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2020-12-27 歷史知心人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

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

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

《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充其量,我只是透過本書的內容而開始靜下來思忖生死的關聯與意義,開始認真看待生命。此時,我想從死亡的觀照、生命的無常以及認真看待生命三方面來直面我們的人生。

「學會怎麼死亡的人,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我想索甲仁波切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

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

「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來生的無知……沒有誰教導人們死亡是什麼,該如何死去,也沒有人給予任何死後的希望,揭開生命的真相。」並不把這本書當作佛教理論的普及介紹,更願意看的是對生死的探討。有時候我想,宗教誕生的終極作用,也許只在於教會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生的全部意義,也許也在於死亡。

如果沒有死亡這個原點,就無法賦予生一切價值。以死之眼觀察生,尋得生的意義,這是一切宗教要傳達給我們的。

抄送生死書裡的一句話作為結語:不管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它是無價的禮物,讓你通過修行發現悲傷背後的真相。

路米寫道:「憂傷,可以是慈悲的花園。」如果你能夠保持心的開放,面對一切事,在你追求愛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可以變成你最大的盟友。

01 觀照死亡、接受死亡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的作者)在書中強調「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在《論語·泰伯篇》中有這樣一句話: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許多人在面臨一場生死離別後才開始大徹大悟,對死亡不再那麼恐懼,在人生的道路上,開始以謙卑開放的心態去重新衡量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接受死亡,並增加了對他人的關懷,肯定了愛的重要性,並希望把愛的能力延續傳達給他人,從而具備更大的慈悲心。

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說「接受死亡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並發現生死之間的基本關聯,如此一來,就很可能產生戲劇化的治療效果」。

在節目《豫見未來》裡,《紅樓夢》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在經歷過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夜晚,在體會到對死亡的恐懼後,奇蹟般地生存下來後,她帶著強烈的求生欲,開始觀照死亡,坦然接受隨時來臨的死亡,反省自己的人生,她想要「拼命地活著」,她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她想要把最美的影像留給大家,即便死亡來臨,她也無愧餘生。

不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遭際如何,但在面對死亡時,都希望我們能如曾經的一位婦女所說:

我慢慢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愛,有能力把愛傳達給他人,有能力在我四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找到喜悅和快樂。對於生命和臨終的人,我有強烈的慈悲心,我非常希望他們多少能夠知道,死亡的過程只不過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我們當以此來作為我們對死亡的觀照,它將有益於我們整個生命。

演員陳坤也曾告訴我們《西藏生死書》是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

陳坤談到《西藏生死書》說:「這本書讓我知道,死亡無法逃避,必須面對,而真正面對時這一切就變得非常地鮮活。所以我開始學會珍惜我現在擁有的東西,同時害怕浪費時間。

當有人問我,你怕死嗎?我不怕,我覺得我不是逃避,也不是很勇敢,我只是說我在準備著,死亡它早晚會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結語: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的作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對死亡以及親人離世的悲痛與焦慮之情,讓我們能夠從人生的遭際中脫離出來,從而能夠直面生死,直面人生,從而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也能將我們從紛繁複雜的生活瑣事以及累積的負面情緒中跳脫出來,從而達到靜心曠達,把心從執著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從而啟發深廣而自然的寬容心,從而激發內心真正的積極力量。

