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了解死,才更珍惜生,《西藏生死書》讓我重生並陪我到死亡

2020-12-22 歷史知心人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詞。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不談論死亡。很多人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在時間到了的時候。我們是一個不願死亡的民族,《西藏生死書》作者所說,「中國人談論死亡就像小學生一樣,因為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當孩子眨著眼睛問有關死亡的問題時,父母往往選擇不做詳細的解釋,而是非常忌諱「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或者「他去了天堂」…在我們的教育中,一直缺失著「死亡」的教育。

沒有會人願意面對死亡,在面對死亡時,我們太無奈,也太渺小。死亡意味著毀滅和損失,所以我們害怕死亡。

陳坤曾經說: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經歷了他的祖父的死亡,所以他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他每天都想著死亡,害怕死亡。再加上一個演員的敏感,當他不明白生命的意義,也不明白死亡的意義時,所以整天很焦慮

對死亡的思考

他說:第一次意識到死亡的恐懼是在他12歲,那一刻他終於明白什麼是死亡,徹底的黑暗,無法感知的世界,離開自己愛的人,陷入虛無和沉睡,身體不在續存。他開始感到一瞬間陰冷的恐懼。

認為死亡離他很遠很遠。遠到我不用思考它的到來。然後,將死亡遺忘。

陳坤在20歲左右時,又有了一次人生恐慌。此時,我真正長大,更深刻理解了死亡的意義,身邊不免有親朋好友的離去。可是傷心也終究要過去。

我們遲早都會經歷死亡觸碰死亡。當我們在即將死去的人面前顯得無助時,當我們清楚地知道有人要離開我們,我們將再也見不到他時,我們會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在我們的意識中,死亡意味著毀滅和損失。

當我們哀悼失去親人時,我們不斷否認和避免死亡。有些人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

在如此緊張的快節奏生活中,人們開始向著追求更多物質一樣奔跑,按照既定的生活模式,開始了單調、瑣碎的日常生活。當我們在面臨死亡的邊緣時,會變得不知所措,我們被恐懼和不安全感所消耗,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疾病所壓倒,而是被自己內心的焦慮,恐懼,茫然,無助和壓倒。

理解生命,才能重新認識生命

機緣巧合,陳坤讀了這本《西藏生死書》,他對死亡的恐懼好像得到了釋放,他對生命有了重新的理解,他又一次重新認識了生命。

從這本書中,陳坤明白了: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或早或晚,誰也沒有辦法逃過去,所以與其害怕,畏懼,不如坦然地去接受它,正視它,當你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你就會重新理解生命。

再加上演員這個特殊的職業,讓陳坤更清楚地看清生命的真相,然後更能夠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

曾經有人問陳坤:「你連死亡都不恐懼了,你還恐懼什麼?我說:「不,不,不。我不害怕。我接受它。「。我仍然害怕很多事情。我仍然害怕死亡的時刻;我仍然害怕面對沒有人給我機會的那一天;我仍然害怕回到我最窮的日子;我仍然害怕自己老了以後的樣子;我仍然害怕生病;我仍然害怕我最愛的人死去。

學會尊重死亡,尊重生命,這樣才能更輕鬆地面對生命。這就是陳坤反覆推薦《藏傳生死經》的原因。作為一個著名的演員和佛教徒,他說,思考死亡,是對生命的尊敬,西藏的生與死的書教會了我三件事:死亡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到來;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它;以及如何在死亡之鏡中看到生命

《西藏生死書》裡提到了人們的這種態度,作者認為,認真思考過生死問題才能好好地生活。

《西藏生死書》擴展開應為:來自西藏的,講生與死的佛學書。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是出家弟子必看的書之一。

▲寧波雪竇寺

生死這麼宏大的主題,一般作家不敢寫,也寫不好。但這本書寫得還不錯。

這是一本非常樸素的、充滿智慧、安詳氣息的書,作者是出家修行的師父,他不具備優秀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只是很質樸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東西。

這本書適合有一些閱歷的、樂於思考的人來讀,這樣的人不至於跑偏,可以看得進去,也不至於對書做出膚淺的理解。

《西藏生死書》超越宗教與文化的阻礙,將藏傳佛法智慧與當今議題及修行訓練相結合,直指本心,為繁雜的現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義的方便法門。

