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
第一次面對了死亡,是我七歲,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離世的最後一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
大人們的焦慮氣氛的影響讓人變得安靜,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不敢大聲說話,當「死亡」從身邊冷冷地掠過的那種感受,被我銘記於心!
在火葬場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
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接著我就聽不見了,也忘記了是怎樣回家的。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
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七歲的男孩就開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題所困擾。這個命題叫「死亡」。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
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
佛陀說:「你到城裡去,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給我。」婦人很高興地去了,但沮喪地回來了。
佛陀問她:「你帶回芥菜回來了嗎?」婦人說:「我問了很多家,可是每戶人家都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沒讀完。儘管每年我都會重讀,但一本好書就如同人生,無論怎樣反覆閱讀,只要生命還在,誰也不能說真正讀完了它。我會一直讀下去,它也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陳坤
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佔據我青春大部分時間的事情是思考一個嚴肅的命題:我怎麼才能不懼怕死亡.....
思考死亡,是對生命的敬畏。
生命的消逝,就這樣悄無聲息。
隨著年歲漸長,最後的告別不可避免,一場又一場的來臨。
當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於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生死是每一個人 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
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對死亡。
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兩個方法處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著對於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減少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不過,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讓我們真正克服死亡。
「死亡」,有時候真的很難熬,不是對「生命消逝」的恐懼,而是離世者「活著時的美好期盼」和在世者「想盡無法盡的補償」在一點一點的剜著心肝,不能自已。
而這些個人情感上的體會,別人是很難感同身受的,自己也無法替代別人去感受。
那一刻,我悟出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很多年後,我再次遇到死亡。
前年,我的外婆去世。我用最平靜的心態來面對。我請家裡的人不要哭泣,因為哭泣不能表達你對外婆的愛,你把心聲深深留在心裡,更好地活著,才是表達我們愛外婆的最好方式。
那一天,我凌晨趕回重慶,守在外婆的靈柩旁邊,為她讀經。我告訴外婆,我覺得她沒有死,她一直活在我心裡。
我常常說一句話,只要記住一個人,這個人就不會死。如果另一個人記住了我,也就是記住了所有我記住的人。所以,靈魂不滅。
那一刻,我又悟出了生命的另一層哲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希望感興趣的人能去嘗試完整閱讀,這裡抽絲剝繭地總結幾點: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度亡經》在現代的多版本演化的梳理後,會產生疑問: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是如何超越以前的譯本脫穎而出暢銷了30多年的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醉生夢死,在既有的模式中活著:年輕時接受教育,然後找個工作,結婚生子,買房子,在事業上力爭上遊,夢想有幢鄉間別墅或一部好車,為了生活朝九晚六,從未駐足。單調、瑣碎、重複、的節奏使我們在活著的時候沒有時間想到死亡。
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為了擁有更多的財物,我們拼命追求享受,最後淪為它們的奴隸,只為掩飾我們對於無常的恐懼。
《西藏生死書》是成為生者、瀕臨死亡者與亡者的解脫指南。你會看到它的內容總有一種從心底出來的踏實、放下,願意讓人去相信、去體悟。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它讓你好好看看「生死」------這個太多人都忌諱談論的但又必定會面對的話題。正確看待無常,打開心去感悟生命。
超越生死,向死而生,只有讀懂了死亡,我們才能更加敬畏生命,懂得如何從容地活著。
厚厚的一本,寫了些什麼?
索甲仁波切深入討論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體悟心性是人生接近真理的寶貴機會
作者寧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須換件新的一樣,而不是終點。
《西藏生死書》這本書真的特別適合靜心養性,世間紛紛擾擾,生老病死,仿佛在這本書裡都得到了升華。
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佛陀同一雙髒手不可能在同樣的流水中洗兩次。不管你多麼用力,沙中還是擠不出油來。——西藏諺語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佛陀
人們可以全心全意、準確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成改變和準備死亡與永恆的契機。就像佛陀說的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章開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而探索和反省死亡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理解到生命無常,能夠充分利用這一生,也讓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至於悔恨或自責虛度此生。
但是人生閱歷不夠,見識淺薄,讀這本書只能讀懂他的表面,但我所能讀懂的表層內容已經很讓我欣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希望自己這一生可以去西藏看一看。
笑便是笑,生氣就是生氣,哭即是哭。一切喜怒哀樂都要用心體會。
陳坤:《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
《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沒讀完。儘管每年我都會重讀,但一本好書就如同人生,無論怎樣反覆閱讀,只要生命還在,誰也不能說真正讀完了它。我會一直讀下去,它也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這本書,對於一些朋友來講,已經聽厭了。又是西藏,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點別的?也許朋友們更關心有趣的話題,很欣賞你們輕鬆的態度。
精裝版,現價58元,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