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我為什麼一再地推薦《西藏生死書》?煩躁時必看

2020-12-24 長河談財經

我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

第一次面對了死亡,是我七歲,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離世的最後一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

大人們的焦慮氣氛的影響讓人變得安靜,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不敢大聲說話,當「死亡」從身邊冷冷地掠過的那種感受,被我銘記於心!

在火葬場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

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接著我就聽不見了,也忘記了是怎樣回家的。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

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七歲的男孩就開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題所困擾。這個命題叫「死亡」。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

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

佛陀說:「你到城裡去,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給我。」婦人很高興地去了,但沮喪地回來了。

佛陀問她:「你帶回芥菜回來了嗎?」婦人說:「我問了很多家,可是每戶人家都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沒讀完。儘管每年我都會重讀,但一本好書就如同人生,無論怎樣反覆閱讀,只要生命還在,誰也不能說真正讀完了它。我會一直讀下去,它也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陳坤

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佔據我青春大部分時間的事情是思考一個嚴肅的命題:我怎麼才能不懼怕死亡.....

思考死亡,是對生命的敬畏。

生命的消逝,就這樣悄無聲息。

隨著年歲漸長,最後的告別不可避免,一場又一場的來臨。

當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於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生死是每一個人 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

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對死亡。

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兩個方法處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著對於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減少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不過,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讓我們真正克服死亡。

「死亡」,有時候真的很難熬,不是對「生命消逝」的恐懼,而是離世者「活著時的美好期盼」和在世者「想盡無法盡的補償」在一點一點的剜著心肝,不能自已。

而這些個人情感上的體會,別人是很難感同身受的,自己也無法替代別人去感受。

那一刻,我悟出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很多年後,我再次遇到死亡。

前年,我的外婆去世。我用最平靜的心態來面對。我請家裡的人不要哭泣,因為哭泣不能表達你對外婆的愛,你把心聲深深留在心裡,更好地活著,才是表達我們愛外婆的最好方式。

那一天,我凌晨趕回重慶,守在外婆的靈柩旁邊,為她讀經。我告訴外婆,我覺得她沒有死,她一直活在我心裡。

我常常說一句話,只要記住一個人,這個人就不會死。如果另一個人記住了我,也就是記住了所有我記住的人。所以,靈魂不滅

那一刻,我又悟出了生命的另一層哲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希望感興趣的人能去嘗試完整閱讀,這裡抽絲剝繭地總結幾點: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度亡經》在現代的多版本演化的梳理後,會產生疑問: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是如何超越以前的譯本脫穎而出暢銷了30多年的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醉生夢死,在既有的模式中活著:年輕時接受教育,然後找個工作,結婚生子,買房子,在事業上力爭上遊,夢想有幢鄉間別墅或一部好車,為了生活朝九晚六,從未駐足。單調、瑣碎、重複、的節奏使我們在活著的時候沒有時間想到死亡。

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為了擁有更多的財物,我們拼命追求享受,最後淪為它們的奴隸,只為掩飾我們對於無常的恐懼。

《西藏生死書》是成為生者、瀕臨死亡者與亡者的解脫指南。你會看到它的內容總有一種從心底出來的踏實、放下,願意讓人去相信、去體悟。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它讓你好好看看「生死」------這個太多人都忌諱談論的但又必定會面對的話題。正確看待無常,打開心去感悟生命。

超越生死,向死而生,只有讀懂了死亡,我們才能更加敬畏生命,懂得如何從容地活著。

厚厚的一本,寫了些什麼?

索甲仁波切深入討論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體悟心性是人生接近真理的寶貴機會

作者寧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須換件新的一樣,而不是終點。

《西藏生死書》這本書真的特別適合靜心養性,世間紛紛擾擾,生老病死,仿佛在這本書裡都得到了升華。

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佛陀同一雙髒手不可能在同樣的流水中洗兩次。不管你多麼用力,沙中還是擠不出油來。——西藏諺語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佛陀

人們可以全心全意、準確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成改變和準備死亡與永恆的契機。就像佛陀說的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章開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而探索和反省死亡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理解到生命無常,能夠充分利用這一生,也讓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至於悔恨或自責虛度此生。

但是人生閱歷不夠,見識淺薄,讀這本書只能讀懂他的表面,但我所能讀懂的表層內容已經很讓我欣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希望自己這一生可以去西藏看一看。

