媒及文學網站。散文《家鄉的鈴蘭》,被收錄於《中國美文欣賞》一書。歷下區作家協會會員。
主播簡介:
春之韻,內蒙古赤峰市人,一個愛好文學的女子。喜歡旅遊、酷愛讀書,偶爾寫點小文字,朗誦是業餘愛好。個性籤名:無言花自香,淡定人從容。清風明月傳媒平臺誦讀總務。
散文編輯部:問川先生|春之韻|末陌|海風在吹
現代詩歌編輯部:杏花雨|海風在吹|思者|夕陽音
古詩詞編輯部:漁之樵|海風在吹
誦讀部:春之韻|部落歌者|朝陽哥|傾聽者|蘇蘇|葉子|把酒當歌|窗外的人|海葉|代斌|盼盼| 寒緯|新新人類|寧靜致遠|文嘉|海畔|鄭巍(查了)|蘇恭|楓林|品茶聽濤|唱唱|煙波縹緲|踏雪尋梅|優雅|鼻祖|一朵蓮|沙漠牡丹 |汪淇|建國|童心未泯|墨羽塵曦|紅杉樹|江河|夏夏|知足常樂|崔文通|師師|欣怡|陽光|楓丹白露|金翅大鵬|寒冰|欣賞自己|如風|潤物細雨|花顏|海韻|悠然|微笑向暖|遠方|沉默 |品茗聽雨 | 花開的聲音 | 七夕|烙印 |海闊天空|止戈為武 |期望 |敖登圖雅|見賢思齊
誦讀總務:春之韻
音頻校對:海葉|春之韻|把酒當歌
編輯製作部:海風在吹 | 芳華 | 文嘉 | 寧夏
預覽校對:海風在吹|末陌
統籌規劃:海風在吹
1、來稿體裁不限,詩歌、散文、隨筆均可。攝影、書法、美術作品酌量。
2、來稿務必原創,嚴禁抄襲侵權,文責自負,本平臺概不承擔連帶責任。投稿要求:詩歌25行左右,散文隨筆1500字左右,小小說2000字以內。來稿須作者自己校對三遍,確保無病句,無錯別字,無錯誤標點符號。
3、個人簡介150字以內,並附本人高清橫版遠景照片2張。
4、本刊對所有稿件有修改權、選編權。著作權歸作者所有,除特別註明不願被修改的,如有需要,本刊會根據作品內容進行修改。
5、發稿作者應當積極轉發、分享閱讀。
6、投稿路徑:
現代詩歌:杏花雨微信號 ai740922
古詩詞、散文:海風在吹微信號 15926363907
關注我們,精彩持續推送
品讀美文,與文字握手;聆聽美聲,與靈魂對話。
本期圖文製作:海風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