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他親上前線,炸遍德國後晉升將軍

2021-01-10 諸葛講武

二戰時,有一位著名的美軍士兵,他是好萊塢演員,為美軍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聽這個劇情是不是有點熟悉,很多讀者老爺們可能已經在腦海中腦補出了一個金色頭髮、碩大的胸膛、突出的翹臀,還有那個標誌性的盾牌……

是他嗎?

咳咳,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是他嗎?

顯然,由漫威虛構出來的美國隊長並不可能真正出現在歷史上,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兵王,倒是像美國隊長一樣,完成了從巨星演員到傑出將領的轉變,而且他和美國隊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帥……

而他,就是美國好萊塢巨星、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美國空軍準將詹姆斯·斯圖爾特。

▲ 好萊塢巨星詹姆斯·斯圖爾特,也有翻譯為詹姆斯·史都華

許多歷史書在提起美國前總統裡根時,都會著重描寫裡根的演員生涯,再講他從演員進入政壇是如何如何不易。

但斯圖爾特和裡根相比要紅的多,放在當時,他的名字在美國家喻戶曉,比之今天的CXK也不遑多讓。

斯圖爾特到底有多牛呢?

簡單來說,他拿過四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一個最佳男主角,還有一堆其他的各種獎項。

這些還不止,在1983年,這位大佬更是被同樣是演員出身的裡根總統頒發了個勳章——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

或許有人疑惑了,人美國電影界給他發獎是名正言順,這總統為啥給他發勳章?難到是同行的原因?

當然不是!

實際原因是因為這位英俊瀟灑的大帥哥的另一的身份——美國空軍準將。

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好萊塢演員報名參軍,並親上前線的事情並不鮮見。

但好萊塢巨星出身,最終實打實靠打拼到高級將領的,斯圖爾特是第一個,也是軍銜最高的一個。

▲ 詹姆斯·斯圖爾特戎裝照(這可不是戲服哦)

當年,斯圖爾特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系,但他心中卻有另一個夢想——他想成為一名軍人!

於是,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條件不錯的斯圖爾特,通過美國陸軍航空兵的平民飛行員訓練計劃,成為了一名戰鬥機飛行員,並獲得了預備役少尉的軍銜。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他很快應徵入伍,被授予中尉軍銜,並編入駐紮在英國的陸軍航空兵第8航空隊,跟隨快速擴充的陸航部隊前往英國參加對德作戰。

而當時第8航空隊的主力,就是B-17「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

可這些轟炸機龐大、笨重,再加上當時第8航空隊的轟炸機執行任務時,缺乏戰鬥機提供護航,使得每一次出擊都成為了驚險萬分的經歷。

▲ 電影《第8航空隊》預告片截圖,背景中的飛機就是B17轟炸機

驚險到什麼程度呢?

《空中英豪:美國第八航空隊對納粹德國的空中之戰》這本書當中寫到,到二戰在1945年結束時,第8航空隊共有整整26000人陣亡。

而這個數字超過了整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戰中的陣亡人數。

幸運的是,斯圖爾特始終沒有成為德軍的槍下亡魂。

雖然斯圖爾特有無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但是令他和身邊人記憶最為深刻的,還是那次奇蹟般的經歷……

▲ 第8航空隊和他們的B-17「飛行堡壘」重型轟炸機

1943年底,已經成為中隊作戰官的斯圖爾特少校,正在和隊伍一起執行轟炸任務。在他們闖入敵軍防空火力網後,一顆顆高射炮彈在飛機四周炸響,不時有飛機拖著濃煙向地面墜落。

