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楠評價#陳坤#:「許多人都在尋找自我,他是找得比較狠的那種。」
01 話說陳坤
「出名要趁早」,陳坤用實際行動印證了張愛玲的這句話。
19歲時,陳坤被東方歌舞團錄取,來了北京。
第二年又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北京電影學院。
大學四年,陳坤一共拍了兩部戲,電影《國歌》和趙寶剛的《像霧像雨又像風》,全是男主。
行走在北京的街上,他曾暢想:萬家燈火的窗子,是不是有一天能有一扇窗會是屬於自己的?
那時的他,預設月薪八千就已經非常令人高興了!
可成名之後,金錢來的太多,來的太快,一來就是五十萬、八十萬......
27歲那年,隨著《金粉世家》的播出,陳坤聲名大燥,面對鋪天蓋地的讚譽,不管是誰,都很難對它視若無睹。
他在北京買了房,接來了母親、兄弟姐妹,他們對陳坤關懷備至......
他說,那些年自己太狂傲了,狂得不知自己姓甚名誰!
小時候的陳坤,家境貧窮,為此,他總是感到自卑。
從小父母離婚,跟著外婆生活,10歲回到媽媽身邊相依為命,陳坤比平常人更早體味到世態炎涼。
自卑又敏感,是陳坤童年的底色。
從「自卑」一下子到「自負」,我完全能理解那種感覺,兩個極端的情緒之間似乎缺少了很多環節~
不知道哪天醒來就忽然覺得自信滿滿,以萬物當芻狗,可不知道哪天醒來忽然又覺得世界暗淡,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陳坤就是這樣敏感又自知,一旦別人對他的評價和他理想中的自己不同,他就會痛苦。
面對這種「人生的失控」,他整個人既理智又紛亂。
他想了很多辦法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選擇逃避?轉移注意力?
都是治標不治本!
片刻的放鬆之後,還是會長久地跌落到負面情緒的深淵。
他說,他看了很多關於佛學的書,最重要的一本就是《西藏生死書》。
參悟生死,才能在外物與內心的拉鋸戰中,試圖尋找一份內心的寧靜。
之後的時間裡,陳坤逐漸淡出了熒幕,他開始跟隨自己的內心,懷著最大的善意和同理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2011年,陳坤發起了心靈建設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至今九年了。
這是國內的第一個心靈公益項目,他希望幫助人們在行走中內觀自我、在安靜中獲得內心力量。
02 是什麼讓一個外形依然帥氣,在娛樂圈尚有競爭力的男明星轉身?
說實在的,陳坤他變了!
以他「不老」的外形加上天賦的演技,即便在這個流量明星井噴的時代,也會佔一席之地!
可陳坤似乎在公眾面前消失很久了。
不在娛樂圈裡追名逐利,轉身選擇了另一條路。
是什麼讓一個外形依然帥氣,在娛樂圈尚有競爭力的男明星轉身?
做客《圓桌派》,他沒有往常的精緻,燙了一個很隨意的捲髮,就坐在那裡,侃侃而談。
說話的語氣很平緩,為人很謙卑,整個人不慌不忙的樣子,意外給人一種恬淡、平靜的感覺。
他退出了紛爭,退出了繁華,說著那些「玄之又玄」的話......
那個讓人吃「娛樂瓜」的男藝人不見了,現在是一個錘鍊自己思想並踐行讓更多的人找到內心力量的男明星,真正意義上的「明星」。
有人說他變得「迷xin」。
這世間有千百種人,也就有千百種活法。
就像毛姆《人生的枷鎖》裡寫,信與不信,都是一種迷xin代替另一種迷xin。
03 成長、無常、死亡
有人說《西藏生死書》,宗jiao色彩太濃厚,不配當作一本主流文化暢銷書來推薦!
的確如此。
暢銷書大都咂之無味,那些在角落裡暗暗閃著幽光的書,才是你我該為之一讀的。
如今44歲的陳坤,卻能坦蕩地說,「我不自卑」。
證明他在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的路途上,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我太知道,一個從小自卑的人,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平和地說出這句,我不自卑。
這種努力,不光是外物的加持,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成長。
人真正的成長有兩次,第一次是認識死亡,第二次是面對死亡。
陳坤說,他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的。
「死」字,意味著不祥。少有人願意提及,提起的時候,也總是一臉的晦莫如深。
可生命無常。
很多人以為死亡是很老的時候才發生的,不是!死亡隨時會來,當它在面前的時候,你真正面對它,你才知道,那一刻才是真的。
關於生死的書很難在市場上買到,因為在這個知識消費滿天的時代,所有人都在告訴你不要浪費時間,多讀有用的書。
工具書鋪天蓋地,卻少有一本告訴你,「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我們真的該看看這些無用的書。
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無論其結果,是否令人滿意,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他清楚明白,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至於失態。
最後,願你在別人的故事裡,見自己。
三句話讀後感: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困惑,只有自己能和解。思考死亡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你並非真的能「立地成佛成」, 只是逐漸不再迷惑而已。
(作者: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