唯有懂得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諦。希望每個人不畏懼死,也不畏懼活,能得到富有智慧、慈悲澄明的關懷,透過心性和真相的徹悟,找到終極的快樂。《西藏生死書》因之被譽為當代偉大的心靈巨著,一生等待的莊嚴之書。

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或者恐懼避之唯恐不及,或者坦然直到最後一刻,但不管怎樣,大多數人都認為死亡是終點,是戛然而止的無盡黑夜,於是肆無忌憚不計長遠拼命掠奪、沉浸於物質、只管眼下。

我從《西藏生死書》得到的啟示是:死是又一次生的開始,人們不妨探索來生的可能性。

生活節奏如此緊張,使我們沒有時間想到死亡。為了擁有更多的財物,我們拼命追求享受,最後淪為它們的奴隸,只為掩飾我們對於無常的恐懼。

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讓我們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生命毫無選擇餘地,絲毫無法做主。當然,有時候我們會對這種情形感到難過,會從噩夢中醒過來,全身冒冷汗,懷疑「我是怎麼過日子的」。但我們的恐懼只維持到早餐時刻,到拎著公文包出門時,一切又回到原點。

佛教博大精深,沒有上師的啟示與教導,普通大眾難以習得一二,但這卻並不妨礙我們從中有所悟有所得。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大力推薦!!!!!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來生的無知……沒有誰教導人們死亡是什麼,該如何死去,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死後的希望,揭開生命的真相。」並不把這本書當作佛教理論的普及介紹,更願意看的是對生死的探討。有時候我想,宗教誕生的終極作用,也許只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 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我想索甲仁波切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
  •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陳坤:我為什麼一再地推薦《西藏生死書》?煩躁時必看
    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沒讀完。儘管每年我都會重讀,但一本好書就如同人生,無論怎樣反覆閱讀,只要生命還在,誰也不能說真正讀完了它。
  • 陳坤: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朋友來講,坤哥能聊點別的不
    趙薇在拍完《還珠》之後還送陳坤一本《西藏生死之書》06年陳坤受訪時談到這本書曾說「《西藏生死之書》,那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從1998年發現至今,它已經整整陪著我8年的時間了,我看了10遍,每一次都是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很認真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這是可以陪我一輩子的書。」
  • 陳坤: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於一些朋友來講,已經聽厭了
    如果你對死亡一點概念也沒有可能也不會看得懂。在這方面知識儲備量不夠大,生活經歷裡也沒有能夠引起你和這本書的共鳴之處。建議你讀一本書。《西藏生死書》葉曼曾經推薦。一本講瀕死體驗的書。還有一本叫做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裡提到了人們的這種態度,認真思考過生死問題才能好好地生活。
  • 陳坤反覆讀了二十年的《西藏生死書》究竟有何魅力?
    小時候的陳坤,家境貧窮,為此,他總是感到自卑。從小父母離婚,跟著外婆生活,10歲回到媽媽身邊相依為命,陳坤比平常人更早體味到世態炎涼。自卑又敏感,是陳坤童年的底色。片刻的放鬆之後,還是會長久地跌落到負面情緒的深淵。他說,他看了很多關於佛學的書,最重要的一本就是《西藏生死書》。參悟生死,才能在外物與內心的拉鋸戰中,試圖尋找一份內心的寧靜。
  • 陳坤曾說:我會一直讀下去,它也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西藏生死書》擴展開應為:來自西藏的,講生與死的佛學書。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是出家弟子必看的書之一。▼生死這麼宏大的主題,一般作家不敢寫,也寫不好,但這本書寫得還不錯陳坤也曾推薦過西藏生死書《西藏生死書》我讀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沒讀完。儘管每年我都會重讀,但一本好書就如同人生,無論怎樣反覆閱讀,只要生命還在,誰也不能說真正讀完了它。
  • 探秘生死:從密宗經文到暢銷書,《西藏生死書》是如何演變的?
    書內描述人在離開世間之後於尚未投生之前名為「中陰」的階段,書中告訴我們解除種種「中陰險難」恐怖,進入不生不滅的法身境界,能避免生死輪迴之苦,最終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轉生。厚厚的一本,寫了些什麼?希望感興趣的人能去嘗試完整閱讀,這裡抽絲剝繭地總結幾點:現代人對生存和死亡的認識困境使得更加需要改變對死亡和臨終的態度;無常,死亡是真實的,而且會毫無預兆地降臨;中陰的過程,業力與輪迴重生;禪定修習,當中陰到來利用關鍵契機解脫重見光明。