笑便是笑,生氣就是生氣,哭即是哭。一切喜怒哀樂都要用心體會。

陳坤:《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

《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沒讀完。儘管每年我都會重讀,但一本好書就如同人生,無論怎樣反覆閱讀,只要生命還在,誰也不能說真正讀完了它。我會一直讀下去,它也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這本書,對於一些朋友來講,已經聽厭了。又是西藏,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點別的?也許朋友們更關心有趣的話題,很欣賞你們輕鬆的態度。

精裝版,現價58元,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

相關焦點

  • 陳坤: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朋友來講,坤哥能聊點別的不
    趙薇在拍完《還珠》之後還送陳坤一本《西藏生死之書》06年陳坤受訪時談到這本書曾說「《西藏生死之書》,那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從1998年發現至今,它已經整整陪著我8年的時間了,我看了10遍,每一次都是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很認真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這是可以陪我一輩子的書。」
  • 陳坤: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於一些朋友來講,已經聽厭了
    《西藏生死書》葉曼曾經推薦。一本講瀕死體驗的書。還有一本叫做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裡提到了人們的這種態度,認真思考過生死問題才能好好地生活。《西藏生死書》擴展開應為:來自西藏的,講生與死的佛學書。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是出家弟子必看的書之一。
  • 陳坤:了解死,才更珍惜生,《西藏生死書》讓我重生並陪我到死亡
    遠到我不用思考它的到來。然後,將死亡遺忘。陳坤在20歲左右時,又有了一次人生恐慌。此時,我真正長大,更深刻理解了死亡的意義,身邊不免有親朋好友的離去。可是傷心也終究要過去。我們遲早都會經歷死亡觸碰死亡。當我們在即將死去的人面前顯得無助時,當我們清楚地知道有人要離開我們,我們將再也見不到他時,我們會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
  • 陳坤反覆讀了二十年的《西藏生死書》究竟有何魅力?
    」01 話說陳坤「出名要趁早」,陳坤用實際行動印證了張愛玲的這句話。19歲時,陳坤被東方歌舞團錄取,來了北京。第二年又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片刻的放鬆之後,還是會長久地跌落到負面情緒的深淵。他說,他看了很多關於佛學的書,最重要的一本就是《西藏生死書》。參悟生死,才能在外物與內心的拉鋸戰中,試圖尋找一份內心的寧靜。
  •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這也是為什麼陳坤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這本書的原因。作為著名演員、以及佛教徒,他說:「思考死亡,是對生命的敬畏。《西藏生死書》教會我三件事:死亡不知何時會來;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 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探秘生死:從密宗經文到暢銷書,《西藏生死書》是如何演變的?
    這些年很多人可能聽說過甚至在書店就看到過有一本叫做《西藏生死書》的暢銷書,它長時間躋身於書店暢銷榜的行列。那麼,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書》《西藏生死書》是一本什麼書?經過一番功課之後,我來嘗試捋清這本經書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變成西方所熟知的一本大眾流行書籍的:譯作版本追溯最初版:《西藏生死書》源於公元8世紀,由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創作,初名:《度亡經》,傳入西藏之後翻譯成藏文《中有聞解脫》(也有譯做《中陰聞教得度
  • 陳坤曾說:我會一直讀下去,它也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某天,公司的一個男孩拿起我桌上的《西藏生死書》,他很驚訝地感慨:想不到啊,想不到啊,你竟然還看這樣的書。他說這個書名看起來有點嚇人。最近我瘋狂補育兒知識,泡各種論壇,我發現,新手爸媽都對一件事兒困擾不已: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各種問題,他們忌諱、迴避,卻發現這不是長久之計。《西藏生死書》裡提到了人們的這種態度,作者認為,認真思考過生死問題才能好好地生活。