正如演員陳坤所說「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於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想索甲仁波切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
  • 陳坤:了解死,才更珍惜生,《西藏生死書》讓我重生並陪我到死亡
    我仍然害怕死亡的時刻;我仍然害怕面對沒有人給我機會的那一天;我仍然害怕回到我最窮的日子;我仍然害怕自己老了以後的樣子;我仍然害怕生病;我仍然害怕我最愛的人死去。學會尊重死亡,尊重生命,這樣才能更輕鬆地面對生命。這就是陳坤反覆推薦《藏傳生死經》的原因。
  • 陳坤: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於一些朋友來講,已經聽厭了
    《西藏生死書》葉曼曾經推薦。一本講瀕死體驗的書。還有一本叫做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裡提到了人們的這種態度,認真思考過生死問題才能好好地生活。《西藏生死書》擴展開應為:來自西藏的,講生與死的佛學書。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是出家弟子必看的書之一。
  • 陳坤:我為什麼一再地推薦《西藏生死書》?煩躁時必看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當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於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生死是每一個人 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對死亡。
  • 陳坤: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朋友來講,坤哥能聊點別的不
    趙薇在拍完《還珠》之後還送陳坤一本《西藏生死之書》06年陳坤受訪時談到這本書曾說「《西藏生死之書》,那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從1998年發現至今,它已經整整陪著我8年的時間了,我看了10遍,每一次都是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很認真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這是可以陪我一輩子的書。」
  •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語錄
    《西藏生死書》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這是一本宗教與科學交會的書…兼聽則明,我們可以叢中吸取可以借鑑的知識: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害怕放下是害怕生活,當能放下時,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越深刻,越寬廣。我們都是正在度過臨終過程的眾生,願我們的死亡安詳、無痛苦、無恐懼。願我們的生命快樂、有成果,而沒有煩惱。
  • 探秘生死:從密宗經文到暢銷書,《西藏生死書》是如何演變的?
    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書》《西藏生死書》是一本什麼書?書內描述人在離開世間之後於尚未投生之前名為「中陰」的階段,書中告訴我們解除種種「中陰險難」恐怖,進入不生不滅的法身境界,能避免生死輪迴之苦,最終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轉生。厚厚的一本,寫了些什麼?
  • 從死亡到心靈寧靜,《西藏生死書》引發的對何為活著、活好的思考
    《西藏生死書》中說:有些上師鼓勵他們的學生要鮮明的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作為一種有系統的止觀法門:觀想死亡時的感受,痛苦、悲慘、無助、親友的憂傷了,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我不禁要問: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考慮死亡問題呢?
  • 陳坤反覆讀了二十年的《西藏生死書》究竟有何魅力?
    他說,他看了很多關於佛學的書,最重要的一本就是《西藏生死書》。參悟生死,才能在外物與內心的拉鋸戰中,試圖尋找一份內心的寧靜。03 成長、無常、死亡有人說《西藏生死書》,宗jiao色彩太濃厚,不配當作一本主流文化暢銷書來推薦!的確如此。暢銷書大都咂之無味,那些在角落裡暗暗閃著幽光的書,才是你我該為之一讀的。
  • 《天道》女人不是因為被愛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被愛
    芮小丹死了,有人說是天理循環,因果報應;因為自己想要神話禮物,最終導致幾個無辜生命的淪落,如果因果不讓芮小丹去償還,那麼天理還公不公。《天道》女人不是因為被愛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被愛。芮小丹的生命救贖與愛情無關,是自己對於生命真諦的認知,覺醒,蛻變,成就。
  •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時間:2020.11.20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西藏生死書》經典語錄(收藏級)
    虛空不空,真相無相;了了生死,如如不動。死,是天下最公平的結局,沒有死便不會再有新生。不管你用一生撞向富貴,還是用一世遇見貧富,最終都會遇到死亡。是有準備地迎接它,還是無預期地撞到它,其實反映出一種人生智慧,體現出一種生命態度。——純道題記現在的你,是你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
  • 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給孩子看丨《西藏生死書》2
    丨注意事項丨■請在文章末尾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音頻無法上傳,轉換成視頻一直顯示格式錯誤《西藏生死書》 第2課索甲仁波切·講述- 幼小心靈的死亡初體驗 -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我七歲左右。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實上,忌諱談死,並不能讓我們逃脫死亡。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歐洲學習。漂泊在異國他鄉,讓他深深懷念故鄉西藏,同時,也讓他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不久,他便寫下名作《西藏生死書》。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西藏生死戀》:生死之間的戀愛,刻骨銘心
    死亡是輕盈的,思念才是最沉重的苦難。思念變成習慣,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想忘忘不了,想丟丟不掉。《西藏生死戀》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想起寧靜主演的電影《紅河谷》中格桑和雪兒兩人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那種不離不棄,共同面對死亡到來的勇氣讓人動容。
  • 陳坤曾說:我會一直讀下去,它也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某天,公司的一個男孩拿起我桌上的《西藏生死書》,他很驚訝地感慨:想不到啊,想不到啊,你竟然還看這樣的書。他說這個書名看起來有點嚇人。《西藏生死書》擴展開應為:來自西藏的,講生與死的佛學書。這是一本佛學入門書,是出家弟子必看的書之一。
  • 陳坤:這本書讓我重生,並會陪我到死亡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 萬瑪才旦《氣球》今日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無生不息,四季如一,無常的河在無常之地化盡;生生不息,往復無盡,世間若如器從來不白不明」,有漏皆苦,都是無常,都是正常,極具生命哲理的歌詞,吟唱出生命的無常,輪迴的不息。而MV中,生死輪迴的信仰與現實欲望之間的矛盾衝突,被展現的細緻動人。《氣球》中,現實與夢境交相輝映,圓滿了對人性的深思,而流行音樂與藏地文化碰撞出的跨界火花,則為更多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優秀藏地電影的新大門。
  • 珍惜當下,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雖說人固有一死,但這未免將生命的死亡看得過於風輕雲淡了些。這世間事物萬千,總有一樣是值得你留戀的。或是道路兩旁的一朵花,或是家中的一盞水晶燈,又或是此刻在你身邊陪伴的人....比起沉浸在喪文化中,珍惜當下,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