突然,一個黑影從斯圖爾特少校的兩腿之間穿出,把座艙頂部穿出一個大洞,緊接著就是座艙急速失壓的警報。

幸好最終飛行員成功搖搖晃晃、歪歪扭扭的把飛機開了回去,但由於在高空過於寒冷,斯圖爾特少校差點凍死在路上。

後來經過調查,那個黑影是一發德國88毫米防空炮炮彈,雖不知道是因為引信失靈還是過穿,但炮彈沒有爆炸。

▲ 德制FlaK 36/37/41型88毫米口徑高射炮,著名的開罐神器終於幹了本職工作,但好不容易打中了卻是發臭彈……

此後斯圖爾特被晉升為中校,並出任中隊長,又被調往一個裝備B-24「解放者」轟炸機的大隊擔任作戰官,並親自駕駛一架B-24。

而直到他退役,他已經炸遍了德國……

布倫瑞克、柏林、不萊梅、法蘭克福以及施韋因富特等地,都留下過斯圖爾特部隊投下的炸彈。

此外,他還曾經引導超過1000架轟炸機轟炸柏林,成為了柏林戰略轟炸的指揮官之一。

很可惜的是,他在二戰末期的1944年患上了PTSD,他的後半生也因此飽受這一精神問題帶來的病痛折磨,但他堅持作戰,與病痛做鬥爭。

1954年,斯圖爾特最終以空軍預備役上校身份退役,後被提升為空軍預備役準將。

退役後的他再次回到好萊塢,續寫著自己的影星傳奇。

五六年過去,雖然飽經風霜,可他的帥氣從未改變,不過其影片風格卻發生巨變,成為了著名的懸疑驚悚片演員。這或許也是PTSD給他帶來的痛苦。

▲ 希區柯克懸疑電影《迷魂記》中的斯圖爾特,這種驚恐和多疑也許也是PTSD給他帶來的無盡折磨的真情流露

1983年,原陸軍航空兵中尉裡根(就是裡根總統)籤署命令晉升詹姆斯·斯圖爾特準將為空軍預備役少將(算是一個榮譽職務)。

1997年7月2日,詹姆斯·斯圖爾特在洛杉磯的家中去世,享年89歲。

從好萊塢巨星到美國空軍準將,詹姆斯·斯圖爾特,一代傳奇兵王就此安眠。

相關焦點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邱吉爾、蔣介石都什麼反應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 簡單點說,日本國內物資貧乏,支持戰爭的戰略物資主要靠海運,日本侵華後,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封鎖和制裁,斷了他的物資來源,逼得日本沒有辦法,所以迫不得已,鋌而走險,妄圖在太平洋上打出一條活路。
  • 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竟是一個德國家庭和日本書記官的密謀
    偷襲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灣攻擊)是指由二戰時期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 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脫口而出一句話,竟成大學生口頭禪
    故事還得從1941年12月7日清晨說起,夏威夷的珍珠港和一系列相關的軍事設施都遭到了轟炸。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被炸沉沒,188架飛機被炸毀,但是毫無準備的美軍卻無招架之力。因為他們還沒從夢中醒來就要面對這場戰而不宣的戰鬥。但是反觀日本,他們早在1939年就做了充足的準備。「南下」和「北上」都是他們提前部署的作戰目標。
  • 電影偷襲珍珠港(虎虎虎)觀後感
    看電影《偷襲珍珠港》(又名《虎虎虎》)覺得是戰爭片中拍得最好的了。我不想對電影做面面俱到的分析。因為這不但做不到,即使勉強做到了,也不像是一篇影評,而是電影介紹了。《偷襲珍珠港》中,影片一開始給日本指揮官山本五十六的戰爭觀念定性為賭局。為什麼是賭局呢?
  • 電影偷襲珍珠港(虎虎虎)觀後感
    第二,偷襲不一定能成功。第三,即使偷襲成功也可能招致報復。但儘管是賭博,山本還是把戰爭的基調定下了。他開始讓軍事家進行戰略謀劃,讓空軍進行實戰演練。從影片中看到日本年輕的士兵在訓練中轟炸假想的夏威夷美國軍事基地時那種熱情高漲和興奮,叫人無法想像。這些士兵了解戰爭的意義嗎?為什麼要去打仗?知道戰爭的殘酷性和後果嗎?所以說,下層官兵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一旦被煽動起來,是非常可怕的。
  •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但以日本方面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絕非愚蠢的決定,而是日本國內諸多的軍事、政治、外交人才,經過長時間反覆討論做出的挽救日本的正確決策。再加上諾門坎戰役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作為盟友的德國突然和蘇聯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不但讓日本、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的戰略流產,而且蘇德條約的籤訂讓日本人感覺到了背叛。於是日本決定不再挑釁蘇聯,和蘇聯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
  • 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相,難道真的只是走入絕境後的無奈選擇?
    回顧二戰歷史,二戰中日本最大的錯誤應該就是去偷襲珍珠港,招惹了美國,最終為自己帶來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日本執行南進策略,是很難繞過美國的。然而在當時,美國對日本也不是太友好,早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就已經參加了戰爭。只不過,美國的參與方式有些另類。他並沒有直接派軍隊來參加,而是以經濟、資源封鎖的形式間接參與。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有什麼反應?
    之所以最後日本投降,其實都是它們自己種下了苦果。本身戰爭初期美國沒有參與,覺得保持中立只獲得最終的利益就好了,但是日本有點看不過去。在當時,世界海軍最強的就是美國了,日本可能是怕美國參戰,給自己國家帶來威脅,所以先出手將珍珠島給偷襲了。其實在這之前,作為盟軍的德國提醒過日本,不要將美國拉入戰場,否則整個戰局就不好說了,但是日本沒有將盟軍的話放在心上。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偷襲珍珠港
    十一、偷襲珍珠港 當歐洲戰爭打得如火如荼時,此時仍然保持中立的美國已經感到捲入世界大戰只是時間問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一旦與日本爆發戰爭,駐守南太平洋的美軍將取守勢,等待太平洋艦隊救援。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美國還會參戰嗎?