  •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陳坤的療愈人生,看見一個真實的陳坤
    "我希望從書中得到慰籍、治癒和一顆淡然的心」點擊上方「關注」,和你一起靜心閱讀 陳坤就是一個用一生治癒童年的人。《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是演藝界實力派及偶像派代表人物陳坤的處女作,也是陳坤舉辦的公益活動「行走的力量」西藏行走的文化隨筆作品。
  •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語錄
    《西藏生死書》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這是一本宗教與科學交會的書…兼聽則明,我們可以叢中吸取可以借鑑的知識: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害怕放下是害怕生活,當能放下時,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越深刻,越寬廣。我們都是正在度過臨終過程的眾生,願我們的死亡安詳、無痛苦、無恐懼。願我們的生命快樂、有成果,而沒有煩惱。
  • 陳坤:藏地禁語行走11天 我不是在作秀
    經歷了西藏11天的行走,在路上僅洗過一次澡,與志願者們同吃同住,路上同樣實施禁語的他,去掉了明星的光環,行走讓他回歸成一個地道的普通人。「這樣的你,就是扔進一群人裡,都認不出來了。」當我這樣和陳坤開玩笑,陳坤呵呵笑道:這是一種最舒服的狀態啊。  一人一杯酥油茶,聽陳坤講行走的故事,生活與藝術中的行走,我從陳坤亮亮的眼睛裡看到了行走帶給他的積極力量。
  • 揭秘陳坤與趙薇反目成仇真實內幕(圖)
    曾是大學的同窗,又是事業上的拍檔,趙薇與陳坤從出道起便已經被烙上生死不離的好友印章,而兩人的好交情更是娛樂圈裡為人樂道,每每做客聊天節目也難以避忌。尤其是兩人陸續合作《花木蘭》以及《畫皮》系列電影後,銀幕搭檔的形象更是引來眾多粉絲追捧,然而私下的這段友情並非如此順風順水。在陳坤撰寫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中,他除開談及與趙薇的友情發展,也曾寫到大學時期就曾經因對方爆紅而疏遠。
  • 一圖看懂「西藏生死書」 的「中陰」解脫之道!
    編輯:那羅《圖解西藏生死書》是以圖解的方式,來解說西藏一本專門記載死亡所有歷程的專書—《中陰聞教救度大法》。所謂「中陰」,是藏傳佛教用來描述死亡歷程的特殊狀態。西藏人認為在中陰階段,如果能聽聞教法,便能獲得大解脫。
  • 陳坤、周迅:「相愛」20年了,為什麼還不在一起?
    12月26日就有知名娛記朱叔曝陳坤周迅或將在西藏閃婚。並透露最近陳坤陪周迅去西藏,且兩人曾經多次去西藏的年龍寺,疑似此行目的是找上師主持婚禮。其實陳坤、周迅二人在網友們眼中一直是比較般配的兩個人,如果他們二人能夠因為愛情走到一起,也算是一樁美事。
  • 從死亡到心靈寧靜,《西藏生死書》引發的對何為活著、活好的思考
    《西藏生死書》中說:有些上師鼓勵他們的學生要鮮明的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作為一種有系統的止觀法門:觀想死亡時的感受,痛苦、悲慘、無助、親友的憂傷了,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我不禁要問: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考慮死亡問題呢?
  • 陳坤做真實的自己
    陳坤大家都很熟悉吧,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1976年2月4日生於重慶,1995年考入東方歌舞團擔任獨唱歌手,1996年以專業第一名成績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陳坤在現實生活中只做一名真實的自己。陳坤不僅作為演員,而且以修行者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領域。有人嘲笑他裝逼,炒作,他一笑置之,「我現在最愛的,就是每天表演成修行人的樣子,而且,入戲很深。」2011年8月,第一屆「行走的力量」正式啟程,陳坤與10名北京大學生志願者進行了為期11天的西藏行走;2012年8月,第二屆啟程,全國20名白領在青海阿尼瑪卿山徒步轉山十天九夜。
  • 陳坤:我和趙薇沒完沒了
    前幾天扒姐寫了陳坤和周迅的友誼,有姐妹說還想看陳坤和趙薇。
  • 《西藏生死書》經典語錄(收藏級)
    虛空不空,真相無相;了了生死,如如不動。死,是天下最公平的結局,沒有死便不會再有新生。不管你用一生撞向富貴,還是用一世遇見貧富,最終都會遇到死亡。是有準備地迎接它,還是無預期地撞到它,其實反映出一種人生智慧,體現出一種生命態度。——純道題記現在的你,是你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
  • 陳坤 二次元是異世界的哲學書|封面
    看著看著,陳坤自己成了動畫迷。有幾年,他甚至不怎麼看其他的電影、電視劇,只看動畫。每次去一個地方工作前,下載好多動畫存在電腦裡。不工作在家時,打開動畫網站,一個挨一個點開視頻看。「當我累的時候去動漫的世界,當又累了時回來這邊兒。」他在微博上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