  • 從死亡到心靈寧靜,《西藏生死書》引發的對何為活著、活好的思考
    《西藏生死書》中說:有些上師鼓勵他們的學生要鮮明的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作為一種有系統的止觀法門:觀想死亡時的感受,痛苦、悲慘、無助、親友的憂傷了,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我不禁要問: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考慮死亡問題呢?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歐洲學習。漂泊在異國他鄉,讓他深深懷念故鄉西藏,同時,也讓他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不久,他便寫下名作《西藏生死書》。《西藏生死書》,顧名思義,是一部關於死亡的書。
  •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語錄
    《西藏生死書》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這是一本宗教與科學交會的書…兼聽則明,我們可以叢中吸取可以借鑑的知識: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害怕放下是害怕生活,當能放下時,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越深刻,越寬廣。我們都是正在度過臨終過程的眾生,願我們的死亡安詳、無痛苦、無恐懼。願我們的生命快樂、有成果,而沒有煩惱。
  • 死亡不是終結,而是重生的契機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我對此既恐懼又著迷?基於父母對死亡的恐懼,我也很少向他人提及這個隱蔽的部分。我曾天真的以為,只有我才有這樣的困惑以及這樣的體驗。直到在李侖老師的團體中,與大家討論「死亡」時,我才意識到,我並非特例,而是人類當中平凡的一員。因為,沒有一個人不曾與「死亡」打過交道,只不過是我對死亡還不夠了解罷了。
  • 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給孩子看丨《西藏生死書》2
    丨注意事項丨■請在文章末尾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音頻無法上傳,轉換成視頻一直顯示格式錯誤《西藏生死書》 第2課索甲仁波切·講述- 幼小心靈的死亡初體驗 -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我七歲左右。
  • 《西藏生死書》經典語錄(收藏級)
    虛空不空,真相無相;了了生死,如如不動。死,是天下最公平的結局,沒有死便不會再有新生。不管你用一生撞向富貴,還是用一世遇見貧富,最終都會遇到死亡。是有準備地迎接它,還是無預期地撞到它,其實反映出一種人生智慧,體現出一種生命態度。——純道題記現在的你,是你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
  •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陳坤的療愈人生,看見一個真實的陳坤
    陳坤就是一個用一生治癒童年的人。《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是演藝界實力派及偶像派代表人物陳坤的處女作,也是陳坤舉辦的公益活動「行走的力量」西藏行走的文化隨筆作品。 正是因為真誠,沒有過多的粉飾,我們才得以看到一個生命,一段人生的真實寫照。陳坤療愈人生的真實展現也是對其他人生命的善意關照。
  • 相比六爺,我愛胡八一,但我更愛一腔孤勇的陳坤
    所以在生死的關頭,他會第一時間確認身邊人的安危,釘死棺材把生的希望留給Shirley楊,然後用自己的身軀為兄弟和女人開闢一條生路。一般由書本改編成的影視,都會難免有罵聲和吐槽。比如發起了「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動,旨在幫助人們在行走中面對自己的內心;比如出了一本讓自己躋身中國作家富豪榜的書:《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之後更是當起了一本本書籍的出品人,從此有了一個新稱號:作家陳坤。
  • 談談生,說說死(一)|三十歲的我•死亡•葬禮
    這東西反映了對於死亡和葬禮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安排,不是有話說向死而生,死亡是個人形態存在的終點,但也許不是一個人一切的終點,形態抹去依然留下很多,突然想到三體,人死如燈滅,不過可能十光年之外的某個星球上正看見我們的生命之光,炫目到亮瞎了外星兄弟的眼。
  • 生與死 | 我想改變中國人的死亡敘事——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2015年,她翻譯出版了《最好的告別》一書,並在那之後,悉心投入「臨終關懷」、「死亡尊嚴」等議題,她所希望的,是「改變中國人對死亡的悲苦敘事」,讓人們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她最新的兩本譯著是《好好告別》與《好死的藝術》,作者分別是英、美資深的安寧療護醫生,衰老、臨終、死亡研究者。關切的主題依然是臨終關懷以及如何對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