    很多人質疑如果日本進攻珍珠港失敗,美國人就不會參加二戰。事實上,從筆者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還是偷襲珍珠港失敗,都會導致美國參戰。美國雖然在當時的環境中宣布中立,但在歐洲戰爭中不可能讓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為何會痛罵日本是「豬隊友」
    全面抗戰爆發後,當時中國面對日軍的侵略,進行了頑強抵抗,雖然失去了大片領土,但也把日軍主力拖到了中國戰場上。日本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島國,所以在和中國打了幾年之後,資源明顯供應不上,北邊的蘇聯雖然資源豐富,但是日本在和蘇聯打了一仗後,便不敢在北方挑事了。
  • 偷襲珍珠港20分鐘後,日本才遞上對美宣戰書,美國:你們等著瞧!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以及瓦胡島上的飛機場,致使停泊在港內的艦艇全軍覆沒,美國宣布參戰,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是進行策劃的結果,日軍反覆進行沙盤演練,還在佐伯灣以戰列艦為目標進行了兩次施展攻擊演習。
  • 歷史上的今天:日軍偷襲珍珠港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這一天上午,日軍突然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全軍覆沒。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目的又是什麼呢?於是,日本最終決定孤注一擲向美國發起挑戰,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位於西太平洋夏威夷群島,是日本南進擴大戰爭的主要障礙,日本妄圖通過摧毀美國海軍主力,從東南亞獲取戰略資源。日軍為了襲擊珍珠港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進行了周密準備。
  • 偷襲珍珠港,美日兩國到底損失有多大?
    偷襲珍珠港我們先來看一看美國的損失,對於駐守珍珠港的美國海軍來說,日本的這次偷襲實在太突然啦,完全沒有一點防備。其餘受重創或者沉沒的艦艇,美國海軍部均花費一年多時間打撈修復,隨後重新投入和日本人的太平洋戰爭中。同時美國停在珍珠港機場內的戰鬥機也損失慘重,當時共有珍珠港內共有390架飛機,被徹底摧毀188架(有92架屬於海軍戰機,96架屬於陸軍航空軍機),受損155架(126架陸軍機和31架海軍機)。其中以卡內奧赫和埃瓦機場受損最為嚴重,2機場共82架飛機僅有1架在攻擊後保有升空能力。
  • 老師不會告訴你,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是被逼無奈下的選擇
    曾經有人說,二戰中日本最大的錯誤就是去偷襲珍珠港,招惹美國。日本如果沒有偷襲珍珠港,或許美國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根本不會參加二戰。你覺得日本人真有那麼傻嗎?他們就沒有考慮過美國參戰之後的影響?日本人很清楚,惹上美國,絕對是一個大麻煩。但當時的日本面臨的困境,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
  • 在美國的重壓之下,日軍只好偷襲珍珠港。虎!虎!虎!
    日本的石油只能維持半年的時間,日本明白,要麼從中國撤兵,停止對外擴張,外交上向美國靠攏。要麼自組旗幟,南下奪取戰略資源,繼續加強對外侵略。偷襲珍珠港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構思出來的。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準備這個行動。
  • 日本偷襲珍珠港,一群明白人為何最終集體發瘋了?
    首先是裕仁天皇,他是反戰派,還因此遭遇過暗殺,面對戰爭動議,他的一連串反問讓將軍們目瞪口呆,可明治維新以來,從沒有天皇否決過內閣意見,他最終選擇了退讓。其次是海軍,山本五十六是堅決的反戰派,可他沒勇氣反對上級,卻主動提出「要打贏就先動手」,在反對錯誤決策方面,遠沒他在備戰方面下的功夫多,在決定開戰的內閣會議上,海軍竟將預計年損140萬噸戰艦的預測數據壓縮了50%,成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彌補損失。
  • 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紀實,原來是這樣爆發的
    我麼知道,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6:00:距珍珠港370海裡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裡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胡島北220海裡。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鬥機起飛飛向珍珠港。
  • 為什麼說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
    有個在英國《每日電訊報》負責世界海軍報導的美國記者名叫赫克託·拜沃特(Hector Charles Bywater),他在1921年寫了本書叫《太平洋海上霸權》(Sea-Power in the pacific)這本書裡的核心觀念,就是將來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爆發海戰,日本海軍會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在大獲全勝後進而攻佔關島和菲律賓。
  • 日本偷襲珍珠港,都是被中國頑強抗戰逼的?——《決戰中途島》(上)
    山本五十六其實本身是一個非常親美的將領,因為他的成長經歷當中在美國讀過兩年哈佛大學,同時也曾經在日本駐美使館做過海軍武官。所以一方面它是對美國有一定的感情,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清楚很了解美國的綜合國力和它的軍事實力。所以山本五十六實際上他個人的判斷來講,是非常不願意同美國開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