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除去演員的演技、好的編劇、導演做基礎之外,還要有「老少皆宜」屬性。
老人們則會感嘆:「小燕子的眼睛真是大!」
「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任性……」這首歌更是家喻戶曉。
你們家的日曆、櫥櫃、房門一定用過「小燕子」的壁紙,全國人民都知道她。
所以一時間,趙薇的事業如日中天,而陳坤則是在03年因為《金粉世家》才算是「大爆」,被大眾熟知。
中間的這幾年,兩人在貴圈的地位、通稿、資源、人脈相差懸殊可想而知,敏感、細膩,一身傲骨的陳坤不願意受趙薇當時名氣的影響,因此開始慢慢疏遠趙薇。
但是趙薇卻沒有因為陳坤的疏遠而疏遠。
趙薇在拍完《還珠》之後還送陳坤一本《西藏生死之書》
06年陳坤受訪時談到這本書曾說「《西藏生死之書》,那是我最愛的一本書,從1998年發現至今,它已經整整陪著我8年的時間了,我看了10遍,每一次都是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很認真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這是可以陪我一輩子的書。」
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這本書,對於一些朋友來講,已經聽厭了。又是西藏,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點別的?
不過,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佔據我青春大部分時間的事情是思考一個嚴肅的命題:我怎麼才能不懼怕死亡。
我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
那年我七歲,第一次面對了死亡,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後的時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大人們的焦慮讓人不敢大聲說話,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被這氣氛影響變得安靜。我卻自始至終記住了,當「死亡」從身邊冷冷地掠過的那種感受。
我清楚地記得,外公躺在火葬場的鐵板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我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接著我就聽不見了,也忘記了是怎樣回家的。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我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只記得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從七歲時的悲傷中,慢慢浮現出一種深沉的接受。從此,這個七歲的男孩就開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題所困擾。這個命題叫「死亡」。
那時候我並不明白,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不管你是偉大還是卑微,富有還是貧窮,在那個時刻,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脫光了衣服,死掉。
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平等的。這本就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那時候我不懂這個道理,我只是非常恐懼死亡的到來。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
我有一次瀕臨死亡的經驗,那是我七八歲的時候。外婆住的房子下面是嘉陵江,我經常跟小夥伴去那兒玩。有一次岸邊的大石頭太滑了,我不小心滑倒掉進了水裡,不會遊泳,感覺自己快死了。迷糊間感覺有人來救我,我完全不知道那個人是從哪個方向遊過來的,等他遊到我身邊,我一伸手就緊緊地抓住了他。這就是直覺,也是求生的本能。
很恐懼。之後很長時間不能碰水,也不能看水。
多年以後回頭看,應該感謝幼年時經歷的那幾次觸摸死亡的經驗。那種恐懼和面對死亡的無力感,教會我升起另一種內心的力量:我應該怎樣去面對死亡的恐懼!
後來人生的行走,無不是在面對和克服由死亡而產生的對生命的恐懼。
很感恩能在年輕的時候遇見這本書,《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精神導師與哲人之一。這本書教會我三件事:死亡不知何時會來;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 對於一個演員來講,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實相,是格外有意義的,能讓我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
那一刻,我悟出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很多年後,我再次遇到死亡。
我的外婆去世。我用最平靜的心態來面對。我請家裡的人不要哭泣,因為哭泣不能表達你對外婆的愛,你把心聲深深留在心裡,更好地活著,才是表達我們愛外婆的最好方式。那一天,我凌晨趕回重慶,守在外婆的靈柩旁邊,為她讀經。我告訴外婆,我覺得她沒有死,她一直活在我心裡。
我常常說一句話,只要記住一個人,這個人就不會死。如果另一個人記住了我,也就是記住了所有我記住的人。所以,靈魂不滅。
那一刻,我又悟出了生命的另一層哲理:善念可以超越死亡。
善心,愛心,關懷心。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西藏生死書》怎會流行多年而且廣受關注?
《西藏生死書》源於公元8世紀,由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創作,初名:《度亡經》,傳入西藏之後翻譯成藏文《中有聞解脫》(也有譯做《中陰聞教得度》)。
1919年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伊文思(Walter Evans-Wenz)在印度獲得一批藏文書籍,他經人引薦找到了一位教英文的藏族喇嘛卡孜·達瓦桑珠,伊文思出資僱傭達瓦桑珠翻譯經文,就這樣瓦桑珠口譯伊文思記錄,2個多月的時間就將這一批藏文資料翻譯出來,其中就有《中有聞解脫》。又經過8年,伊文思用盡心思將這部經書用西方人能聽得懂的語言重述了一遍,並對內容作了冗長的注釋,《西藏死亡書》終得出版。這本來自東方的奇書很快引起轟動甚至吸引了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關注,且一版再版熱度不減。
1992年,一位居住在美國加州的西藏喇嘛:索甲仁波切 出版了一本脫胎於《中有聞解脫》的新書《西藏生死書》,此書一出即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好評如潮。《西藏生死書》被譽為「一部精神的巨著」,說它「將西藏古老的關於生死的智慧和現代對生死的研究遺蹟宇宙的本性連結到了一塊」。中文譯本更稱其為「當代最偉大的生死學巨著,一本最實用的臨終關懷手冊」。
其實1994年曾又有一部《西藏死亡書》英文譯本在美國問世,譯者是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宗喀巴講座教授Robert Thurman先生。Thurman先生的譯作版本意於從科學的,而不是宗教的角度來解釋這部古老的經書,甚至從此書出發解釋和去認識佛教。
從最古老的《度亡經》到《中有聞解脫》經書,經歷翻譯且西方化之後有了《西藏死亡書》最後終於出現了符合大眾期待的《西藏生死書》。
這部來自古老藏傳佛教密宗寧瑪派的修煉經書從密教法門逐漸成了向西方介紹藏秘智慧之作,演變、變化最終變身為一部暢銷書,完成了從宗教秘密到向大眾公開流行的過程。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度亡經》在現代的多版本演化的梳理後,會產生疑問: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是如何超越以前的譯本脫穎而出暢銷了30多年的呢?
1、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完全面向現代西方世界讀者,跳脫出了西藏宗教的語言與地域束縛,將西藏佛教和現代科學提供了交匯點;
2、文字淺顯易懂,舉例以西方世界普通人為主,增加親切度和可信度。
3、生動描述死亡過程,探秘人類都必將面對的最終歸宿,滿足讀者好奇心。
4、書內不僅有藏傳佛教大師的著作,還有大量現代西方思想家哲學家的理論,甚至古老東方的思想家老子、莊子等智慧名言也出現在這本書中,多處佐證增加說服力,閱讀流暢舒適易理解。
5、索甲仁波切的身份不完全是一位宗教靈性傳授者和精神導師,他使用暢銷書寫作方式開出心理治療的藥方,還成為心理醫師。
《西藏生死書》為修行人
有人覺得這本書毫無用處,有異見宗教人士認為《度亡經》是偽經,派生出的《西藏生死書》自然是一派胡言毫無可信,也有普通人讀過《西藏生死書》之後,深感相見恨晚,若能早些遇到就可以幫助和安慰自己走到生命盡頭的親人。
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